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单音节动词的时间性特征

2017-03-11 16:00北京体育大学
外文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情状动态性持续性

北京体育大学

郝向丽 魏惠琳



汉语单音节动词的时间性特征

北京体育大学

郝向丽 魏惠琳

在事件语义学框架下,动词具有时间性特征。本文考察汉语单音节动词的时间性特征。在Vendler(1957)和Dowty(1979)的理论框架下对汉语单音节动词进行分类,提出单音节动词具有四个基本形式:状态动词、活动动词、达成动词和完成动词。本文采用动态性、持续性和终结性三个时间性参数,根据动词的句法语义表现,分析四类单音节动词的语法特征以及四类动词之间的组合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汉语单音节动词的内部时间性特征的句法实现和语义表达。

单音节动词;动态性;持续性;终结性

1. 前言

事件的时间性特征是事件语义学框架下的一组重要的形式语义参数,描写事件的时间特征和关系。这组时间性特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出来:动词的词汇体特征、VP的时间特征以及单事件或组合事件的时间特征。这组语义参数包括动态性、持续性和终结性,Vendler(1957)根据动词的时间结构相关的语义和语法特征将动词分成了“状态”(states)、“活动”(activities)、“达成”(achievements)和“完成”(accomplishments)。Vendler的动词分类意义重大,通过对动词时间特征的刻画和描写,捕捉到了动词内部细微的语义差别,被形式语义学家广泛地应用到谓词分类研究中。Olsen(1997)采用情状类型的参数动态性、持续性和终结性来分析动词的词汇体特征。这三个时间性指标可以用来分析汉语单音节动词的时间性特征。

2. 动词时间特征

Olsen(1997)将分析动词词汇体特征的参数记作:[±动态性] (dynamic)、[±持续性] (durative)和[±终结性] (telic)。具有[+动态性]特征的动词指谓事件;带有[-动态性]特征的动词指谓状态;具有[+持续性]特征的动词指谓事件持续进行,具有续段;具有[-持续性]特征的动词指谓事件不能持续进行,没有续段。具有[+终结性]特征的动词指谓情状结构具有内在终结点;带有[-终结性]特征的动词指谓情状结构不具有终结点。在Rappaport & Levin(1998)的基础上,Beavers(2013)给出了四类动词的事件结构表达式:

(1) a. 状态:[x〈STATE〉(y)]

b. 活动:[x ACT〈MANNER〉]

c. 达成:[BECOME[x〈STATE〉]]

d. 完成:[[x CAUSE [BECOME [y〈STATE〉]]]] [[x ACT〈MANNER〉(y)] CAUSE [BECOME [z〈STATE〉]]

根据Vendler(1957)的阐述,如果状态“A loved somebody”属于一个时间段t1到t2,那么在这个时间段t1到t2的任一时间点“A loved that person”为真,表现为非动态性;如果活动情状“running”在一个时间点t为真,那么必定存在一个时间段覆盖这个时间点t,在这个时间段的全程活动“A was running”为真,表现为动态性和持续性;如果完成情状“drawing a circle”在一个时间点t为真,那么“A drew that circle”的过程必定在一个特定时间段展开,时间点t属于这个特定时间段,表现为动态性,同时具有内在终结性;如果达成情状“A won a race”在一个时间段t1到t2为真,那么“A won that race”发生的时间点属于时间段t1到t2,表现为动态性,具有内在终结性,但不具持续性;也就是说,状态和活动都需要占据一个时间段,但这个时间段并不是特定的。客观上讲,状态所处的时间段要比活动所处的时间段长;完成情状需要占用一个特定时间段,这个时段的长度相对来说是确定的;达成情状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点为真。Smith (1991) 指出维持一个静态的状态不需要能量,而维持一个动态的事件却需要能量。状态动词是对各类事物的具体和抽象性质的描述,例如:拥有(possession)、处所(location)、信仰(belief)、智力状态(mental state)、性格倾向(disposition)和习惯(habit)等。下面就动态性、持续性和终结性一一进行分析。

3. 动态性

关于汉语动词情状类型的研究不少,如马庆株(1981)、Tai(1984)、邓守信(1985)和杨素英等(2009)。动词的词汇体指动词的行为类型,是词汇层面的语法范畴;语法体是句子层面的语法范畴,是句子的时体特征。动态性可以由VP与体标记、时间副词和补语等搭配时表现出来的时间特点反映。

