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语言文字思想及其影响*

2017-03-10 04:40赵贤德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白话文白话国语

赵贤德

(江苏理工学院 人文学院 江苏 常州 213001)

蔡元培语言文字思想及其影响*

赵贤德

(江苏理工学院 人文学院 江苏 常州 213001)

蔡元培是民国时期语言文字改革家。他大力倡导白话文,亲自撰写白话文作品;他竭力倡导和统一国语,提出了一系列统一国语的具体措施;他积极提倡汉字改革,主张采用拉丁字母和拉丁化新文字。蔡元培观点鲜明,但不极端;他提倡白话文但不主张全盘废弃文言文,他主张拉丁化新文字,但还是要学习汉字。蔡元培的主张对民国时期国家语言文字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蔡元培;中国语言文字;政策

蔡元培是民国时期一位世人仰慕的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语言文字改革家,蔡元培的语言文字思想观念及行动对民国初年中国语言文字政策的制定产生重要影响。

一、蔡元培大力倡导白话文并亲自撰写白话文作品

(一)蔡元培清末白话文创作实践

蔡元培清末在绍兴举办新学时,曾在《学堂教科论》一文中表示了对白话报刊的关注:“传思想者,岂能越语言而径凭文字乎?秦汉以来,治文字不治语言,文字画一而语言不画一,于是语言与文字离,于是识字之人少而无以促思想之进步。迩者有识之士为切音新字,为白话报,为白话经解,思有以沟通之。”[1](P149)从这段话里,我们可知,早在1902年之际,蔡元培就已经注意到了近代的白话报和拼音化浪潮,而且他是抱着赞赏态度的,他认为白话这一文体在下层的启蒙活动中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

正因为如此,当1903一1904年间他参与《俄事警闻》及《警钟》的编辑时,便身体力行地用白话文来写作,从而与识字有限的下层群众展开沟通。他在第一号的白话社说《告诉大众》中解释了他们创办此报及采用白话文体的原因(原文没有标点,实录如下):

这几天的中外日报 你们想必也看过了 但是看中外日报的大半都是念书人 我们中国还有许多男男女女 却不能够个个都会看 现在眼睛面前 一椿天大的事体 我若不告诉你们实在挨不过 所以握着一把眼泪 做这段白话给列位通知一下子 好教你早些预备啊。[2]

从这段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出《俄事警闻》的白话文用语活泼自然,十分符合大众的语言口味,也极易与听众沟通。

《俄事警闻》上的部分栏目是全部用白话文写的,如“追记”“杂录”“图说”等。这些栏目都是面向大众,介绍国内外形势和社会新闻的,具有唤醒民众意识、激发爱国热情的作用。

蔡元培不仅在报刊的编辑上设置白话栏目,而且还亲自动手,撰写白话小说,以表示对白话文运动的倡导与支持。

在1904年2月的《俄事警闻》上,蔡元培发表了小说《新年梦》,这是一篇政治小说,共9 000多字,这也是蔡元培唯一一篇白话小说。虽然从小说角度说,它还很粗糙,但却是蔡元培运用白话语体进行小说创作的尝试。蔡元培用白话塑造了“中国一民”这个人物,描写了他出国留学和考察、回国后的失望心情:

他到通商场,正逢日俄两国为着支那人的土地开战,一天总有许多警报到这通商场来。……要是有一天, 从家人进一步到成了国人的资格,或者又有一天,从国人再进一步成了世界人的资格,有一番新局面,才可以有个新纪念啊![1](P231)

在这篇文章里,蔡元培用浅显的白话,描绘了国民漠视国事、固守古老风俗的现状。这篇小说虽然写于100多年前,但我们今天读来却也通俗易懂,语言明白如话,可见蔡元培在白话文的实践上是下了功夫的。

(二)蔡元培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白话文的大力倡导

以蔡元培为校长的北大和以陈独秀为主编的《新青年》相结合,使北大很快成为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文运动的中心。胡适、李大钊、钱玄同等人都是由蔡元培延揽任教的新文化运动主将。蔡元培本人大力提倡白话文,他1919年11月19日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发表《国文之将来》,明确表示:“国文的将来,最重要的就是白话文与文言的竞争。我想将来白话派一定占优胜的。”[3](P267)

