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世星
(安徽大学 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互联网金融对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影响及其应对
龚世星
(安徽大学 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当前,大学生群体已成为互联网金融开拓与竞争的重点对象。通过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全面改造,互联网金融直达其精神世界并带来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双重影响。对此,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亲近生活又要走向信仰,使得二者兼顾、双向发力。唯有如此,才能指导大学生发展健康有序的金融生活和平衡和谐的精神生活。
大学生;互联网金融;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金融资本与互联网技术联姻的果实,互联网金融因其强大的整合功能得以迅猛发展。美国是率先将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相融合的先驱,并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互联网金融产业链。在我国,伴随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的推进,互联网金融先后经历了2013年“余额宝”这一首支互联网货币基金的成功、2014年围绕打车市场展开的移动支付之争、以及2015和2016年在大学生信用消费市场的布局和竞争,已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迅速崛起。其中,大学生群体以其蕴含的巨大消费潜力和较高的信誉度,已成为当下互联网金融最为关注的群体。
精神生活,是现实的人依寓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中,通过精神生产、精神享受和消费,追求生命价值、终极意义和灵魂归依以满足并超越精神需求的精神活动和状态。它既因人类所特有的反思现实生活、追求超然境界和精神家园的主体意识而具有浓厚的本己性色彩;同时,作为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它又离不开客观具体环境和主体间互动交往的实践基石,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特征。自古以来,人类对于精神生活的考问始终与对生活世界的反思辅车相依。近代以来,马克思和以胡塞尔、海德格尔、哈贝马斯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从两条脉络分别展开探寻,从资本逻辑、技术理性批判、资本主义文化批判等不同角度或剖析技术理性、工具理性颠覆人类生活世界和存在意义,或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类精神异化的物质生活根源。而所谓生活世界,它既是现实的人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并积累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是与每一具体主体共在的最基本的生活事实,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基点和始源。
(一)互联网金融击穿日常生活重塑精神生活
互联网金融深刻改变日常生活世界。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创新的新事物,在我国社会主义整体制度框架内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挥积极作用。同时,由于互联网金融根本上受金融资本逻辑驱动,因而天然蕴含解构与重构的双重取向。正是在这种双向驱动下,互联网金融不断型塑着现代社会新的面貌:一方面,以强大的生命力和穿透力改造并构建与之适应的社会结构和生存范式,以更加便利快捷的金融交易推动现代社会生活的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助长了金融理性的无限蔓延,借助纷繁复杂的金融工具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衍生品从互联网泛化至日常生活各个角落,并不断形成新的“冲突场”。对此,有学者感慨道:“资本金融化的强力发展导致人类生活世界已被深度金融化。”[1]
互联网金融透过日常生活重塑精神生活。生活世界构成精神生活的始源和基点。作为现代金融资本演绎的新形态,互联网金融通过四通八达的网络平台更加便利细密地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通过对人际交往、经济往来、娱乐消费等日常生活范式的改造,互联网金融正迅速改造着人们的心理结构和价值取向:既为其强力注入创新、竞争的时代精神、大力锻造务实、坚毅的心理品格,也不断刻下金融理性异化的烙印、助长消费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蔓延。因而,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二)互联网金融穿透大学生日常生活影响其精神世界