3.1 时间副词“(正)在”

Vendler(1957)、Dowty(1979)和Smith(1991)都用进行体区分情状的动态性和非动态性,状态不能出现在进行体中。汉语中,时间副词“(正)在”用来检测动词的动态性,描写动作行为的动态进行。具有动态性特征的动词(包括活动动词、达成动词和完成动词)可以和“(正)在”共现,表示动作的持续进行。状态动词不能和“(正)在”共现:

(2) a. 张三(正)在等李四。

b.*小刘(正)在是大学生。

(2a)中可以和“(正)在”搭配的谓语动词“等”呈现动态进行,表现出动态性;而(2b)不可以和“(正)在”搭配,因此谓语动词“是”不具有动态性。

3.2 否定副词“不”和“没”

汉语中,否定副词“不”否定一个概念或命题,“没”否定事实的发生。“不”和“没”可以用来区分状态动词和动态动词。状态动词只能被“不”否定,不能被“没”否定。动态动词既可以被“不”否定,又可以被“没”否定,但是被“不”否定时,句子表达非现实状况,被“没”否定时,句子表达现实状况。

(3) a. 张三不等李四。

b. 张三没等李四。

(4)a. 小刘不是大学生。

b. *小刘没是大学生。

(3)中的谓语动词既可以被“不”否定,又可以被“没”否定,但是句子所表达的现实状况不同。(3a)表达“张三是主观不等李四”,并没有说明在实际状况中,张三是否等了李四,反映非现实状况;(3b)表达现实状况是“张三没等李四”,不管张三是主观上不等李四,还是客观上不能等李四。因此,“等”具有动态性。(4)中的谓语动词只能被“不”否定,不能被“没”否定,而且(4a)在被“不”修饰时反映的是现实状况“小刘实际上不是大学生”。因此,“是”不具有动态性。

3.3 助动词“能”和“会”

朱德熙(1982)指出,“能”和“会”都有三种解读:“能1”和“会1”表示客观可能性;“能2”和“会2”表示主观能力做得到或做不到;“能3”和“会3”表示环境或情理上许可。这里只考虑前两种解读。“能”和“会”用在状态动词之前时,句子解读一致,都为客观可能;“能”和“会”用在动态动词之前时,句子有不同的解读。

(5) a. 张三能看歌剧。

b. 张三会看歌剧。

(6)a. 这幅画能值五千元。

b. 这幅画会值五千元。

(5a)中虽然“能”和“会”都表示客观可能性,但是两句有不同的解读,(5a)更强调客观情况是否允许张三看歌剧;(5b)指张三主观上是否愿意去看歌剧。而(6a)和(6b)是与之一样的解读。

4. 持续性

持续性指动词、事件和情境在时间轴上占据的长度,可以从内部观察动词、事件和情境的发展过程。持续性包括动作行为的持续性和状态的持续性*这里的持续性是动作的持续性,不包括状态的持续性。。持续性具有以下区别性特征:

4.1 “(正)在V着” 结构

马庆株(1981)用“着”区分持续性动词和非持续性动词。动词后能加“着”的是持续性动词,不能加“着”的是非持续性动词。但是,在传统文献中,“着”包括表示动态动作持续的“着1”,如(7a);表示动词本身体现的静止状态延续的“着2”,如(7b);表示动作结束后留下状态的延续,如(7c)。(7a)表达动作的持续进行,(7b)和(7c)表达状态的持续。

(7) a. 他吃着1饭呢。

参照1998年陕西省各乡镇联合勘界相关成果,结合收集的其他专题资料对协议书、协议书附图及相关成果表等重新进行规范整理,形成了标准模板。

b. 门口坐着2一个人。

c. 她剪着3短发。

因此,“着”不能区分(7)中的三种持续性特征。首先,(8a)和(8c)的述宾结构可以和“(正)在”共现,但是(8b)不可以。(8b)不合法是由于句式结构是存现句*朱德熙(1982)就指出存现句的处所名词和指人名词的位置可以互换,同时“着”换成“在”,但存现句的谓语动词不能和“(正)在”共现。。动词“坐”本身既有动态性特征又有持续性特征,因为可以说“她(正)在坐火车”。

