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君,彭石玉(武汉工程大学 外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基于翻译转换理论的《桃花源记》罗译本研究
范文君,彭石玉(武汉工程大学 外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英语和汉语两种不同语言系统之间存在种种差异,其中古文和英语的差异性更为显著。为了达到翻译的交际目的,译者难免会做出偏离原文的形式的选择。本文通过拿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来做引导指示,对文言文《桃花源记》英译文中浮现的源语和译入语在条理、范围内的转换通过案例剖析,研究文言文英译篇章等值的产生方式。
翻译转换;范畴转换;《桃花源记》
J.C.卡特福德在其代表性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 linguistics theory of translation,1965)对翻译等值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他将翻译定义为:“将一种语言的文本材料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文本材料”(Catford.1965:20)也就是说确定语言的等值关系是翻译的本质和基础。他认为研究翻译等值关联的时侯要特别注意分辨“文本等值”与“形式对应”这两个不同的定义。他但由于不同语言系统之间的不可兼容性特征,在追求文本等值的过程中,译者难免会偏离原文的形式,卡特福德将这种偏离称为“翻译转换”。鉴于笔者在CNKI数据库的检索结果领略到,从1983年至2017年国内发表的以“桃花源记翻译”为主题词和关键词的相关学术论文共52篇,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到,相关论文研究的主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某种翻译理论或视角研究桃花源记的翻译,如: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从阐释学理论视角、从文化语境视角、从二元论翻译视角、从翻译美学角度、从伦理学视角等等。二是桃花源记翻译策略研究,如:归化还是异化,古文翻译的原则等。目前用翻译转换理论拿来对文言文、古文翻译此范畴的探究就非常之甚少。此篇引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作为文本基础。陶渊明南村隐居生活的真实写照表现于《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之中,展现给人们的是一个没有武装斗争和压榨的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深刻的描绘出了人们对于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使它一直流传下来千古不变,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典籍中最夺目的星星。它享誉世界正因为得益于很多翻译名家将它翻译成不同国家的文字版式。本文选取了罗经国先生的译本进行赏析。以下简称罗译,从翻译转换视角对原文和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寻求古文汉英翻译策略,便于西方读者消化和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为了更好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1.翻译转换理论概述
翻译转换指:将原文翻译成译文偏离了形式对等。层次转换及范畴转换是翻译转换的两种主要表现手段。语法和词汇层次之间的转换即为层次转换,能够于语法或者层次里找到对等。(刘军平,2012:140)偏离两种语言形式的范畴转换细分为四种类型:(1)结构转换 (structure-shifts)这是翻译在所有等级里最常发生的范畴转换,结构转换即语法结构的转换。常见的结构转换有:主动句与被动句之间的转换、肯定结构与否定结构之间的转换;主语突出(subject-prominent) 是英语句子的表现形式, 主题突出(topic -prominent)是汉语句子表现形式,他们之间同样可以实现转换等等。(2)词类转换:即语法类别的不同在翻译时候需要转换,比如汉语动词转换成英语名词。(3)单位转换或层级转换:它是目标语中等值翻译与源语不在同一个层级上进行的转换。例如说我们经常采用“化词为句”或“化词为短语”来处理这一方面的问题。(4)内部体系转换:原语和译语在形式上拥有大致相等同的体系,但是在翻译时个别项目可以转换,如单复数的转换。(刘军平,2012:140)又比如英语中的定冠词的“the”在翻译的过程中可转换为汉语的“这个”“那个”“有个” 或 “有些”等起到修饰限定作用;英语指称体系中“you”在汉译时可转换为“你”“您”“你们”或者具体人称名。
2.翻译转换策略在《桃花源记》汉译英中的应用
2.1 层次转换
其中意合性(隐含)多汉语语法的突出特性,而形合性(外显)则是英语语法的个性。对于层级转换是将一种语言的语法现象在翻译的时候用另一种语言的词汇来表达出来,下面以例句讲解。
例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罗译:In the year of Taiyuan of the Jin Dynasty, there lived a man in Wuling Prefecture who earned his living by fishing.
例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罗译:He rowed his boat along a stream, unaware of how far he had gone.
例3: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罗译:The fisherman found his boat and rowed homeward, leaving marks all the way.
例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罗译:Liu Ziji of Nanyang Prefecture was a learned scholar of high repute.
