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芬,闫虹竹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革命文化记忆修复探析
王越芬,闫虹竹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引导当代人思想观念与行为的重要“指向标”,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任务伟大而艰巨,我们仍然面临着就业难、看病难、贫富差距大等诸多问题,需要我们重拾革命文化,发扬信念坚定、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修复革命文化记忆有着不容忽视的必要性,政府应倡导加强革命文化符号建设,个人应自觉提高自身革命文化素养,学校应加大对革命文化的教育宣传力度,同时还应加强网络的宣传与管控。修复革命文化记忆,有助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革命文化;革命历史;修复
中国革命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不断地选择、融合、重组、整合中外优秀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1],凝聚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独特思想和精神风貌的文化。无论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在现今,都有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革命文化的记忆有所消减,对革命文化记忆的建设存在忽视,革命文化逐渐被人们所淡忘,其建设面临着“表象危机”。分析革命文化记忆被淡忘和忽视的原因,修复革命文化记忆,进而改变这一不良现状,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需要修复革命文化记忆
革命时期,内忧外患的国情唤起了中国人的革命志气,在艰苦的生活中,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意识到革命才是解决国家和民族问题的根本方式,在革命过程中,先进的思想和理念也逐步被人们所认同,成为正义、神圣、真理的化身,革命文化给予人们心灵上的慰藉,也正是这种革命文化引导、鼓舞、凝聚着中华民族渡过难关。近年来我国的文化事业取得快速发展,可是由于革命文化的发展存在惯性[2],加之各种因素的干扰,革命文化在现今并没有发挥充分的凝聚民族精神和集中力量的作用,人们对于革命文化的记忆并不深刻,甚至将革命文化疏忽忘记。在我国现今的发展进程中,“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伟大而艰巨、神圣而复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面临着许多现实困难,如:民生问题,民生是百姓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近年来我国把民生问题放在首要位置,一些问题已经得到缓解,但没有完全解决,还存在着就业难、求医难、上学难、购房难、养老难等问题。另外,社会公平问题也亟待解决,如:贫困差距大、城乡差距大、男女比例失衡、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为了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急需唤醒革命文化记忆,发扬革命文化中吃苦耐劳、实事求是、敢做敢闯、坚定不移、自立自强、敢为人先的精神,如果人们能够不忘革命历史、胸怀革命精神,各民族戮力同心、合作共进,定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
(二)引导正确的价值观需要修复革命文化记忆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各领域建设都取得可观的成绩,可社会上一部分人的思想却出现了问题,虽然思想层面问题的出现与经济发展没有必然联系,但却是伴随着社会进步而出现的不良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炫富、拼爹、求包养等现象屡见不鲜,同时,社会中还存在着诚信缺失、丧失信仰的现象,如:“碰瓷”,这一现象的主要群体是中老年人,这一部分人青年时生活在革命年代,那时他们响应国家号召激情高涨地干革命,而现在却躺到车轮旁边无病呻吟。同样的人群,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经济条件差无法维持生计才做出此等之事吗?就整体社会而言,我国的经济水平是不断提升的,这明显是错误的归因,经仔细思考后我们发现,是社会文化环境改变了,是他们的价值观偏离了主流核心价值观。还有“挟尸要价”等诚信缺失现象,此处不再赘述。信仰丧失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一部分人没有理想,没有追求,心理空虚,行动颓废,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何谈建设祖国?这时就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头,我们需要重拾革命文化记忆,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爱国敬业、胸怀理想、意志坚定、矢志不渝、无私奉献、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将革命文化的正能量发挥出来,形成团结一致、艰苦奋斗、恪守信念、众志成城、坚韧不拔的精神状态和正向价值观,真正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定会换来祖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美好明天。
(三)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需要修复革命文化记忆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无数先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入中国,结合中国的实践,又独创性地总结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和成果,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离不开革命文化。根据相关统计,在漫长的二十八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我国有两千一百万的革命者为国捐躯,他们带着白手起家的魄力和自立自强、视死如归的精神,秉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坚定不移地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一结果来之不易,只有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历史,了解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辛历程,记忆起革命精神,才能使得党建的伟大工程充满后继力量,才能进一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在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人满腔爱国热忱,从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传出的“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的阵阵歌声,如今红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一批批共产党人前仆后继,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一次次伟大的胜利,在动荡不安的年代,无数中华儿女的大同小异、异曲同工的信念汇聚成昂扬向上、坚定不移的马克思主义革命精神。