(8) a. 他(正)在吃饭。

b. *门口(正)在坐一个人。

c. 她(正)在剪短发。

此外,持续性动词可以跟结果性补语“完”。(7)中,“吃”和“剪”可以和结果补语“完”共现,表示动作“吃”和“剪”的结束,具有弱渐进性特征。但是(9b)中的“坐”不可以加“完”,因为该存现句表示存在,呈现均质状态,而结果性补语“完”只能和具有弱渐进性特征的事件结构共现,也说明了“着2”的存在。动宾结构“剪短发”可以和“(正)在”“完”共现,说明“剪”既具有活动动词的特征,又可以呈现静态持续的特征,如“她剪着短发”,这说明“剪”兼具活动和状态两种行为类型。左思民(2009)指出汉语中有“兼相”动词,但是,他忽视了这些动词两个动相之间的动态变化。“堆”和“钉”这类动词状态的呈现必定存在活动“堆”和“钉”的前提。活动结束后,客体以“堆”“钉”的方式存在。也就是说,活动和状态两个动相之间不是毫不相关的。“剪”也是这类动词,“剪”的动作结束后,造成“短发”状态的呈现。

(9) a. 他吃完了饭。

c. 她剪完了短发。

由此可见,“着1”描写动态动词的弱渐进性持续进行的特征,“着2”和“着3”描写由谓语动作触发的均质性状态的持续。

(10) a. 他(正)在吃着1饭。

b. *门口(正)在坐着2一个人。

c. *她(正)在剪着3短发。

因此,我们采用“(正)在+V+着”的构式剥离开动词的持续性和状态的持续性,判定动态性动词是否具有持续性特征。(10a)可以进入“(正)在+V+着”,而(10b)和(10c)不可以。

4.2 时量短语

马庆株(1981)指出,(11)的述宾结构的时量宾语可以指动作行为持续的时间,如“等了三天了”;动作行为完成以后经历的时间,如“死了三天了”;或者动作行为造成的状态持续的时间,如“挂了三天了”。此外,时量宾语还可以表示“动作完成后状态持续的时间”。Lin(2007)认为时量宾语可以指“事件结束后结果状态持续的时间”。例如,“死了三天了”中的时量宾语“三天”既不指动作“死”持续的时间,又不指“死”的动作完成以后的时间,而是表示“死的动作结束后,死的状态持续三天了”,即状态持续的时间。动词的行为类型决定时量宾语的解读。“看”是活动动词,其后时量宾语表示“动作行为持续的时间”或“动作行为完成以后经历的时间”;“死”是达成动词,其后时量宾语指“动作结束后状态持续的时间”或“动作行为造成的状态持续的时间”,关注状态持续的表达。

(11) C1:V+T

C2:V+了+T

C3:V+(了)+T+了

能进入(11)的C1、C2和C3句式的动词,并且在C2和C3句式中不产生歧义,只表示动作行为的持续;或者产生歧义,表示“动作行为持续”或者“动作行为完成以后的时间”,这样的动词具有持续性特征。

(12) a. 吃三个小时

b. 吃了三个小时

c. 吃了三个小时了

(13)a. *到一小时

b. *到了一小时

c. 到了一小时了

活动动词、达成动词和完成动词具有动态性特征,其中活动动词具有显著持续性特征。活动动词“吃”进入(11)的结构后,C1和C2结构中时量宾语“三个小时”指动作行为持续的时间,但是在C3结构中有歧义。(12)的时量短语“三个小时”既可以指“吃”的行为动作持续了三个小时,如“(饭)吃了三小时了,还没吃完”,也可以指“吃”的行为动作结束了三个小时了,如“(饭)吃了三小时了,早饿了”。(13)的时量宾语“一小时”指动作“到”完成后,“到的状态”持续的时间。

