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国
(湖州师范学院 艺术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钢琴即兴伴奏中的创作意识*
张建国
(湖州师范学院 艺术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钢琴即兴伴奏是在旋律识读的音乐情景中,实施“想着弹”伴奏的音乐演奏实务。这一“想着弹”过程中的“想”,实属音乐创作意识的观念引领。钢琴即兴伴奏中的创作意识涵括了旋律意识、和声意识、曲式意识和音乐织体的主调意识、复调意识、配器意识等作曲技术的原理性内容。本文针对钢琴即兴伴奏过程中的音乐创作意识,曰其概念,明其思路,探其学习实践的路径方法,以期理性地优化钢琴即兴伴奏的行为观念,提高其伴奏实务中的“形而上”与“形而下”的音乐艺术水平。
即兴伴奏;创作意识;旋律意识;和声意识;织体意识;曲式意识
钢琴即兴伴奏是一种即席性的音乐演奏艺术。在识读旋律的音乐语境中,即席且又即兴地弹奏出“多声部”音乐织体的风格内容,这就需要钢琴演奏技术的基本支撑,同时更需要和声、配器、曲式、音乐作品的结构逻辑、复调等作曲技术理论的思想性引领。钢琴即兴伴奏是音乐人的音乐意识观念与弹奏行为同步运作的演奏实务,这一实务是一项“想着弹”伴奏的音乐创作活动。“想什么”和“怎样想”则是此项演奏活动中所关注的根本问题。其中,旋律特点、和声配置、音乐织体(主调、复调、配器)、曲式结构、音区音色和音乐力度及主题创作等作曲心路内容,皆是综合关注和考量运作的音乐创作意识化的学理内容。
钢琴即兴伴奏中蕴含着“旋律法”意识。乐音之间按照特定的节奏节拍及其音乐艺术的表达关系,有序地连接运动,即是旋律(又称曲调)。旋律的风格色彩及其艺术表现的特定方法,即是“旋法”。旋律是钢琴即兴伴奏的根本依据,“旋法”是引领伴奏流畅的相向性牵引力。例如:旋律音的进行形态,预示着旋律的和声内涵,决定着和声配弹的基本内容,这就是“旋律中有和声”的道理。旋律的调式调性,预示着钢琴即兴伴奏的和声语言风格,例如:西洋大小调的和声系统与中国五声调式和声风格的区别等;旋律的节拍节奏,制约着和弦伴奏音型的基本形态及其和声音型的节拍韵律;旋律的性格(包括乐曲的体裁和题材),左右着弹奏织体的音乐面貌及其不同的伴奏方式。具体地采用“带旋律的伴奏”还是“不带旋律的伴奏”,都与旋律和“旋法”保持着直接地音乐关系。
旋律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为:(1)乐音的平稳进行,例如:级进进行的曲调;(2)乐音的跳跃进行,例如:大跳进行的曲调;(3)曲调节奏的舒展性,例如:音乐中等速度中的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乃至八分音符等;(4)曲调节奏的急促性,例如:音乐中等速度中的三十二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乃至四分音符等;(5)旋律的叙事性或宣叙调,例如:贺绿汀创作的歌曲《嘉陵江上》和格林卡作曲的《苏萨宁的咏叹调》的序唱等;(6)旋律的咏叹性以及旋律的抒情性或激情性等,例如:萧友梅谱曲、易韦斋作词的歌曲《问》、莫札特作曲的《费加罗的咏叹调》等。针对于上述六类不同音乐性格的旋律形态,钢琴即兴伴奏一般相对应地采用:(1)强力度的和声进行(2)和声节奏宽舒的弱力度和声(3)和声的“语气”般之衬托(4)功能鲜明的和声宽松节奏(5)和弦的柱式音型(6)和弦的琶音型伴奏。可见,旋律的性格,制约着伴奏音型的类种和音乐织体的弹奏,例如: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海涅词、门德尔松曲)的旋律优美抒情,该伴奏采用了“不带旋律”的和弦分解音型,其伴奏声部的音乐形象清新流畅,生动表现了歌声随风荡漾的音乐情景。