在这篇文章中,蔡元培批驳了流行的两种反对白话文的观点,阐明了白话文必胜的缘由。这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文言简洁,二是认为文言是中国统一的因素。蔡元培指出:“有人说:文言比白话有一种长处,就是简短,可以省写读的时间,但是脑子里翻译的时间,可以不算么?有人说,文言是统一中国的利器,换了白话,就怕各地方用他本地的话,中国就分裂了。但是提倡白话的人,是要大家公用一种普通话,借着写的白话来统一各地方的话,并且用读音统一会所定的注音字来帮助他,哪里会分裂呢?要说是靠文言来统一中国,那些大多数不通文言的话,岂不屏斥在统一以外么?”[3](P267-268)因此,蔡元培断定:“白话派一定占优胜。”[3](P267)

蔡元培从中国和外国的客观现实出发,论述了白话文必定流行的趋势。他指出,文学用白话,中外是共同的。欧洲十六世纪时,采用拉丁文写作。宗教改革后,路德开始用国语翻译《新旧约》,开创了用国语写作的风气。德国在十八世纪前,崇尚法语,不认可德语在文学上的价值,后来雷兴等人才提倡用德语写作,这才自成一种文学。蔡元培还举中国的语言事例说明白话文的必然流行。他指出:“我们中国的司马迁,是人人很崇拜的。假使现在有一个司马迁,人就佩服的了不得。可是他作《史记》不抄袭《尚书》,《尚书》上‘钦’字他改作‘敬’,‘克’字他改作‘能’,又改了他的句调。因为他作《史记》是给当时人看的,所以一定要改作当时的白话。后来如程、朱、陆、王的语录,完全用白话,不像扬雄仿《论语》的样子。因为白话实在能够发表他自己正确的意见。又如后来施耐庵的《水浒》、曹雪芹的《红楼梦》,都不模仿唐人小说。可见他的价值还是不错。”[4](P191-192)最后,蔡元培得出结论:“所以我们现在不必模仿古文,亦不必作那种图案的文章;凡是记述说明,必要用白话才对。虽现在白话的组织不完全,可是我们决不可错了这个趋势。”[4](P192)

蔡元培是晚清的翰林,又留学西洋,对于中西文字有着切身体验,并且他当时担任北大校长,由他发声倡导白话,是很有说服力的。

二、蔡元培竭力倡导国语统一并提出具体措施

(一)蔡元培是统一国语思想的主要倡导者和有力宣传者

1919年1月,以蔡元培为发起人,向当时的政府呈交了《发起国语研究会请立案呈》,文中说:“教育不统一,语言不统一,实吾国今日之大患。同人等有鉴于此,爰有国语研究之设立。”[4](P159)对于在全国提倡统一的国语,当时存在着一些疑虑。蔡元培在《中华民国国语研究会征求会员书》中指出了当时的二种疑虑:“甲说曰:我国既有无量数之语言,各安其习,谁肯服从?将以何地之语言统一?乙说曰:数千年之积习,数亿万之人口,数亿万之面积,欲求统一,能乎不能?”[4](P159)对于第一种疑虑,蔡元培分析说,人们起初在外,一切都觉得不便,但慢慢就习惯了,乡音也慢慢改变了。况且统一语言是采用明白易晓的为标准,让大家慢慢习惯,而不是以强令人服从某种语言。对于第二种担忧,蔡元培说,语言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的,现在各地的方言早已不是以前的方言了。只不过,这些方言的变化无轨道可循。如果在国语的名义下,刊行国语书籍,同时设立标准,那么语言就会渐趋统一。

蔡元培1920年在国语传习所发表演说,阐明了推广国语的许多问题。对推广国语的目的,蔡元培认为有两点:“一是对于国外的防御,二是求国内的统一。”[4](P184)蔡元培在《国语的应用》一文中,详细阐述了国语的实用价值。他认为,国语在求知识、谋职业和服务社会等三个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求知识方面,蔡元培认为,如果不通行国语,那么到上海读书,要学上海话;到北京上学,要学北京话,这样很麻烦。“要是人人都能讲国语,那没有到处学一种语言的麻烦,也没有在讲堂听不懂的苦,不是很便利的么?”[4](P207)在谋职方面,蔡元培指出,如果要到外地去就业,就不能单说家乡话。“若是有个不会说上海话的江北女子,要进丝厂去,就很不方便了。……又如钱庄是宁、绍帮的专业,若是有一个不会宁、绍话的山西票号老伙计,要进钱庄去,也很不容易了。……这岂不都是困难的问题么?若是大家都会国语,就不是问题了。”[4](P208)关于服务社会上,蔡元培认为,“我们既然爱国,要尽我国民的责任,我就不可不知道全国国民的意思,而且有时也一定要把我的意思,给全国国民知道,这就要有一种交换意思的工具,那就是国语了。……我们要合全国同胞来大公无私为国家服务,不应该大家都学国语么?”[4](P208)从蔡元培的这些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蔡元培从国家和个人双重角度出发,对统一国语的目的作了阐述。如果统一国语,既可达到抵御外侮、统一国家的目的,又能满足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从中体现了蔡元培把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紧密联系,时刻为国家和人民着想的品质。”[5](P23)