分析:例1原文的意思是:武陵有一个人在东晋太元年的时侯通过捕鱼来维持生活。原文中“晋太元中”这一时间短语提醒译者文章描述的事件发生在过去,“武陵人,捕鱼为业”本身无法看出时态变化,本身无法看出时态变化,但是“晋太元中”在进行翻译的时侯是有过去限制的时间的,所以不同的英文句子就要根据英语的语法特点,采用一般过去时态来表示。“there lived a man”“who earned his living”来表达这个事件发生在过去。例2原文的意思是:顺着溪水而下划桨行船而他却不记得有多少行程了。因为这里的缘溪行,是划船而非用双脚来走,所以用“rowed his boat”来表示。对于一般情况下而言,英语有过去时、现在时及将来时,三种时态里面还分为完成和未完成的不同,英语有时态与体的语法范畴而汉语没有,所以就需要通过动词形态的改变等语法手段来体现出它们之间的不同。该例中,武陵人先划船然后不知划行距离远近,为表述过去事情发生的前后顺序,译文通过“how far he had gone”过去完成时态的语法形式表述,从语法到词汇的转换就这样形成,并很好的体现了原文要表现的时间语义特点。便于读者理清逻辑关系,表意更达清晰。译文显得通畅自然,呈现了这种类型的单位转换的实用性。
例3原文的意思是: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在英语语法里可数名词有复数形式变化但是汉语没有,不过可以用词汇方式表达出来。因此,上例译文借助“marks”表达原文复数的含义。因为这里的“处处”看作后缀“S”的翻译等值成分。例4译文:有一个崇高念书之人叫刘子骥,他是南阳人。刘子骥:字子骥,东晋南阳人。原文中“也”表判断含义,译文用“was”来表示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做到语法的等值。以上例子体现了汉译英时出现的由词汇层面到语法层面的转换方式。说明这种转换形式适用于古文翻译当中,通常原文都带有明显的词汇标记,便于大家理解操作。
2.2 结构转换
卡特福德认为这是最常见的转换,绝大多数都涉及到语法结构的转换。在做翻译的时候,要在通盘掌握理解透彻全文意义的前提下按照译入语的表述惯性来进行合理规划安排。
例5: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罗译:The fragrant grass was fresh and beautiful and peach petals fell in riotous profusion.
例6: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罗译:They were surprised at seeing the fisherman, who, being asked where he came from.
例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罗译:The village people entreated him not to let others know of their existence.
例8: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罗译:The fisherman beheld a hill, with a small opening from which issued a glimmer of light.
分析:例5原文的意思是: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原文中将两个分句转换合并译成一个并列句,用并列词and连接。“芳草”与“落花” 组成了照应的美感。“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景像,使人亲身体会的情境,桃花飘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使读者置身于葱翠的芳草地里,两岸桃花灼灼如彩霞满天,阵阵清香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这样改的话意境就更加丰腴,而从语言学角度来说,汉、英语言之间最重要的不同是意合与形合的不同之处。连接词 and,but,or,so,since,等显性连接成分在英语的形合表现中处处可见,像表现转折、对比、因果等逻辑关系的连接词在汉语中很少见,不过读者能从句义和语序中了解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所在在将原文翻译中英文时,译者务必要根据需要加入不同显性逻辑的关系词,如 and,but,or,if,where,while 等。例6原文的意思是:当看到了渔人的时侯村里的人很是震惊,询问是从何处来的。英语语言的特点即“主语突出”,所以“主—谓”结构形式是它的基本句法框架;而汉语是“主题突出”性语言形式,所以体现的是“话题—说明”的关系结构框架,因此汉语索性略去主语,变成无主句,符合中文句法流畅自然的表达习惯。上句在英译过程中为突出主语,增加原文主语“桃花源They”,变成英文中的人称主语,同时译文中的宾语从句“asked where he came from.”增加主语“he”。整个句子结构发生转换。例7原文的意思是:这里村庄的人给他说:“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对外面的人讲起”。这里体现了此处的人希望过着安静与世无争的生活环境,所以多么希望渔夫不要让外面的人晓得此地的存在。“entreat”在《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辞典》的解释为:If you entreat sb.to do sth, you ask them very politely and seriously to do it.“entreat” 表示要求某人认真对待某事,说明桃花源人在认真嘱托渔人不要让外人知道。原文是一个直接引语,译文将其处理为间接引语。体现了桃花源人的善良谦恭的品质。作者没有机械生硬的照搬原文的句式结构,译文的句式结构有所转换,所以译者同时也是最大程度地传递原文的信息,确保译文通顺流畅。
例8原文的意思是:从山上的小洞里朦朦胧胧的似乎有些光点。“仿佛”在古汉语中意为“隐隐约约”。这束光线不是从山上发出,从山洞口发出来的。让这种“别有洞天”的奇观异景再现于读者跟前。原文是两个小句,而第二个小句被译文安排成:with+宾语+介词短语的复合结构形式。此外,英语的分词短语作状语显得更典雅,简洁。以上4个例句可以看出,古诗词比较简洁扼要,省略现象较多,所以在英译的时候要全然深刻领会原文的隐含意义,切确的补充省略之处和言外之意,在精确传达原意的基础上,竭力重现原文的风格特色。
2.3 词类转换
它包括将一种词性转换成另一种词性。而词类转换主要集中在形容词、名词、动词中间。具体对比分析如例句。
例9:武陵人,捕鱼为业
罗译:There lived a man in Wuling Prefecture who earned his living by fishing.