4.3 时间点状语

下面我们观察汉语单音节动词在与瞬间的时间点状语共现时的表现,解析它们的持续性特征。

(14) a.(会)七点散了。

b.(车)七点到了。

(15)a.?(张三)七点洗了衣服。

b.*(小红)七点做了一个蛋糕。

(14)的瞬间动词“散”“到”可以和时间点状语“七点”共现,该动作行为在这一时间点为真,事态发生了改变。(14)中,在“七点”这个时间点,“会散”为真,而当前“会是散了的状态”,该事件蕴含状态改变的过程“Ø散→散”的过程,“七点”是这个状态改变的时间点。单个动作动词“推”和“闪”也可以和时间点状语共现,这类动词可以以单个动作的形式存在,如“V一下”,但是该事件中没有发生状态改变。(15)中的结构基本上不可以和时间点状语共现,因为活动和完成类动词需要在一段时间中展开,在一个时间段内为真,要求时间段状语与之匹配。如果活动行为x在一个时间点t为真,那么必定存在一个时间段覆盖这个时间点t。在这个时间段的全程,该动作行为“bex-ing”为真。因此,(15)中,如果“(张三)七点在洗衣服”为真,那么动作行为“洗衣服”的过程必定在一个时间段中展开,如“(张三)七点到九点洗了衣服”或“(张三)洗衣服洗了两个小时”。因此,时间点状语“七点”不能描写动作行为“洗衣服”的过程*如果“七点”为动作行为“洗衣服”发生的起始点时间,即“(张三)七点开始洗衣服”,“七点”是“没洗衣服→洗衣服”变化的时间点,那么,(15a)是可以说的。。同理完成情状“做一个蛋糕”的过程必定在一个特定时间段展开。因此,时间点状语“七点”也不能描写动作行为“做一个蛋糕”的过程*即使把“七点”作为完成情状“做一个蛋糕”发生的起始点时间来理解,也不可以。Dowty(1979)定义的BECOMEø的真值条件:完成情状的状态改变必定在一个时间段展开,在这个时间段中,事件处于既不是没有做一个蛋糕,又不是做好了一个蛋糕的状态,这个过程无法用一个时间点来定义。。

5. 终结性

终结性指动词投射的事件具有内部时间终结点。终结性时间特征可以反映在动词、动词词组和句子这三个层面。四类动词中只有达成动词本身具有终结性特征。对于动词短语VP,其终结性特征取决于动词本身的词汇体特征和其携带的名词性成分。也就是说,VP中的动词和直接宾语都对事件的终结性特征做出贡献。

5.1 时量短语in/for a time

具有终结性特征的事件和时间状语“in a time”共现时,表示完成某事花费多长时间,在进行体中会产生未完成悖论。非终结性事件结构可以和时间状语“in a time”共现,其进行体不会产生未完成悖论:

(16) a. John believed in the devil for several years/*in several years.

b. Mary ran for half an hour/*in half an hour.

c. John arrived in half an hour/*for half an hour.

d. Mary dug a ditch in a week/*for a week.

完成情状结构“dig a ditch”具有终结性特征,因此,“John is/was digging a ditch”不蕴含“John dug a ditch”;活动动词“running”是非终结性的,因此,“Mary is/was running”蕴含“Mary ran”,没有产生未完成悖论;达成动词“arrive”也是终结性的,所以“Mary was arriving at the station”不蕴含“Marry arrived at the station”。

但汉语的情况和英语不完全相同。汉语中动词短语在与指示非终结性的时间状语for+时量短语共现时,情况却并不像英语例子那样确切。For+时量短语译为汉语“(有)一段时间”。沈家煊(1995)指出,事件与时段词语连用时既能表示事件终止后状态持续的时间,又能表示动作本身持续的时间。例如,对于事件“读《红楼梦》”在与时段词语“一年”共现时“他读《红楼梦》读了一年了”有两种解读:a. “读《红楼梦》”动作持续一年了,到现在还没有读完;b. 读《红楼梦》读完了有一年了,内容有点忘了,指的是“读《红楼梦》”动作终止后,状态持续的时间。就“读《红楼梦》”的例子,将时段词语“一年”插入到VP内部“他读了一年《红楼梦》了”,这时时段“一年”量化“读”的动作,可以得到唯一解读:“读《红楼梦》”动作持续一年了,到现在还没有读完。因此,当for+时量短语出现在动词短语和宾语之间,可以判定动词短语的非终结性。