在优美抒情或轻快活泼的声乐化旋律中,钢琴即兴伴奏又常常潜入洒脱装饰的“支声”或从容流畅的“对比”复调性的手法。例如:歌曲《江南三月》(施谊词、冼星海曲)的旋律优美抒情,其钢琴伴奏为三个声部的音乐织体,第一声部是与歌曲旋律形成对比的十六分音符化的“副旋律”,第二声部是歌曲旋律的高八度弹奏,第三声部是歌曲旋律的“支声性”复调(由歌曲旋律的骨干音构成),该伴奏的“线性”的立体音响生动,中国民族音乐的特色风格鲜明,伴随着浓郁的“江南风”旋律,生动地描绘了江南三月的秀美风光。
旋律是在音乐发展中进行的,其发展手法主要有:严格重复、变化重复、节奏重复、模进、自由延伸、幅度扩大、幅度收缩、承接发展等。优质化的钢琴即兴伴奏的手法变化及其发展,皆已综合融入了以上“旋法”的音乐特征。在音乐作品的旋律规模中,有“起承转合”的逻辑或乐段,有乐段的扩充或补充,有乐段的“方整性”和“非方整性”,有分节歌和副歌,有多段体,有再现或变奏或回旋结构逻辑,在钢琴即兴伴奏的实务过程中,对以上诸类旋律和“旋法”及其旋律结构的审视考量,都体现了音乐创作意识蕴涵发力的演奏效应。
乐音按照特定的高低关系叠置发响,谓之和弦。不同的和弦按照作曲的逻辑内容而连接运行,谓之和声。和弦是静止的材料,和声是运动的内容,和声运动的逻辑关系,就是“和声学”所要关注和践行的学科内容,和声学所关注的根本内容是“和声语言”的音乐性运用。和声语言是钢琴即兴伴奏的弹奏基础和音乐表达的材料支撑,它体现为:(1)旋律的和声配弹,根置于旋律音进行关系中的和声内涵;(2)和弦的连接和和声的运行,依据于和声功能或和声色彩的音乐逻辑关系;(3)和声节奏的变化,吻合着旋律音的和弦预示及其和弦外音的生成;(4)和弦音型的形态及其风格韵律,与音乐旋律的节拍节奏密切关联;(5)旋律的性格特点和音乐体裁风格,预示着键盘和声弹奏的织体变化;(6)作品的曲式结构关系,提示着和声色彩的变化与对比,例如:作品伴奏的离调或转调的结构部分,常常采用调外和弦等;(7)和声风格的表现,取决于旋律的调式调性内容,例如:西洋大小调与中国五声调式的不同风格系统等;(8)低音声部的流动性弹奏及其旋律的流畅进行,常常借力于和弦的转位变化及其和弦功能组的替代关系,例如:先正三和弦、后副三和弦,先原位和弦、后转位和弦的使用特点等,以及先“协和和弦”后“非协和和弦”、先“原位和弦”后“转位和弦”的和声序进逻辑,既能丰富和声语言,更是调节和声色彩的有效方法。上述八类种的“键盘和声语言”内容,都是钢琴即兴伴奏所综合审视与考量的应用取向。例如:歌曲《东方之珠》(罗大佑曲)第3小节的伴奏使用主和弦,可以进一步明确旋律的大调性,然而,也可以使用VI七和弦,以调节和声音响的色彩性;同理,该歌曲第4小节的即兴伴奏使用V级三和弦,是强化和声的结构性,然而,为了彰显和声的色彩性,亦可使用II级三和弦伴奏。识读分析歌曲《长江之歌》《嘀哩嘀哩》《思乡曲》和《我爱你,中国》的钢琴即兴伴奏的设计内容(谱例详见:张建国,汪洋《钢琴即兴伴奏原理与实践》,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年),可以进一步地识读即兴伴奏中的和声语言应用的音乐创造意识。
钢琴即兴伴奏需要关注和声语言的功能效应,和声功能体现在结构性和色彩性。和声的结构功能制约着音乐的构成,其“音高纵向结合”的组织作用、调式调性的确立或瓦解,以及音乐发展或终止的约定,是和声功能的基本意义特征。和声的音响效果及其音乐色彩的调剂作用,为其和声的色彩功能,它以独立地形态或综合其他音乐元素,进行音乐的构成及艺术风貌的塑造。在音乐音响的进行中,和声的结构功能和色彩功能之使用,是一个“对立与统一”的艺术关系,它的合理有序之应用效应,是音乐伴奏的音响面貌和历史风格之优美生动的关键。歌曲《摇篮曲》(舒柏特曲)第1-4小节伴奏采用了主和弦与属七和弦的连接,和声节奏宽松,功能低音明确,从而鲜明地确立了旋律的“大调性”风貌,这是发挥了和声的结构功能之特征作用。歌曲《我爱你,中国》(郑秋枫曲)前奏的钢琴即兴伴奏中,“升三音”III级三和弦的调节性使用,构成了“副属和弦”的色彩调性,彰显了和声的润色效果,表现了音乐情景中的温暖陶醉之内容,这则是和声的色彩功能。音乐创作中的和声意识,是钢琴即兴伴奏实务中的基础材料,是钢琴即兴伴奏的“多声部”音乐构成的根本支撑。
