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理论视角下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理论分析

2017-03-11 08:15:35陈瑞三刘春兰张晓雁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民族国家

陈瑞三刘春兰张晓雁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 沈阳 110168)

认同理论视角下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理论分析

陈瑞三1刘春兰2张晓雁3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 沈阳 110168)

民族团结是现代民族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在我国处于深度社会转型的阶段更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团结教育目的是形成并巩固国家认同。根据认同的基本理论,认同形成过程即是传播过程,是主体的求同与求异的张力中获得的自我归属确认,是在现实的社会互动中建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其意义在于国家认同的过程性生成;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可以成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纽带,化解民族分裂张力;民族团结教育只有置于新媒体的共时性场域,才能在现实的互动过程中建构国家认同,实现民族团结教育目标。

认同;国家认同;民族团结教育

美国学者约瑟夫·S·奈曾说:“对立种族之间关于认同、领土要求和政治制度的冲突并非现代独有的现象。但形成对照的是,迅捷而深远的社会、技术和经济变革带来了跨国认同、国家认同和次国家认同的错综交织。这些认同交织在一起,颇具张力。鉴于传播的瞬时性,它们能够促使潜在的紧张关系转化为突然的冲突。”[1]本世纪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中各种民族主义诉求的影响已经充分证明以上论述。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加速推进与社会深度转型的进程之中,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团结各民族力量,强化国家认同无疑具有重要政治意义。我国的民族团结教育是指对公民进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学习民族理论、掌握民族政策、普及民族团结常识、树立民族团结意识、履行维护民族团结义务、增强维护民族团结责任的教育。[2]本文试图以认同理论为视角,分析当下非民族院校的民族团结教育,试图对这一类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价值、难点问题和主要路径这些基本问题有所回应。

一、过程性目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生成

“认同(identity)”一词起源于拉丁文“idem”,用以表示一种同一性。弗洛伊德将传统属于哲学与逻辑的认同问题移植到心理学领域,后经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埃里克森的继承发展,将认同发展成为自我同一性理论,指出认同是关于“我是谁”这一问题或明确或隐晦的回答。“有时指一个人对个体身份的自觉意识,有时则指对某个群体的理想和特征的内心趋同”[3]因此,“认同”具有社会身份选择与归属功能,进而影响人们的价值选择与行为方式。尤其20世纪中期以来,社会结构的剧烈变迁日益瓦解着人们对于自我身份的传统认知,认同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重点。

1993年赫克特提出“认同的传播理论”,这一理论指出认同是一个传播过程。认同在传播的过程中被建构、维持与修正;与此同时,认同也是在传播中得以实现与交换,传播即具体表现着认同。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首先通过社会互动,创造、交换社会现象的符号象征意义,并且将这些象征意义附加在个人身上时,认同因此而被建构。其次,当个人将自己归属于某些社会认同类别时,个人通过社会互动确认是否这些类别和自己有关,认同通过社会互动的内化过程被建构,因此可以说传播的过程即是认同建构的过程。这一理论的突出贡献在于指出认同的建构不是传播的结果,而就是传播实践本身。这一理论为我们的民族团结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鉴,即教育的实践互动过程,即是关于认同的建构过程。也即是说,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本质价值,并非存于教育互动实践活动后的某一结果,而是在于教育互动过程中的意义生成。

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教育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础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进一步明确要求:“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推进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法律法规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不断夯实各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可以提高他们的政治鉴别力,分清是非,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反对民族分裂,巩固国家统一。但是,当前高校尤其非民族院校教育工作者对此项工作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主要表现为:一是教育对象认识局限,将民族团结教育的对象限定为少数民族地区、民族院校,或是普通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二是教育目标层次过低,认为民族团结教育的目的是各民族大学生能够在学校和平相处。没有上升到国家和社会层面。因为在基本理念上没有认识到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本质意义,所以一些高校教育工作者存在着根本性的认识局限,导致在教育实践中还存在教育模式单一、教学手段陈旧、教育内容不明确、教育的针对性不强等突出问题。

