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知识的传承与创新
——关于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价值向度的思考

2017-03-09 20:10罗传清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普通本科学报栏目

罗传清

(河池学院 学报编辑部,广西 宜州 546300)

地方性知识的传承与创新
——关于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价值向度的思考

罗传清

(河池学院 学报编辑部,广西 宜州 546300)

地方性知识是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独享性资源。通过以地方高校特色栏目建设的目的和意义为起点,分析了地方性知识与特色栏目建设的关系。阐述了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在为地方性知识的传承与创新中彰显自身价值。

地方性知识;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价值向度

尽管特色栏目建设仅仅能够治高校学报同质化困局的“标”,并不能治其之“本”,但至今为止,高校学报界对以此为主题的理论探索及实证研究一直乐此不疲。实践证明,学报的特色栏目建设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正如岳玉禄先生所说的“学报特色是指学报所反映的学术成果所体现出来的地区特点、学校性质和学科优势”。[1]从这个意义上讲,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的特色很大程度上是要依靠其“地区特点”来体现。因此,本文拟从地方性知识的传承与创新这个视角,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做些思考。

一、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初衷及当下意义

(一)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初衷 从中国高校学报发展的历史看,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追求刊物的个性与特色就已经成为高校学报界的共识。很多高校从自己本校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来突出自己刊物的特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北京大学学报》的“哲学”栏目,《厦门大学学报》的“经济学”栏目,之所以有特色,是因为这些学校在这些学科上拥有绝对的优势。《齐鲁学刊》的“孔子研究”栏目,《绍兴师专学报》的“鲁迅研究”栏目,安阳师专学报《殷都学刊》的“商史研究”栏目等,则是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来体现特色。再如哈尔滨师大《北方论丛》的“《红楼梦》研究”栏目,《徐州师院学报》的“《金瓶梅》研究”栏目,《湖南师院学报》的“笔谈左宗棠”等,则是通过选题策划来呈现学报的特色。2002年9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2〕10号)提出:“要转变高校学报的办刊理念, 打破传统封闭的办刊模式和千刊一面的局面……根据各地和各校的实际和特色, 创办特色栏目和品牌栏目, 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塑造各刊物的学术个性和文化特征”。2003年印发的《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实施方案》(教社政[2003]12号)明确特色栏目作为“名刊工程”的建设标准之一:“能够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引领学术研究的方向,推出一批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的特色栏目和优秀论文,为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新鲜观点、材料和方法。”从高校学报的发展历史看,特色办刊原来是部分学报自觉性的民间行为,逐渐变成了教育部主导的官方行为。不管是最初的民间行为,还是后来的官方行为,特色栏目建设的初衷均是促进高校学报的个性特色,提升刊物的整体质量。

(二)地方普通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当下意义 在教育部的主导下,高校学报界一直把特色栏目建设作为破解同质化、提升自身影响力的重要手段。经过这10余年的探索实践,特色栏目已经成为高校学报区别于其他学报、凸显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能够反映出刊物的办刊特色和学术水平,对提高刊物的整体质量和社会影响力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当前,众多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正处于向应用型方向转变的关键节点。从《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的具体内容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的主要目的就是根据社会需求,能够主动为地方服务,而转型的首要任务就是高校要尽快地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中。由此,引发了我们的一个思考:如果说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初衷是通过个性与特色来破解发展中同质化困局的话,那么在当下向应用型转变的背景中,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是否又增加了一些新的意义呢?对于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所依托的条件,从现有的实践经验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即展现学校特色;突出地域历史文化;追踪学术前沿;借助专家学者;依托专业学会;于“无特色”中创特色等。[2]结合当前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目标与任务,我们认为地方普通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已经被时代赋予新的命题,那就是:特色栏目如何主动为地方服务、特色栏目建设如何尽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