钢琴即兴伴奏中的音乐织体意识体现在旋律层、和声层、低音层之“主调多声”弹奏的“配器”原理和“对位多声”弹奏的“复调原理”内容之中。
配器是编配乐器的学问,其具体实务是乐队曲的写作,其写作实务的核心内容主要有:旋律层、和声层、低音层的音乐织体和音区音色及音乐力度的布局设计,其声部之间的立体关系蕴涵着和声原理之内容。在钢琴即兴伴奏中,所关注的配器内容主要是音乐织体内容的运作实施,例如:旋律层的弹奏、和声层的运行和低音层的表达等。
其一,旋律是音乐的灵魂,一般位于高音声部,多为单声部的形态。又有:“八度旋律”可以加强音乐力度;多声部的旋律可以丰富音乐的音响色彩。旋律也可置于织体的低音声部,形成“音区、音色、力度”的对比效果。模仿式、旋律式、音阶性走句的旋律填充,是音乐进行中的承上启下的常用伴奏手法。其二,和弦的音乐逻辑性的连接运行,谓之和声,和声是塑造音乐形象的重要元素。和弦伴奏音型中的半分解音型、全分解音型、琶音型的使用,与旋律特点、体裁特征和声部特色密切相连且相得益彰。在钢琴即兴伴奏中,“长音和弦衬托”一般多以“震音”化的演奏形式,应用于作品的散板段落或高潮长音处。其三,多声部中的低音层面属于“外声部”,具有“第二旋律”的功能效果。和声基础性的低音、级进式低音、旋律式低音、音型化低音和“固定低音”,又是伴奏意识中观察考量及其设计应用的织体内容。带旋律的伴奏有益于强化渲染旋律效果,多用于作品的“副歌”之伴奏,也是效果鲜明的课堂教唱活动中的常用方式;不带旋律的伴奏有益于描绘或塑造音乐艺术情景,多用于作品的“主歌”之伴奏中,它在课堂演唱活动中的伴奏效果生动。“带旋律的伴奏”与“不带旋律的伴奏”的交替使用,又是课堂教学和舞台表演中的理性选择手法。“单声旋律”“多声旋律”以及“旋律层、和声层、低音层”的对比性应用,可以有效地调剂音乐力度和形象色彩的艺术变化。繁简相对的节奏关系、高低相和的音区关系及其音色对比,都是钢琴即兴伴奏中的音乐织体(配器)创作意识的生动体现。
复调是“旋律与旋律相结合”的艺术,其具体实务是“复调曲”的写作和演奏等,其核心内容主要有对比复调、模仿复调、支声复调的音乐表达设计等。复调声部之间的纵向关系蕴涵着和声的原理性内容。在钢琴即兴伴奏中,为旋律配弹出相对独立的“新旋律”,使之形成对比或模仿或支声的复调性关系,是常用的音乐表现手法。依据单声部旋律,即兴伴奏的声部中演奏出“衬腔式”的支声复调或“对比式”或“模仿式”的复调,可以形成“呼应式的副旋律”“对比式的副旋律”、局部模仿或卡农模仿的织体效果,是音乐艺术效果生动的伴奏手法。同一条旋律,在伴奏中进行音区置换的“声部转位”,这一“复对位”的手法即可会显得灵活生动。在钢琴即兴伴奏声部中,可以设计且弹奏出独立性的旋律线条,以与“主旋律线条”形成对比,以期表达音乐形象的“立体性”内容,展示不同的音乐形象或同一音乐形象中的不同侧面的艺术情景。
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乐谱详见:张建国,汪洋《钢琴即兴伴奏原理与实践》.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年,第164页)的钢琴伴奏织体,由双手弹奏“和声体”与“音型化”交织进行的装饰性音符内容,在伴奏织体中,韵含着歌曲旋律的变奏,在其音乐织体的纵向关系中,涵括了“支声、对位、模仿”之复调性的综合内容,体现了钢琴伴奏中的复调音乐织体的创作内容。
综上所述,艺术性的钢琴即兴伴奏(而非随意地伴奏)实务活动中,综合地蕴涵着有机生动的“配器”和“复调”之音乐创作的相应意识内容。
