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杰
(皖西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红色文化传播与民歌传承变异下皖西钢琴音乐的发展
陈燕杰
(皖西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钢琴是构成世界音乐艺术中不可取代的乐器之一,外来艺术不断涌现,使得我国的艺术不断被丰富,但是值得注意的却是我国本土文化的流失。皖西民歌作为我国民族与区域文化的一种,是非常值得我们去保护的,那么作为皖西人将红色文化进行传播,将皖西民歌进行钢琴音乐改编,从而实现钢琴音乐与皖西民歌的对接是非常重要的。
红色文化;皖西民歌;钢琴音乐;发展
钢琴音乐在我国流传的时间只有百年历史,并且钢琴音乐在我国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路程[1]。最初我国钢琴音乐的作品都是从西方引进,直到后来逐步将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曲目改编成钢琴曲。目前在我国钢琴音乐作品中,此列曲目占据着我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大部分,尤其是以民歌为素材的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为主。我国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也经历了残酷的世界战争,在战争中也流传下了仍然被喜爱的民歌,这在钢琴音乐的发展中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而我国钢琴音乐中民歌艺术也有着强大生命力。
皖西民歌是我国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如今远离战争硝烟的社会环境下,皖西民歌的发展也受到很多人的重视。那么将皖西民歌以其他音乐形式进行再创作也是发展皖西民歌的重要途径之一,例如在皖西民歌基础上改编的钢琴音乐《皖西素描》便取得了很大成功。
(一)皖西民歌的文化生态
皖西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相传皋陶氏部落曾经在此定居,并且根据历史研究表明,在我国西周时期,皖西文化就已经发展出一定的规模,成了当时南北地区文化交流的中心,受到外来文化以及本土文化之间的互相碰撞,并且从中吸收各自长处形成了皖西文化。皖西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气候养育了皖西人,也滋润了如大山、大水般的民歌。皖西的民歌与皖西人民的生产以及生活方式有着极大的关系,受到地理位置以及地形的限制,皖西地区更多以种植业以及畜牧和伐木为主,在世代的生活以及生产过程中创造出了放牛歌、采茶歌等民歌。这些歌曲都是依附皖西而产生的,并且随着荒野流传到其他区域[2]。
此外,皖西地区的民歌也更多地传承了古代时期皖西部落群体的民谣曲调,并且在内容上也更多地表现出著名人物以及历史大事件等内容,而在近代的皖西民歌中,也更多反映出了红军起义等红色歌曲,例如皖西著名的送郎当红军等,都是皖西民歌的代表。
(二)皖西民歌的特征
1、现实生活的反映
民歌在艺术上具有直接性,而这种直接性具体表现在民歌作品中的内容以及艺术真实性方面,是现实的真实反映。这些真实包含了社会中人们生活的苦难,例如皖西的“慢赶牛”等,也有对现实中人们日常工作的描绘,例如“采茶歌”,更有着反映旧社会时期人们对压迫的无奈与控诉,例如“放牛苦”。
2、体现情感的表达
在皖西的民歌之中,抒发人们的情感也是皖西民歌的重要特征之一,这种情感的抒发正是体现出皖西民歌的生命,是皖西民歌价值的一种反映。在皖西民歌之中,山歌以及小调等形式的民歌都是诉说着人们的情感[3],也有其他类别的皖西民歌也是对感情的诉说,例如赞美大自然的民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民歌等。
3、伟大革命的歌颂
皖西作为我国革命根据地之一,革命者通过利用民歌向皖西的人民群众宣扬革命思想,宣扬向日本帝国主义发起进攻,向群众诉说和平的美好,这种歌颂革命的民歌在皖西是非常多的,也是非常瞩目的,更是引人思考的。这种带有革命色彩的民歌例如《红军歌》《金寨》《送郎当红军》等,更多应用的是微调式,通过运用节奏相对明快、段落较为清晰的方式展现着皖西人民对革命的支持,也进一步体现出革命歌曲对皖西民歌发展的促进作用。
钢琴组曲《皖西素描》是我国著名音乐博士王安潮博士在对皖西民歌以及皖西风土人情进行了解后而创作的钢琴作品,该作品通过简单的抒情方式展现了皖西的人文气息,也展示了皖西这块革命土地的景色。《皖西素描》由六个小曲共同组成,其中有《汗耕》《午憩》《晨牛》《夜歌》《夕归》《灯舞》,六个小曲的结合勾勒出了皖西人民的生活与风俗,虽然小曲之间是互相独立的,但是从情节以及音乐的角度来说,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钢琴组曲[4]。
皖西民歌含有大量的歌曲、民间乐器等元素,尤其是以《八月桂花遍地开》等革命歌曲为代表。《皖西素描》就是通过将皖西的民歌以及乐器作为选材的基础,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从而表达出皖西人民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以及蕴含着浓浓的地域风情。
(一)《皖西素描》的立意
