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添灿,李国英(湖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对专业教学的启示及互融
——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罗添灿,李国英(湖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教学技能大赛作为对师范院校培养目标质量和专业教学质量评比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结果很受到重视,但赛程中显示出来的有关专业教学的问题以及如何与专业教学融合的问题却往往被忽视。本文从课程设置、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习模式等方面探讨师范生技能大赛对专业教学的启示,以及两者密切配合融合的措施。
技能大赛;专业教学;融合
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发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变革,特别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启动,每个中小学教师都面临着教学观念的转换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作为培养中小学教师的主力军——师范教育自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改革。然而,一方面,对比时代的需求,师范教育的改革大多处于滞后状态;另一方面,作为推动师范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发展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技能竞赛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没有和专业教学有效地融合配合。先看看专业教学在课程设置和实习政策方面的情况。
在师范生的课程设置方面,一般分为公共教育类课程和学科专业类课程。公共教育类课程大致有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课程论等,学科专业类课程则根据师范生所在专业设置。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其公共教育类课程设置为: 教育学,心理学, 中学语文教学见习, 语文课程教学论, 现代教育技术, 教育实习。其学科专业类课程设置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理论,马列文论,中国文学批评史,写作,中西方文学作品导读,书法,语言学概论,现当代文学史,古代文学史,比较文学,美学,训诂学等。可以看出学科专业类设置的课程比公共教育类设置的课程要多些。随着不少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趋势的加强,这样的课程设置比例越来越常态化,公共教育类课程的空间不断压缩,学科专业类的课程不断增多,不仅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其它专业也是如此。而在所有的课程设置中,师范生主观方面最重视的是那些与其未来教育工作关系更密切的教育实践类课程,如教师口语、职业技能训练、教育管理、书法、教育技术等。大多数的师范生认为,其专业素养的获得并不主要依靠学科专业类课程的学习,反而是依靠教育见习实习这些直接与学生接触和亲身实践的环节。实习经历对师范生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做出了几乎最大的贡献,如熟悉本学科在某一学段中的课程与教材,掌握教案设计技能、与学生沟通的技能,熟悉班级管理工作,甄别照顾个体差异,以及其他的一些教学反思、职业生涯规划等。教育见习、实习经历有效地提升了师范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和行动力。
但是,实习政策的实施也有其不足的一面,如实习时间不足、实际授课时数太少等。首先是实习时间短。一般而言,师范生在中小学的实习时间多少与其所在的专业及学校类别明显相关,但不得不承认各类师范院校的实际实习时间普遍偏少,一学期18周的实习时间也很少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其次是实际授课时数偏少。师范生见习期间一般只有一两次的实际授课,作为见习验收。,实际授课时数一般要参考带教老师的安排。虽然各专业有所不同,但是除开与高考不大相干的体育、音乐、美术专业能达到30个课时以上,其他专业师范生实际授课的时数基本上不能达到规定目标。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以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为例,1993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中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 “业务培养目标” 是:“ 中等学校语文教师”。“业务培养要求”是:“学生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关于语言文学的基础理论;具备本专业所必须的基础理论和广博的语言、文学知识;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能准确地分析、评论文学作品,能阅读一般的文言文;了解语言、文学研究的新发展,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接受教师基本素质的培养和基本能力的训练,胜任中等学校语文教学工作;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1]这个定义那么长的“培养要求”是在一般的非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要求上,加上了“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接受教师基本素质的培养和基本能力的训练,胜任中等学校语文教学工作”这一个后缀。那么师范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是技能型的人才还是科研型人才甚或是综合型人才呢?还没有明确的定位。其实在需要技能型人才的当今社会,师范院校应树立明确的培养目标,踏踏实实地培养技能型人才,让学生首先成为拥有扎实教学技能的人才。
(二)重理论、轻实践
