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遐东,夏 卉 (湖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柳宗元柳州时期诗文创作探析
景遐东,夏 卉 (湖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柳宗元在柳州时期的诗文,着重描绘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及古老而独特的民风民俗,记录了他对家乡的思念、政治失意的惆怅以及不知归期的绝望等多种感情,同时还流露出个人的政治抱负。研究这些诗文,对认识柳宗元后期的生活轨迹和思想状态,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柳宗元;柳州;诗文
柳州位于今广西境内,是典型的岭南地区。古时,岭南处南蛮荒僻之地,多树木、鸟兽,地形较为复杂,被称为“外化之乡”、“瘴疠之地”。因环境恶劣、地处偏远,而成为贬谪之臣的去处。唐代很多诗人都有贬谪岭南的经历,例如:宋之问被贬泷州、韩愈被贬阳山、刘禹锡被贬连州等。文人的迁入,使得岭南逐渐成为唐代文学中一个重要地域。从初唐到晚唐,对岭南自然环境进行描绘的诗文,俯拾皆是。在唐代文人的笔下,岭南多是荒凉的。
神龙元年,武则天被逼退位,唐中宗继位。宋之问被贬泷洲,被贬途中作《入泷州江》“孤舟泛盈盈,江流日纵横。夜杂蛟螭寝,晨披瘴疠行。潭蒸水沫起,山热火云生。猿躩时能啸,鸢飞莫敢鸣。海穷南徼尽,乡远北魂惊。地偏多育蛊,风恶好相鲸。”[1]真实全面地反应了岭南的自然地域特征。岭南傍海,水系发达,正所谓“江流纵横”。诗人乘船,一路南行,因人烟稀少,夜晚只能露宿荒野,与“蛟螭”同寝。早晨瘴气弥漫,中午“潭蒸水沫”、“火云”满天,天气炎热。落后的经济发展使得当地巫蛊之风盛行,正如诗所写“地偏多育蛊”。
宋之问之后,很多诗人在诗中都对岭南的环境进行了描绘。譬如:高适的“举鞭趋岭峤,屈指冒炎蒸。……猿啼山不断,鸢跕路难登。”[2]李德裕的“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3]韩翃的“前临瘴海无人过,却望衡阳少雁飞。”[4]这些诗句都对岭南高温炎热及多猛兽、瘴气的特点进行了描绘。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柳州,在柳州渡过了人生的最后阶段,创作了大量的诗文。在柳州期间创作诗歌约66首,占其诗歌总量的近百分之三十。这些诗文不仅对柳州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风俗进行了描绘,同时也反应了柳宗元在柳州时期的生活轨迹和思想状态。
作为谪居柳州的诗人,被贬柳州四年间,柳宗元对柳州的自然环境有着切身地体验。柳宗元在《寄韦珩》中向故友韦珩详细地描述了一路南行所见之景、柳州地区的民风民俗及在柳州的遭遇:
初拜柳州出东郊,道旁相送皆贤豪。回眸炫晃别群玉,独赴异域穿蓬蒿。炎烟六月咽口鼻,胸鸣肩举不可逃。桂州西南又千里,漓水斗石麻兰高。阴森野葛交蔽日,悬蛇结虺如蒲萄。到官数宿贼满野,缚壮杀老啼且号。饥行夜坐设方略,笼铜枹鼓手所操。奇疮钉骨状如箭,鬼手脱命争纤毫。今年噬毒得霍疾,支心搅腹戟与刀。迩来气少筋骨露,苍白瀄汩盈颠毛。君今矻矻又窜逐,辞赋已复穷诗骚。神兵庙略频破虏,四溟不日清风涛。圣恩倘忽念地苇,十年践蹈久已劳。幸因解网入鸟兽,毕命江海终游遨。愿言未果身益老,起望东北心滔滔。[5]
诗人回想当初独自一人前往柳州的艰辛,对韦珩的思念油然而生。他以“异域”二字形容柳州,凸显了柳州与中原的差别。柳州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诗人赴柳州之时已是六月,热气蒸腾,酷热难耐,同时又背负着沉重的行李,路途遥远,十分艰辛。柳州地区草木茂盛,多猛兽毒蛇。柳宗元一路南行,沿途“野葛”交缠蔽日,毒蛇相互盘缠,到处一派荒凉景象,弥漫着浓浓的阴森氛围。远离中原的柳州,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较小,民风尚未开化,盗贼满野,烧杀抢掠。“到官数宿贼满野,缚壮杀老啼且号。”正是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描绘。一路走来,柳宗元胆战心惊,时刻保持机警的状态,即使在晚上也手持“枹鼓”抵御盗贼。在恶劣的环境中,柳宗元的健康每况日下。羁旅异地的诗人,在诗中向韦珩表达了回京的愿望以及对故乡的思念。
