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杰,祁黎梅,齐 钧,鲁福文,卢嘉翰,庞永亮,褚中恩,姚 岗
(1.武威市凉州医院,甘肃 武威 733000;2.武威市人民医院,甘肃 武威 733000)
64排螺旋C T与彩超检查对急性胰腺炎及其发病危险因素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王生杰1,祁黎梅2,齐 钧1,鲁福文1,卢嘉翰1,庞永亮1,褚中恩1,姚 岗1
(1.武威市凉州医院,甘肃 武威 733000;2.武威市人民医院,甘肃 武威 733000)
目的 比较分析64排螺旋CT与彩超检查对急性胰腺炎及其发病危险因素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56例疑似急性胰腺炎的患者,所有患者全部进行64排螺旋CT检查及腹部彩超检查,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析其发病危险因素与职业、年龄、体重、饮酒等的相关性。结果 156例疑似患者最终临床确诊的140例,通过64排螺旋CT正确诊断的130例,通过腹部彩超正确诊断的100例。64排螺旋CT诊断急性胰腺炎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9%、95.7%、75.0%、97.1%、66.3%;彩超诊断急性胰腺炎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1.4%、75.7%、62.5%、94.6%、22.7%。结论 64排螺旋CT诊断急性胰腺炎优于彩超,可作为急性胰腺炎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但彩超在发现胆道阴性结石方面较敏感,与螺旋CT联合,可显著提高胆源性胰腺炎的检出率。
64排螺旋CT;彩超;急性胰腺炎;发病危险因素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中重症胰腺炎常常累及全身多个脏器,死亡率高达10%~30%。仅根据临床表现及生化检查对急性胰腺炎进行诊断较为困难,部分患者可能被漏诊。目前影像学检查已成为不可缺少的诊断手段,在实际工作中最常应用螺旋CT检查和彩色超声(以下简称彩超)检查,由于成像原理不同,故两者各有优势。本文比较分析64排螺旋CT和彩超检查对急性胰腺炎及其发病危险因素的诊断价值,现介绍如下。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11年3月到2016年1月收治的156例疑似急性胰腺炎的患者,按照《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的诊断标准,最后临床确诊急性胰腺炎患者140例,其中男89例,女51例,男女比为1.75∶1;年龄20~70岁,平均46岁,其中20~40岁的46例,41~60岁的69例,60岁以上的25例。大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急性持续性上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所有患者均进行64排螺旋CT检查及腹部彩超检查(检查间隔时间不超过1天)。
1.2 CT检查设备及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ight Speed VCT,扫描参数为120 kV、250 mA,准直器0.625 mm。螺旋CT检查前空腹4~6小时,根据患者情况,在扫描前30分钟左右嘱患者口服适量温开水,以充盈空肠近端,扫描时再服200~300 ml,以充盈胃及十二指肠,从而更好地显示胰腺边界。但患者来做CT检查时往往已禁食,甚至已插入胃管行胃肠减压,故不强求口服对比剂。尽量让患者保持身体不动,平静呼吸时按指令屏住呼吸。需要增强扫描时做碘过敏试验,对比剂总量按1.5~2.0 ml/kg计算,注射速率为5 ml/s,注射总量一般为70~120 ml;助推剂为生理盐水,注射速率为5 ml/s,总量为30 ml。扫描范围通常为下胸部(肺静脉平面)至耻骨联合平面的区域。根据观察需要对原始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等,以轴位、冠状位为主。
1.3 彩超检查设备及方法
采用PHILIPS IU 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 MHz。无需特殊准备,可经腹、腰多途径扫查,根据病情需要采用改变体位、探头加压或饮水法使图像更清晰。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资料均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急性胰腺炎的病因构成
本组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因包括胆源性62例(44.3%),酒精性28例(20.0%),暴饮暴食20例(14.3%),肥胖、高血脂16例(11.4%),胰腺肿瘤3例(2.1%),ERCP术后4例(2.9%),腹部外伤2例(1.4%),原因不明5例(3.6%)。以胆源性最为多见,其中胆石症60例(胆囊结石、胆囊炎48例,胆总管结石8例,肝内胆管结石4例)、胆道肿瘤2例。64排螺旋CT正确诊断胆石症52例,有8例因胆道阴性结石而未能明确诊断;彩超诊断胆石症58例,有2例肝内胆管结石未能明确诊断。说明彩超在诊断胆囊及胆总管阴性结石方面有明显优势。
2.2 64排螺旋CT和彩超检查结果对比分析
确诊的14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中,CT正确诊断130例,误诊4例,漏诊6例。误诊的4例中,2例为周围肠管聚集,脂肪层较薄而误认为胰腺体积增大;1例将胰头肿瘤误认为胰头局限性炎症;1例将结核性腹膜炎误认为胰腺周围渗出。漏诊的主要为轻型胰腺炎胰腺体积增大不明显,CT未能发现阳性征象而漏诊。彩超正确诊断100例,误诊6例,漏诊34例。误诊的主要原因为胰腺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而认为是胰腺增大。漏诊中的10例为轻型胰腺炎表现不明显而漏诊,大部分因为胃肠大量胀气和患者肥胖影响了胰腺观察而漏诊。
64排螺旋CT诊断急性胰腺炎的准确率为92.9%、敏感度为95.7%、特异度为75.0%、阳性预测值为97.1%、阴性预测值为66.3%;彩超诊断急性胰腺炎的准确率为71.4%、敏感度为75.7%、特异度为62.5%、阳性预测值为94.6%、阴性预测值为22.7%。