大学生具有较高教育背景、较高的信用和口碑意识、易于接受新事物和新技能、便于品牌传播等特质,已成为互联网金融扩张的优质潜在用户。而智能手机的普及、校园WIFI的全覆盖和互联网金融角力大学生市场推出的各类活动和产品,更为大学生群体迅速参与互联网金融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当前互联网金融在大学生生活中展现为两个层面:一是全社会普遍使用的互联网金融工具,如微信红包、QQ红包、支付宝、“分期乐”、各种“白条”等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网络金融平台;另一种是诸如“校园贷”“校园白条”等专门针对大学生群体设计和开发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后一种是在海量金融资本的依托下,以互联网为技术支撑,以综合电商平台、大学生分期购物和借贷平台为主要通道,以助学贷款、信贷消费、现金分期、理财投资等为主要项目的金融产品形态。这种往往宣称“先消费、后还款”“无门槛、零担保”的消费口号深刻改变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图式。
互联网金融通过大数据、社交网络和云计算等技术捕捉到客户的交易习惯和消费习惯、推算出客户的生活方式和心理需要。而这种精准的用户定位和便利的服务供给为大学生精神生活的优化和发展铺设新的机遇。与此同时,由于互联网金融存在内在结构复杂、风险预警不到位、监管法规尚待完善等现实问题,又给对此了解不深、认识不够、风险意识不强的大学生带来精神生活发展的风险和挑战。
(一)互联网金融给大学生精神生活发展带来无限机遇
互联网金融培育大学生开放竞取的意识。互联网金融集理财、借贷、娱乐、消费、交往等功能于一身,联通四方、提倡竞取。作为市场经济规则在互联网上的全面展开,互联网金融的这一特性向当今的大学生提供了强化经济意识、增进经济往来、提前接触社会的新通道。借助这一通道,大学生更早体验国内外各方资本竞逐的浪潮,更早尝试自主理财借贷消费等 金融操作,更早面对他人或自身经济行为的利弊得失。这一系列变化有助于大学生培育开放竞取的意识,加快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化。
互联网金融助力大学生孕育务求实效的心态。互联网金融发展日新月异,在不断强化其投资理财、消费交易等核心功能的同时,仍不断扩张其衍生功能和新变体。加之互联网金融交易操作便捷、交易流程简明、交易结果直观的优势,使得跨行转账、手机购物、移动打车、微信交易、投资理财等成为指尖点触即可实现的“小事”,极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促进了社会资源有机整合和充分利用,为共享经济和绿色经济奠定基础。这种高效务实的特性对大学生极具吸引力,并为其拓宽眼界、务求实效提供浓郁的生活氛围。
互联网金融鼓励大学生弘扬勇于创新、敢于创业的精神。互联网金融天然以经济理性为遵循,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在市场份额争夺初期具有强烈的创新冲动和机会意识,在技术升级和产品开发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中推崇不惧传统权威、打破路径依赖、勇于创新、敢于创业的精神品格。在大学生市场中,则表现为以丰厚物质奖励推动相关创新作品和创业比赛,大力孵化具有开拓前景和市场潜力的创意、作品和人力,注资大学生创业项目等。对于大学生而言,相比传统金融机构条件门槛高、行政审批严的痼疾,互联网金融提供了机会多、效率高、限制少、融资便捷、公平竞争的创新创业机会,更多创新创业赛事、纯信用、无抵押的小额贷款、创业基金和众筹产品助力大学生创意得以充分展示、创新得以充分鼓励、创业得以方便展开。
(二)互联网金融给大学生精神生活发展带来潜在风险
我国互联网金融正处于起步阶段,而门槛低、监管少又加剧了类似“跑马圈地”式的野蛮生长,充斥的无序、违规和风险事件除了给大学生带来安全、法律、经济、伦理等风险之外,还在精神层面给其带来物化、单子化和庸俗化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给大学生带来精神生活物化的风险。显而易见,客观上互联网金融正致使消费主义文化的进一步扩张。在消费主义语境中,商品不仅限于其使用价值,更仰赖其所代表的符号意义,关联着社会地位、个人品位、阶层趣味等身份标签,勾连着对美好生活的虚幻想象。因而,“消费是一种建立关系的主动模式(而且这不只是人与物品间的关系,也是人和集体与和世界间的关系),……在它之上,建立了我们文化体系的整体”[2](P222)。当人们不断以购买和消费的方式来寻求自我确证和身份归属,其精神图景将必然不断走向物化。从早先的第三方支付,到余额宝、现金宝、校园白条、分期乐、趣分期等各种互联网借贷理财产品,再到令人眼花缭乱的众筹产品,从网络商家巨无霸,到各种P2P借贷平台、网络中介、现金贷公司,从“无担保、无抵押、当日放款”再到“凭学生证即可在线办理借贷”,互联网金融在给大学生提供大量新鲜选择路径的同时,也容易激发其盲目借贷、过度消费、贪念享受、虚荣攀比的欲望。作为新兴的金融消费者群体,大学生身处持传统勤俭美德与超前消费、树远大理想与重享受当下、尊重劳动与崇拜金钱的价值观冲突之中,其精神生活时刻面临物化的诱惑。2016年被曝光的大学生“裸贷”、以及因无力偿还而自杀身亡等极端案例不断考问我们:诸如校园借贷等互联网金融产品,是馅饼还是陷阱?[3]