曲式是音乐作品完成过程中的“行进逻辑及其音乐关系”所达成的乐曲结构,其核心内容有:动机性、主题性、展延性、变奏性、呈示性、发展性、展开性、再现性、回旋性、撕裂性、综合性等。曲式中的乐句或乐段的逻辑性音乐内容,伴随着合理有序的“和声终止式”内容,例如:歌曲《渴望的春天》(弗贝克词、莫札特曲)是一首“单二部曲式”的分节歌,第一段落的上句停留在调式的“上中音”上(第4小节),下句结束在调式的“主音”上(第8小节);第二段落的上句(第8-12小节)旋律委婉倾诉,与明朗的主题旋律形成对比,第二段的下句与第一段的下句相同,歌曲结构形成了再现意义的曲式。该歌曲旋律优美,音乐形象生动,其钢琴伴奏采用了古典风格的传统和声内容,除了和声的“正格进行”之外,在第二段的上句采用了“重属和弦”到“属和弦”的强力度进行,这就有力地推进了旋律高潮的形成。
钢琴即兴伴奏中的曲式意识体现在和弦音型、伴奏方式和音乐织体的变化与统一之中。完整的作品伴奏,总是有一个“主导型”的和弦音型,它一般用于作品结构的“起、承、合”句段位置,与之相对比的“变化型”和弦音型则用于作品结构的“转、展、扩”句段处。识读分析相关作品的“正谱”伴奏,就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一特点,例如:舒伯特的歌曲《摇篮曲》和勃拉姆斯的歌曲《摇篮曲》的钢琴伴奏,就是“主导音型”与“变化音型”的对比与统一的范例。“变化分节歌”形式的《鳟鱼》(舒伯特曲),其第一、二段落的双手和弦音型与第三段落前半部分的“贝多芬命运动机式”的和弦音型,又是伴奏中的曲式逻辑关系的音乐创作意识内容。
伴奏方式的变化与作品的结构逻辑有关。“主歌”性的音乐段落,一般常用“不带旋律的伴奏”方式,以彰显旋律的喧叙性特点;而“副歌”段落的旋律,则常用“带旋律的伴奏”方式,以渲染旋律的咏叹性激情。张建国作曲的《国旗飘扬》《党旗飘扬》《军旗飘扬》(乐谱详见:《音乐创作》2009年第4期、2011年第3期、2013年第10期),就体现了这种“带旋律与不带旋律”伴奏方式在曲式结构中加以变化的音乐创作意识。作品“正谱”伴奏织体中的曲式逻辑内容,对钢琴即兴伴奏手法的丰富和音乐表现的生动,富有音乐临摹与“再造”的艺术启迪作用。在钢琴伴奏学习中,即兴伴奏可以学理化地生成为“正谱”伴奏,正谱伴奏可以学理化地“缩弹”为即兴伴奏。临摹“正谱”弹“即兴”伴奏,是优化钢琴即兴伴奏质量的有效途径。
织体变化与作品结构保持着密切的音乐逻辑关系,例如:作品伴奏中的“主调性”伴奏手法,有益于表现音乐形象的集中凝练之鲜明特征,而“复调性”的伴奏手法,则对表达音乐形象的侧面性或多样性具有鲜活的艺术效应。音乐是“对比的艺术”,钢琴即兴伴奏中的曲式意识,会引领着伴奏音乐生动地优美前行。
在钢琴即兴伴奏中,蕴含着音区音色和音乐力度的应用创作意识。音区音色和力度是音乐运行变化及其艺术表现的基本元素。乐思的表达陈述及其阔延发展和再现立意,皆与音区音色和音乐力度有关。低音区浑厚且达深情、中音区甜美且近人声、高音区亮丽且显灵光。扩展型的声部反向进行,宜于彰显音乐力度的渐强气势;收拢型的声部反向进行,易于表达音乐力度渐弱情景中的柔情细语。识读《我爱你,中国》(郑秋枫曲)等中外艺术歌曲的经典伴奏案例,不难看出伴奏中的音区、音色、力度之音乐元素运用的艺术魅力。
在钢琴即兴伴奏中,蕴含着主题创作意识。音乐主题是作品的内核基因,它具有“种子”功能,在音乐进行中“生根、开花、结果”,达成音乐作品的艺术思想之表达效应。本文所曰的“主题创作”特指即兴伴奏中的“主题性”和弦音型乃至和声风格和音乐织体形态。例如:歌曲《魔王》(舒柏特曲)g小调性的“动机”伴着震音化音型,似如急促的马蹄声,同时又表达出叙事性和歌曲立意的悲剧性;歌曲《菩提树》(舒柏特曲)前奏的音乐形态,犹如树叶的摇动,又有思虑及忧思心情;歌曲《小夜曲》(舒柏特曲)伴奏音型,犹如曼多琳的拨弦声。