柳州时期是柳宗元诗文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除了在诗歌中对柳州恶劣的环境进行描绘,在文章中也多次提及。《柳州东亭记》也曾记载柳州东亭地区“其内草木猥奥,有崖谷,倾亚缺圮,豕得以为囿,蛇得以为薮,人莫能居。”[6]“猥奥”即茂盛深邃之意,以“猥奥”二字突显柳州东亭地区草木多而杂的特点,“倾亚缺圮”则是形容柳州山崖高耸陡峭,同时写出了柳州地区多虫兽的特点,最后以“人莫能居”来形容柳州地区的环境,可以想见岭南环境之恶劣。
柳州地区与永州相比更为偏远,自然环境更为恶劣,再次被贬对柳宗元而言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因而,柳州时期的诗歌中所使用的意象较永州时期而言,则更为凄清,表现出冷峻沉郁的风格特征。他在诗歌中以“云似墨”、“海畔尖山”等词来描绘柳州的自然风景,这与其对永州自然风景的描绘形成了显著的差别,表现出冷峻、沉郁的特征。
古时,岭南居住了很多少数民族,被称为“百越”之地。因距离遥远,交通不便,岭南地区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较小,很多少数民族保留了古老而独特的风俗。柳宗元在《南省转牒欲具江国图令尽通风俗故事》中记述了柳州独特的风土人情:
圣代提封尽海壖,狼荒犹得纪山川。华夷图上应初录,风土记中殊未传。椎髻老人难借问,黄茆深峒敢留连。南宫有意求遗俗,试检周书王会篇。[5]366
“海壖”指沿海地区,“狼荒”形容荒远的边地。首联,对柳州近海、地处偏远的特征行了描述。柳州远离中原地区,鲜有人居住,在古代典籍中少有记载。柳宗元认为,晋周处《风土记》中尚未对柳州的民风民俗进行记载,并且直到唐贞元十七年宰相贾耽的《海内华夷图》才对柳州进行了最早地描绘。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状态的柳州保留了古老的方言,因而从中原地区来到柳州的柳宗元才会有“难借问”的遭遇。“南宫有意求遗俗,试检周书王会篇”借用周武王时搜集边远地区风土人情集为《王会篇》的典故,说明柳州风俗流传时间之长,表明了柳州地区长期处于相对的封闭状态。直至春秋时期,受中原战乱的影响,这种封闭的状态才逐渐改变,大量的中原居民南迁促使了柳州的发展。在《柳州峒民》中柳宗元对民风习俗的记录更为详细:
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鹅毛御腊缝山罽,鸡骨占年拜水神。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5]330
“异服”、“殊音”表明了柳州与中原在服装及语言上的差别。因而,初到柳州的柳宗元不能适应陌生的环境而倍感孤独。《说文解字》中指出“楚谓竹皮曰箬”[7],因而“青箬”即指绿色的竹皮。“趁虚”为“赶集”之意,宋代钱易在《南部新书》记载“端州以南,三日一市,谓之趁虚。”[8]颔联介绍了柳州人民用竹皮装盐,荷叶包饭的生活技巧。“罽”一种毛织品,当地居民以鹅毛和罽御寒,体现了柳州人民生活的智慧。“鸡骨占年拜水神”则是柳州巫蛊之风盛行的体现。《汉书·平帝纪》中颜师古注“原始元年春正月,越裳氏重译献白雉一,黑雉二,诏使三公以荐宗朝。”谓“译谓传言也。”[9]所以“重译”应为解释、翻译的意思。诗中用“愁”字表明了初到柳州语言不通的柳宗元内心的焦灼。柳宗元愿丢弃礼帽,入乡随俗,断发文身,努力融入当地百姓之中。这些民风民俗成为柳宗元诗歌中的重要内容,区别于柳宗元早年的诗歌,具有浓重的地域色彩。
柳宗元被贬柳州期间所作的诗歌很多都烙上了岭南的影子,岭南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也成为柳宗元诗歌创作的重要素材,是柳宗元表达情思的重要工具。
柳宗元出生于山西望族,祖上世代为官,其父柳镇官至侍御史。他自幼接受儒家传统文化的教育,怀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正如他在《答贡士元公瑾论进士书》中自白:“始仆之志学也,甚自尊大,颇慕古之大有为者。”[6]874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两次遭贬,仕途受挫。《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表达了柳宗元被贬后的艰难处境: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5]372