例10: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罗译:He rowed his boat along a stream, unaware of how far he had gone.
例11:复前行,欲穷其林
罗译:He rowed on, in hopes of discovering where the trees ended.
例12:渔人甚异之
罗译: The fisherman was so curious.
分析:例9原文的意思是: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原文中“捕鱼”是动词,译文中译成“fishing”名词形式。把原文的动态过程名词化,增添名词短语的信息量。在英译的时候转换成名词形式才能体现出英语的语言特性,才能符合英语的表达惯性,英语是静态性语言,若不进行词性转换,则不仅拗口生硬,还显得生硬僵化。例10原文的意思是: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原文中动词“忘记”转换成译文中“unaware”形容词,词类发生了变化。从句式结构来看是介词词组做状语,形式上更加简洁明了。第二个句子倘若译者不变换词性,仍然用动词翻译“forget the distance he traveled”则显不妥,“unaware”则准确地传达了原文“忘”的含义。“忘路之远近” 描绘渔人沿溪行走着,渐渐的弄不清方向,神不知鬼不觉的来到了桃花源, “unaware ”一词有“不知不觉的、没有感觉的”的意义,很切确的表现了渔夫是在无形中进入了桃花源,并不是故意不记得到底有远的路程了。
动词转译成形容词,则更利于英语读者接受,不仅自然而且实现了原文文体效果。例11原文的意思是: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原文 “欲”字在此的意思是“想要”、“打算”,表示探索。译文同样转换成形容词词组“in hopes of discovering”,使得英译文的句式更加灵活多变。汉英互译时是有差异的,所以这点必须充分认识,只有在保留其原文内涵的前提下,努力找到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的表达方式。例12原文的意思是: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原文中“异”解释为“对…感到诧异”,译文处理为形容词“curious”发生词类转换现象。见着如此的美丽景色,渔夫“甚异之”就很正常了。 “curious”解释为:eager to investigate and learn or learn more(sometimes about other’s concerns)假若你对某一件事好奇并且很感兴趣越想要探索得更多。“curious” 在此处就体现出了渔人的好奇之心,使其想要探索桃花源的进一步的愿望。从以上4个例子可以看出来,为了配合词性的转换,虽然原文中的结构全部进行了调动,原文的表达效果依就没有丝毫减弱的迹象,同样传达了原文作者希望的效果。
2.4 单位转换
级阶转换就是单位转换, 在韩礼德的语法体系里级阶(rank scale)代表了从词素到句子的语言单位层次。“跳级”的情形很多见,所以在汉英翻译中要根据情况的实际差异,比如说英语的单词可以实现“升级”转换为汉语中的词组或句子等,而汉语句子也可以“降级”变换成英语中的词组或单词等。下面是翻译例证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例13: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罗译:The wood extended several hundred footsteps along both banks of the stream. There were no trees of other kinds.
例1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罗译:with fertile fields, beautiful ponds, bamboo groves, mulberry trees
例1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罗译: to escape from the turmoil during the Qin Dynasty and that from then onwards
例1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罗译:They all, old and young, appeared happy.
分析:例13原文的意思是:小河两边近百米的地方没有树木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读者似乎看到了两岸纯粹洁净的硕大桃园。“中无杂树”的桃花源两岸遍布桃树,没有其他的树,原文后半句是一个分句,译文处理成一个独立结构的简单句。译文作者真正要突出桃花源的美丽和纯洁,所以单独成句说明。例14原文的意思是:有肥美富饶的土地、秀美的池塘,植物类的有桑树、竹林。原文的小句结构转换成译文的with短语结构,在整句话中做伴随状语,实现了短语与子句之间的转换。英语的分词短语作状语的句式,就文体而言,比连用动词的句式更文气,更典雅。转换是语言单位之间必不可少的,它不但可以简化原文的结构,还可以使译文自然流畅简明,更有便于译文读者的阅读和理解,还能体现英语句型结构灵活多变特性,此例句发生了汉语的上层结构转换成英语的下层结构(汉语的句子转换成英语的短语结构)原文只用了寥寥数语就向读者描绘也一个优美安宁祥和的世外桃源。译文作者使用描述性形容词向读者介绍了原文中描写的良田、桑竹等一个个具体的意象,更让译文的美感流露得淋漓尽致。例15原文的意思是:他们说自己的先人是为了逃避秦国时侯的战争。原文中的动词 “避”译文处理为:不定式短语的形式“to escape from”做目的状语,从而实现了单词和短语之间的层级转换,体现了英语的行文规范。例16原文的意思是: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原文中“黄发垂髫”前一个小句做主语转换成译文中形容词词组“old and young”并且做“they”的同位语,起补充说明作用,强调了桃花源中的所有人。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垂髫,是古时单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这里指孩童。黄发,旧指长寿的特征,这指老人。桃花源里所有的人,上至耄耋之年老人下到牙牙学语孩提,都是快乐幸福的。翻译译文处理为一个单独的句子。长句在英语中出现的次数非常多,长句里短语套短语及大量信息融合在一起,其表现严密还有很强的层次韵味。但是在汉语中常常使用短句、分句和流水句,表达形式较为零碎。
2.5 内部体系转换
它是指源语和译语具有构架形式大致对应的系统。在译语系统中选择不互相呼应的词语而在再翻译的时侯是必要的。
例1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罗译:Bringing their families and the village people escape from the turmoil during the Qin Dynasty.