如今,传承革命文化,回归革命记忆,有利于保证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改变、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不动摇,激发共产党人心中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做贡献的工作激情[3],从而消灭腐败因子,修复革命文化记忆将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不竭动力,也使中国共产党成为能够“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的政党。
(一)加强对革命文化符号的重视
文化符号是具有某种特殊内涵或特殊意义的标示,是经过历史积淀形成的、被人们普遍认同的典型表征形象[4],革命文化符号是革命文化内涵的载体和表现形式。革命文化符号包括各类红色基地、红色书籍、革命文章,革命中形成的文化成果、精神、价值观等。红色基地告诉我们勿忘国耻、勿忘革命精神,革命书籍和革命文章弘扬革命精神,革命中形成的精神和价值观鼓舞我们勇敢向前,革命文化符号对于我们回归革命历史,修复革命文化记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要加强对革命文化符号的重视。
政府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加强对革命文化符号的重视,政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遗迹、旧址类的红色基地,如:旅顺日俄监狱旧址、七三一部队遗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应加强建设,加大对红色基地的维修、保护力度,增加这方面的财政投入,提高遗址对革命文化展示的鲜明性、主题性,部分红色基地可以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来增加参观人数,扩大革命文化的知晓面,更广泛地唤起人们心中对革命文化的印象,进而更加有效地修复革命文化记忆。近几年,我国已经开始重视红色基地的建设,这一点我们有目共睹。同时,政府应号召民众学习革命文化和革命历史,倡导各个社会群体学习优秀的革命文化,对革命文化成果和原始红色书籍加强保护,拓宽红色书籍的印刷出版渠道,倡导学术界结合时代特点研究革命文化,形成与时俱进的革命文章,以党员带动群众,以组织者带动团体,系统深入地学习革命文化,参透革命文化。也可以通过各类媒体节目宣传革命文化、弘扬革命精神,如:崔永元的口述历史栏目、历史解密栏目等,这些节目用语言表达出文字背后的历史,用革命文化来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让革命历史重现于人们眼前,让革命精神永存于人们心中,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修复方式。
个人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广大群众也应在政府的指导下提高自身领悟革命精神、修复革命记忆的觉悟,利用时间阅读红色书籍、学习革命精神、参观革命遗址,因为这些方式带给人的是最真切、最直观的感受,让人难以忘怀,能有效加深对历史的了解,修复革命文化记忆。同时,个人应该提高革命文化素养,坚定理想信念,用科学知识和革命精神武装头脑,在学习革命历史、参悟革命精神、巩固革命记忆、以史为鉴的同时,结合当今中国和谐社会中各种优秀文化因素,结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古为今用,古今结合,积极、正向、合理地修复革命文化记忆。
革命文化符号的形式并不固定,包括:实物、视频、音频、文字等。只有重视这些革命文化符号的建设,重视文化符号的指导作用,政府加强引导,个人响应号召,上下一致地回顾革命历史,学习参悟革命精神,才能有效修复革命文化记忆。
(二)加大学校教育宣传力度
教育为国家培养遵纪守法、博才多识的人才,对于革命历史的传授和对革命文化记忆的修复,学校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校应加大对革命文化的教育宣传力度。这需要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单方的努力是不足以达成目标的。具体而言,各学校应该提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因为革命历史、革命精神等方面的知识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在教学方面,提高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完善教学资源,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注重师生互动等,都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同时,在教学内容方面,应不断强调革命历史的光荣性,革命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革命历史的荣誉感,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创新多种方式,巩固加深学生对于革命文化的记忆,如:表演革命历史情景剧,带领学生参观红色基地,观看革命影片等,以上是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措施。另一方面,还需要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与革命历史、革命文化相关的活动,重视此类活动的作用,例如“一二九”唱红歌活动,革命文化主题的辩论赛,红色文化演讲,以诗歌形式歌颂革命历史等,这类活动不但可以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增加团体凝聚力,更能以最形象、最生动的形式让学生充分了解革命历史,修复对于革命文化的记忆。这类活动的意义非同一般,对学生革命文化记忆的修复作用深远持久。
(三)加强网络宣传与管控
