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茂
让教育“回家”
——读汤勇的《致教育》有感
◎李国茂
《致教育》是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实验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汤勇先生在推出《回归教育常识》《做朴素的教育》《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修炼校长力》等多部教育专著之后的又一部力作。
《致教育》一书以讲座式的体例呈现。全书分十八讲,每讲既相互独立,又互为因果。既有对成功之路的回顾,又有对青年教师的殷殷期盼,既有对教师职业态度的诠释,又有对教师职业幸福的追求,既有对教师成长的指点迷津,又有对校长管理的现身说法,既有对教育现象的深刻反思,又有对教育文化的不懈探索。
汤勇先生在《致教育》中开篇即谈阅读且专门用了两讲,在其余各讲中亦有谈及,每讲中,国内外经典名言信手拈来,逸闻趣事、教育时事巧妙引用,是一个虔诚读书人对读者的睿智引领,是一个不止于眼前的苟且,心中盛满教育诗和远方旷野的教育人对教育的执着。
乡村学校经年累月的“两个脚印与两个大坑”是一个书虫的故事;“误了航班”是一个书痴候机时的剪影;“到书店一定会找到我”是一个书迷的游历;“逃离”推杯换盏是一个书呆子的高傲。书生意气,“无论怎么忙,不管多少事务缠身,我每天都坚持阅读,白天没有时间读,晚上也要抽时间读,上班没有时间读,下班挤时间哪怕不午休,晚睡觉也要读,工作其间没有时间读,周末、节假日都要充分利用起来读。”阅读让他有了“自信和底气”,阅读有了标杆,对教育有了深度思考,于是催生出了区域内的每一所学校的书香四溢:开放式书架有了师生驻足阅读的身影,教师书吧有了读书沙龙的闪亮登场,闲余片刻有了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的美妙时光。
汤勇先生告诉我们:“读书之意义,是让人成为人;教师读书之意义,是让教师成为真正的教师。”“教师应把自己的读书,作为生活的一种方式,生命的一种状态,生存的一种需要。”“一个优秀的教师,更是一个对书有着独特情感的读书人。”汤勇先生殷切期望“愿阅读伴随我们生命的始终,愿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书香人生。”
读书犹如一日三餐,不可或缺。跨入21世纪,我们面对的是科技创新和纷繁复杂的信息更替,我们面对的是变化的人和变化的时代,教育人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才能够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的能力。阅读是学习的基石,阅读使一个人从“原始脑”迈向“智慧脑”,大凡成功的名师,没有一个不是读书的高手,绝对没有一个是面对困惑抱怨的天才。
我们的教育幸福吗?我们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有幸福感吗?汤勇先生在《教师的幸福从哪儿来》中既有问题追踪,又给出了幸福的密码。在“教师幸福吗”中洞穿现象,明确告诉我们“当师道没有了尊严,当教师没有了形象,当讲台不再神圣,当教师不再有惩戒,当校园可以随意践踏,当那些小霸王、小混混在校园为非作歹,横行霸道之后还得到保护,在群殴教师之后不但得不到法律惩戒,还要老师赔礼道歉,那将是全社会之殇,整个民族之殇。”
为此,汤勇先生坚定地认为,教师“幸福永远比优秀重要。”“一个教师是否优秀不重要,是否卓越也不要紧,而最关键的是,是否幸福”,这是因为“有教师的幸福,才有学生的幸福。才有校园生活的幸福,才有教育天地的幸福。”我们只有为教育的幸福、教师的幸福凿建一条迷你级通道,教育之树才会枝繁叶茂,文明的土壤才生生不息。
教师的幸福从哪儿来?这是对教育的理性追问,教育需要回到问题发生的地方。其实,我们的教育有很多美好的当初,有很多“绿色无污染的原生态”。汤勇先生深情呼唤教育回归,期望让教育“回归宁静”“回归常识”“回归人性”“回归本真”,我们不能“以教育的名义,干着违背教育常识的事”,我们更不能打着“教育让人们满意”的幌子让教育受伤害,让教师受伤害,让孩子受伤害,说严重一点,有可能就会是对整个民族未来的严重伤害。让我们的教师能够“单纯地做事”“创造性地做事”“做有意义的事”,拥有广泛的志趣爱好,把最美好的自己交给孩子,有尊严地活着。
汤勇先生十分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热切期盼青年教师要有思想,要好学,要反思,要创新,努力寻找工作的意义,“从小事做起,从当下做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地做教育,“结交优秀的人,阅读有用的书,享受真正的生活。”语重心长地引导青年教师“每天利用点时间坚持阅读,每天拿点时间坚持对教育现象进行反思,每天挤点时间把反思的东西写成文字。”努力成为一个“有成就感的,快乐幸福的教师。”规劝刚刚入门的教师应该选择“吃苦”,一走进工作岗位就选择安逸,那只能是一事无成,职业倦怠就会如影随形。淬炼成器只有从阅读开始,蜡炬成灰从脚下起步,光亮行稳致远,正如李镇西所言:“成长是每一个成长者的自觉选择、自我培养和自由发展。”
