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里看花不如稳步前行

2017-03-10 19:22封安保
江苏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人文素养核心素养

封安保

【关键词】核心素养;校本课程;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2-0022-02

要正确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就要运用历史的眼光看到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全面发展理念的传承和深化,并以此指导实践。

思考:抽茧剥丝抓住关键

一个中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与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一脉相承;三个基本原则“坚持科学性、注重时代性、强化民族性”和邓小平提出的“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一一对应;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又囊括了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功能;六大素养是对“四有新人”的充实和发展,全面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而十八个基本要点的提出则是六大素养延伸到实施环节的庞大根系,在落实层面,基层学校更需关注和思考的正是这十八个基本要点。

实践:卷起裤腿趟水过河

笔者所在学校立足于积淀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着眼于创造力(创新精神及素养)培养,把构建适应学生多元化、多层次人生规划的课程体系作为实施高中教育的中心工作。

(一)跨学段课程

由于高初中课程信息量、教师教法的差异,高中新生普遍存在“慢热”状态。针对这种现象,笔者所在的学校发起了高中和初中、初中和小学的跨学段研讨课程,组织优秀教师通过示范课教学,展示重在启发创新思维的高中教法。这种示范效应逐年放大,打开了高中教师了解初小阶段教育实际的窗口,开辟初小阶段师生适应高中教育的通道。

(二)校本课程

构建满足学生显扬个性和发展兴趣的校本选修课程不可或缺。笔者所在学校校本课程体系起初只能根据现有教师的兴趣和特长建立,后来综合学生个性和兴趣发展意愿,吸收和引入了家长资源和社会资源,形成了能够基本满足全体学生需要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学校对机器人、科技创新等优势课程进行重点打造,成立了科创中心,选聘功勋教师担任负责人,产生了激励作用。学校在科技創新特长生培养上独树一帜,科技特色鲜明,名师荟萃,有丰富的个性化创新课程,有科学的培养体系、完善的培养方案,成效显著。

(三)拓展课程

含国际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研学旅行课程等拓展视野的相关课程。创新无国界,创新需要国际化视野。创新是在现有基础上的创造和更新,因此,创新主体不能囿于校园的知识储量来搞创新实践,而应对世界范围文化和科学领域的发展现状有基本的了解,针对社会的需要和世界的发展方向进行创新实践。国际课程和社会实践、野外考察课程是立足于这种需要而设立的视野课程。学校不能因为高考的指挥棒高悬,就因噎废食,而要认识并引导学生认识:表面上学生接触了与考试无关的知识,而实际上通过接触这些知识,扩大了视野,才能发现自己的狭隘与欠缺,从而进行有的放矢的创新。

(四)师训课程

教师因循守旧,学生何来创新?学校要在尊重教师独立人格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多层面的培训,对教师群体实施创新理念教育、创新思维培养和创新技能锻炼,塑造富有创新内涵和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师人格,这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展望:创新品格造就伟大复兴

如果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看作一个金字塔结构,那么在这个复杂构成中,塔尖位置无疑就是与创造力直接关联的实践创新,塔基部分应是由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搭建的,这一部分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而对实践创新形成直接支撑作用的塔身应该是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现代学校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转化为创造力。换句话说,创造力的培养和形成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立足之本来自文化素养,其源头活水来自科学精神,文化素养和科学精神这二者必须通过积极的实践才能转化为创造力,而这个转化过程始终不能偏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的运行正轨。

成功的创新行为是学生个体发挥创造力的表现,这种行为发生时的诱因可能是一个梦、一席谈话、一次阅读、一则新闻报道或者其他类似稍纵即逝的“机会”,但能够抓住这些机会的人必定是有准备的人,这些所谓“有准备的人”,就是具备足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积淀的人。因此学校要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让学生成为具有足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积淀的人。<\\Ysc01\d\江苏教育\2017年\2017管理\01\KT1.TIF>

(作者系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安徽省物理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人文素养核心素养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