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类消息在网络上可以迅速传播,网络媒体的作用空前强大,任何信息都可以在网络上得到全方位、宽领域、大范围的传播,而对于革命文化记忆的修复也同样可以借助于网络这一广阔的平台。网络在革命历史的解读、革命文化的传扬、革命精神的歌颂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以妇孺皆知的社交软件微信为例,每到诸如革命历史事件或伟人诞辰等纪念日时,朋友圈中都会出现相关链接,或是陈述历史事实,或是结合现实宣扬革命意义,或是赞扬歌颂伟人革命精神,这些网络信息配合着背景音乐,辅之以视频展示,加之恰如其分的文字说明,将革命历史形象生动地再现于当代人眼前,各年龄段的人群,各阶层、各领域的人士纷纷转载传阅,将人们心中的革命历史记忆、革命文化记忆再次唤起并修复。可见网络媒体对于修复革命文化记忆的作用不可或缺,所以应该利用网络媒体加强对革命文化的宣传,如:建立专门的网站,借助这一平台,工作者增加革命历史、革命文化等相关文章消息的发布量,掌控正确积极的方向观点,编辑有意义、有价值的革命文化信息,弘扬革命精神,修复革命文化记忆;开辟网络专栏,在一些知名网站或受欢迎的网站上专门设立与革命文化相关的页面栏目,专人负责编辑、审核、发布,宣扬革命文化;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人人、QQ等社交平台,设立公众号,发布优秀革命文化的文章、视频,创新宣传渠道,采用多种方式修复革命文化记忆。以上文所说的手机社交软件为载体,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链接,例如一篇名为《南京南京》的文章,其中的图片触目惊心,还有文字数据说明当时南京受害中国人的悲惨状况,让人难以忘怀。忘不了的才叫记忆,可见单单一款社交软件传播革命文化、修复革命文化记忆的作用就如此之强大,现实中有数不胜数的网络媒体公司,有无穷无尽的网络传播载体,借助这一方式传播革命文化、修复革命文化记忆,会有广泛的效果。但是,网络文化的价值观取向较为多元化,网络中所传播信息的真与假、虚与实、全面与片面等尚难辨别,主观的信息与客观的信息鱼龙混杂,所以要利用好这个途径,还需进行管理与控制,加大网络信息管控力度,相关消息的发布要经过严格的审核程序,从资料的收集到文字视频的编辑,再到最后的审核与发布,要保证所发消息意识形态的正向性,个人也应提高自身素质,注意立场和言行,绿色文明上网。这样,革命文化的记忆才能在网络平台中真正得以修复。
综而观之,在革命时期,“革命文化”是革命的有力武器,是革命的思想准备,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的和重要战线[6](P699)。在当代,革命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坚实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鲜活教材,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宝贵素材[7],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促进力量,所以我们需要回忆起革命文化,修复革命文化记忆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上文所述的修复路径在实践中仍会面临种种困难,这是一项长期又艰巨的历史任务,在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征程中,仍然需要我们不懈探索与研究。
[1]徐利兰.论中国“革命文化”的内容和特点[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3):36-39.
[2]张芳.建设和谐文化与承继革命文化[J].青海社会科学,2011(1):170-174.
[3]秦洁.革命文化: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J].红旗文稿,2016(17):13-14.
[4]邴正.面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形象与文化符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13(3):12-16.
[5]宋镜明,杨松菊.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兰州学刊,2007(2):9-10.
[6]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刘家贺.五四运动以来革命文化传统的当代价值[J].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2(6):5-8.
An Analysis of the Repair of Revolutionary Cultural Memory
WANG Yuefen, YAN Hongzhu
(SchoolofMarxism,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Harbin150040,China)
The advanced culture of socialism is an important direction to guide the contemporary people’s thought and behavi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two one-hundred-year” great and arduous task, there exist such problems as difficulties in employment and medical treatment, and the growing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It is needed to restore the revolutionary culture, carry forward the firm revolutionary spirit of arduous struggle. Revolutionary cultural memory repair is necessary which cannot be ignored. The government should advocate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evolutionary cultural symbols; individuals should consciously improve their revolutionary cultural literacy; schools should not only increase the education and propaganda of the revolutionary culture, but also strengthen the network publicity and control. It is helpful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of “two one-hundred-year” to repair the revolutionary cultural memory.
revolutionary culture; revolutionary history; repair
2017-04-29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生态背景下黑龙江绿色企业文化建设研究”(G201317);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QC2013C075)。
王越芬(1962-),女,吉林扶余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教育;闫虹竹(1993-),女,黑龙江拜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G412
A
1009-9735(2017)03-0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