互联网金融给大学生带来精神生活单子化的风险。互联网金融给当代人提供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基础,但同时这种充满悖论的有限独立性又消解着人的个性与主体性,诱使人之间原本鲜活的社会关系被简化为由经济实力衡量的等级关系、在精神交往中成为“口袋里的马铃薯”。大学生尊崇自我和个性,社会关系正在建构,面临在开展社会交往与整合自我人格之间保持平衡的课题,迫切需要拓展精神交往以丰富自我。而互联网金融则自带对于经济收益、资本升值的浓烈关切,易强化大学生对自身经济利益和社会交往中经济关系的过分重视,带来精神生活单子化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给大学生带来精神生活庸俗化的风险。经济理性是互联网金融的精神内核,并易在互联网金融版图的扩张中走向偏离和异化。以异化的经济理性为圭臬的个人,在个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之间更易选择前者,在眼前现实利益与理想信仰之间更易倾向前者,在多元价值观念交织呈现之中更易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乃至“本质的人性降格为通常的人性,降格为作为功能化的肉体生命力,降格为凡庸琐屑的享乐”[4](P21)。大学生正处于立崇高志向、树正确三观、养浩然正气、锻坚质品格的关键时期,面临互联网金融裹挟而来的传统价值与经济伦理的切换、物质欲望对精神信仰的遮蔽,需要使得经济理性、实用主义与理想主义、意义之思各有其位,在精神生活中树立价值和信仰的尊崇地位。
面对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的大趋势,思想政治教育要及时有效地帮助大学生优化和发展精神生活,就必须将亲近生活与走向信仰二者兼顾、双向发力。这是因为,只有亲近生活才能指导大学生过上健康科学有序的金融生活,只有走向信仰才能引导大学生发展平衡和谐有机的精神生活。
(一)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导向信仰的过程中亲近大学生现实生活
亲近生活的思政教育是一种与日常生活相融通的教育,能给个体和社会提供适用于日常生活的伦理准则、人际交往的规则规范、面对困惑繁难的思想方法和力量支撑。
亲近大学生实际生活,有效回应互联网金融带来的现实课题,就必须使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日常生活为始源和基点。“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5](P73)从大学生精神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为经过自身需求偏好、认知模式、态度倾向、情感体验、价值取向等的再加工成为其精神建设的新素材、新质料;从思想政治教育生发的历史看,其发端于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建设和革命斗争的现实需要,正是建构在这样的历史事实之上,有着从实际生活中来的原始基因。因此,大学生日常生活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场而不得缺席的领域。具体到互联网金融浪潮中的大学生日常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契合其生活内容、覆盖其生活场域。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向大学生敞开的是整合社交媒介、网络购物、移动支付、投资理财、搜索引擎等一系列功能于一身的新世界,不仅极大地满足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和经济生活需求,也不断挖掘并培植大学生新的消费需要,推动其生活方式的转变并进而引发其精神生活的自然变化。因而,思想政治教育需深入其中了解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把握其大学不同阶段金融生活的规律性发展特征,才能做到将心比心;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覆盖大学生生活场域,就要涵盖既包括当前经济形势、国家政策、科技发展、文化思潮等宏观环境,也包括由学习区、生活区、文体区、公共区等在内的校内外物理生活空间,以及网络空间。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尤其要关注互联网金融借助林林总总的网络金融工具、网络金融平台和线下活动等已成为大学生生活新常态的客观现实,以便于对其积极教育资源加以正确认识、对其潜在消极影响施以及时预判、对其问题风险予以有效干预。
亲近大学生实际生活,成功化解互联网金融带来的现实挑战,就必须使思政教育以大学生日常生活为归宿和落脚点。本质上看,互联网金融先后经过电商网购、网络支付和网络融资借贷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集金融资本、后现代网络环境和消费主义思潮于一身的价值交换体系和文化符号体系,具有资本扩张、价值交换和文化传播等多重属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具有敏锐精准的问题意识,要善于利用其中的教育资源,及时捕捉其中的热点、焦点和难点,想方设法解决大学生实际困难与思想困惑。对此,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将理论说透。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互联网金融内在的资本逻辑演绎程式、充分了解互联网金融复杂的结构关系、清醒意识互联网金融潜在的系列风险;另一方面要投入实践操作。要通过金融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投资理财和创新创业的实践等日常生活的相关训练提高大学生互联网金融操作能力。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和教育引导机制,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金融风险、物质诱惑和消费误导主动出击,帮助大学生提高是非美丑的辨别能力、培养积极思考向善向好的自觉意识、提供克服繁难积极进取的支持和助力、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正如斯宾塞所思考的:“……怎样去完满地生活?这个既是我们需要学的大事,当然也就是教育中应当教的大事。为我们的完满生活作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职责。”[6](P58-59)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在贴近生活的同时指引大学生走向信仰
