蒋红星,张 萍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来,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已逐步建立起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法律法规和工作体系,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就业创业门槛,党的十八大将深化职业资格改革作为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职业资格集中清理工作已基本完成,如何有序开展专业化、社会化职业水平评价,稳步推进人才评价制度改革,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和促进就业创业,做大做强技能人才队伍和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当前是新形势下职业技能鉴定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职业资格证书是代表劳动者从事某一职业(工种)所具备的学识和技能水平。它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就业的能力参考依据。职业资格证书一方面作为提高劳动者个人就业竞争能力、提高工资收入的主要手段,受到劳动者的欢迎;另一方面作为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生产效率和经济收入的主要手段,同时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一)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政策规定和实施办法。职业资格制度的建立,为推动广大劳动者学习技术、钻研业务、提高技能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使得劳动者在就业、技能水平方面得到了很大提高。
(二)正确认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改革工作
1.开展职业资格清理工作的原因
职业资格制度推出后,纳入资格认定与准入许可的工种越来越多,众多的职业资格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就业和创业,各自为“证”,“证”出多门,至2013年,职业资格证书达到1100多项(国务院各部门560多项,地方自行设置570多项)。2013年3月1日,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出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对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一律予以取消。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再次要求减少职业资格许可认定,最大限度地降低就业创业门槛。总结起来,主要原因有四点:一是现存的职业资格种类繁多;二是重复量很大;三是有些职业资格是水平评价类的,但有些地方把它作为准入类;四是职业资格不能成为就业创业的门槛。
2.开展职业资格清理工作的意义
减少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不是取消所有的职业资格,更不是取消职业资格制度,而是为了促使制度更加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地为人才评价服务。国务院按照先“瘦身”后“健体”的原则规范职业资格认证,减法和加法一起做。所谓“瘦身”,就是指取消那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存在意义不大、交叉设置的准入类职业资格。所谓“健身”,则是指建立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认证体系。取消一些职业资格许可项目,是政府转变职能的需要,也符合职业发展的实际。
3.开展职业资格清理工作的主要举措
围绕上述四个方面的原因,国务院先后7批共取消437项职业资格,被取消的职业资格主要分为以下四类:一是没有法律法规或者国务院决定作为依据的准入类职业资格;二是有法律法规依据但与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关系并不密切的职业资格;三是国务院部门和行业协会、学会自行设置的水平评价类的职业资格;四是地方各级政府及有个部门自行设置的职业资格。2015年,国务院废止《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原劳动保障部令第6号),将废止的准入类工种转化为水平评价类工种,废止的是以前人们常说的就业准入制度,并非是取消这些职业资格,相关机构仍可根据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需求继续开展这些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
(一)开展职业资格清理工作的原因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出后,纳入资格认定与准入许可的工种越来越多,众多的职业资格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就业和创业,各自为“证”,“证”出多门,至2013年,职业资格证书达到1100多项(国务院各部门560多项,地方自行设置570多项)。2013年,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出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对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一律予以取消。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再次要求减少职业资格许可认定,最大限度地降低就业创业门槛。总结起来,主要原因有四点:一是现存的职业资格种类太多;二是重复量很大;三是有些职业资格是水平评价类的,但有些地方把它列为准入类;四是职业资格不能成为阻碍就业创业的门槛。
(二)开展职业资格清理工作的意义
减少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不是取消所有的职业资格,更不是取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而是为了促进制度更加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地服务人才评价工作。国务院按照先“瘦身”后“健体”的原则规范职业资格认证,减法和加法一起做。所谓“瘦身”,就是指取消那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存在意义不大、交叉设置的准入类职业资格。所谓“健身”,则是指建立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认证体系。取消一些职业资格许可项目,是政府转变职能的需要,也符合职业发展的实际。
(三)开展职业资格清理工作的主要举措
围绕上述四个方面的原因,国务院先后7批共取消437项职业资格,被取消的职业资格主要分为以下四类:一是没有法律法规或者国务院决定作为依据的准入类职业资格;二是有法律法规依据但与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关系并不密切的职业资格;三是国务院部门和行业协会、学会自行设置的水平评价类的职业资格;四是地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自行设置的职业资格。2015年,国务院废止《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原劳动保障部令第6号),将废止的准入类工种转化为水平评价类工种,废止的是以前人们常说的就业准入制度,并非是取消这些职业资格,相关机构仍可根据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需求继续开展这些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
(一)以职业(工种)为单位的技能鉴定,过多强调完整、全面,鉴定内容及方式不够灵活、实用
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分工日趋细化,岗位设置丰富多样,企业的生产经营岗位通常并不刚好对应一个完整的职业(工种),而只对应相应职业(工种)职业标准要求的一两个模块。但是,当前职业技能鉴定考的是一个职业(工种)、一个等级层面职业标准要求的全部内容,这对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职业管理、促进劳动力有效流动是有好处的,但是,作为测量工具的职业技能鉴定明显存在不适合实际需要问题。
职业和岗位不匹配,影响了企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积极性。目前国家职业标准对职业的要求涉及面较大,不少职业要求考生要是多面手,而现在的企业基本上都实行了岗位制,每个人负责的基本上是职业的一个工种,甚至就是一个考核模块,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也就出现了政府热,企业不热的现象。
(二)技能培训市场专业化水平不高,社会对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认可度不高,制约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长足发展
