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传智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成都 611756)
在我国,通常纪录片都被认为是一类小众化的片种,是一群精英拍给另一群精英看的文化产物,再加上我国纪录片理论的不完善,对于真实性理念的保守,导致大众对于纪录片的理解普遍都处于未知层次。如何使纪录片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何使大众更深次的理解和观看纪录片,如何让纪录片走向大众化,这就要求纪录片的拍摄制作要趋向于大众的审美口味。
随着技术和理念的不断完善,“故事叙事化”的手段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纪录片的创作当中,很多的纪录片情节如同故事情节一样充满了冲突与悬念,这样的叙事话手段无疑大大增加了纪录片的可看性,使更多的人看得懂喜欢看纪录片。尤其在如今商业化的背景下,可以使纪录片做到艺术和商业的结合,增加纪录片的影响力。最近几年比较有代表性的影片如:《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乡村里的中国》等。
故事的解释有两种含义:一是真实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二是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赵伯平在《纪录片真实性与主观表现的思考》一文中曾写道: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即在真实的前提题下,借用电影电视剧的创作的一些手法和元素,使我们叙事的真实故事对观众更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纪录片和故事片都从属于电影的行列,甚至电影的初期都是以纪录片为主。纪录片与故事片从“故事化”的角度分析的话,纪录片的更倾向于对故事的架构中使用“故事化”手段叙事,这些手段要贯穿于纪录片的考察、拍摄、剪辑中,从而使本来略显单调枯燥的纪录片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和趣味性。
2.1 一个好的人物可以决定一个纪录片的高度。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最有意思的,也是最难拍的就是人物。人是复杂生物种群,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生活背景下,每个人物的个性和特征都不不同的,而不同的人物可能就映射了一个时代。人的社会意识,已经成为今天观众强烈渴求看到的主题,最近几年比较火的《乡村里的中国》就是一部完全写老百姓生活的纪录片。焦波导演带领他的团队来到山东的苕峪村生活了373天,完整的记录了一个村庄一年的变化。将镜头对准村庄里的人,展现新时代农村和农民的生活时态。
2.2 定位好故事性。怎样才能找到故事性的完美定位?英国BBC的观点是:冲突的情节和有趣的人物是构成好故事的基本要素。人是一部纪录片的主角,纪录片中的各种事情也都是围绕人的生活而产生的。如果没有对人物的深刻跟踪和记录,是无法理解其事件冲突的原因的。周浩的《大同市长》,以一个市长的的生活工作为主线。市长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也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有一个镜头是市长的妻子给他打电话,训斥他为什么还不回家,都多久没回家看看孩子了。市长挂了电话对着镜头微微一笑,笑容中带着些许无奈。这种家庭的小矛盾小冲突恰到好处,让人印象深刻。
3.对画面进行故事化剪辑。为什么面对同一件事情,有些人讲的绘声绘色,然而有的人却讲的平淡无奇,这关键就在于讲故事的方法。剪辑对于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周浩的《棉花》花费了七年的时间剪辑,是因为如果想要讲述一个好的故事,首先对于素材要有十足的把握。在素材的选择和整理中,怎样选择和组合,如何设置分配冲突矛盾,都是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技巧。
3.1 真实再现。就是根据准确的历史记载,借用表演的手段,还原过去的人物和事件。因为一些历史事件是无法真实的拍摄和展现的。如果单纯运用解说和图片,观众无法直观的认识和感知。如《圆明园》就运用数字特效,真实再现了皇家园林从修建到毁灭的兴衰过程及皇家的生活故事。但是从现在成功的纪录片来看,真实再现必须把握尺度,毕竟对于过去的历史完整的还原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历史的细节浩瀚如烟海,即使考证再严难免百密一疏。
3.2 即兴拍摄。在纪录片的拍摄中,经常会有一些意外事件发生。这些意外事件是脱离正常的时间发展的,而正是这种意外。往往是构成故事的最好元素。“即兴拍摄”打破了过去习惯先进行采访、罗列线索、在进行拍摄的模式。他的好处是避免了导演摆布,给观众展现了真实的情景。例如我们在宜宾拍摄的纪录电影《五世同堂》,有一天我们正在拍摄孩子在家看电视的场景,这个时候妈妈走进来说了孩子几句,让他别看了去写作业,本来这个事情就已经结束了,可以停机。但是孩子没有听妈妈的话,还是一直在观看电视,然后妈妈从屋里出来开始训斥,孩子开始还嘴,妈妈拿皮带打孩子,孩子离家出走。本来是一场表现妈妈督促孩子学习的戏份,演变成了一场家庭暴力教育的情节。这种剧情导演是无法提前安排和设想的,被拍摄对象也是无法提前告知的。后来孩子离家出走后,妈妈在沙发上偷偷的抹眼泪,更体现出了父母对于孩子的那种爱,这个情节对推动故事发展有很大作用。
3.3 补拍摆拍。这是在纪录片创作当中不得已而为之的作法,很多人认为这种做法违背了纪录片真实性的原则。纪录片本来就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事实上很多导演在实践中也经常会这种方法弥补一时没有拍到的遗憾。其实在不影响纪录片真是的前提下,对一些故事情节性不强的地方,可以使用这种手法。而在这一点上,摆拍受到的指责要比补拍更多,许多人认为,摆拍完全是违背了纪录片真实性的原则。在这一点上,导演焦波曾说过:“摆拍是为了更好的让观众理解画面,欣赏画面。”因为纪录片原本就是真实的,任何一次纪录片的拍摄都是未知的,而有些时候为了能让观众理解故事,欣赏故事,摆拍也是一种手法。
在具体的实践中,故事片中可利用的“故事化”叙事手法要比纪录片更丰富。国内的纪录片理论一直延续传统的想法,在创作中局限于固定的范围之内。其实在国外的纪录片中,搬演、摆拍、虚构等手法早已经被人使用,这些手段在遵循“真实”的前提下来展示,反之也是对“真实”的实现和表达。
其实,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只是纪录片的一种创作形式而存在,在遵循一定的前提下,更好的为纪录片服务的技巧。但是一定要谨记,“故事化”只是表达“真实”的手段,“故事化”不等同于“虚构化”。
[1]袁陈 故事化纪录片的故事性与真实性[D]上海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2
[2]樊晓奇 故事化背景下的电视纪录片创作[J]长江大学学报 2010,(04)
[3]陈一雷 纪录片故事化兴起原因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