“碧玉流”指象县的柳江,与“破额山”均在柳州境内。此诗为柳宗元回复友人曹侍御而作。柳宗元在诗中用“骚人”、“木兰舟”等美好的词汇表达对友人的思念。春风无限,蘋花正盛,诗人欲采蘋花相赠却不能。“不自由”三字表明了诗人被贬的艰难处境。沈德潜认为“欲采蘋花相赠,尚牵制不能自由,何以为情乎?言外有欲以忠心献之于君而末由意,与《上萧翰林书》同意,而词特微婉。”[10]由此可见,柳宗元虽因被贬处境艰难,心中仍怀天下安危。他在《岭南江行》中写到“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5]302自古人生多烦心之事,但岂能碌碌无为,空待岁月。
岭南傍海,与中原地区隔绝,远离政治文化中心。受“励才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6]874抱负的影响。柳宗元初到柳州,就主持大修孔庙,据柳宗元《柳州文宣王新修庙碑》记载:“元和十年八月,州之庙屋坏,几毁神位。刺史柳宗元始至,大惧不任,以坠教基。”[6]124
柳州地处偏远,存在大量的陋习。柳宗元在《童区寄传》中记载:“越人少恩,生男女,必货视之。自毁齿以上,父兄鬻卖以觊其利。不足,则取他室,束缚钳梏之,至有须鬣者,力不胜,皆屈为僮。当道相贼杀以为俗。”[6]475柳宗元到任之后,大力推行改革,用儒家礼乐改变当地落后的民风民俗。革除以男女抵押,买卖奴隶的陋习。柳宗元在亲撰的《柳州文宣王新修庙碑》中对其在柳州期间的改革措施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6]124
在柳州任职期间,柳宗元多次上书,以表明自己的勤于政事的决心:
铭心镂骨,无报上天,谨当宣布诏条,竭尽弩蹇,皇风不异于遐迩,圣则无间于华夷。庶答鸿私,以塞余罪。[6]1000
犹冀苦心励节,惠寡恤贫,大除人瘼,恭宣皇化,少答鸿私。[6]1001
柳宗元在柳州兴利除弊,为柳州带来了一番新的气象,得到了当地人民的爱戴。年轻人均追随柳宗元学习礼教文化,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还提到:“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11]
柳宗元少年得志,被贬后,他的政治抱负长期未得到实现,永州期间官小言轻,柳州为他提供很大的发挥空间,让他得以施展抱负,得到柳州人民的拥护。出于对他的敬意,柳州百姓于唐穆宗二年建“罗池庙”,并将其奉为“罗池神”。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先被贬至偏远的永州。在永州期间,柳宗元寄情于山水,创作了大量的山水游记以排遣内心的抑郁与苦闷。元和十年,柳宗元奉诏回京,路过汨罗江,回想当初被贬之时,写下《汨罗遇风》:“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5]280诗中“楚臣”指屈原,诗人借屈原的典故,表明对自己被重新任用充满信心。被召回京,柳宗元内心充满喜悦。途经灞亭,看到眼前美景是,不禁吟咏“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5]287(《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前两句写十年被贬,从空间和时间上言及自己被贬时间之长,距离之远。“阳和”为春暖之气,柳宗元回京之时,正逢初春。春光正好,又恰逢喜事,所以眼见之处,处处是美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但柳宗元回京后等待他的却是再次被贬,而且被贬至更为偏远的柳州。因而在赴柳州的时候内心充满绝望。途经湘江时,柳宗元联想到被贬永州时的经历,更是黯然神伤,觉得归期无望,《再上湘江》抒发了内心的凄苦与悲凉:“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5]297湘江位于湖南境内,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途经湘江,因而柳宗元在此说“今朝又上来”,以“又”字表达了再次被贬的无奈。而“不知从此去,更遣几人回。”则道出了诗人被贬柳州不知归期的绝望。