一是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在中国传统观念中长期存在“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致使企业职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二是用人单位害怕培训后员工流失。不少企业的管理者都有这样的困惑:不培训,人员素质跟不上,影响企业效益;培训后,员工又不安心本职工作,要么要求加薪,要么直接跳槽,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三是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在社会及用人单位岗位评聘中,与其他一些资格证书(如教师资格证、汽车驾驶证、报关员等)相比缺乏法律依据的支撑,劳动者报考积极性不高,推广难度大。四是培训不能紧扣实际岗位需求,缺乏针对性。现在的职业技能培训一种是为了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应试性培训,一种是为了完成目标任务的过程性培训。导致培训仅仅是简单知识技能的传授,而不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普遍存在培训层次低下、培训设备落后、培训方法单一陈旧、培训周期长等问题,很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政府从政策层面上制定职业培训补贴和技能鉴定补贴,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劳动者参与培训和鉴定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就业能力,但是从实际的情况看,效果不如所愿。企业因招工难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要求不高,劳动者尤其是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又往往注重短期收益,自身对培训的主动意识不强,不利于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市场的发展。
(一)加大宣传引导,提高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认识
加强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战略措施。它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和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自国务院开展职业资格证书清理工作以来,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各级政府部门、培训鉴定机构和媒体均做了大量的宣传报道和解释工作,以引导劳动者正确认识清理工作。但是社会上还有不少用人单位和个人,甚至部分政府部门对职业资格清理工作认识上存在误解,片面认为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没有用了,导致一些企业领导产生了模糊认识,认为“我们没有搞职业技能鉴定不也干了这么多年,企业不照样能发展吗?”,有的院校在执行毕业生双证制度上出现了打折扣现象,这些都不利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广和发展。所以,政府部门应以职业资格清理为契机,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特别是领导干部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同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技能人才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
(二)夯实基础工作,优化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环境
1.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各项规章细则
要按照国家、省市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要求和部署,建立健全考务管理、题库管理、档案管理、质量管理和队伍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2.完善平台建设,提高服务效率
一是要简化服务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二是要强化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建立健全网上办公平台并加以推广,实现报名、审批、办证和查验网络化服务平台;三是要完善信息反馈平台,打通工作中存在问题和社会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意见的反馈渠道。
3.紧跟改革步伐,执行好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
2017年9月,人社部公布了国家职业资格目录,要求目录清单外一律不得许可和认定职业资格。各级职业技能鉴定部门应按照要求及时对外公布本区域内职业清单,为本地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参考依据。
(三)抓好队伍建设,提升职业技能鉴定人员履职能力
职业技能鉴定队伍建设是职业技能鉴定的根基。考务管理人员、考评人员、质量督导人员这三支队伍是推动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向前发展的智慧合力。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形成规范、科学的用人选拔培养模式,完善聘用和管理制度,壮大专业人才队伍力量和后续人才资源库的储备,逐步建起以老带新,老中青年龄结构合理的人员队伍。
1.加强考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强化责任意识
要狠抓自身机构建设,逐步建成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好、工作责任心强的职业技能鉴定管理队伍,为我市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2.加强考评人员队伍建设,健全评估评价机制
技能鉴定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鉴定质量的好坏,要把考评人员队伍建设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一是要以组织参加业务技能培训为载体,加强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提高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二是要建立考评员工作绩效评价机制,对考评工作中存在的不严格执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规定程序、玩忽职守或随意降低考核标准等问题的考评员,建立黑名单制度,取消其考评员资格。
3.加强质量督导人员队伍建设,提升督导工作效能。一是要扩充质量督导人员数量,摆脱全市质量督导员短缺困境;同时加强质量督导人员培训,使其学习掌握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的原则和方法。二是要加强对鉴定工作的质量督导,建立并坚持质量督导人员的现场督考和考核评价制度,形成有考必督,督导必严的良好态势。
(四)创新工作模式,不断提升职业资格证书公信力
1.创新评价工作体系
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技能的良好氛围。要不断提升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逐步建立起技能人才技能水平与待遇相结合的培训、使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劳动者的参与培训评价的积极性,营造技能成才、技能成就梦想的浓厚氛围。要积极宣传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的形式和意义,指导企业结合实际生产,采取生产、服务过程与技能鉴定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企业技能人才内部评价工作。要鼓励有条件企业通过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和师带徒等活动提高职工技能水平,对符合条件的人员核发相应等级资格证书,打通职工晋级加薪渠道。
2.创新考评人员队伍建设
重点强调考评人员理论、技能水平和示范作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考评队伍。要突破传统束缚,打造一支掌握先进技术,具备精湛技艺,擅长培训鉴定业务的优秀考评员队伍。摒弃传统的“能说不会做,会做不会教”的模式,力争“用明天的技术,解决今天的问题。”克服技能鉴定的滞后性,提升技能鉴定的层次和效果,满足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职业技能鉴定是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规范的评价与认证的活动。它是劳动者求职和企业用人的依据,是劳动管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规范教育培训、促进就业、维护就业正常秩序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这对于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也有了新的指导方向,我们要加大宣传引导,提升职业工作环境,加强技能鉴定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工作模式,不断提升职业资格证书的公信力。
[1] 黄国汀,陈彬斌.政府职能转变促进职业资格鉴定监管法制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培训,2016(15):10-13.
[2] 职新语.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在路上[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7(5):47-51.
[3] 郝丽娟.职业资格改革对认证人员管理的影响[J].质量与认证,2015(17):50-52.
[4] 曹晔,盛子强.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历史、现状与趋势[J].职教新语,2015(1):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