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光蕾,谢璘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困境及对策研究
奚光蕾,谢璘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
大学语文作为普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主要阵地,开设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可是,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教师教的无味,学生学的无趣,一堂课下来,常常是老师“口若悬河”,学生“哑口无声”,如此这般,根本无法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当下高职院校中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急需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从而改善困境,进而更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学修养。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语文能力;文学修养
大学语文作为普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主要阵地,开设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校“十二五”实用规划教材《大学语文》(第3版)中是这样定义的:“大学语文课程,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这门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表达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但是,近些年来,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却令人堪忧,课程的建设与发展由于各种主观、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滞后,运作乏力。许多高职院校正在执教的教师都有着这样的感受:现在的大学语文课越来越难上了,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学习实践的自主能动性较差,一堂课下来,常常是老师“口若悬河”,学生“哑口无声”,连基本的教学质量都无法得到保证,更别说课程的创新与发展了。
纵观当下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教学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大学语文并没有明确的定位。各校各院系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不一,开设与否也随其喜恶而定。有些院校借口高职生学制短,专业技能教育要求高、任务重,在保证思政、英语等必开基础课的前提下,语文课能省则省、能缩则缩。有些院校则过分强调大学语文的实用性,以应用文写作、倾听与表达、商务写作、文秘写作等等课程来取代大学语文。即使是开设了大学语文的学校,也只是象征性的一周只上一次课,一次两个学时,导致其流于形式,难以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有些学校甚至没有专门的大学语文教材,教师上课还得自己到网上找资料。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地位的逐渐丧失,充分体现了该课程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定位模糊。
多数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都只有少量的专职教师,基本都是从事行政岗位或者辅导员岗位的老师代课,更有甚者,从当地高校聘请还在读的研究生来代课,既不成系统性、连贯性,也无法对课堂质量进行监督。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发展,大部分的代课老师为上课而上课,为完成教学课时而上课,为课时费而上课,课前简单备课,课后从不反思,更不要提对课程进行改革与创新了,如此教学,自然也就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实上,要在课堂上“引生入胜”,首先教师自己要投入其中,乐在其中,提升自我素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在教学上求精、求深、求新,如此,方能有所收益,有所改进。
笔者曾经在大一新生的第一堂语文课上让学生写下《我心目中的语文课》一文,在学生的作业中可以看到,大部分的学生都期待着与初、高中不一样的语文课。可是,在很多教师的观念中,大学语文要么只在于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要么只是为了提升学生驾驭语言、文字方面的能力,再要不然则认为语文是为学生所学的专业服务,因此只选择教授与其专业对口的内容。囿于这些片面的认识,一些老师在教学上把大学语文视为中学语文的延续,继续沿用中学语文课的教法,在字词句上下功夫。正如徐中玉先生在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上所指:“对语文潜移默化的功能认识不足,因此,纠缠在字、词、句上 ,变得鸡零狗碎,脱离作品的人文精神,缺乏感染力”。本该是活泼生动的语文课,却因忽视了对文学作品形象和意境的分析,因此显得教条化、模式化。
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有乐观向上的冲劲、敢想敢作敢为,但人文素养普遍欠缺,社会公德意识也更为薄弱。初、高中的应试教育,早已磨去了大部分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一谈到语文课就觉得没意思,一提到人文素质教育就心不在焉。上课时,会周公神游者有之,看其他书籍有之,练字者有之,溜之大吉者亦有之。在相当一部分的学生看来,语文课是无用课,听不听都一样,对自身未来的就业与发展没有益处。学生参与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偏弱,极大地影响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与创新。
那么,在正确认识了大学语文课程中存在问题与地位之后,该如何来改进呢?
首先要明确的是,语文是一门有独立学科地位的学科。高职大学语文应当要为专业技能教育服务,但绝不是作为其附庸存在,而应当是立足于学生的就职需要,突出应用性、实用性,使得其语文能力与职业能力和谐发展。语文是以培养包括听、说、读、写在内的语文能力为己任的,它具有一定的工具性。语文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学习与理解能力,高职生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就必须要拥有与高职阶段相匹配的语文能力,因此,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并使其与专业课程相辅相成,同时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语文教师,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大学语文之所以在高职院校中不受欢迎,与大学语文本身多年来一成不变传统而死板的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学生需要具有趣味性的课堂,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应当要注意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和技术,将文学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深刻性融合到课堂中。比如,在讲授《体味自然》单元时,可以将语文课堂搬出教室,放飞到大自然中,让学生自己去看、去听,将传统的教师主导变为学生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好学乐学善学。
既然大学语文课程要达到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语文能力共同发展的目的,就应当要创设职业情境,让学生在职业情境教学活动中学习语文,不仅训练了其语文能力,更促进了学生个人素质的整体提高,方便了专业学习,并且能做到一专多能,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多项工作能力。
在初、高中阶段,学生习惯了一张试卷定乾坤的考试方法,可是,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考核。大学阶段强调的更多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作为高校的语文教师,我们应当要创建新的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从而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例如,采用表格的方式,将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读书笔记等等方面记录下来,根据具体情况设定百分比,进行评分。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应当以培养“能说、善写、乐学”型人才为出发点,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模式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开创大学语文课程的新局面。
[1]大学语文(第3版)/普通高校“十二五”实用规划教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抓住时代机遇深化教学改革:全国大学文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3]陈洪.在改革中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7(3):90-91.
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17)05(a)-00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