(一)抒发对亲友与故乡的思念之情
对亲友与故乡的思念是柳宗元柳州时期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元和十年,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人奉召回京后又分别被贬至漳州、汀州、封州、连州为刺史。柳宗元在达到柳州之后,登柳州城楼写下《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流露出对友人的牵挂: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5]313
诗人刚到柳州便登高远眺友人被贬之所,但眼力所及荒凉一片,诗人的愁思不断涌来。首联写诗人远眺之景以及诗人茫茫的愁思。颔联则描写眼前近景,描绘了一幅“芙蓉”、“薜荔”经受疾风骤雨拍打,不能自主的景象。联想柳宗元及其友人的遭遇,柳宗元在此实际是用“芙蓉”和“薜荔”来比喻自己和友人的命运。岭南地区草木茂盛,重峦叠嶂,江流纡曲,诗人关怀友人的处境却不能相见,即使是书信也难以传达。“犹自音书滞一乡”一句将对友人的思念及不能相见的失落绵延不绝。
柳宗元被贬柳州时,正值柳州大旱。随柳宗元前来赴职的堂弟宗直暴病去世,第二年,在失去亲人的悲伤中还没能恢复过来的柳宗元又送别了另一堂弟宗一: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5]336
《别舍弟宗一》首联,即用“零”、“残”、“黯然”三个词渲染出整首是离别悲伤的氛围。江边与弟弟泪别,想起自己被贬时间之长,地域之偏辟,看到亲人都离自己而去,诗人独处异乡,恶劣的环境使得诗人的思乡之情更甚。这样的思乡之情,诗人在《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中也进行了描绘。《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不仅描写了柳宗元登高远望所见之景,并且抒发了登山远望所触发的思乡之情: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5]357
这首诗由眼前所见之景,写自己愁苦的心情以及对亲友的思念。诗中以“海畔尖山”四字,写出了岭南近海以及群山叠嶂的特点,并以“尖”字突出了山的陡峭,第二句以“割”来表现诗人愁肠百结,内心的痛苦。陡峭的山群像尖刀一样剜在诗人的心上,割断诗人的愁肠。“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将柳宗元初到柳州对家人的思念表现得深沉而含蓄。“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是诗人情感的进一步爆发,将自己内心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的热烈而直白。诗人希望能够幻化成无数个身体,散落在每一座山峰上,期盼能够看到自己的家乡。柳宗元在这首诗中借由眼前之景,表达内心复杂的思绪。
在《登柳州峨山》中用“意悠悠”二字自己独在异乡思念故乡与亲友的情绪表现的绵邈含蓄。而后两句“如何望乡处,西北是融州。”[5]353直白地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诗人登山远望,可家乡遥远,目不能及,最远之处只能见到融州。诗 文中暗含思乡不能见的失望之意。
(二)表达惆怅与绝望之情
柳宗元在赴柳州途中曾作《商山临路有孤松往来斫以为明好事者怜之编竹成援遂其生植感而赋诗》将自己内心的惆怅与绝望表达的含蓄而委婉:
孤松停翠盖,托根临广路。不以险自防,遂为明所误。幸逢仁惠意,重此藩篱护。犹有半心存,时将承雨露。[5]289