认同意识不是生而有之,它是人们在与社会群体的互动中生成的主体观念;认同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即便是相对稳定的认同观念也会随着个体心理状态和生存情境的改变而改变。国家认同的形成,与个体心理态度、国家的经济利益驱动、组织制度安排、政治价值建构以及很多外部因素都有关联。“国家认同何以可能”的问题解决存在于个体与共同体的互动实践。民族团结教育不是仅仅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任务,也不是仅仅需要由少数民族人民单向度地接受的价值灌输,而是有意识地促进中华各民族深入地交流交往交融,在互动实践中不断生成支撑国家认同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资本。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一民族团结教育的过程性目的,了解民族团结教育实践中的生成性意义,才能够在实践中改变对于教育对象和教育目的的理论认识局限,从而更好地在实践技术层面推进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二、历时性资源:民族文化资源的张力转化

冷战结束以来,民族因素、宗教因素在国际环境中的影响明显上升,一些地区民族主义思潮和活动日趋活跃,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会相互利用,以使民族问题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局面。民族团结教育中的难点问题,是如何协调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关系,而这一问题,又可以进一步表述为如何对待民族传统文化资源。

安德森关于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的重要论断,即是指出民族是文化的人造物,是通过历史积淀植根于人们深层意识中的心理建构。他指出,对于民族共同体而言,“它是想象的,因为即使是最小的民族成员,也不可能认识他们大多数的同胞,和他们相遇,或者甚至听说过他们,然而,他们相互连接的意象却活在每一位成员的心中。”[4]但民族认同并不是必然排斥国家认同。埃里克森指出,“认同”具有多层次性,是个体与群体在彼此交往中所意识到的特征差异以及归属感,是关于身份归属的观念体系。这也就是说,国家认同并不拒斥其他层面的认同,更不意味着其他认同的消失。

在民族团结教育中逐步引导个人从自身认同到民族认同,进而上升为国家认同,符合人的认同基本发展规律。每个人都是从对自身的认识和反思出发去认识外在事物的,个人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总是建立在个人自身关系的认识基础上。所以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要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上,充分尊重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累积的文化传统,开掘这一历时性的文化资源。民族文化传统是民族团结的原生因素,是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内核,也是现代民族发展繁荣的重要凝聚力。民族团结教育中,要深入发掘各民族文化中人类共性的文化基因与价值理念,组织强化这一历时性资源中的促成国家认同的文化记忆,使民族文化资源成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接的桥梁与纽带。在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中,应充分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在强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前提下,积极利用各民族文化资源,如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人生智慧、伦理道德等,引导形成与国家认同相互促进的民族认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中指出,我们要“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同时“开展各民族平等团结教育……要把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5]民族文化资源能够在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中促进各民族大学生互相了解,真正认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认识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在维护民族繁荣、地区稳定和国家统一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自觉成为民族团结的拥护者与践行者。

当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必然存在矛盾张力,民族文化传统即可以是促进国家认同的重要纽带,也可能是制造民族矛盾的观念力量,民族意识的过分膨胀也会带来国家内部凝聚力下降,对国家统一产生消极影响。对此,我们不能消极打压民族意识,而是要分析研究影响国家认同的多种因素,解决主要矛盾问题。“如果利益体系、观念体系、制度化体系三种变量因素能够有效正向交互作用,族群认同、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三者之间就可能形成兼容正向良性关系状态。”这样就可以“使不同族群(民族)群体和地域共同体既能保持各自的生活方式与文化特色,又能认可统一国家政治共同体的价值体系与制度体系。”[6]