2.3 本组病例性别、年龄分布特点
本组病例中男性89例,女性51例,男性明显多于女性(P<0.05)。62例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中,女性35例,男性27例,女性多于男性(P<0.05);但在酒精性和暴饮暴食引起的急性胰腺炎病例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P<0.05)。本组病例发病年龄以41~60岁最多,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各年龄段主要病因有所不同,20~40岁以酒精性和暴饮暴食多见,41~60岁以胆源性和肥胖、高血脂多见,60岁以上以胆源性和其他因素多见。具体见表1。
表1 急性胰腺炎不同病因的性别及年龄分布情况[n(%)]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其病因因不同地域、生活习惯而有明显差异。既往研究认为,在亚太地区以胆道结石和酒精性最为常见[1-2]。本研究中,急性胰腺炎的病因胆源性占44.3%、酒精性占20.0%、暴饮暴食占14.3%,胆源性急性胰腺炎女性多于男性(P<0.05),剩余两种男性多于女性(P<0.05),它们为造成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病因,与文献报道相同。
急性胰腺炎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彩超、CT、MRI及ERCP等,X线平片只能排除其他消化道疾病,如肠梗阻、胃肠道穿孔、尿路结石等,作为诊断急性胰腺炎的辅助检查现已基本不用;彩超检查简单方便、无创伤、无电离辐射,能较好地反映急性胰腺炎的胰腺形态和质地改变,但图像分辨率低,受操作者技术水平的影响较大,加上患者多有严重的肠道积气,会影响彩超对胰腺及周围组织的观察,对疾病严重程度的判定会受到一定限制,对于肥胖患者的胰腺往往显示不满意,获得的信息量不足,易造成漏诊、误诊。本组病例中彩超检查漏诊34例,季博青等报告彩超对AP(急性胰腺炎)的诊断符合率仅为21%~29%。64排螺旋CT采用容积扫描,扫描速度快,能有效避免患者因呼吸不均匀产生的伪影和漏诊,不受肥胖及腹腔气体的干扰。有报道称[3],CT动态增强扫描被认为是检测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是检出胰腺炎时坏死灶的金标准。国外学者[4]认为增强CT扫描不宜过早,除非诊断不明确,否则至少应在发病2~3天后进行,3天后行CT检查的准确率较高。
急性胰腺炎容易引起胰腺外器官的损害,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而肝脏则是急性胰腺炎最早损害的胰腺外器官[5]。受损肝脏在CT上常表现为肝实质密度的减低,肝脏密度改变随急性胰腺炎病情的好转而好转,故应与单纯的脂肪肝区别开来,有文献称之为急性脂肪肝[6]。脂肪肝易引起急性胰腺炎,当脂肪肝患者的血脂升高到一定水平后就可能引发急性胰腺炎。有资料显示,肥胖和高脂血症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本次研究将两者合为一组,共16例,该组患者体重指数均大于23.0,发病率为11.4%。64排螺旋CT诊断脂肪肝95例,脂肪肝的发生率为67.9%。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肾周间隙受累与AP患者严重程度、肾功能损害程度及预后等密切相关,是CT及MRI诊断及评价AP不可或缺的因素。CT主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的肾前筋膜、肾后筋膜及侧锥筋膜增厚,肾周间隙脂肪密度增高。有部分急性胰腺炎病例的临床症状不典型,CT扫描发现胰腺形态、大小、密度及胰周无明显改变,仅表现为左侧肾前筋膜增厚,厚度>3 mm。本组病例中64排螺旋CT诊断为肾前筋膜增厚的129例,占92.1%。
本组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因酒精性28例、暴饮暴食20例,且主要为男性患者。各年龄段的主要病因有所不同,20~40岁年龄段的主要病因为酒精性和暴饮暴食,与目前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兴起的酒文化、年轻人喜欢豪饮有关;41~60岁年龄段的主要病因为胆源性和肥胖、高血脂,主要是由于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多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者,社会活动较多、饮食不规律、工作压力较大、精神紧张、运动不足、营养过剩等。
综上所述,正确的影像学检查是早期判断急性胰腺炎病情和预后的最佳方法,笔者认为64排螺旋CT联合彩超检查可明显提高胆源性胰腺炎的检出率。同时,64排螺旋CT诊断准确率较高,可作为急性胰腺炎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而在复查或随诊过程中可应用彩超检查。
[1]急性胰腺炎协作组.中国6 223例急性胰腺炎病因及病死率分析[J].中华胰腺病杂志,2006,6(6):321-325.
[2]吴璟奕,费健,毛恩强,等.急性胰腺炎994例病因与治疗分析[J].中华胰腺病杂志,2010,10(4):231-234.
[3]陈克敏.影像学检查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6,18(1):5-6.
[4]Balthazar EJ.Acute pancreatitis:assessment of severity with clinical and CT valuation[J].Radiology,2007,223(3):603-613.
[5]赵立新,曹立瀛.重症急性胰腺炎肝损伤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14):178-181.
[6]李国栋.急性胰腺炎合并肝脏低密度改变的CT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9):1169.
R195
B
1671-1246(2017)04-0149-03
武威市凉州区科技局2015年度科研计划项目(LZ15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