二、地方性知识及其与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关系

我们这里讨论的“地方性知识”是社会学中的一个概念,来源于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的著作《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关于什么是地方性知识,不少学者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它下过定义,尽管不完全一致,但归纳起来大致包含这些要素:一是地方性知识是某一地域的知识文化体系,为该地域的人们所独享;二是这种知识文化体系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三是这种知识文化体系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自我更新,因而具有一定的情景性。地方性知识本身具有的这些特性,必然会使得它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的特色栏目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地方性知识为特色栏目建设提供异质性资源 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异质性资源优势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是特色栏目独具特色的关键所在。尽管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可以依托的特色资源是多方面的,但针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而言,最值得依赖也最具特性的资源就是地方性知识。这一点我们或许可以从克朗的论述中得到启示:“对特性的定义,是根据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而不是根据我们是谁。这正是地理学的切入点,因为这里的‘我们’和‘他们’常常是以地域来划分界限的。我们采用空间速记的方法来总结其群体特征,即根据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对‘他们’进行定义,又根据‘他们’,对所居住的地方进行定义。”[3]56克朗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告诉我们,事物的特性与地理空间关系最为密切。地方性知识作为某一地区所独享的知识文化体系,与其赖以生发的地方自然与人文环境之间密切关联。因此,以它作为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资源是唯一的,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而在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入选栏目名单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他们之所以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成功入选,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对地方性知识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如安阳师范学院《殷都学刊》开设的“殷商文化研究”、《闽江学院学报》开设的“闽文化研究”、《嘉兴学院学报》开设的“嘉兴名人与嘉兴文化”、《邯郸学院学报》开设的“赵文化研究”、《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研究”等,这些都是以地方性知识作为特色栏目建设异质性资源的典范。

(二)地方性知识为特色栏目建设注入了持久性活力 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其建设难度表现在栏目建设要同时具备前瞻性、原创性、连续性、影响力等方面。就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而言,我们在特色栏目建设中颇为棘手的问题就是连续性的问题,不少特色栏目建设在短期内从前瞻性、原创性、影响力等方面都可圈可点,但是坚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活力,甚至无疾而终。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与我们所处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利益的日益分化和社会的急剧变迁,各种新事物、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人们很难将关注度长久地集中在某一事物上。对此,文化地理学学者伯曼曾有过类似的表述:“现代环境和现代经验打破了地理、种族、阶级、宗教和意识形态的所有边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现代性团结了全人类。但是,它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一个对立的统一,它把我们抛进了一个大漩涡中,这个旋涡里充满着不断的分裂和更新、抗争和矛盾、歧义和痛苦。”[3]110地方性知识在其生成发展的过程中,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及自我完善,尽管这样的过程充满艰难与挑战,但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歇。从这个意义上讲,根据环境的改变而不断更新,这正是地方性知识充满活力与魅力的根本原因。因此,对地方性知识的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可以让地方普通高校学报的特色栏目建设保持持久性的活力。

(三)地方性知识让特色栏目在服务地方上具有现实可能性 由于高校管理体制及学报自身属性等方面的原因,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内向性的状态,与学校外面的地方部门少有交集。在当前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大背景下,学报特色栏目建设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要进行相应的转变,那就是特色栏目建设要由过去的以理论研究为主的学术导向,转向以应用研究为主的学术导向。要实现这样的转变,地方性知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载体。我们都知道,地方性知识的生成通常是某一地区的人们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总结出来的,是一种集体智慧,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地方性知识的生成就是为了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地方的人们在生产劳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它对当地人的生存发展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地方性知识,并积极参与到地方性知识的传承与创新之中,可以使特色栏目在主动服务地方方面,具有现实可能性。

三、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在地方性知识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

(一)为地方性知识的传承和创新汇聚团队的智慧和力量 注重挖掘、传承和发展地方性知识是推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环节。随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地方性知识开始出现消解与断裂状况,地方性知识的传承与创新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地方性知识对一个地方的生产生活、社会治理、生态保护等诸多方面均具有正面引导的积极作用,对它进行研究探索,目的就是让它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正如迈克·克朗所描述的:“一种特定的行为方式的不断重复开始与某一特定的地区相联系,而那些初到那个地区的人只要留在那儿其行为方式便会被当地同化。结果是地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系物桩,拴住的是这个地区的人与时间连续体之间所共有的经历。随着时间的堆积,空间成了地区,它们有着过去和将来,把人们捆在它的周围。……研究这类关系的动机是人们普遍感到了这类关系正在受到威胁。如果人与地区的关系受到了破坏,所形成的社区以及人的地区特征也将遭到威胁。”[3]96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在特色栏目的建设中,聚集了一定数量的专家、学者群体。这一群体在地方性知识的传承与创新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有的专注于地方性知识的挖掘与整理,有的致力于地方性知识的开发与应用,有的是地方性知识传承与保护政策、法规的制定者,有的是地方性知识进校园、进课堂的倡导者和实施者。可见,他们在地方性知识的传承与创新方面是极具话语权和参与度的一个特殊群体。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具有与专家联系密切,并且熟知每一位专家的特点与专长等优势,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地方性知识的保护立法、理论引导、传承讲习、开发应用等方面,主动与地方政府职能部门或相关企业开展合作,为地方性知识的传承和创新汇聚团队的智慧和力量。

