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天津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天津 300387; 2.大连外国语大学 日本语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44)
中日校园暴力的起因及对策分析
李吉桢1,张浩2
(1.天津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天津 300387; 2.大连外国语大学 日本语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44)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未来。近年来,我国的校园暴力事件愈演愈烈,很多施暴者将其施暴过程录制成视频,上传、分享,作为一种炫耀,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有效地预防校园暴力,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校园暴力;中日原因分析;预防对策
(一)共同原因
首先,网络和通讯工具的滥用加速了各种信息的传播,大量含有暴力内容的游戏、影视作品的广泛传播,加之青少年心理不够成熟,易受外来因素的冲击,比较喜欢模仿,因而容易诱发形成校园暴力事件。在日本,近年来的网络暴力现象呈上升趋势,一些学生在网上编造谣言对别人进行人身攻击。Line作为日本最重要的实时通讯工具也催生了校园暴力现象的产生。一个孩子在Line上如果不及时回复群体发布的信息,就会被当做异类而遭受攻击,这种攻击有可能从网络上转化到现实中,成为现实暴力。
其次,从暴力者的年龄特点出发。校园暴力案件多发生在中小学阶段,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心智发展还不成熟,易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加之明辨是非的能力还不足,容易被误导而最终走入歧途。在日本,文部省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发布的《いじめ追跡調査2013-2015》调查显示,在大约800名调查者中(小学四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每年6月和11月进行)遭受过暴力的学生比例超过50%。[1]
最后,社会对成绩和学历的重视,产生了极大的升学压力,只关注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心理的成长,也是造成校园暴力的原因之一。学生现在不仅要完成常规的学校课程,还要在放学之后去各种托管、补课班、兴趣班或者家教班上课,而回家后再完成学校、补课班的作业、预习复习等等。在日本,老师往往偏爱于成绩好的学生,而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则不够重视,因此,成绩差的学生就得不到足够关心,常常处于被冷落、被孤立的地位。一旦这些“差生”接触到暴力的文化,他们往往会发泄心中的不满,成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
(二)两国各自的特殊原因
1.中国校园暴力的起因
“旁观者效应”是我国校园暴力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每当校园暴力发生时,同学们也纷纷选择“冷漠”“旁观”对待。这种“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是指当偶然事件发生时,往往有人聚集,旁观者越多,伸出援手救急的人越少,而且帮助者的反应越迟缓,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旁观者效应。[2]这其中的一个机制就是“责任扩散”,面对校园暴力,如果只有自己一个人在场,就会感到自己有责任去帮助受害者;而如果还有其他人在场,这种帮助受害者的责任就会扩散出去,觉得帮助受害者不是自己一个人的责任。这样的情形最终导致旁观者的集体冷漠,酿成校园暴力悲剧。另一重要原因就是学校道德教育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从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看,道德教育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过于注重思想内容而照本宣科,忽视了具体事例对学生的感化,不能给学生以直观的感情体验,因此,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忽视了运用道德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校德育工作存在功利主义倾向,在此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正确价值观取向,处理问题时容易产生暴力倾向。
2.日本校园暴力的起因
日本的集团意识和等级制度观念很强。教育评论家森口朗曾指出,“一个集体内部通常会按照受欢迎和‘察言观色能力’的程度来进行排位,在这个排位中,程度越低的人越容易被欺负”[3]。强烈的等级观念要求下级服从上级,晚辈服从前辈,低年级服从高年级。这就极易诱发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暴力行为,在高年级学生欺负低年级学生后,他们总会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这种感觉,鼓励他们不断施暴,久之,便形成一种施暴习惯,误入歧途,进而加剧了暴力事件的发生。
从日本人国民性的角度来看,日本人视忍耐为美德,认为忍耐是一种最高的美德。只有忍耐才能做到心平气和,做到快乐。忍文化影响下的青少年容易逆来顺受,即使遭受校园暴力也选择忍气吞声,这样更助长了一些施暴者的气焰,造成校园暴力的频发。另外,父母同时工作,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减少,对孩子的关注减少,不能及时发现孩子心理的变化。一些孩子长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就容易通过暴力的方式爆发出来。受暴者不能及时向父母疏导这些负面情绪,也加剧了暴力现象的发生。
(一)从国家层面上,为预防校园暴力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重视校园暴力
为有效地预防校园暴力,需要对其进行立法研究,制定系统性的校园暴力防治专项法规。建立国家、地方、学校、教师和监护者的有效联动机制,将责任落实到每个相关责任人身上。日本于2013年出台了《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案》,为校园暴力的防治提供了法律依据。该法案明确了国家、地方、学校、教师和监护者的责任,为加强社会各个方面的合作,设立由学校、教育委员会、法务局、警察等相关部门联合组成的“对策联络协议会”[4]。这种校园安全管理方式,以法律规范为基础,建立多方面联动机制,对校园暴力预防管理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我国可以吸收借鉴日本在预防校园暴力立法方面的经验,尽快制定我国在这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
(二)从社会层面上,各传播媒体要加强社会责任感,遏制暴力文化
媒体对暴力文化的传播是校园暴力产生的重要原因。日本社会要求各类传播媒体要增强责任意识,如在影视剧作品中,不要一味地为吸引观众而加入大量的血腥打斗场面,应多拍摄一些积极的、阳光的、传播正能量的影视作品。青少年正直青春期阶段,很多时候还不具备辨别能力,所以媒体的引导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我国新闻工作者在预防校园暴力方面,也要增强社会责任感,不要把关于校园暴力的新闻描述得过于详细,过于残忍,那样的新闻报道并不会起到警示的作用,反而为一些青少年树立了“榜样”。
(三)从学校层面上,要加大道德教育比重,重视学生思想情感的变化
学校在授课内容的安排上要充分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加大道德教育中体验活动的比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交流能力。在道德教育的考核方式上,也要转变传统的纸质考试模型。成绩、分数仅作为学生某阶段课程学习结果的一部分评价,它能检测出学生学习某门课程的结果,但并不代表学生在此阶段的全部。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各地区也在学校授课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积极关注学生的发展,倡导以学定教,很好地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四)从学生自身角度看,要培养自身的自控力
日本不少学校及家庭都开始强调培养孩子的自控力,让孩子按照一定目的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感与行为。通过培养学生自身的自控力,可以使其理性地控制自身的情感与行为,以此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坚强的自控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逐步训练形成。例如,在家庭中,父母可以引导和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做每一件事的后果,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观念。起初,孩子可能只是从好坏角度去思考,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自控力。
[1]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いじめ追跡調査2013-2015[EB/OL].[2017-04-05].http://www.nier.go.jp/shido/centerhp/2806sien/tsuiseki2013-2015_3.pdf
[2]贾馥茗总编纂,国立编译馆主编.教育大辞书5[M].台北:文景书局,2000(1):925.
[3]森口朗.いじめの構造[M].东京:新潮社,2007:100.
[4]文部科学省.いじめ防止対策推进法.[EB/OL].[2017-04-05].http://www.mext.go.jp/a_menu/shotou/seitoshidou/1337219.htm
10.3969/j.issn.1008-6714.2017.11.049
G446
A
1008-6714(2017)11-0121-02
2017-07-03
李吉桢(1992—),男,河北沧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张浩(1992—),男,河北沧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日本语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李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