由爱出发,我们就会拥有幸福。教育是“人”的事业,教育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爱”的教育,“爱”的教育是孩子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育“好人”,育“仁人”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元素。纵观古今中外教育有成就者,无一例外都是“博爱”的典范,孔子的“仁爱”,墨子的“兼爱”,余韵惠今。
陶行知先生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大家耳熟能详的“四颗糖”的故事是陶行知先生用大爱衍生出的爱的经典范本;斯霞老师的墓志铭“为一辈子做小学语文教师感到自豪”是挚爱的光辉定格;特级教师、校长窦桂梅把40分钟当成2400秒来准备是深爱的缩影;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有丰富的实践和思考,是一名享誉全球的教育家,一生“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他谆谆告诫校长:“首先,一个最主要又是最重要的品质(不具备这个品质,就不要当校长,就像不是任何人都能当老师一样)就是:深深热爱孩子,有跟孩子们在一起的内在需求,有深刻的人道精神,有深入到儿童精神世界中去并了解和觉察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个人特点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5卷,第35页)一个好教师“首先意味着他是一个热爱孩子的人,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要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4卷,第58页),苏霍姆林斯基把“爱”作为对校长、教师的第一要求,可见其重要性。当代魏书生、李镇西、李希贵、于永正等一大批教育大家无不把对孩子的爱当做一辈子的追求。
只有爱的使者,才会赢得孩子,赢得教育人生的精彩,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归属感和价值感。汤勇先生认为,“一个对学生没有爱的教师,绝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爱所有学生,爱所有学生的一切。”欣赏孩子,信任孩子,公正地对待孩子,“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我们喜欢他。”
教育需要质量,从素质教育到核心素养,给教育质量注入了新的内涵。汤勇先生提出了“绿色质量”“全面质量”“全体质量”“和谐质量”“健康质量”“辩证质量”“整体质量”“公平质量”等八大质量理念,令人耳目一新,给生态质量注入了一股鲜活的气息。
提升质量的关键是人,是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教师是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只要教师有了生命成长的期盼,让他们具有“使命感”“尊严感”“获得感”“幸福感”“成长感”“成就感”,教育质量就有了忠实的依靠。
一方面需要教师具有“家”的视野。怀揣教育思想,不忘初心,把职业当事业,视工作如初恋,甘守一方天地,执着前行,放眼未来。另一方面,需要教师获得专业成长。汤勇先生提倡建立“学习共同体”,共同学习,共同写作,共同研究,无疑是促进教师成长的良方,更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奠基性工作。“教师学习共同体,就是教育科研的基地、业务交流的平台、自我展示的舞台、资源辐射的中心、教师成长的加油站、登高的台阶、锻炼的熔炉,就是老师们共同守护的精神家园,滋养一方教育的心灵驿站。”
提升质量的抓手是课堂,当下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课堂的问题。汤勇先生给我们勾勒出有质量的高效课堂的图谱,高效课堂一定是“师生关系良好”“学生喜欢”“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充分开启学生动力”“为学生的未来负责”的“开放”的课堂。他还认为,改革课堂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只有主动作为,敢于担当,改变才是不变的真理。
朱永新先生在为其撰写的序言中这样评价到:“每个问题都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娓娓道来,鞭辟入里。”
“不畏浮云遮望眼”,读汤勇先生《致教育》,我们就会校正方向,走出迷茫,就会找到教育回家的路,就会让教育回到那个“温馨而温暖,充满诗情画意的‘家’”。
我们应该充满信心。
四川省阆中市朱镇乡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