首先,抓住了皖西民歌的真谛,通过运用简单明了的笔触表达出了皖西民歌的内涵,并且作品进一步挖掘皖西文化,例如在《晨牛》中,便是应用了皖西民歌“挣颈红”的曲调描绘出皖西晨歌的意境。其次,紧密结合皖西的民歌,从而运用钢琴音乐的方式展现皖西民间的山水。例如在《灯舞》中,便是展现皖西民间灯会的热闹画面。再次,通过钢琴组曲歌颂皖西的风情,为人们展示了皖西的悠久历史。例如《夜歌》便是对皖西历史的描绘。从立意的角度来说,《皖西素描》是一部展现皖西民歌以及皖西文化的优秀作品,这也形成了作品不只是局限于音乐技法与技艺的展现。
(二)《皖西素描》的选材
作者通过对皖西的文化以及民歌进行考量之后做出两方面衡量。一方面在音乐素材方面选取了皖西民歌以及皖西民间音乐的曲调。另一方面选取地域文化素材,从而实现作品与皖西民歌文化的融合。从皖西的发展历史来看,皖西有着丰富的音乐文化,而《皖西素描》也注重这方面内容的引入,例如在《晨牛》中,作者通过在首段使用和声的方式展现皖西历史的深邃感,而在作品的中段又通过运用山歌的方式展现出皖西的时尚。
由此可以看出《皖西素描》在立意方面进一步体现了皖西民歌的特色,而在选材上运用皖西民歌以及音乐文化的同时,还通过融合区域文化的方式,打造作品的时代感。
(一)皖西民歌改编钢琴曲的原则
从目前我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历史来看,我们可清晰地看到,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路程是一个不断进行探索以及创新的过程。我国一代又一代的钢琴音乐家在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以及与民歌的碰撞中不断总结,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经验,而这些经验也已经成为目前皖西民歌改变钢琴作品的原则之一,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首先,钢琴音乐同其他乐器音乐相比的一大优势便是较为容易通过节奏实现多声部音乐。而皖西民歌的一大优势便是横向流动的旋律发展,恰当地运用在钢琴音乐中,从而让其与皖西民歌连接得更加融洽。此外,在钢琴音乐的织体上,钢琴音乐创作者也需要注重皖西音乐中乐器以及对皖西民歌中节奏的掌握,从而实现皖西民歌特征。
其次,要顾及皖西民歌中的语言结构。皖西民歌是皖西人民千百年来在生活与生产实践中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同皖西地区人民的语言环境有着极大的关联。所以在皖西民歌改编钢琴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要注重保留民歌中的语言特色以及曲调的结构,尽量保留民歌中的真面目。
再次,皖西民歌改编钢琴作品中要注重将现代技法民族化。我国钢琴音乐创作者更加需要在看清时代变革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去学习音乐发达国家钢琴作品的创作方式。这不但是民族的需求,更加是钢琴音乐发展的时代需求,所以皖西民歌改编钢琴曲要吸收皖西民歌的长处,在此基础上对皖西民歌进行激发以及表现手法上的创新,体现皖西民歌丰富的文化与民族内涵。
(二)皖西民歌改编钢琴音乐的意义
首先,为皖西民歌的发展提供新路径。对皖西民歌进行钢琴曲的改编,就需要深入地对皖西地区的民歌、文化等进行学习与了解,从而研究皖西民歌中所包含的特征与文化,并且结合皖西民歌进一步发掘可供钢琴音乐创作的可能。那么这势必会对皖西民歌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另外,大量皖西民歌改编的钢琴作品的出现,也势必会为皖西民歌的推广以及传承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其次,向世界展现皖西民歌。从音乐的角度来看,钢琴是世界上流传最广、使用最多的乐器之一,可以说钢琴是世界性的乐器。我国钢琴音乐创作者通过运用皖西民歌进行作品的改编,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相比我国传统乐器更加有利于被世界所接受,从而推进皖西民歌的世界化发展。
再次,促进我国钢琴教育的发展。随着钢琴乐器在我国的不断普及,钢琴已经成为提升我国音乐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钢琴在我国的发展不但需要西方作品的支持,更需要民族作品的加入,从而掌握与探索什么样的民族作品才能通过钢琴音乐表现出我国民族音乐的特征[5]。
从目前皖西民歌改编钢琴音乐作品的发展上来看,钢琴音乐创作者开始注重变奏的技法,同时对皖西民歌中的叙事性也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强化支声复调
所谓的支声式的对位法是指在声乐作品中由基础材料而分化出来的声部,并且根据分化而来的声部或者声部的独立程度,针对性地对声部给予一定的润腔和润饰。
在皖西民歌中,大量民歌作品都具备着支声式的复调状态,只是在某些情形下,分离通常出现的时间较短而已,而大部分皖西民歌作品中,还是主要以唱的形式为主,在皖西民歌改变成钢琴音乐后,这种以唱的方式为主并且配合润饰的方式则相对较为单薄,那么这就需要在对皖西民歌改编钢琴音乐的前提下,运用支声对位的方式进行民歌在钢琴音乐中的再创造,从而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二)皖西民歌的织体设计