(二)蔡元培阐述了推广国语的重要价值,提出了统一国语的具体措施

蔡元培认为,要推广国语,首先必须要先设立一个轨道即标准,慢慢加以引导,才能达到国语的统一。他说:“使立定国语之名义,刊行国语之书籍,设一轨道之导之,自然渐趋于统一,不过迟速之别而已。……然则苟有轨道可循,无用虑区域之广,人口之多也。由此言之,不必虑统一之难,当先虑统一之无其术与器具耳。”[4](P160)

其次,蔡元培提出了国语的标准问题。当时,国语的标准可以说众说纷纭。大家提出的标准有北京话、汉口话、河南话、南京话、广东话,各人各有自己的道理。对此,蔡元培表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还没有一种方言比较表,可以指出哪一地方的话确占大多数,就不能武断用哪一地方的。且标准地方最易起争执。即如北京现为都城。以地方论,比较的可占势力。但首都的话,不能一定有国语的资格。德国的语言,是以汉堡一带为准。柏林话算是土话,北京话没有入声,是必受大多数反对的。所以国语的标准决不能指定一种方言,还是用吴稚晖先生‘近文的语’作标准,是妥当一点。现在通行的白话文,就是这一体。”[6](P126)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蔡元培只是提出了确定国语的标准,并没有规定国语的基础方言。这充分体现了蔡元培的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

再次,在统一国语的具体措施上,蔡元培认为要从语音、语法和语体三方面着手:

语音上,中国存在着许多方言,言语异声的现象,阻碍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中华民国成立后,就着手解决汉语的读音统一问题。在当时的教育总长蔡元培的主持下,教育部成立了读音统一会筹备处,并通过了“采用注音字母案”的决议。

在国音标记上,蔡元培认为“最好是两种方法:一是完全革新的。就是仍用拉丁字母,从前教会中人已经用过了。日本也有这一种拼音法。一是为接近古音起见,用形声字上声的偏旁,来替代一切合体的字,大约至多用一千字也就足了。第一法是有许多人主张的。第二法是我的私见,因为用这种方法,教授时有的便利,可以从古篆学起,学一字就懂得这个字所以这样写法。又许多字所以同一个音,觉得很有趣味,一定容易记得。”[6](P126-127)蔡元培在这里提出了国语语音方面的问题,他主张采用形声字的声符来记音,虽然后来没有被采用,但蔡元培提出这个观点是有他的依据的。其依据是跟古音接近,字数也不多,教学便利。

后来读音统一会采用的却并不是二种方法中的一种,而是议定了注音字母39个。对此蔡元培没有固执己见,反而十分赞同注音字母。他说:“既然经过什么正式的会议决定的,比较的容纳多数意见,总胜于私人闭门造车的了。这三十九字母虽然以北音为主,但是有入声有浊音,可算是南北音都有的。他所收不进的音,还可以加闰音,这也算是便当了。”[6](P127)

语法上,蔡元培认为白话的语法比文言文语法要简单得多,主张以白话的语法作为国语的语法标准。他说:“古文的文法,就是《马氏文通》一部。白话的文法,现在还没有成书的。但是白话的方法,比古文简一点儿,比西文更简一点儿。懂得古文法的人,应用他在国语上,不怕不够;懂得西文法的人,应用他在国语上,更不患不够。先讲词品,西文的冠词、名词、代名词与静词,都分阴阳中三性,一多两数。我们的语言是除了代名词有一多的分别外,其他是没有这种分别的。近来有人对于第三位的代名词,一定分别,有用她字的,有用伊字的,但是我觉得这种分别的确是没有必要的。……文言上还有倒句,如‘尔无我诈,我无尔虞’等。”[6](P127)蔡元培又说:“胡君适之曾作《国语的进化》一篇,载在第七卷第三号的《新青年》上很举了几种白话胜过文言的例。听说他著的《国语法》,不久可以出版,一定可以作语法的标准。”[6](P128)