走向信仰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与灵魂对话的诗性教育,能引导人们和社会自觉追索欲望克制与需求释放的平衡、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和谐、多元价值的比较甄别与正确选择,从而达到平衡和谐有机的精神境界。
引导大学生走向信仰,就要尊重其合理需要并予以充分满足和提升。现实的人的需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也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点。就大学生群体而言,其需要图谱呈现出特殊性与普遍性同存、层次性与发展性兼有、物质性与精神性并重的特征;而就大学生个体而言,既要极力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与安全需要,又热切追求归属感、爱与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大学生利用互联网金融满足其合理正当的需要、自觉提升需要层次,最终将信仰放在自我实现的主动追求中。
引导大学生走向信仰,就要尊重生活世界与精神信仰领域的不同原则。有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公民的生活价值观体现出物质与精神并重的世俗化特征。”[7]总体来说,当前主导人们金融生活的是经济理性和实用主义,而精神信仰则往往属于理想主义和意义之思。在互联网金融与生活世界深度融合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要打通大学生金融生活与精神信仰的边界壁垒、使其得以“诗意地栖居”在生活世界日益金融化的浪潮中,就必须看到两个领域中所呈现的经济性、实用性与超越性、理想性之间的区别,引导大学生带着对两种不同原则及其应用的思考更加积极健康地生活,为其现代化的互联网金融生活注入诗性色彩和灵魂信仰。
[1]张雄.反思资本的精神向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6-24(B01).
[2]让·鲍德里亚.物体系[M].林志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
[3]陈鹏.校园借贷:馅饼,还是陷阱?[N].光明日报,2016-03-29(6).
[4]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王德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胡毅,王承旭,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7]李路路.物质与精神兼顾的世俗主义——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价值观[J].社会科学战线,2016(1):9-9.
The Influence and Coping Strategy of Internet Finance Imposing on College Students’ Spiritual Life
GONG Shixing
(PhysicsandMaterialScienceDepartment,AnhuiUniversity,Hefei230601,China)
Nowadays, college students have become the focus of internet finance exploiting and competing. By thorough remolding the college students’ everyday life, internet finance reaches to their spiritual world and brings opportunities and risks. With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close to life and move towards belief. Only then can it instruct college students live healthy financial life and harmonious spiritual life.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fina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2017-03-24
本文系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制度建设视角的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SK2016A005)的阶段性成果。
龚世星(1982-),女,安徽六安人,博士,政工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009-9735(2017)03-00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