培养师范生的职业技能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工程,但在课程设置方面,虽然学科专业类课程里包含有一定比例的实践课,但比较起专业文化课程的设置,不得不说比例低很多,有巨大作用的实习也有课时短且实战历练少的遗憾。所以师范生在参加技能竞赛时,自身实践经验并不多,有的甚至可以说没有。尽管已经储备了比较充足的关于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知识,但缺乏理论转换实践的能力,也无临场发挥的经验,自然与拥有丰富教学经历的一线教师相差很大,所以,不少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
(三) 通识教育的课程开设不够
我国学者李曼丽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层面揭示了通识教育的基本内涵: 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2]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美国学者帕卡德(A·S·Packard)认为,这一专业的通识教育包括古典学、文学和科学方面的有关课程内容,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它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使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3]但目前我国的师范院校通识教育的课程普遍地开设不足,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普遍缺乏开设自然科学和哲学方面的课程,过分地强调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专业素养的培养和通识教育的开展并不矛盾,只是具备很好的专业素养而通识教育方面的知识不够的话,学生很难适应当前的教育工作。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真实的课堂推陈出新不断变化,学生的反应也可能变幻莫测,若师范生不具备比较完全的通识知识,就既不能在文化专业方面给予科学全面的解答,也会在引导培育学生的“三观”中捉襟见肘。
(四)校校合作不彻底
对师范生的培养除开师范院校外还有联合培养的中小学实践基地,即提供师范生课外实践的学校。校校合作不彻底主要指:第一,合作机制、体制不全面。一般而言,联合培养的中小学都是以一个班级或者一个院系为单位来接收师范生的实习,在人数的重压下,实习学校不能兼顾每一位学生,而实习时间由学校统一安排,师范生不能灵活调配。师范生多受到实习学校忽视或束缚。第二,管理分工不明确。在师范生的实习期间,师范院校一般会将管理权转移给实习学校,但实习学校往往背负着管理自身学校学生的包袱,管理压力太大的同时也大多抹不开面子去严格地管理实习生。由此造成实习生管理松散,且无严格的结业标准,自我要求不高的学生也往往就放任自流,实习成效不大。第三、政策环境缺乏,一部分是因为有的师范院校不具备校校合作的条件和环境。这一类师范院校的学生通常被要求自行实习,然而自行实习往往没有集体实习的成效明显且系统。另一部分师范院校具备校校合作的条件和环境,但是由于联合培养学校接收实习生的时间和师范院校输出实习生的时间无法达成一致而导致师范生无法顺利实习。还有一部分师范院校存在实习经费不足,无法保证师范生在实习期间有充足的活动经费与生活保障,学生也通常会因为经费的原因放弃实习机会。
(一)需要更新课程实施理念
理念是实施课程的指引和中心,技能竞赛让我们领悟到专业教学必须要:第一,树立从满足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的理念。[4]教学技能竞赛这一制度的设置,达到的最显著的效果之一就是它完全突破了在学科专业课程上的教师讲授为主的理论主导型,也突破了有完全懂得教学流程的学生配合完成微格试讲的预演性。采用了直接且最接近真实课堂的模式让每个学生在这样独特的教学方式中发挥出自己的专业素养与应变特长,积累切实而丰富的教学体验。而这样的成长正是师范生在四年的培养过程中最想要得到的,因此,师范院校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活动的组织必须从师范生内在发展的需要,也就是教学能力的获得方面去着手。第二,树立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中心的理念。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师生交互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存在着许多不可控因素,必然会有大量的新问题出现。而师范生应该已经发展了相当的发现问题的能力,可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了。把在学校中学到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可能跟示范案例完全不同的情景中去,这样的创新潜能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保护和促进。
(二)需要制作成熟的授课说课的评价标准。
在竞赛中如何客观公正评价参赛生的教学水平、实践能力和教学态度,需要制定出一个完善科学的评分标准,往往成为参赛组织者的难题。在现有的较为完整的评价体系中,评价内容多分为三个部分:授课说课活动设计、现场操作水平和功能展示以及师范生的体态教态。但是这三个部分所占比重、以及在这三个方面给予的评价也经常是见仁见智。从理论上讲,对竞赛行为的评价应结合操作的规范性、熟练程度,以及作品的创新性、完整性、科学性、实用性和环保性来综合考量;对授课说课的评价应结合参赛者在活动中的目标指向、内容指引、方法指导以及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去考量[5] 。根据以上多个方面的要求,制定合适的评分标准,不仅仅是竞赛组织者和管理者的任务,也需要各学科的专业教师充分参与进来,给出专业方面的建议,然后再经过教学技能大赛的检验,反复调整,才能有效地评判参赛者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以及指导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指导水平。评价标准制定出来,在专业教学中传达和渗透,也利于师范生的教学练习更有针对性。
(三)需要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质。