柳宗元在途经商山时,见到路边的孤松得到别人的保护有感而发。他借“孤松”自喻表明自己不顾艰难险阻,锐意改革,但却遭到贬谪的遭遇。诗歌的前两联充满激愤之情。“幸逢仁惠意,从此籓篱护”表明诗人期冀自己的境遇能够像路边的孤松一样得到改善。“犹有半心存,时将承雨露”读来似是诗人仍期冀能够得到朝廷的任用,但诗中“半心”二字实则表明了此次被贬柳宗元内心的绝望。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为诗人在柳州时所作,更能够表达了诗人被贬柳州时内心的愁思: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5]334
再次被贬的“羁情”,对故乡与亲友的思念以及不知归期的绝望的“羁思”萦绕在诗人的心头。“共凄凄”表明了诗人处境的凄凉。一切景语皆情语。即使是万物复苏,充满生机的秋天,但在柳宗元眼中犹如萧条肃杀的秋天。“春半如秋”四字点名了诗人所见景色的特征。见此萧条的情景,柳宗元内心的愁思更甚。诗中描写春雨过后百花凋零,榕叶落满庭院的景象。“鹦乱啼”虽是写鹦鹉的啼叫,但实际上是表明柳宗元的心烦意乱。柳宗元以景写情,表达自己被贬之后内心的凄凉、悲苦。
柳宗元创作于柳州时期的诗歌中,大部分都对柳州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了描绘。恶劣的自然环境成为柳宗元情感的触点,激发了柳宗元复杂的情绪。这种复杂的情绪是对故乡与亲友的思念、政治失意的惆怅的以及不知归期的绝望的相互交织。
纵观柳宗元的创作,在永州时,柳宗元的诗文创作以山水游记为主。期间诗文多是以描写永州风景寄寓政治失意之感。被贬柳州后,柳宗元形成了其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柳州时期,柳宗元的作品中出现了浓浓的“哀而酸楚”主调,与永州期间的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差异。柳州时期的诗歌,记载了柳州恶劣的环境和独特的风俗,又以恶劣环境起兴,抒发内心对亲友与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再次被贬的绝望之感。同时,与中原地区隔绝的柳州也为柳宗元提供了施展才干的舞台,柳宗元在柳州期间兴利除弊,被当地居民奉若神明。
[1]宋之问.入泷州江[A].全唐诗(卷五十三)[C].北京:中华书局,1960.651.
[2]高 适.饯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岭南[A].全唐诗(卷二百一十四)[C].北京:中华书局,1960.2239.
[3]李德裕.谪岭南道中作[A].全唐诗(卷四百七十五)[C].北京:中华书局,1960.5397.
[4]韩 翃.送刘评事赴广州使幕[A].全唐诗(卷二百四十五)[C].北京:中华书局,1960.2752.
[5]王国安.柳宗元诗笺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361.(本文柳宗元诗歌皆引自此书,文中只标注页码.)
[6]柳宗元.《柳州东亭记》[A].柳宗元集(卷二十九)[C].北京:中华书局,1993.361.(本文柳宗元文章皆引自此书,文中只标注页码.)
[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56.
[8]黄寿成.南部新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2.123.
[9]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349.
[10]沈德潜.唐诗别裁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5.270.
[11]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10.
(责任编辑:胡光波)
2017—03—16
景遐东,江苏南通人,文学博士,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夏卉,女,江苏南通人,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I206.2/.4
A
2096- 3130(2017)04-0007- 04
10.3969/j.issn.2096-3130.2017.0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