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慧兰
(文县第一中学,甘肃 文县 746400)
中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尤慧兰
(文县第一中学,甘肃 文县 746400)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学校是中学德育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是对中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德育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德育课堂缺乏活力,因此应创新德育方法,发挥德育功能。
中学生;德育;存在问题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学校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现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介绍如下。
(1)在思想观念上,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很多教师对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认识不足,重智育轻德育,重学业轻品德,忽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
(2)在教学内容上,很多教师将学校德育与思想政治教学混为一谈,教学内容单一,脱离了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得德育课堂枯燥、乏味。
(3)在教学手段上,很多教师忽视了德育的情感因素,一味地对学生进行道德说教,不能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德育课堂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
2.1 应试教育压缩德育课的生存空间
以分数来选拔人才的应试教育往往在教育实践中形成“唯分数论”的局面,使在高考中没有“分数地位”的德育课在教育实践中的空间被文化课所挤占。尤其像笔者所在的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中学,重智育、轻德育,重学业、轻品德的现象很普遍,有些学校的德育课学时被文化课所占用。
2.2 德育教学方法脱离实际生活
受制于教学队伍的素质和教学方式的陈旧,大部分中学的德育课往往只停留于课堂,并没有很好地走进生活,离开了生活实际的德育较为抽象,无法真正发挥德育的功能。
2.3 德育课堂重说教缺乏感染力
我校地处西部不发达地区,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教师的德育观念及方法较为陈旧。很多教师片面地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教好课,人为地把德育与知识传授相割裂,很多教师只是“空谈道理”,使得学生觉得这是一种无聊的说教,没有感染力。
3.1 提高认识,重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中学德育大纲》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在诸途径中居于特殊重要地位,它以课程教学为主要形式,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观点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武装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可见,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1]。虽然其他学科都有育人的责任,但是不像政治课那样,整个教学都着力于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因此,如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提高师生对于德育工作的认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3.2 创设情境,增强德育课堂的说服力
道德教育从理论上来讲是一种刚性教育,它具有的严肃性和抽象性易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屏障,从而降低教育的实效性。教育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增强德育课堂的实效性。例如,高二思想政治课中“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这一内容历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难点,如何让学生把这一观点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并外化为道德行为,我校一名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上课时,教师先讲了一个故事:有人曾向上帝请教有关天堂与地狱的事情,上帝带他分别看了地狱和天堂,其实二者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一群人围着一锅汤,只是汤勺的柄的长度超过了他们的手臂,但是天堂里的人却比地狱里的人幸福,因为天堂里的人通过相互喂汤的办法,人人都喝到了汤,而地狱里的人只顾自己,所以只能望“汤”兴叹。讲完故事,教师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探讨:天堂为什么是天堂?经过讨论,学生得出一致的结论:天堂之所以是天堂,就是因为天堂里的人懂得先用汤勺喂别人,然后大家都喝到了汤。于是教师强调: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以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为基础,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合理的情境设置,不仅能够营造课堂气氛,而且能让德育课堂充满活力。
3.3 以情感人,增强德育课堂的感染力
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情”指品德情感,品德情感是运用一定的品德标准评价自己和别人言行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对品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所以教师在德育课堂教学中要特别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例如,我校一名教师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这一内容时,在给学生讲述优秀传统文化逐渐被国人遗忘的种种表现时,情绪激动,大声说着:“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根,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的魂。作为中国人,如果我们连根都丢了、魂都没了,我们还叫中国人吗?我们还是炎黄子孙吗?看看这些,情何以堪?可叹!可恨!”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教师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强大的冲击力[2]。
3.4 回归生活,创新德育的教学方式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学生对于德育知识吸收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人认为德育课就是知识课,把德育课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单纯地给学生传授一些道德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完全成了接受、背诵知识的容器,学生没有参与、体验、经历的过程,毫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可言,严重割裂了道德与生活的关系,造成德育课教学效果不好。为了适应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笔者认为应改革“说教式”的德育课堂教学模式,把德育课堂还给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教师的角色应该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生活的“教练员”,一方面监督学生的品德行为,另一方面给予相应的行为方法指导,协助学生将德育理论付诸实践。以我校为例,作为县级唯一一所封闭式中学,采用回归生活创新德育的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榜样,把德育与生活融为一体,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主渠道,对于德育这种略显特殊的教育,可以不受传统课堂的限制。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融入生活的德育可以说是连接“知”与“行”的绝佳方法。
[1]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G630
A
1671-1246(2017)04-01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