语体方面,蔡元培主张用白话的语体来统一国语。蔡元培在《国文之将来》一文中指出:“白话是用今人的话来传达今人的意见,是直接的。文言是用古人的话来今人的意思,是间接的。间接的传达,写的人与读的人都要费一番翻译的工夫,这是何苦来?”[4](P176)蔡元培认为:“许多语体小说里面,要算《石头记》是第一部。……《石头记》是北京话,虽不能算是折衷的语体,但是他在文学上的价值,是没有别的书比得上他”。[6](P129)由此可知,蔡元培是十分推崇白话作为国语的语体的。

从上述三方面看来,蔡元培在统一国语上主张以注音字母为记音符号,统一语音;采用白话文的语法,作为国语的语法规范;采用白话语体作为国语的基本语体。蔡元培统一国语的措施,对以后普通话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的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语标准。其中同样涉及到语音、语法、语体三个方面。可见蔡元培统一国语的思想对语言规范的深远影响。“蔡元培在上个世纪初能认识到统一语言的重要性,主张统一国语,在全国推行国语,可见其思想的进步性。”[5](P24)

三、蔡元培积极倡导汉字改革并主张采用拉丁字母

五四时期,出于对中国落后状况的反思,一批了解西方文化和西方思想的知识分子把国家的落后归咎于教育的落后,又把教育的落后归咎于汉字的落后,于是他们提出了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的口号。这场废除汉字运动的主要参与者有钱玄同、瞿秋白、鲁迅、黎锦熙、赵元任等人。蔡元培也是其中的主要参与者。他于1922年8月在《国语月刊》第1卷第7期上发表了《汉字改革说》一文,表达了他改革汉字的主张。

文章一开头,蔡元培就明确提出了“汉字的不能不改革,我也早有这种感想;曾于九年六月十三日在国语讲习所,把我在注音字母未规定以前的意见发表过。我今先抄在下面:‘在我个人意见,国音标记,最好是两种方法:一是完全革新的,就是用拉丁字母……;一是为接近古音起见,简直用形声字上声偏旁(就是用声母)来替代一切合体的字’。”[4](P210)

在关于废除汉字的问题上,蔡元培主张废除汉字,采用拉丁字母拼音文字。他陈说了废除现代的楷书汉字的理由:第一,楷书汉字要一个一个的硬记,很不易学。第二,楷书汉字是直行的,读时很费力!写时各行又自右到左,写时很不方便;第三,楷书汉字的打字机,很不易造;现在日本人所造的打字机,字数还是不足,面积已经太大。[4](P210)

因此,若改用拼音字,这三种困难都没有了。

蔡元培还说明了不用注音字母而采用拉丁字母的缘由,主要有:

(甲)注音字母就是画数最少的楷书,还是适合下行的;若改为旁行,与楷书的旁行相似,不好看。

(乙)现今的文词免不了引用或附注外国词句,若用注音字母,与西文相间,也没好看。

(丙)现今的学生,至少要学一种西文;若国文拼音的字母与西文相同,学西文就容易得多。

(丁)注音字母虽然可以造打字机,但用拉丁字母,就可利用英法的打字机,不必别造。[4](P210-211)

所以蔡元培认为汉字既然不能不改革,那么尽可直接的改用拉丁字母。

在主张废除汉字的同时,蔡元培还主张要学习汉字形声字的声母(即汉字的声符)。蔡元培论述了学习声符的理由,主要是为了学习历史和各种学问,“将来地底发掘出来的材料一定多有汉字,能不考证他到?所以拼音字普及以后,中学校的高级还不能不学一点汉字,怕得比西人学拉丁文还要重一点呢!”[4](P211)蔡元培主张把形声字的形符省去,只取声符,一共约1 100多个,以这些声符来代替一切合体字。“有了声母的教程同适宜的字书,要学汉字,也就不很难了。”[4](P213)

