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江苏无锡 214153)
通过“四维一体”非遗文化进校园模式,探索非遗文化传承创新的新机制,以建设非遗文化教育场地、打造非遗文化师资团队、成立“非遗大师特色工作坊”、举办非遗学徒班、非遗文化特色主题实践活动、形成非遗文化优秀作品等方式,创新搭建 “学、做、品、创”的“四维一体”非遗文化进校园平台,将非遗文化传承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传播相结合;与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人才培养相结合。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人们更加意识到传统技艺、民族审美无与伦比的价值。非遗保护传承的关键在人,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是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作为人才培养、文化传承重要基地的高等院校,应当承担使命、有所作为。2011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1]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等三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中也指出,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有利于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技术技能,对于发挥职业教育在文化育人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作用[2]。
作为吴地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无锡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有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共196项,其中“惠山泥人”等国家级11项、省级18项、市级166项。政府在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进程中,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2016年专门印发了《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地方法规,为政校企合作传承非遗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非遗文化的传承也直面着受众减少、后继无人、创新困难、市场化困境等客观上的制约因素,面临着制约传承和创新的“隐形之门”,给非遗人才的校园培育提供了契机。作为地方人才培养、文化传承重要基地的高职院校,应当承担使命、有所作为。
以非遗文化为载体,在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传播的基础上,创新搭建 “学、做、品、创”的“四维一体”非遗文化进校园的育人平台。依托校内的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学大师经典作品,举办非遗文化特色主题实践活动,传导文化价值;打造非遗文化师资团队、成立“非遗大师特色工作坊”,传承工匠精神;举办非遗学徒班、品非遗文化韵味;通过师生作品展,创作非遗作品,传承优秀文化。从而将校园文化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化艺术素养,形成校园文化建设品牌。
学校对原有场馆进行升级改造,成立了非遗传承研究中心和传统文化技艺协同创新中心。中心占地面积约400 m2,是非遗藏品宣教、学生非遗作品展示和非遗社团活动的主阵地,由传统技艺工作室和学生作品展厅组成。工作室是学生进行传统工艺学习和作品创作的场所,展厅用于惠山泥人介绍、工艺流程和学生实习实训作品展示,是对师生进行非遗文化教育和展示的主要场所之一。
协同创新中心融艺术教学、文化传承、传统手艺创作为一体,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发挥其在大学文化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非遗文化扎根于青年人、特别是从事艺术创作的大学生心中[3]。
实施兼职导师制度,将“传统的‘师徒制’加上理论系统教育,构建“学院派”的传承模式,有利于将非遗纳入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有计划、分层次聘请各级各类校外大师和专家来校开展讲座和技艺传承活动。
目前已经聘请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喻湘涟为客座教授,聘请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赵红育为客座教授,建成以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顾惠和惠山泥人技能传承人华天骅为兼职导师,校内教授、副教授等为技术骨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共同讨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还编写《惠山泥人》《非遗专题设计》《旅游工艺品设计》3本教材,开设校本课程。“惠山泥人”怎么捏,学生除了看传承人示范,还可拿着教材研读。
在无锡市文广新局、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的支持下,选拔在校学生,组成“惠山泥人学徒班”,每期学员20~25名不等,邀请行业大师每周一次,每次一天,专门开始泥人技术的研习,截至2017年初,累计成功举办惠山泥人学徒班三期,培养学员70余名。通过“政府搭台、大师传承、学校唱戏”的运作模式,让“非遗文化”在高职院校落地、在学生心中生根、开花[4]。
学校以非遗元素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文化实践创新活动,塑造了青年学生的卡通形象代言人—“小艺”,根据赤橙黄绿青蓝紫等7个色彩,以红色文化、绿色环保、黄色志愿活动等几个主题,来组织各年级、各班级、团支部的班团文化建设,开发系列具有“小艺”标识的文化产品,形成具有非遗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主题活动。
同时开展非遗文化主题的参观学习和实践调研活动,通过组建非遗文化社团、非学生非遗类技能竞赛参赛小组、校外特色辅导员,非遗大师等合作平台,加强学生对非遗传统文化的深层次理解。组织学生参观、走访大师工作室,邀请非遗传承人、非遗工艺大师指导社团实践活动。
学校创建专门的非遗特色的微信公众号平台,重点宣传报道非遗大师风采、非遗教学、非遗作品欣赏和非遗主题活动等。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平台,向中国大学生网等网络平台推送非遗社会实践、非遗专业社团、非遗主建筑调研等专业实践活动的报道向同学们进行宣传,学非遗文化、品非遗文化、创新非遗文化。
2017年5月,“锡韵”创意工作坊参加江苏省第五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工作坊项目,获得特等奖。校外非遗大师和校内名师联合指导的非遗项目——染碧坊、吴文化服饰设计工作坊分获江苏省第五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工作坊项目二等奖、三等奖。
非遗文化主题校园文化建设实施以来,学校举办了三期教师优秀作品展,展出工作室指导教师和相关教授的作品。教师在北京、泰州等地举办单独画展,丰富了校园文化,提升了学校知名度。学生在大师工作室的熏陶下,在泥人、扎染、漆画等方面创造了一批作品,其中优秀作品180余件。
学校把非遗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教书育人、全员育人的契机,鼓励师生在实际践行非遗文化的基础上,与学生教育融合将自己的所感所悟形成科学研究,增强文化传承和创新能力。近年来教师团队和学生工作团队共主持非遗相关的省厅级课题4项,指导完成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项,获共青团中央青年研究课题1项。工作坊教师主持的江苏省社科联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与活态传承研究——以无锡惠山泥人为例”顺利结题。
进行非遗文化的分类分层教育,选拔优秀人才参加非遗实践创新活动,重点传承以非遗班为主,校园文化推广、大众教育以参观学习为主,达到重点项目推进和校园文化推广的同时推进。
非遗文化博大精深,江苏省文化厅公布的江苏省非遗项目有10类245个项目,要在惠山泥人项目,漆画、锡绣、扎染、皮具等非遗项目基础上,加强地区和院校之间合作,引进更多的优秀非遗项目,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和范围。
经常性的开展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等各级各类非遗大师进校园系列讲座,扩大非遗文化活动的覆盖面与影响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持续化、品牌化和层次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进一步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整合各类资源,丰富非遗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扩宽非遗文化校园主题教育的内容与类别,经常性的开展各级各类非遗大师进校园系列讲座,扩大非遗文化活动的覆盖面与影响力,坚定不移地把非遗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努力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良好文化环境,切实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特色、创成品牌。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R].第四章第三十四条,2011.
[2]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R].教职成[2013]2号.
[3]苏雁,陈敏,力莎.无锡商院:培育非遗文化传承“沃土”[N].光明网,2017-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