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然”的词汇化及语法化*

2017-03-10 04:40李茜茜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动因连词副词

李茜茜

(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固然”的词汇化及语法化*

李茜茜

(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固然”的词汇化从先秦时期的状中短语开始,最迟在明代词汇化为语气副词“固然”,在语境吸收的作用下,再进一步语法化为让步连词。“固然”词汇化的生成动因包括句法位置转移、韵律制约、主观性不断增强和使用频率增加等。重新分析是“固然”词汇化的重要机制。“固然”语法化的生成动因是结构关系、语法位置改变和使用频率增加等。语境吸收是“固然”语法化的生成机制。语气副词“固然”在明代语法化为让步连词。

“固然”;词汇化;语法化;语境吸收;重新分析

在现代汉语中,“固然”有两种用法:①副词,意为“诚然”“虽然”;②连词,意为“理应如此、当然(引起下文转折)”[1](P469)。例如:

例1:苏乃喜固然吃惊不小,他那马儿吓得咴咴长啸。四面全是狼,而且逐渐向苏乃喜靠近,想跑也难冲出狼群。(高阳《努尔哈赤·上》,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第156页)

例2:固然,优良的服务态度,不一定立即赢得回头客;但是,恶劣的服务态度,则肯定会使客户避之唯恐不远。(人民日报评论员《让万千个“窗口”多些温馨》,人民日报,1995年8月7日)

例1“固然”位于主语和谓语之间,是一个语气副词表示肯定和强调的语气;例2是一个典型的使用让步连词的用法,先确认、承认事实表达的某个事实,之后语气转折,和后面一个分句中的“但是”相呼应。

李圃分析了“固然”句的分布、语义和语用价值[2](P102-106),吴婷燕讨论了固然的语法化现象[3](P523-535),但都是在现代汉语的层面上探讨的;邵洪亮、 胡建锋讨论了“固然”的连副词之辩[4](P503-512);张玮对“固然”的语义特征进行了探讨[5](P1-59)。以上研究成果并未对“固然”的词汇化、语法化的过程、机制、动因等进行深入的解释,因此,有必要就这些问题进行探究。本文发现,“固然”的演变过程由最开始的状中结构到语气副词再到让步连词。

一、“固然”的词汇化

(一)“固”“然”的来源

“固”的本意是四周闭塞不易进出,后引申出“坚定、执意、原本、当然、已经”等词义,作副词。如此意义的“固”在先秦就有用例。例如:

例3:禹拜稽首。固辞。帝曰。毋。惟汝谐。(《尚书·大禹谟》)

例4:曰:“马固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有马如已耳,安取白马?”(《公孙龙子·白马论》)

“然”的本意是“燃烧”,后来被假借为指示代词,意为“如此、这样”“……的样子”。例如:

例5:晏子闻之,笑曰:“婴其淫于色乎?何为老而见奔?虽然,是必有故。”(《晏子春秋》第二卷《内篇谏下第二》)

例6:损兑法灵蓍。损兑者。几危之决也。事有适然。物有成败。几危之动。不可不察。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鬼谷子·本经阴符七篇》)

(二)“固然”词汇化的过程

“固”“然”在先秦时期就开始连用,表示对前文所诉内容的肯定,意为“本身就是这样”“原本这样”,表示事物本身的样子。例如:

例7:刖者曰:“断足固我之罪,无可奈何,曩者君治臣以法令,先人后臣,欲臣之免也,臣知狱决罪定,临当论刑,君愀然不乐,见君颜色,臣又知之,君岂私臣哉?天生君子,其道固然,此臣之所以悦君也。”(《孔子家语》卷第二)

例8:难终难穷,此固然矣;难测难识,此固然矣。(《列子集释》卷第一)

“原来的两个成分必须是相邻的线性顺序,这是产生双音节词的基本条件。”[6](P40)指示代词“然”在句中充当谓语,副词“固”用于“然”前,使得“固”和“然”在句中紧邻,共同构成状中结构,为“固然”黏连成词创造了基础。但“固然”要词汇化为副词,通常是用于VP前,就是在状语的位置。“一个实词转化为虚词的途径通常是以句法地位和句法位置来决定的。一个实词经常出现在某种表示语法关系的位置上,词义便逐渐虚化,从而促进句法地位的固定。”[7]事实上,处于状语位置的句法结构比较容易词汇化为副词,处于状语位置的词更容易转化为副词。因此,处于VP前的状中短语“固然”容易词汇化为副词。

在唐代,便出现“固然”作句首,再由逗号隔开的用例,意为“本来如此、理应如此”,表示既承认前文的事实,也并不否认后文提出的事实。

例9:愈曰:“先生之与者尽于此乎?其皆贤乎,抑犹有举其多而缺其少乎?”先生曰:“固然,吾敢求其全。”(《韩愈集》卷十一)