1931年 9月26日在海参崴召开了中国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国拉丁化新文字开始传播。1934年8月中文拉丁化研究会成立,以上海、北平、广州、闽南等地为中心掀起了推行拉丁化新文字的高潮。蔡元培在1936年发表了《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一文,表示了他对于新文字的态度。他表示:“中国大众所需要的新文字,是解脱一地方言独裁的新文字。这种新文字,现在已经出现了。当初是在海参崴的华侨造了拉丁化新文字,实验结果很好。他们的经验学理的结晶便是北方话新文字方案。”[4](P327-328)他还大声疾呼:“我们觉得这种文字是值得向全国介绍的了。我们深望大家一齐来研究它,推行它,使它成为推进大众文化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工具。”[4](P330)

不过,在对待传统的汉语、汉字方面,蔡元培却表示了其“中庸”姿态。

他虽然主张白话,但并不完全废除文言。他在《国文之将来》中说:“我敢断定白话派一定占优胜,但文言是否绝对的被排斥,尚是一个问题,照我的观察,将来应用文,一定全用白话。全美术文,或者有一部分仍用方言。……旧式的五、七言律诗与骈文,音调铿锵,合乎调适的原则,对仗工整,合乎均齐的原则,在美术上不能说毫无价值。就是白话文盛行的时候,也许我特别传习的人。譬如我现在通行的是楷书、行书,但是写八分的,写小篆的,写石鼓文或钟鼎文的,也未尝没有。将来文言的位置,也是这个样子。”[4](P177-178)

由此可知,蔡元培虽然认为白话的发达是很希望的,也因此主张采用白话作为文体;但他却并不是完全对文言文深恶痛疾,还是给文言文留了一席之地。

蔡元培主张汉字改革,提倡采用拉丁化新文字,但他对汉字还是深有感情的。他认为在采用拉丁化新文字之时,还要学习汉字的声符来替代一切合体字的学习,而且说:“有了声母的教程同适宜的字书,要学汉字,也就不很难了。”[4](P215)

从这里可以看出蔡元培“兼容并包”的理念和“中庸”的思想。正是这种胸怀为他赢得了“学界泰斗”的盛名。蔡元培作为民国时期教育领域的风云人物,他先后担任北洋政府的教育总长,担任过国语研究会会长,担任过北京大学校长,担任过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担任过中央研究院院长,他的语言文字的思想也对民国时期的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制定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蔡元培的影响下,民国时期政府将“国文”科改为“国语”科,在学校增设国语科,使国语运动和国语文学运动两种独立的运动合流;在蔡元培任大学院院长即教育部长时,颁布《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这是我国历史上政府颁布的第一套法定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方案;在新文字出现后,蔡元培联合688人发表《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不仅表明态度,而且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对当时解放区和国统区推广新文字都发挥了很大的导向作用。由此可见,蔡元培民国时期的语言文字观念和主张对当时中国语言文字的改革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1]蔡元培.蔡元培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俄事警闻》第一号(微缩胶片)[J].上海图书馆近代文献阅览室藏.

[3]欧阳哲生.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蔡元培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4]蔡元培.蔡元培语言及文学论著[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

[5]高振兰:论蔡元培统一国语的救国思想[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6).

[6]蔡元培.蔡元培文集[M].北京:线装书局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陈义报]

CaiYuanpei’sInfluenceonthePoliciesoftheChineseLanguageandCharactersduringthePeriodoftheRepublicofChina

ZHAO Xiande

(Department of Chinese,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001 ,China)

Cai Yuanpei was a reformer of languag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He advocated vernacular, personally written vernacular works; he advocates the unity of language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ncrete measures. And he actively advocated Chinese characters reform which popularized the use of the Latin alphabet and Latinized text. Cai Yuanpei’s viewpoint is distinct, but not extreme. He advocates vernacular writing, but he does not advocate the total abandonment of classical Chinese. He advocates the new text of Latin, but he still proposes the learning Chinese characters. Cai Yuanpei’s opinion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national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polic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Cai Yuanpei; Chinese language; policy

2017-05-14

国家社科基金“民国时期江南语言学家对中国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影响研究”(15BYY049)成果之一。

赵贤德,教授,博士,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H125.12

:A

:1009-1734(2017)07-0016-05

猜你喜欢
白话文白话国语
家乡的土白话
白话寄生虫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Kiss and Ride
《国语·周语》“奉礼义成”辨析
《国语》故训与古文字
论“国语骑射”政策在清朝教育中的推行
胡适巧推白话文
胡适妙解白话
近现代媒介的功能如何由党见本位转向民意、舆论本位——以白话文运动为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