首先,声部的音区[5]。在改编过程中,尤其是对皖西民歌的织体进行构造,不管是和声还是对位,都需要考虑其与织体存在的联系,从而提升钢琴作品改编民歌后的主题清晰度。
其次,对音色进行考量。钢琴音乐创作者在对皖西民歌进行织体的设计过程中,要尽量通过模仿的方式模仿皖西民歌中的技法。这样不仅保护了皖西民歌具有朴质美感的主题,同时也在最大程度上发掘了钢琴中的“民族性”与“地区性”音色,从而进一步提升皖西民歌改变钢琴作品后的艺术感染力。
再次,对节奏的安排。节奏也可以说是钢琴改编过程中最难把握的要素之一。节奏在音乐产生的初期便是一种形式,并且具备着音乐美的本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无论任何音乐,节奏都是音乐的动力,也只有准确地表现出节奏,才能提升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节奏更是音乐风格的代表。对皖西民歌进行钢琴改编过程中,创作者更加需要重视皖西民歌中原有的音乐特色,从而通过借鉴或再创作的方式进行皖西民歌的改编。
(三)曲式结构的安排
一首优秀的钢琴音乐作品,不但要蕴含丰富的情感,并且也要做到作品结构的有序,二者是缺一不可的整体。对于皖西民歌来说,根据前文分析可以看出,皖西民歌的音乐结构必然会受到语言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皖西民歌中的歌词、气息等都是皖西民歌的基础坐标。那么在将皖西民歌进行钢琴音乐转换的过程中必然需要运用新的结构方式。目前通过借助西方国家钢琴作品改编的方式非常有助于皖西民歌的改编。例如在改编过程中在变奏曲中加入一些具有典型叙事性的标题,或者通过在改编过程中将音乐的形象贴近皖西民歌故事发展,抑或者结合皖西民歌中的乐段发展方式,运用三部曲的方式对皖西民歌钢琴音乐进行改编。
经过以上的研究,我们发现红色文化的传播和推动皖西钢琴音乐同民歌的契合发展任重而道远,只有经过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奋斗才能最终实现。钢琴音乐也好,民歌音乐也罢,不管是哪一种类型和形式,其只是传播方式和音乐类型的不同而已,但就其本质都是为人们提供一种文化生活的享受和体验而已,只有充分把握这一初衷,才能真正推动钢琴音乐和民歌的不断发展。
[1]叶健.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音色探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729-732.
[2]王安潮.皖西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0(1):77-81.
[3]黄梅.皖西大别山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分析[J].蚌埠学院学报,2014(3):50-53.
[4]江剑辉.钢琴组曲《皖西素描》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0(3):55-58.
[5]杨文.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化特征[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5(3):70-74.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iano Music of the Red Culture and Folk Heritage
CHEN Yanjie
(CollegeofArts,WestAnhuiUniversity,Lu’an237012,China)
The piano is one of the world’s music art which cannot be replaced by one of the instruments. The emergence of foreign art makes China’s art become rich, but it is noticeable that the loss of local culture. West Anhui folk songs, as a kind of our national and regional culture, is worth protection. It is important for West Anhui locals to spread Western Anhui red culture by revising West Anhui folk songs with piano music, so as to realize the docking of piano music and West Anhui folk songs.
red culture; West Anhui folk songs; piano music; development
2017-03-15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6A0968);皖西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103762015B07)。
陈燕杰(1985-),女,河南潢川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钢琴教学与研究。
J624.1
A
1009-9735(2017)03-0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