例10:固然,君未还生,非鬼而何。鬼语而人不闻,笼灯行掌,诚足以骇之。(《玄怪录》卷三)

值得一提的是在宋代出现的“固然”是作为一个整句来出现的(且不止一次出现),接在“固然”之后的大部分都是表转折含义的句子中包含“但”“却”等转折含义的词。这样的语句的出现也能为“固”“然”两字的黏连成一个连词的用法成为一个连词的句法环境。

例11:刘问庠乡里年甲。具答之。刘曰:然则汝乃中国民。尝食宋朝水土矣。庠曰:固然。(《夷坚丁志》卷第九)

例12:曰:“固然。但正、变风亦是后人如此分别,当时亦只是大约如此取之。(《朱子语类》卷八十一)

在宋代的《朱子语类》中,我们发现一个特别的用法值得我们注意。如下:

例13:问“大抵学便要践履,如何?”曰:“固然是。”(《朱子语类》卷十三)

例13“固然+是”的结构,是“固然VP”的用法,意为“当然是”。此例中“然”可以理解为是对前文内容的回指。可是“固然”之后又出现了“是”这个动词,表示的是对前文所诉的事情的再次强调与确认,句子的语义重心不再是“固然”,而开始转移到谓语“是”上,“固然”又可理解成副词的含义。这里的“然”指称义不断地弱化,甚至脱落,使“固然”产生了新含义“当然”“确实”义,增加了它[+认同]、[+肯定]的语义特征。“固然”产生了一个新的含义“确实”“当然”的含义,即[+肯定]、[+认同]的语义特征得到凸显,而[+这样]的语义特征丧失。因此,我们认为上例中的“固然”可理解为是把强调和确认谓语“是”的副词。但在宋代,“固然”可理解为副词的用法只有这么一例,我们仍不能妄加判断“固然”就是副词。这种用法只在《朱子语类》里出现过一次,并不能认为“固然”的副词化从宋代就开始了,但是,这个用法无疑不是“固然”副词化的一个重要萌芽。

在金元时期,构式“固然VP”只出现了寥寥几例,例如:

例14:咳之六气,固然可以辨。其六者之状……(《子和医集·儒门事亲》卷三)

例15:帝王之度,固然发于中而不自知也。(《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一·经籍考五十八》)

在例14中,“固然”后接的是VP形式,意为“原本”“本来”。在例15中,“固然”的用法直接和转折含义的“而”相对出现,表达出一种转折含义,是在元代之前鲜少出现的用例。也是为“固然”词汇化成连词表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的转折进行了词汇化铺垫。“固然VP”如果有大量的用例的话,那么就显示出它强烈的词汇化倾向。然而,这种宋元时期的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所以我们仍然认为“固然”还是一个状中短语,而不是一个词。

词汇化的过程都是缓慢的、连续的。一个实词词汇化为虚词的过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定是经过了漫长的中间阶段,这个中间阶段中,词语可能实词的用法和虚词的用法并存。[8](P41-46)如下例则处于这样这个连续体的中间阶段,既可理解为A,又可理解为B。例如:

例16:行者道:“固然如此,但只三宫娘娘,与他同眠同起,点污了他的身体,坏了多少纲常伦理,还叫做不曾害人?”(《西游记》第三十九回)

此例中的“然”可以理解成前文所述事实的回指,可是后面有出现了“如此”复指,表示对前文事实的再次确认和强调,句子的重心不再是“固然”,而开始转移到谓语“如此”上,“固然”就有可理解成副词,表达出一种尽管前文事实是发生了,但是并不认同前文所诉的意思,和“但”“却”等联系使用,表达出转折之义。例16中的“固然”中的“然”“这样”义脱落,与谓语“如此”构成状中结构,“然”的指代全文的语义特征消失。

到了明代,固然的副词用法不断增多,义为“一定”“虽然”“尽管”“诚然”“的确”等含义。例如:

例17:刘员外固然看不得,连那妈妈积袒护他的,也有些不伏气起来。亏得女儿引姐着实在里边调停,怎当得男子汉心性硬劣,只逞自意,那里来顾前管后?(《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八)

例18:也可见王生固然薄幸有外好,其妻原也不是同心的了。(《二刻拍案惊奇》卷六)

而在清代,“固然VP”形式的产生便越来越多,仅在《孽海花》共35回的小说中,“固然VP”便出现了23次。例如:

例19:平心而论,刘永福固然不是什么天神天将,也决不会谋反叛逆,不过是个有些胆略、有些经验的老军务罢了。(《孽海花》第三十三回)