(17) a. 我认识小李十年了/*我十年认识了小李。

b. 我等了小红一天了/*我一天等了小红。

c. 车到了一小时了/车一小时到了。

d. 小红一小时做了一个蛋糕/*小芳做了一个蛋糕一小时了。

(17)中,活动动词“等”是非终结性的,因此,“我等了小红一天了”蕴含“我等了小红”,没有产生未完成悖论;完成情状结构“做一个蛋糕”具有终结性特征,所以,“小红正在做一个蛋糕”不蕴含“小红做了一个蛋糕”;达成动词“到”也是终结性的,但是,“到”不同于英语“arrive”:首先,“到”不能出现在进行体中,如:“*车正在到/*车到着”;其次,“到”既可以和“(有)一段时间”共现,又可以和动词前时量短语共现。英语中“for-phrases”不能与表示状态改变的动词共现,除非句子结构有反复(iterative)或重复(repetitive)的解读。汉语中,除“动作行为持续的时间”外,“for-phrases”还有三种不同解读:“动作结束后的时间”“动作完成后状态持续”和“动作造成的状态持续”,这三种解读对动词的行为类型是有选择的。部分活动动词和“for-phrases”共现时,时量宾语解读为“动作结束后的时间”,如“看”“洗”和“问”等;达成动词和“for-phrases”共现时,时量宾语解读为“事件终结后结果状态持续的时间”,如“到”“死”“塌”和“断”等。此外,完成动词可以和“for-phrases”共现,但是不可以和“in-phrases”共现。如:

(18)一小时做了一个蛋糕/*做一个蛋糕一小时

同时,活动动词与“for-phrases”共现和达成动词与“for-phrases”共现的语义蕴含不同:

(19) a.(张三吃饭)吃了一个小时

b.(张三盖一所房子)盖了一个月

(19a)中动词“吃”为活动动词,“吃了一个小时”蕴含在一个小时的每个时间点,“张三吃了”均为真。(19b)的动词“盖”为完成动词,“盖了一个月”并不蕴含在一个月的每个时间点,“张三盖了”均为真。

5.2 时间副词

Dowty(1979: 58)指出可以用副词almost(差一点)区分活动事件和完成事件。在添加“差一点”后,如果事件句指向活动的起始点,该句为活动事件,是非终结性的;如果事件句指向活动的终止点,该句为完成事件或达成事件,是终结性的。邓守信(1985)指出时间副词“马上”和“一下”描写事件的时间特征。“马上”指向动作行为的起始时间,“一下”指向动作行为的终结时间。因此,“马上”可以和活动动词共现,是“向起点”(inception-oriented),表明动作的起点;“一下”可以和完成情状共现,是“向终点”(termination-oriented),指明说话时间到完结时间的时段。

(20) a.(张三)马上就看书。

b.(张三)一下就写好一封信。

但在完成句中,“向起点”和“向终点”模糊了,因为在(20b)中动作“写一封信”已经开始,并在进行中,而对于活动句(20a),动作还未开始,说明时间副词在活动事件和完成事件中的辖域不同。

5.3 量化NP

文献中对(21a)句子的终结性存在颇多争议。金立鑫(2008)指出,假定“一封信”限定了“写”不具备完成动词的特征,勉强可以接受的话,(21b)却不可以接受:

(21) a. 我昨天写了一封信,可是没有写完。

b. * 我昨天写了两封信,可是没写完。

量化NP并不是终结性的必要条件,完成动词和量化宾语共同构成完成情状类型。Soh & Kuo(2005)解释渐进客体动词,例如“画”投射一个终结性事件,但是这个终结性事件的解读是源于事件中的客体,而不是谓语动词。

(22) a. *小华写了一个字,可是没写完。

b. *小华画了一个圈,可是没画完。

Soh & Kuo(2005)引进了“非部分客体”(No Partial Object, NPO)和“部分客体”(Allows Partial Object, APO)来区分渐进客体的特征。NPO认为有些物体只有当整个创造过程完成之后,才能当作真正的物体。例如,渐进客体“字”和“圈”属于“非部分物体”,因为只有当一个“字”被完全写完,一个“圈”被完全画完的时候,它们才能称作完整的一个字或一个圈。 “非部分物体”蕴含该物体的完成,不能被删,因此,用“半”来量化“字”和“圈”是不合法的,如(22)所示。

然而,渐进客体的表现并不一致。虽然渐进客体“一个蛋糕”属于“非部分物体”,因为只有一个蛋糕被完全做成的时候,才能称作一个完整的蛋糕。相反,“一封信”“一幅画”是“部分物体”,这样一封没写完的信可以被当作一封信,一幅没画完的画也可以被当作一幅画。但实际上“一封信”和“一本书”并不能作为部分物体被接受。如“*写了半封信”,“画了半幅画”。