三、共时性场域:新媒体时代的互动构建

认同与主体性密切相关,是个体在与社会群体的广泛互动中产生的主体观念。国家认同是个体对国家共同体中的相似性抱有的主观信念。因此,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必须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新媒体时代的传播革命对于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更好地发挥人的主体性提供了全新的媒介。新媒体以数字化与互动化为特征,不仅加快了传播速度、扩大了传播覆盖面、丰富了传播的方式,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和接收的效率,而且改变了传统信息传递的路向,重建了传播秩序,创造了全新的互动模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必须深入认识到大学生互动模式的变化,高度重视这一共时性的社会场域。新媒体传播本质上已经不仅是信息的流动,同时也伴生着意义的共享、协商与对抗,伴随着诸种关系的形成、强化或中止。强调新媒体的“场域”的属性,为了说明新媒体传播中有随时间累积而形成的结构与关系,避免简单的仅仅视其为工具。

首先,新媒体带来了传播秩序的改变:传统信息接受者角色和地位的革命性变革,并形成去中心化的传播秩序。在传统的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决定传播过程、信息内容的数量与质量、流量与流向,从而掌握话语霸权。而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者与受众的区分比较模糊,每个个体既是传播者也是受众。这是对传统的传播方式革命性颠覆。个体可以按照自己的价值观,遵循自由意愿,主动而有效地建立起个性化的信息传播环境。其次,新媒体解构了传统社会中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以及行为方式,形成了网络化的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社会互动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方式。在新媒体出现之前,彼时的社会互动都限制在一定的时空内。新媒体通过传播方式的改变,打破时空的限制,人们可以通过缺场的方式,完成以新媒体为载体的即时的双向互动。随着新媒体智能移动终端和互联网建立起来的社会互动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社会互动的重要场所,尤其对于身在校园而渴望突破时空局限的大学生来说,新媒体可以突破空间限制,在共时性的流动空间中实现其个性化的表达,更具有重要的吸引力,甚至成为超越家庭和学校的重要社会互动场所。

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在进行民族团结教育过程中,只是简单采取课堂教学的形式,通过老师的课堂说教来宣传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或者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等公共基础课涉及与民族团结相关的内容进行初步的民族团结教育。很多高校没有构建与课堂教学相呼应的网络空间教学互动。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取得实效,必然依赖于大学生社会互动的有效发生。所以,新媒体时代的民族团结教育,需要大力研究新媒体构建的社会场域,以丰富多彩的互动内容在这一空间增进学生对民族问题的理性认知和感性体会,在知情意的统一中实现国家认同,在实践互动中成为民族团结的积极践行者。例如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迅捷性和互动性特征,设计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向学生介绍我国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展示民族事业进步,营造民族团结的公共话语空间。再如利用新媒体设计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与就业的活动网站,使民族团结的国家政策切实成为学生日常生活触手可及的组成部分。

民族团结教育总是以国家认同的个体认知和集体意识为诉求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7]“社会成员平均具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构成了他们自身明确的生活体系,我们可以称之为集体意识或共同意识。”[8]集体意识或共同意识不能在封闭和孤立个体生命中产生。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每个个体通过与他人和群体进行生活或生产交往,建立起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扮演着的社会角色,于其他人发生相互作用,才能产生集体意识或共同意识。因此,综上论述,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要基于一定的时空与场域,面向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在贯穿于现实生活过程。

[1]约瑟夫·S.奈著.门洪华译.硬权力与软权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6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Z].2009年12月29日在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

[3]简·卢文格著.李维译.自我的发展[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360

[4]安德森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5-6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文件

[6]李占录.现代化进程中族群认同、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关系探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3):26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8]埃米尔·涂尔干.渠东译.社会分工论[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42

责任编辑/李永生

2017-07-20

1.陈瑞三,男,沈阳建筑大学副校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刘春兰,女,沈阳建筑大学教授。3.张晓雁,女,沈阳建筑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副部长。

G641

A

1672—4496(2017)03—103—05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高校统战理论研究专项重点课题JG16ZXTZA003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民族国家
我们的民族
民族团结之歌
草原歌声(2021年1期)2021-07-16 06:58:04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把国家“租”出去
华人时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中国火炬(2014年12期)2014-07-25 10:38:08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火炬(2014年7期)2014-07-24 14: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