例20:你少了度香,也固然于你无损,你的师傅就不好了。此刻有度香供给他,他自然不叫你再找人。(《品花宝鉴》第二十七回)

(三)“固然”词汇化的生成动因

由于韵律的作用,“固然”组成了一个标准的韵律词。在短语成词的过程中,韵律的制约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很多时候两个音节构成的标准音步被大家经常使用并把它看成整体使用,对“固然”的成词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伴随着“然”的指称义脱落,“固然”又产生了新的意义“尽管”“虽然”“一定”等含义,其结构上的凝固性加强。因此,韵律的制约是一个重要的动因,使“固然”词汇化。

主观性的增强也是“固然”词汇化的动因之一。“主观性是带有人的说话立场、感情和态度的。”[9](P85-89)“固然”的成词过程也带有强烈的主观性特点,人们在说话过程中,往往使“固然”带有说话人的主观态度、情感和认知。

使用频率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汉语中,人们对一个词语使用频率的增加会对词语的词汇化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固”“然”两字放在一起的使用频率增加,放在VP前充当状语的使用频率增加的共同作用下,我们将“固然”重新分析为起强调作用的语气副词“固然”。

(四)“固然”词汇化的生成机制

重新分析是“固然”词汇化的重要机制,形成过程如下:

“S固然。”→“固然。”(后句大多转折)→“固然VP”→“固然VP,(但、却等)……”

“固然”的表层结构虽然已经被用在一起了,但底层的语义结构是不一样的,在明代,它的语义结构是原来的“S固然”或“固然,”“固然。”。“固然”在词汇化之前,还是句子或短语,经过听者( 或读者) 的理解后,变成了“固然VP”,“然”的指代义脱落。重新分析的机制在这里起到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固然”最迟在明代形成了词汇化的副词意义,成词动因在于韵律制约、句法位置变化,高频率的使用增强和主观因素,重新分析是“固然”词汇化的重要机制。

二、“固然”的语法化

从典籍中呈现的汉语现象事实来看, “固然”由状中短语演变为副词是一个渐变的连续的语法化过程,大概可分为“原本这样”的短语义到副词“原本”“本来”义,进而又由状中短语“固然”凝固而成的副词“固然”虚化为连词“固然”这样前后两个阶段,由于“固然”副词义仍存在很强的滞留性,所以在现代汉语中副词“固然”和连词“固然”仍同时存在。

(一)“固然”语法化的过程

“固”和“然”出现连用的用法最开始是以短语的形式,从先秦一直到宋元时期,是表示“原本这样”的状中结构短语,出现的形式为“S+固然” 。例如:

例21:民夺之则怒,予之则喜,民情固然,先王知其然,故见予之所,不见夺之理,故五谷粟米者,民之司命也。(《管子·轻重乙》第八十一卷)

例22:师儒之席,不拒曲士,理固然也。(《柳宗元集》卷三十四)

明代时期“固然”出现以下用例,第一次语法化为语气副词,为“固然VP”,有“原本”“本来”义。例如:

例23:又想一想道:“那老儿固然怪我,他们两个便宜得如此撇下了我,只管自己自在不成?毕竟有安顿我处,便再等他一等。”(《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同时期,“固然VP”的后续句子例呈现表转折含义连词,表示的是转折关系。出现第二次语法化,由语气副词“固然”虚化为让步连词“固然”,有“虽然”义。例如:

例24:龙香道:“姐姐一片好心固然如此,只是而今怎能够再与他相会?”(《二刻拍案惊奇》卷九)

例25:比丘僧笑道:“我等固然不畏,但恐打经担的生事,又要费我等工夫。”(《续西游记》第十二回)

在明代,“固然”和表示让步意味的转折连词“但”“却”等对举的用法是较多的。在例24中,“只是”作为转折连词,和“固然”出现在两个不同的分句中,作对举出现。“固然”位于“如此”前,仍然还是副词的用法,表现出说话者对前文事实的认同。下文中的“只是”所表现的转折关系,又使得“固然”不同于之前完全肯定一件事实的意思,“固然”的强调语义特征减弱,说话者的语言更加委婉。例25中,“固然”位于谓语“不畏”前,充当状语,意为“尽管不畏惧”,与下文的转折连词“但”对举,使得“固然”开始具有让步的含义。

清代,转折连词和“固然”的对举构成的复句结构使用频率大量增加。“S固然VP,但……”“S固然VP,然而……”“S固然VP,到底……”等转折复句大量出现,“固然”在这里表示让步含义。

例26:贾政也笑道:“好固然好,到底未免太糜费了,将来不可为例。”(《补红楼梦》第三十四回)

例27:譬如归尸一事,说是一种仙法,这话固然不错。但天下事许有这个理,而未必想出这种办法。(《八仙得道》第六十九回)

