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间牵引钉联合微型钛板内固定在颌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2017-03-10 15:35秦万辉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71期

秦万辉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贵州 遵义 563100)

作为口腔颌面部创伤外科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颌骨骨折通常都会造成患者发生咬合关系紊乱,对其咀嚼功能与面部的美观带来较大程度的不良影响,从而对患者的身心造成极大压力,影响其正常的生活与工作。在此疾病的传统治疗中,往往选择使用的是颌间牵引复位法治疗,此方法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患者行牙弓夹板固定后口腔卫生较差、牵引时间长影响进食、导致营养不良骨折愈合欠佳等不良后果[1]。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48例颌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给予颌间牵引钉与微型钛板内固定联合治疗,获得良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4年7月~2017年6月收治96例颌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36例,年龄为31~46岁,平均年龄为(39.3±0.4)岁。其中单纯性骨折与多发性骨折患者分别为67例与29例。致伤原因包括:交通事故伤30例、摔伤者42例、打击伤24例。随机将患者划分成两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均为4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与致病原因等方面的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 研究方法

对96例患者均进行影像学检查。对对照组患者全麻下给予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治疗。

对于实验组患者给予颌间牵引钉与微型钛板内固定联合治疗。其手术操作中如下:在全麻下进行微钛板坚强内固定术后,保护患者齿槽神经管及上下颌牙牙根的前提下,在患者的牙槽上植入5~10个左右的颌间牵引钛钉,并且选用橡皮圈将颌间牵引钉的末端进行牵引操作,结合患者的咬合关系紊乱情况,对橡皮圈进行合理的调整牵引,直到患者恢复正常咬合关系为止[2]。

1.3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的伤口完全愈合,钛板并不存在断裂或是移位等现象,咬合关系恢复正常,没有面部的疤痕或者是畸形问题出现;有效:患者的伤口基本愈合。咬合关系基本恢复到正常范围,并无显著的面部瘢痕和畸形现象发生;无效:患者的伤口尚未得到完全愈合,钛板发生移位或者是断裂,存在比较显著的面部瘢痕与畸形,咬合关系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使用SPSS 18.0软件对相关数据给予统计分析,对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采用x2检验与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48例患者中,显效者28例、有效者6例、无效者14例,治疗总有效率高达70.8%;对照组48例患者中,显效者39例、有效者7例、无效者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8%。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分析

实验组的48例患者中,发生移位与感染的患者分别为1例与1例,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是4.1%;对照组的48例患者中,发生移位与感染的患者分别为3例与3例,4例患者存在异物感,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是20.8%。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颌骨骨折是一种临床比较常见的疾病,其在面部损伤总人数中占据的比例为35%以上,且每年的发病率都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人体的下颌骨主要是对脸部的外形发挥支持作用,也是正常咀嚼功能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因此一旦此部位出现骨折,那么其本身的结构就会发生破坏,进而会造成患者的脸部发生畸形,咬合关系发生紊乱,如此一来患者就无法正常张口,并且其局部也出现循环障碍等[3]。选用颌间牵引钉方法治疗,操作简单易行,安全系数较高,不会严重损伤患者的牙周组织,行颌间牵引时间较短、口腔卫生清洁方便,所以适合在颌骨骨折的临床治疗中给予广泛应用。针对多发性粉碎性颌骨骨折患者而言,假如仅仅单纯为其提供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则很难将咬合关系恢复到良好状况,因此受限。

本研究对实验组颌骨骨折患者采用颌间牵引钉与微型钛板内固定联合治疗,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5.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8%(P<0.05),并且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为4.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8%(P<0.05)。

总之,对颌骨骨折患者采用颌间牵引钉与微型钛板内固定联合治疗,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概率较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周明勇.颌间牵引钉颌间牵引联合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的疗效评价[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3):271-273.

[2] 王在智,黄志翔,管增娥,等.颌间牵引钉和微型钛板内固定联合治疗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6(1):66-67.

[3] 张志愿,俞光岩,等.口腔颌面外科学第7版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