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
——齐河县特教中心“1+n课堂”教学案例研究

2017-03-09 09:00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特教中心崔志君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11期
关键词:智障校本育人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特教中心 崔志君 窦 旭

自《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颁布以来,新课程改革与实验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新课改只出台轻度智障儿童国家课程管理,但地方学校多重障碍的学生并存,多以重度儿童为主。如何处理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管理之间的关系,如何校本化实施三级课程,如何提高重度智障学生的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和生活技能,是每一所学校发展要面临的实际问题。我校构建了“1+n课堂”育人体系,整合教材和地方资源,衔接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等因素,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学校深入开展课程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1+n课堂”教学的构想

课程的改革呼唤课堂的转型,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堂是课程的核心,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要做到课堂有效,我们首先是对课程进行了有效的整合。

(一)“1+n课堂”的课程观

我校“1+n课堂”整合实践是建立在广义的课程整合理念之上的实践探索。在课程领域,我们以上海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为核心,打破原有课程学科间的壁垒,有效地整合学科内和跨学科的知识内容,补充相应的校本课程,形成一套较为科学的基于基础知识又适合本地学生学习的课程体系。这种整合是通过合理的结构搭配,形成学校多方面育人的合力。

经过几年的教学,我校老师结合本地实际和学生实际逐渐形成了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相结合的教学特色,目的就是培养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缩小智障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差别,使其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二)“1+n课堂 ”的发展观

基于办学使命,学校课程的设置要符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既注重现实生活的需求,又注重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智障学生的能力和生活环境,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资源、社区资源和现代化信息资源,借鉴上海实验教材,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实现课程的生活化、社会化、多元化,最终实现个别化教育。

二、“1+n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1+n 课堂”大胆突破传统课程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教学空间的限制,整合多种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资源,弹性安排课时,进行“走班”学习探索。学校通过顶层设计,构建了以教学为支柱,以优化学生发展、创新教师聘任为辅助的育人体系。

(一)总体设计

1.建立个性化成长档案

中重度智障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与众不同的需求,即使是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因为残疾的程度不同,在智力、心理等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就是同一个学生,自身听、说、读、写等方面也发展不平衡,在教学中,首先是对学生的诊断,用心去发现,去研究,对学生的智力、心理、特征、特长了如指掌,从整体上把握学生,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个性化成长档案”,制定适合学生的个别化教学目标。依据学生选教材,根据每一个学生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

2.明晰课程改革设计思路

学校拟定了课程改革的整体设计思路,有效整合各科教材,补充相应的校本课程,形成“1+n 课堂”育人体系。

“1”指智障学生依据智力可能掌握的基础知识,强调回到基础,其内容与形式相对稳定。“n”指实现个性发展的特色化课程,这是在“1”的基础上的补充、延伸与创新。一是体现学校个性的课程;二是满足特殊学生个性的需求。在“1+n 课堂”的结构设置中,“1”与“n”交互促进,平衡互补,达成课程目标,而最终实现个性发展目标。

(二)多样化、全方位的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没有统一的模式,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培养目标采取多种形式。基于学校课程改革实践,探索了课程整合的三条途径。

1.学科内整合

学科内整合,指对教材的整合。它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横向整合,一种是纵向整合。通过引入多版本教材、调整学习内容与教学的重点和进度、重新设定课时来实现的一种整合方式。从目前国内教材(共三套)来看,现在的教材大多是一纲多本,各版本的教材各具特色,适用性各异。通过超越教材,实现各教材的优势互补是学科内整合的有效途径。 通常情况下,这两种整合方式是交叉进行的,既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是对教材内容顺序的调整,对学习内容的结构性重组,更加适应个别化教学。

2.跨学科整合

在学科间整合的探索中,学校还借助地方文化整编课程,像祝阿镇的“绣球灯”,每个学期都外聘“绣球灯”的传承人来校指导制作,学习“绣球灯舞”。语文、康复、体育、舞蹈、美术、书法、数学、科学等多学科教师围绕学生在制作中的需要,共同为学生提供相关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增长了各学科知识,领悟了真善美,而且提高了艺术审美、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

3.学科内外整合

学科内外整合冲破课堂的空间束缚,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兴趣爱好进行“走班”学习。“走班”一是指学生离开班级,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和兴趣前往“专业教室”学习;二是指学生根据各自需要选择学习地点。我们学校为学生设立了“家政”“烹饪”“超市”“银行”“技能康复”等多种功能用室,在夯实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并充分发展其个性。这一切都为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知识、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平台。

(三)科学评价

运用即时评价、成长记录、实绩表现、阶段评价等,“个性化成长档案”记录学生的点滴进步,肯定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指出学生在那些方面还存在不足,仍需努力。使评价结果令学生、家长、教师、学校满意,更好的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了智障学生多方位发展。

三、展望

“整合”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经过几年的尝试,我校“1+n课堂”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在课程整合中,通过优化课堂,增加实践,使教学有了较强的针对性,学生能够快乐、自由、主动地发现自我、发展个性。教师则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思想和知识结构,走出了原来“以教材教教材”的工作方式,由原来的课程执行者变成了课程创生者,增强了专业成长的自觉性,在我校已经形成了再实践、再研究、再学习的氛围,学校的育人特色初步形成。

猜你喜欢
智障校本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如何有效进行智障学生的语言训练
智障儿童教学要抓好关键“三点”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