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34)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话语权建设研究
王刚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34)
提高中国政党制度话语权建设的水平和能力,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体系建设,形成完善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充分利用新兴媒体的传播作用,不断提升对外话语的形式创造力、内容感召力、主旨公信力。大力弘扬和积极宣传中国政党制度蕴含的优秀政治文化和光辉灿烂的历史。通过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的理论研究、纵深的历史研究、鲜活的影视作品、丰富的文学作品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党制度历史观、文化观。
政党制度;话语权;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
提高中国政党制度话语权建设水平,关系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高中国政党制度话语权建设水平,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政党制度故事,传播好中国政党制度声音,阐释好中国政党制度特色。对中国政党制度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政党制度认知、提高政党制度认同,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党制度历史观、文化观,增强中国政党制度的骨气和底气。
根据话语权的一般结构,政党制度话语权包括四个基本方面: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载体及话语效果。
从整体上看,中国政党制度话语权建设的主体包括: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知识分子、人民群众等,其中中国共产党在政党制度话语权建设中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民主党派在政党制度话语权建设中发挥协助推动作用,知识分子在政党制度话语权建设中发挥理论研究作用,人民群众在政党制度话语权建设中发挥着广泛基础性作用。政党制度话语权建设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发挥不同主体在政党制度话语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又要注重不同主体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对话。
很多西方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理解,他们总是习惯性的从西方政治发展理念、政治话语系统和政党政治逻辑出发来评判中国政党制度,并断言中国政党制度不符合西方民主的构成要素标准,甚至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同于一党专政,并由此判定中国政党制度的缺陷和弱点将成为今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阿喀琉斯之踵”,成为影响中国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短板”[1]。从西方政治发展理念、话语体系和逻辑架构的单一角度来分析具有特殊国情背景、发展脉络和艰巨发展任务的当地中国,所得出的结论必然过于简单而失之偏颇,进而出现错误。
与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不同,我国政党制度具体表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突出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作为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参政党不是西方政治话语体系中的在野党(或反对党)。在中国政党制度框架和政治运行内,执政党和参政党之间逐步建立了具有制度化和规范化特征的政党政治运行机制,各政党之间积极秉承和发扬“团结合作、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互相监督”的制度理念与和合作理念。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话语权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成为政党制度话语权建设的话语内容,其话语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观点和方法,其话语内容从抽象的理论体系关注政党政治的具体世界,深入回答有关政党制度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同时话语内容与时俱进,随实践和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和发展话语内容,这样使政党制度话语内容更具有说服力和解释力。
中国政党制度话语体系集中体现在相关文件和工作条例中。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等重要文件,在这些重要文本中都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多党合作协商方针政策的有效性、稳定性和发展性,牢牢把握时代发展的主题和趋势,紧紧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要求,形成了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和行之有效的方针策略。
一般而言,话语载体包括电视、报纸、广播、书籍、杂志、网络、微博和微信等大众传媒,还包括各种国际国内会议、学术交流活动、民间活动等渠道和平台。当前中国政党制度话语权建设面临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冲击和挑战,如何充分发挥多元化和立体化的传播与表达渠道和载体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与普及中国政党制度,特别是在互联网上宣传和传播中国政党制度,引导和培育网络舆论,扩大中国政党制度的影响力,成为当前中国政党制度话语权建设中需要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
话语效果是话语所表达的立场、观点和主张所获得的某种结果或效果。中国政党制度能够把国内的各种力量有序组织起来,杜绝了无序竞争,使我国在短期内获得巨大的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2]