在钢琴即兴伴奏中,主题性织体形态的应用设计,需要考量音乐作品的题材和体裁特点,例如:优美抒情的旋律,一般常用和弦的琶音型或分解型;活泼欢快的舞蹈性旋律,一般常用“功能低音活跃”的双手和弦型;叙事性或诙谐性的旋律,一般常用“主导动机”性的和弦音型或描绘性的和声织体;宏伟壮丽的颂歌,一般常用“远距离低音”的和弦型;坚定有力地进行曲,一般常用节拍鲜明地“柱式”和弦型或“半分解”的和弦音型;“固定低音”与切分节奏的和弦连接相结合的伴奏织体,也常常运用于律动活跃的旋律之中。音乐伴奏不仅是衬托,而是优化彰显旋律的魅力、达成音乐形象的艺术塑造、展现“红花绿叶”之音乐生命的“精气神”的艺术力量。在钢琴即兴伴奏中,鲜活生动的“有意识”性的伴奏“主题音型”,来自先天的灵气和后天学习的悟性,然而,伴奏“主题音型”和伴奏织体变化的优美应用,还要归属于主题创作的理性及其弹奏实践的“自然到必然,再到自然王国”的“第二自然”的艺术理性中的音乐感性激情。
旋律主题形态的核心元素是节奏、音调和音乐节拍。在钢琴即兴伴奏中,主题性的和声伴奏音型形态的核心元素也是蕴含着节奏、音调和节拍,例如:四四拍的《小星星》旋律,采用的是四四拍的“阿尔贝蒂低音”化的和弦基本分解音型;“拜厄”第66曲,是八六拍的舒展旋律,其伴奏音型也是八六拍的和弦基本分解音型。再如:歌曲《春思曲》(韦瀚章词、黄自曲)是一首曲调委婉细腻、情愫内秀真切的思念歌曲,12/8拍子与9/8拍子的变换进行,进一步体现了严谨的歌曲结构及其音乐表达的细腻语气,其钢琴伴奏也是采用相同节拍的和弦节奏化音型及和声化“节拍单位”内的和弦分解音型,烘托且推动又引领着歌曲旋律的深情表现。可见,在钢琴即兴伴奏中,主题性的和声伴奏音型或主导性的伴奏织体,是深化旋律的艺术形象、强化音乐的主题旨意、美化音乐表现力的有效手法。
创作是指文学艺术作品的创造。意识是人的大脑对大脑内外表象的觉察,它可以获得其它各脑区信息的意识,形成“潜意识”性的行为观念。在钢琴即兴伴奏中,音乐创作意识是以“音乐艺术元素的综合形态”而蕴含于其里的。钢琴即兴伴奏有别于“思量之后的案头写作性”的“钢琴配弹”活动,它鲜明而生动地表现为伴奏的即席性和即兴性,它是创作与演奏有机综合的“同步性”的音乐演奏实务,这种音乐演奏实务的艺术能力,可以在钢琴即兴伴奏的学习(教学)与实践中锻炼成长。
2006年前后,我国音乐界出现了有关钢琴即兴伴奏问题的学科争议(见当时的《钢琴艺术》等期刊杂志中的相关文论),一方“闭门式”曰议钢琴即兴伴奏能力问题(以北京学者为代表),一方“闭门式”曰议钢琴即兴伴奏教学问题(以上海教授为代表),该争议最终无局无序。究其根本原因,则是争议双方所争议的问题不在一个问题的“对接点”上(详见:张建国《对钢琴即兴伴奏教学发展观的思考》,《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钢琴即兴伴奏不是随意地伴奏,更不是胡乱弹奏。它是有章法可循的音乐演奏实务,其章法则是“想着弹”伴奏中所蕴含的旋律特点、和声语言、音乐织体(主调、复调、配器)、曲式结构、音区音色和音乐力度及主题创作等音乐创作(作曲)原理所凝练的创作意识。意识形成观念,观念决定行为,从这一角度观察,钢琴即兴伴奏中的创作意识,是提高即兴伴奏质量和水平的理性引领,是演奏激情的灵性闪烁之光,它具有音乐演奏艺术的“形而上”和“形而下”平衡谐美的艺术效应。在钢琴即兴伴奏中,复调意识和音区音色及“主题”意识则往往会被遗忘或淡化,所以,这个层面的意识内容更是需要警醒的关切地带。
钢琴即兴伴奏如同音乐创作一样,是一个标题立异的实践探究过程。把钢琴即兴伴奏发展为“正谱”伴奏,则多多需要“原创性”的音乐创新,即兴伴奏可以学理化地孕育生成为正谱伴奏;将“正谱”伴奏缩弹为“即兴伴奏”,就多多需要“继承性”的音乐创新,这就涉及到缩谱弹奏的学理化要领。创新需要文化通识,更需要艺术的思辨机理,可见,钢琴即兴伴奏学习所孕育的创新意识和创新价值及其人文意义就显得尤为深刻了。