例18:阡陌交通
罗译:paths crisscrossing the fields in all directions
例19: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罗译:The land was flat and spacious. There were houses arranged in good order.
例20:后遂无问津者。
罗译:Soon afterwards, no one else made any attempt to find it.
分析:例17原文的含义即是:带领着家人及左邻右舍来到世外桃源一样的地点。作者向渔人交代自从他们进入桃花源后,他们的世世代代都生活在此,从未离开,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现代汉语中的“妻子”和“绝境”分别表示“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妻子”和“没有出路的境地”英译为“wife”和“hopeless situation”。而罗译文将“妻子”和“绝境”分别理解为:“妻子和儿女”和“与人世隔绝的地方”,译文分别翻译成“families”和“escape from the turmoil”词语意义发生了内部系统的转换。例18原文的意思是:交通极便利,道路通向各方。 “crisscross”是一个比较合适的表达。“交通”现代汉语意义:运输事业。英译为“transportation”。而罗译文处理为“crisscrossing”表现为交错相通,该单词做动词有“交叉、交叉往来”含义。体现了翻译转换中内部体系转换。例19原文的意思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原文大量采用了汉语中一种相对固定的表达样式:四字成语,使原文更加生动简洁、形象鲜明,凸显汉语的用词考究。“俨然”现代汉语表示严肃庄重的样子,英译为“solemn”。这里作者处理为“arranged in good order”表示整齐的样子。例20原文的意思是: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这里的“津”表示“探求访求”罗译本处理为“find”是古汉语的理解;但现代汉语中,表示“唾液”,“saliva”之意。以上4个例句均体现词语的体系内部转换,词汇的意义的处理也是严格尊照原文具体语境确定。
3.结束语
以诗体方式书写的《桃花源记》,笔者用精练的、低调的笔法叙述,并由于文言文古汉语等和谐的音调、韵律精美等的特征,叫人读起来朗朗上口,言尽而意无尽,而余意尽在不言中的感觉,为世人颂扬,不愧是我国古典文学方面里的杰作。这样一首喜闻乐见、爱不释手、交口称誉的名篇要把它翻译为英文,而要尽可能的保留原文的原貌韵味,绝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很好的重现了原文的意韵,使罗译翻译译文句样工稳齐整、词义翻译贴应、语句通畅。本文参考了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详细的剖析了作品中汉译英中的翻译转换现象,坚信了翻译转换策略使译文更加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的效用,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为此提供了新的思路。译文的重构即是转换,如果没有转换就不会有翻译。让大家深刻认识了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运用、句法结构、表达方式内在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翻译转换在现实操作中是否可行,为翻译实践工作提出了可供可参考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同时对翻译工作有诸多实践引导的价值作用。
[1]Catford, J.C.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An Essay in Applied Linguistics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1965.
[2]Munday, Jerem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3]高 露. 文言文英译衔接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16.
[4]龚 斌.《桃花源记》新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43-51.
[5]胡 牧. 《桃花源记》的符号翻译艺术研究[J]. 艺术百家,2013,(06):221-224.
[6]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理论[M].穆雷,译.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
[7]李 夏. 从卡特福德等值理论看信息型文本的等值翻译[D].北京交通大学,2015.
[8]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9]林克难.重新认识卡特福德翻译理论[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
[10]罗经国.古文观止精选(英汉对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11]陶渊明.陶渊明集全译[M].郭维林,包景诚,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12]王雪明,杨子.典籍英译中深度翻译的类型与功能——以《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上)为例[J].中国翻译,2012,(03):103-108.
[13]周园园.《桃花源记》英译本的功能语篇分析[D].暨南大学,2016.
(责任编辑:王国红)
本文研究受全国外语教学科研项目(HB-2014-011)、湖北省省属高校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鄂教研〔2012〕3号)及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CX2016156)专项资助
2017—01—11
范文君,女,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彭石玉,男,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比较文学研究。
H315.9
A
2096- 3130(2017)04-0076- 05
10.3969/j.issn.2096-3130.2017.04.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