(二)为地方性知识的传播交流搭建平台 地方性知识是特定地理区域内原住居民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创造生存手段, 获取生存条件的知识,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但并不意味着它在空间上是封闭的。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看,任何一种知识体系的形成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中完成的,每一种文化在发展中免不了要经历与外族文化之间的碰撞、冲突、相互渗透等过程。在对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上,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十六字“箴言”为学界所推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显的今天,地方性知识的传承与创新需要在更大的范围中去传播和交流,而在这一点上,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学报特色栏目可以有所作为。

有人说,特色栏目不仅仅是一系列作品的展示柜,还应当是作品的宣传师和推介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在特色栏目建设中,围绕地方性知识进行精心的选题策划,通过高水平的作者和高质量的文章,让地方性知识的独特魅力能够翻越地域的藩篱,呈现在大众的面前,被更多的人所了解、接受和喜爱,进而扩大地方性知识的影响力。此外,高校学报可以单独或联合地方相关部门,围绕地方性知识的传承与创新组织召开区域性或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让地方性知识能够进入更多专家、学者的视野,从而使地方性知识的研究队伍不断壮大。

(三)为地方性知识的转化应用推波助力 知识的价值在于共享和应用,没有共享没法应用,知识也就失去了传承与创新的动力。地方性知识理论的确立也进一步证实了地方性知识对地方人生产生活、地方生态保护、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乃至整个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因此,如何对地方性知识进行科学的转化,让它被更多的人所共享和应用,这也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们认为,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必须改变过去关门办刊和被动办刊的做法,走开放式办刊的道路。要实现这样的转变,首先我们在特色栏目建设的选题策划中,必须对学校所在地的区域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等有充分的了解,对其进行仔细的分析研判,在此基础上以地方性知识如何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为学术导向,引导专家学者开展应用性的研究。其次,我们要让社会各界及时地了解到相关的研究成果。这也需要改变过去学报出版之后,往往只在高校学报、图书馆等有限范围内传播交流的做法,要充分利用数字出版技术的优势等扩大传播范围,让相关研究成果及时被地方相关部门所了解。此外,我们还要走出书斋,深入地方相关部门,了解地方需求,与他们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为地方性知识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疏通处理好各种关系等。

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意义与价值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从不同的视角来加以审视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关于地方普通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逻辑起点及价值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本文仅从地方性知识的传承与创新这一视角来探析地方普通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价值向度,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但我们之所以作这样的研究与思考,是基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报特色栏目与地方性知识的传承与创新之间存在着非常特殊的关系,即互为依存,互促发展。正如格尔茨在《地方性知识》最后一章中所说:“我一直在说,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知识;这种地方性知识不仅指地方、时间、阶级与各种问题而言,并且指情调而言——事情发生经过自有地方特征并与当地人对事物之想象能力相联系”。[5]273这就告诉我们,就在我们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上有藏在深闺的文化,有尚未开采的知识富矿,有原生态的文化土壤,可以供我们精耕细作。地方普通高校学报根植在这片沃土之中,它赖以生存的养料均源自这土地的根性的文化,它在充分吸取这些营养的同时,也有义务为地方性知识的传承与创新作出自己的贡献,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1]岳玉禄.谈谈把大学学报办出特色的辩证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3)126-130.

[2]罗曼菲,王国莉.高校社科学报特色专栏模式述评[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6(03)93-95.

[3](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M].杨淑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安富海. 论地方性知识的价值[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2)36-41.

[5](美)吉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M].王海龙,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9.

责任编辑 周觅

G237.5

A

1003-8078(2017)02-0118-04

2016-10-26

10.3969/j.issn.1003-8078.2017.02.29

罗传清(1972-),男,广西南丹人,《河池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副教授,文学硕士。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生2016年编辑学研究基金资助课题,编号:ZC10。

猜你喜欢
普通本科学报栏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普通本科院校:于“普通”之处见精彩
211高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税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研究——以四川、广东和广西三所高校为例
关于栏目的要求
致敬学报40年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国家创新体系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的国际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