(23) a. 小红吃了半个蛋糕。

b. 张三看了半本书。

可是,当主动词不是创造动词,而是其他渐进客体动词,如消费动词(verbs of consumption)、影响宾语动词(verbs of affected objects)时,结构的可接受程度明显增强,如(23)。在投射终结性事件时,谓语动词和客体的性质相互制约。Filip & Rothstein (2006)认为创造和消费动词投射最大化(maximalization)语义解读。而汉语中只有创造性动词投射最大化解读。

6. 结语

Vendler(1957)的动词四分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三个时间性指标——动态性、持续性和终结性——是判定动词词汇体特征的主要参数。汉语的单音节动词同样表现出这样的时间特点。梳理其句法和语义表现,论证汉语单音节动词的内部时间性特征和其句法、语义表现之间的对应关系,对判定汉语单音节动词的四类动词——状态动词、活动动词、达成动词和完成动词——有直接意义。

Beavers, J. 2013. Aspectual classes and scales of change [J].Linguistics51 (4): 681-704.

Comrie, B. 1976.Aspect:AnIntroductiontoVerbalAspectandRelatedProblem[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owty, D. R. 1979.WordMeaningandMontagueGrammar:TheSemanticsofVerbsandTimesIngenerativeSemanticsandinMontague’sPTQ[M]. Dordrecht: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Filip, H. & S. Rothstein. 2006. Telicity as a semantic parameter [C] // J. Lavine,etal. (eds.).FormalApproachestoSlavicLinguistics14 (ThePrincetonMeeting). Ann Arbor: Michigan Slavic Publications. 139-156.

Lin, J. W. 2007. Event decomposition and the syntax and semantics of Chinese durative phrases [C] // J. Dölling & T. Heyde-Zybatow (eds.).EventStructuresinLinguisticFormandInterpretationSeries:Language,ContextandCognition.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31-54.

Olsen, M. B. 1997.ASemanticandPragmaticModelofLexicalandGrammaticalAspect[M]. New York: Garland Press.

Rappaport, H. M. & B. Levin. 1998. Building verb meanings [C] // M. Buttand & W. Geuder (eds.).TheProjectionofArguments:LexicalandCompositionalFactors. Stanford: CSLI Publications. 97-134.

Smith, C. S. 1991.TheParameterofAspect[M]. Dord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Soh, H. & J. Kuo. 2005. Perfective aspect and accomplishment situations in Mandarin Chinese [C] // A. van Hout,etal. (eds.).PerspectivesonAspect. Dordrecht: Springer. 199-216.

Tai, J. H. Y. 1984. Verbs and times in Chinese: Vendler’s four categories [C] // D. Testenetal. (eds.).PapersfromthePara-sessiononLexicalSemantics20. Chicago: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289-296.

Vendler, Z. 1957. Verbs and times [J].ThePhilosophicalReview66: 143-160.

邓守信. 1985. 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 [J]. 语言教学与研究(4): 7-17.

金立鑫. 2008. 试论行为类型、情状类型及其与体的关系 [J]. 语言教学与研究 (4): 1-9.

马庆株. 1981. 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 [J]. 中国语文 (2): 86-90.

沈家煊. 1995. “有界”与“无界” [J]. 中国语文 (5): 367-380.

杨素英等. 2009. 动词情状分类及分类中的问题 [C] // 语言学论丛 (39): 478-505.

朱德熙. 1982. 语法讲义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左思民. 2009. 动词的动相分类 [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1): 74-82.

(责任编辑 李淑静)

通信地址: 100084 北京市 北京体育大学外语系

H031

A

2095-5723(2017)01-0017-06

2017-02-15

猜你喜欢
情状动态性持续性
混合动态性数据情报侦查方法研究
从学生作文中审视语言描写的特点
幸福
离群动态性数据情报侦查方法研究
从进行体“在VP”的英译看“体”范畴表达的主观性
管理者认知视角的环境动态性与组织战略变革关系研究
云创新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持续性学习机制
英语句子中体、时制和情态的语序认知理据探析
持续性迭代报道特征探究——以“江歌案”为例
国土资源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动态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