为了解大学生对中国政党制度话语的认知状况,本课题组在沈阳师范大学学生中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分,回收有效问卷384份。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具体表述有比较清楚的认识,87%的学生能够准确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是当代中国的政党制度。同时,还有少部分学生对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准确表述存在模糊认识,其中有3%的学生认为是一党制,有4%的学生认为是两党制,有4%的学生认为是多党制,还有2%的学生选择了说不清楚,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中国政治知识的传授、提升学生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对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政党制度中的作用有相对清晰的认识,84%的学生准确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发挥领导和执政的作用。同时,有11%的学生将中国共产党的作用理解为民主党派的作用,即接受领导和参政,有2%的学生将中国共产党误解为在野党,有3%的学生选择了说不清楚。可见,还需要进一步帮助大学生厘清中国政党制度内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与作用的认识,以及中外政党制度的差异。
在对中国共产党现状的评价中,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达到了82%。同时,有6%的同学选择了较不满意,2%的同学选择了很不满意,10%的同学选择了说不清楚。
对民主党派的性质,81%的学生认识非常准确,但也需要关注到还有19%的学生对民主党派的性质认识不是很清楚。其中,有5%的同学认为是在野党,有2%的同学认为是反对党,有3%的同学认为是执政党,还有9%的同学说不清楚。
对中外政党制度的了解途径中,电视新闻、网络信息、课程学习、影视作品这些途径占到83%的比重,其中电视新闻占到30%,网络信息占到23%,课堂学习占到18%,可见,课堂学习在学生认知中仍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鉴于社交网络的快速崛起和迅速普及,今后政党制度的传播体系需要形成线上线下、课上课下的有机整合和有效互动。
中国政党制度之于美国政党制度的特点,91%的学生指出了中国政党制度的三大优势,即:合作代替竞争,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智慧优化决策。同时,仅有9%的学生选择的说不清楚。
中国政党制度对中国现代化的作用,85%的学生准确地认识到中国政党制度作为推动力量的重要作用,但需要关注到有11%的学生说不清楚中国政党制度的作用,还有4%的学生选择了可有可无的作用。
未来希望加入的政治组织中,57%的学生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6%的学生希望加入民主党派,两者加和可见有63%的学生为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提供了坚实党员基础。但23%不加入任何政治组织的学生显示出一定程度的政治冷漠,但这也为无党派人士的成长提供了重要土壤。
从以上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到,中国政党制度的话语权建设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为中国政党制度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基础。但同时,中国政党制度的话语权建设依然路面临着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还需要积极应对、勇敢面对。
中国政党制度是一个由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组成的复杂系统,是1+8的政党制度系统。在中国政党制度系统中,针对中国共产党能够产生压力现象,使其产生不安或恐惧者,首先便是来自于系统成员直接对于政治权威的“要求增加”,要求分为期望、公众意见、动机、意识形态、利益与偏好。政党不仅本身可以提出要求,也能在系统边际担任守门人,管理要求流动的输入,甚至能渗透到政治权威之中,对于要求回应的输出进行干预。除了来自系统成员的“要求”外,另一个系统压力便是来自于系统成员的“支持”,而其通常又分成“支持降低”或“支持丧失”两种压力模式。政治系统成员会不时以“政治共同体”、典范、以及权威三个对象作为支持变动的观察指标,随时对政治权威进行评价,并籍此考虑在系统中的下一个行动。与要求相同的是,政党同样在支持变动过程中,能进行主动或被动的介入。支持将会依照其显现的方式和强度分成两类,即以“行动”为主的“显性支持”以及以“态度”为主的“隐性支持”。来自支持的增减,充满着相当难以完全量化估计的特性,其并非仅从数量上判断,还必须从支持的强度、对象、指标和范围等加以综合判断,才能判断因支持变动而产生施加与政治权威上的实际压力。中国政党制度的结构特征和功能优势明显,但是在现代化发展、社会转型及全球化中依然遇到挑战,但是可以坚信中国政党制度一定能够以其坚定的定力、雄厚的能力,解决政党制度话语权建设中遇到的障碍、有效化解风险与挑战。
中国现代化发展中面临的挑战集中表现为,在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需要将本国的悠久历史文化、深厚的政治传统和复杂的转型环境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其艰难性是不言而喻的,与此同时还充满了不可预见性,甚至是戏剧性。今天,在中国的转型中相当一部分已经取得了迅速而引人瞩目的巨大成功,这归功于某些外部供给的现代要素同我国内部需求之间的有机活动和相互贯通。但是我们也需要时刻警醒、居安思危,因为我国要完成现代化整体水平的提升、实现现代化目标,这一过程无疑不会是一马平川的坦途,而将是充满险阻和无尽变数的历程,但也必将为历史留下恢弘的锦绣画卷和气壮山河的英雄豪迈。
中国的崛起,首先表现在国民经济总量得到了迅速的增长,国家的总体经济能力取得了令世界瞩目巨大提升。如果就作为引擎的现代国家经济发展而言,中国的崛起毫无疑问获得了最为有力的数据支撑。纵观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发展历程可知,单一的经济因素无法长久地维持一国的持续增长。反观历史上“西方的兴起”,当今“中国的崛起”,亦或是“拉美陷入的中等收入陷阱”,以及多年来“日本的停滞”和近年来“美国的衰落”,都需要综合分析这些国家内部的政治条件、经济因素、文化发展、科技水平、教育程度、社会进步甚至是历史传统和生活习俗等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甚至是集群效应,惟其如此,否则所得出的结论不是过于简单就是过于草率,而距离可靠性则会相去甚远。只有通过综合分析的广阔视野,人们才能清醒地认识到一国在国际竞争舞台上所凸显的优势和所潜藏的短处,并能够清晰勾勒出一国未来发展的可能图景。由此可见,当我们欣喜于中国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也需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着力解决伴随经济快速增长而不断凸显的矛盾与问题。当将目光聚焦到中国政治系统时,我们会欣喜地发现,我国政党制度已经具有了比较完备的制度规定性,这些制度规定性集中体现在相关文件及某些会议纪要中,而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国政党制度的执行力和约束力,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需要同依法治国的治理架构进行有机联系、密切契合,从而不断增强政党制度体系的制度化和法治化水平。历史证明,民主没有制度化、法律化,人民当家作主就无法保证,国家政治生活的有序运作就只能是一句空话。[3]