师范生技能竞赛要求参赛者不仅要熟练地掌握学科教学的基本技能,还要掌握相关学科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乃至融会贯通创造新的教学设计,是对师范生综合素质的检阅。比如为寻求一个好的教学主题创意,参赛者要对参赛作品的编辑意图、课标要求、学生接受能力进行研究,查找相关资料,挖掘作品内涵,形成独特构思,设计一系列活动方案,再利用多媒体制作出精美的课件。若参赛者不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以及创新能力,则很有可能隐藏在众多的参赛者中,不能脱颖而出。所以对师范生的培养,仅仅关注他们的专业素养是不够的,还需要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尽可能地缩短他们的成为合格乃至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
(一)课程设置内在联系需更更紧密
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前文已述,师范生的课程设置方面,公共教育类课程和学科专业类课程存在比例失衡的现象。但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并不是单纯地增加课程数量和类型。还是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有些院校会为了提高师范生的就业率,在公共教育类课程方面增设新闻写作和公文写作之类的课程。这样的增加无疑有利于扩大师范生的就业选择面,但是在增加课程数量、类型的同时,也需要考虑课程与课程之间内在的关联。它们作为师范生培养的每个部分只有内在契合、相互支撑才能形成良好的师范教育这一个整体。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应更多地考虑如何去体现师范的培养目标,形成自身特色。比如同时开设通识教育类的课程,培养出的师范生会更加兴趣广泛、多才多艺、人格健全,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会更受中小学生欢迎。而公共教育类课程则是师范生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技能竞赛的启示的指导下,师范生的专业教学可以更多地将公共教育类课程和学科专业类课程互相融合。比如,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教学中,如果把学生带进自己专业学科的教学现场,让观察法这一最基本的教育研究方法在日常教学中起作用。在学生观察完教学现场后集中进行教学讨论,这样既可以将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理论运用于实践,又可以在专业学科教学中检验这些理论。这样,参加技能竞赛的师范生的就不会手忙脚乱,而是有条不紊地开展设计和练习,赛场上的表现也会更接地气。公共教育类课程和学科专业类课程的融合设置有利于师范院校明确定位培养目标,且不会让学科型取向和教育型取向走向分离。
(二)教育类课程需加强实践性和实用性
如前所述,师范院校的公共教育类课程开设的比例少于学科专业类课程,但师范生更重视与他们未来就业息息相关的实践类课程。所以教育类课程处于院校不愿意多开和学生不愿意多学的尴尬境地。但事实往往是公共教育学的很多知识在师范生未来的职业道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师范院校需要加强教育类课程的实用价值,增加实践型课程的比例,例如可以更多地将微格教学、说课教学、技能训练之类的课型日常化,改变师范院校对教育类课程的事实上的不重视和师范生主观上的不看重的现状,让独具价值的教育类课程受到得有的重视和强调。在微格教学、说课教学和技能训练中发现好苗子,着力培养,打造一届又一届的技能竞赛的优质选手。
(三)实习模式需更多样化
师范生实习分为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见习大多为师范生一边在师范院校继续上课,一边在实习学校开展听课、阅卷、班级管理等的间歇型学习。大多数师范院校的见习会根据师范生的课程安排,抽取空闲时间较多的时间段安排学生去见习,但是由于见习是间歇型的实践学习,对于师范生虽有很大的触动,但是这种往往影响会在师范生回归校园后逐渐消退,因此虽然在时间上有了保障,效果却不如实习的作用大。师范院校往往将师范生的实习时间安排在最后一学年的上学期集中进行。前文已有分析,这样的安排虽然便于两校进行集中管理,但是一方面,这个时间段的师范生却往往存在撰写毕业论文的压力和找工作压力,且不少找到工作的师范生往往不愿意回到校园进行教育实习。另一方面,实习时间安排的太靠后会导致师范生就算在实习中发现了自身专业知识和教学实践上的不足,却已经没有了回到校园弥补和进修的机会。因此,师范院校应尽可能地采取多种见习和实习模式,甚至可以在院校内模拟实习,尽可能地把实习时间安排在整个学段的中间段。这样师范生既能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又能拥有弥补这些不足的机会,不断地提升自我。
另外在实习期间,师范院校和实习学校尽可能地加强合作,保证实习生的实际授课时数,保障实习经费及时到位。实习指导老师和实习学校也可以举办小型的教学技能竞赛,展示和提升他们的实习收获。
[1]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Z]. 原国家教委,1993.
[2]李曼丽. 通识教育——一种大学的教育观[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17.
[3]A·S·Packard. The Substance of Two Reports of the Faculty of Amherst College to Board of Trustees with the Doings of the Board thereon [J]. North American Review, 1829, 28:300.
[4][5]曹惠芳.在实践中探索和创新—江苏省南通市首届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技能大赛浅析[J].教育理论,2014,(03):32.
(责任编辑:王国红)
本论文为湖北师范大学2015年校级教研项目“技能大赛与专业教学有效融合的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的成果
2017—01—15
罗添灿,女,湖北荆州人,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李国英,女,湖北大冶人,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课程教学论专业。
G420
A
2096- 3130(2017)04-0096- 04
10.3969/j.issn.2096-3130.2017.04.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