在例26、例27中,“固然”和后面的分句构成转折复句,肯定了上一分句所表达的含义,后一分句说的是与前文相反的内容,有些正是为后面的做铺垫。可以说例中的“固然”句的重心都在后一分句中。这里的“固然”在语境让步义的作用下,具有了联系上下文的功能。在这两例中的“固然”,我们认为,都已语法化,成为让步连词。所以,最迟在明代,“固然”已经语法化为连词。

(二)“固然”语法化的生成动因

句法结构的变化和语法位置的变化会引起词义的变化。由于受到“固然VP”的影响, “固然”中“然”的意义逐渐被虚化、甚至脱落。“当词组结构变成双音词时,原有的单音节词作为语素存在。”[7]由于语法位置的改变使“固然”的词义逐渐虚化,其原本的实词含义慢慢虚化成语气副词“本来”义。而后进一步发展为超越小句范围的连词虚化现象,使“固然”进一步虚化为连词“固然”,含有“虽然”义。

人们使用频率的大量增多也是“固然”语法化为连词的重要动因。在明清时代,使用“S固然VP,但是/然而/却VP2”的句法结构逐渐增多,进一步虚化为连词“固然”。使用频率对词语语法化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

(三)“固然”语法化的生成机制

语境吸收在“固然”语法化的形成机制上起了重要的作用,沈家煊在谈到实词的虚化里指出,词语会吸收语境产生的语境上下文的含义来衍生出新的含义。[10](P41-46)“S固然VP,但……”等“固然”复句在转折让步的语境中吸收了语境中的[+让步]语义特征,“固然”的拥有让步义和关联功能的意义产生。这种用法在明代使用较广泛,清代则更甚,所以这种语义逐渐固化了下来,“固然”被重新分析为连词。

虽然“固然”已语法化为连词,但使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的频率仍然大于主语的频率,可以看出“固然”的副词意义仍然很强。“固然”虽然已经连词化,但它与“固然”的副词用法长期共存且有时难以分辨,这是古法的遗留,符合保持原则,即在具体使用时,一些特征也倾向于保留在造句方面实词的某些特点。“固然”语气副词和转折连词的用法仍同时存在。

三、结 语

“固然”从先秦时以一个状中结构短语的形式出现,最迟在明代词汇化为语气副词,在元明时期进一步语法化为转折连词,具有让步含义。“固然”词汇化的生成动因是句法位置的变化、韵律制约、主观性增强和使用频率的增加等。“固然”词汇化的生成机制是重新分析。“固然”语法化的生成动因是结构关系、语法位置的改变和使用频率的大量增加。语境吸收是“固然”语法化的重要机制。转折连词“固然”用于主语之间的频率仍然多于主谓之间。“固然”语气副词和转折连词的用法在仍同时存在。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李圃.面向应用的“固然”句三个平面研究 [J].语言研究,2009(4).

[3]吴婷燕.从确信类评注副词到转折关系连词——以“固然”“诚然”与“当然”为例 [J].国际汉语学报,2015(1).

[4]邵洪亮,胡建锋.“固然”的连、副之辩——兼及连词和副词的分界问题 [J].世界汉语教学,2015(4).

[5]刘月华. 以“固然”“于是”为例谈虚词的用法研究 [J].汉语学习,1999(2).

[6]张玮.“固然”的语义分析及篇章功能 [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7]雷二毛.语篇环境下的让步连接成分“诚然、固然、虽然”的多角度分析 [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8]汪红英.论让步连接成分“固然” [D].南昌:南昌大学,2010.

[9]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10]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 [J].当代语言学,1998 (3).

[责任编辑铁晓娜]

TheLexicalizationandGrammaticalizationof"Guran”

LI Qianqian

(Art School,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325035,China)

The lexicalization of “Guran” begins in the phrase in the Pre-Qin period, and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e word becomes a modal adverb which means “though” under the action of context absorption. The reasons of lexicalization include syntactic position transfer, rhythm control, subjectivity and increasing frequency of use. Reanalysis i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of “lexical” lexicalization, and the reasons of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Guran” is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hip, grammatical location changes and the increased frequency of use. Contextual absorption is the mechanism of grammaticalization, and it as a Modal Adverb has been transferred to a Concession adverb in Ming Dynasty.

“Guran”; lexicalization; grammaticalization; context absorption; reanalysis

2017-04-15

李茜茜,在读硕士,从事汉语语法研究。

H146.3

:A

:1009-1734(2017)07-0105-05

猜你喜欢
动因连词副词
清、民国木薯在广东的引种推广及其动因初探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西夏语中的对比连词 djij2
解码英国加入亚投行的动因
副词和副词词组
舟山六横话中“官”语法化的修辞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