[1]于苏贤.歌曲钢琴伴奏的写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2]李蓓蕾.歌曲钢琴伴奏音乐分析[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
[3]张准.配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王安国.王安国教复调[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5]泰尔.钢琴即兴伴奏实用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6]张建国,汪洋.钢琴即兴伴奏原理与实践[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7]丁善德.作曲技法探索[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0.
[8]陈国权.歌曲写作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9]张建国.钢琴基础教学导读[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铁晓娜]
TheCreativeConsciousnessofPianoPlayingImprovisation
ZHANG Jianguo
(Art School, Huzhou University, Huzhou 313000, China)
Piano improvisation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nking while playing”practice in the melody music playing. This “thinking” in the process of “playing” is the concept of music creative consciousness. The creative consciousness of piano playing improvisation includes the principle content of melody consciousness, harmony consciousness, musical consciousness and music texture, conspiracy consciousness, compound consciousness and so on. In order to rationally optimize the piano improvisation style of behavior and improve the “metaphysical” and “metaphysics”in the accompaniment practice, this paper aims at the rationality of the piano playing improvisation to improve “metaphysical”musical art level.
improvisation; creative consciousness; melody consciousness; harmony consciousness; weaving consciousness
2017-04-09
张建国,教授,从事钢琴即兴伴奏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J624.1
:A
:1009-1734(2017)07-009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