在西方政治话语体系和逻辑框架内,政党被设定为天然以追求执政为目的的政治组织,同时将不把掌握国家权力作为政治目标的党不归属于政党,就不具有合法性基础;同时政党获得执政权利的方式是赢得选举,为了获得选举的胜利政党之间表现为你死我活的激烈竞争的关系,政党政治也由此突出地表现为选举政治。西方政党政治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多重危机,集中表现在否决政治的盛行,选举中舞弊层出不穷、黑金政治的泛滥等。在美国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希拉里与特朗普的总统竞选,充分暴露出美国政党制度运行中存在的痼疾,为了登上总统宝座,两党互相抹黑对方,极尽互相倾轧的能事,现实政治不断印证着马克·吐温在《竞选州长》中对美国政治的辛辣描述。但同时可以看到美国的政党选举始终在制度设定的轨道上运行,即使政党间进行猛烈的言语攻讦,但没有引发政治失序,没有破坏基本的政治稳定,没有引发势同水火的社会分裂,制度准则、运行程序和文化价值得到了稳定的延续,能够将激烈的政党竞争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其制度化的历史过程值得关注和思考。
在具体的实践中,协商还没有成为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合作中优化决策的必要环节。某些地方的基层党委与民主党派的协商频率和协商效果主要取决于党政主要领导的态度与认识,而协商的规范化和程序化程度远远没有达到制度化的要求,主要领导民主意识的强弱决定了协商的效果,从而出现了主要领导高兴了就会协商的现象,而不高兴的时候就忽略了协商,这显然带有明显的人治传统的历史痕迹,与我们党所强调的依法治国的要求还相距甚远;有的以情况通报代替了正常的协商,至于对民主党派的意见和建议则忽略不计、漠然处之,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党协商无疑变成一种形式化的表征。习近平同志强调,协商就要真协商,真协商就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只有坚持将协商寓于决策之前,才能避免协商流于形式,从而使协商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决策执行过程中加强协商,有利于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完善决策。[4]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在长期合作和协商的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注重通过制度化和法治化促进中国政党制度的健康发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的陆续颁发,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写入宪法。晚近的2015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共产党关于统一战线工作的第一部法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要求全党遵循施行,让政党协商第一次“有法可依”,让政党协商正式纳入到依法治国的范畴。在我国政党合作协商取得制度化、法治化不断进步的同时,《条例》中政党协商偏重原则性、刚性稍显不足的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严厉考核机制和内部激励机制的短缺,将会弱化我国政党合作协商的政治过程和政党制度的整体效能。因此,我国政党制度的制度化、法治化进程依然需要汇聚力量、持续推进。
具体而言,针对我国政党协商中保障机制不健全的问题,要对症下药、着力完善。建立健全知情明政机制、考察调研机制、工作联系机制、协商反馈机制,填补“制度空白”增强“制度刚性”。有关部门要及时充分地提供政党协商所需要的材料信息,及时认真研究和有效采纳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提出的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升政党协商的效能和作用。严格执行政党协商的反馈程序,保证政党协商的结论尽快交付有关部门落实,通过书面、会议等形式,及时向各政党反馈办理采纳情况,做到协商形式规范化、内容具体化、工作制度化。
综上所述,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民主党派的密切合作下,通过周密的部署与严格的执行,一定能够进一步提高中国政党制度话语权建设水平,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党制度历史观、文化观,增强中国政党制度的骨气和底气,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1]周余云.多维视野下的中国政党制度[J].求是,2015(5):59
[2]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EB/OL].(2013-12-26).Http://cpc.people.com.cn/n/2013/1226/c64094-23952651.html
[3]董石桃.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法治化[N].光明日报,2015-02-14(7)
[4]孙春兰.着力推动政党协商深入开展[EB/OL].(2015-05-31).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5-05/31/c_1115421940.htm
责任编辑/赵洪波
2017-07-19
王 刚,男,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D665
A
1672—4496(2017)03—040—06
2016年辽宁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基地专项课题“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视域下协商民主研究”(ZTSZXKTB201607)和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当代大学生政党制度观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