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冶之火点燃激情 抗战之歌响彻大地
——1937年冼星海黄石矿区抗战活动述评

2017-03-09 20:10冯文双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演剧歌咏冼星海

冯文双

(湖北理工学院 艺术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炉冶之火点燃激情 抗战之歌响彻大地
——1937年冼星海黄石矿区抗战活动述评

冯文双

(湖北理工学院 艺术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中国进入全面抗战的时期。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于当年11-12月来到湖北黄石矿区,组织歌咏演出和音乐创作活动,进行抗日救国宣传。通过挖掘和整理冼星海在黄期间的一系列活动史料,展现一代人民音乐家以音乐为武器,对抗日战争做出的重大贡献,以及给黄石人民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冼星海;演剧二队;黄石矿区;抗战音乐;歌咏运动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危难之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界志士仁人奔走呼号,积极倡导抗日救亡运动。一时间,全国范围内以抗日救亡为内容的宣传和演出活动如雨后春笋,在整个中华大地开展起来。

“八一三”抗战开始后,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在卡尔登大戏院(今长江剧场)召开由戏剧界、电影界及业余戏剧爱好者200多人参加的紧急大会。会议由文化界名士夏衍主持。他倡议组织救亡演剧队深入民众,宣传抗日,著名剧作家、导演、演员、左翼戏剧联盟党团书记于伶以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名义,决定立即筹建救亡演剧队,深入内地农村,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会议决定将全沪戏剧队伍改为“战时编制”,打破剧团界限,编成13个战时演剧队,总称“上海戏剧界救亡演剧队”,分别奔赴全国各地进行宣传演出。其后,根据中国共产党的指示,协会将第10、12两队留沪宣传,其余各队从8月下旬起陆续离沪,分赴内地和前线,开始抗战宣传工作。

冼星海所在的是战时移动演剧第二队(简称演剧二队)。这支队伍是在各分队中最早组建起来的。10月,该队来到当时国民政府临时所在地武汉,投入到“保卫大武汉”的抗敌救亡活动。全队15人,由著名戏剧家洪琛和著名演员金山任正副队长。主要成员有冼星海、黄冶、张季纯、田方、田烈、贺路、邹雷、金子坚、白露、王莹、欧阳红缨、熊塞声、颜一烟等。[1]冼星海负责抗日宣传音乐的编创和排演工作。预定工作时间为40天。

11月下旬,根据湖北抗战形势的发展和演剧队的宣传任务,演剧二队决定深入黄石矿区进行抗战宣传。11月26日晚,演剧二队15人相约在金山、王莹夫妇家会聚,时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负责战时宣传工作的郭沫若在汉口精武馆(位于汉口吉庆街瑞祥路口)临时办公处赶来送行,并题写了队旗。队长洪琛宣布了全队纪律:移动中各人自己管理行李;对外只有团体行动无个人行动;拒绝一切宴会;演剧不卖票,生活自筹,每人每天发1毛钱生活费,一个月发3元钱。[2]15个人庄严宣誓:“我们15个人同生共死,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誓死不屈!”冼星海的母亲和王莹的祖母亦前来送行。[3]

11月27日一大早,演剧二队全体成员乘坐汉冶萍公司的轮船从汉口起航,驶向下游120公里的沿江矿业大镇——黄石。黄石交通便捷,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矿区密布,煤矿工人众多。冼星海、洪琛等人来到黄石之后,在这里坚持战斗了40多天,为黄石抗战歌曲的演出宣传、矿区歌咏队伍的建设,以及在抗战歌曲的创作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为全国文化抗战浪潮的兴起,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 进行矿山歌咏演出

1937年11月27日深夜,演剧二队15位成员乘坐的轮船停靠在黄石港码头。当夜,冼星海一行被安顿在中窑湾太平港的振德小学。振德小学是一所教会学校,校区里还安置有抗战前线下来的受伤战士。冼星海等来到之后,不顾一天舟船劳顿的疲惫,放下行李,即去探视伤兵。半夜回到房间之后,冼星海又立即和队长洪琛、副队长金山、王莹等人挑灯夜战,安排第二天的演出计划。

第一场演出,演剧二队选择了黄石市区最热闹的商业中心地带——黄石港。冼星海等人在最繁华的地段,拉起“慰问抗日伤病员暨救亡歌咏大会”的横幅,装上扩音喇叭,布置一个简单的舞台。附近市民闻讯而来。这是冼星海第一次在街头和黄石市民见面。演剧二队和武汉大学生歌咏队参加了演出。演剧二队和大学生歌咏队的演唱由冼星海指挥,二队全体成员包括队长洪琛、金山都亲自登台表演。曲目多为已流行的救亡歌曲,如《大刀进行曲》、《牺牲已到最后关头》、《救国军歌》、《东北义勇军进行曲》、《打回老家去》,等等。情景话剧《保卫卢沟桥》由著名影星王莹表演。当剧中视死如归的李得胜说出 “三个不怕死”时,观众席中群情激愤,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王莹加演了演剧队创作的新剧目《逃难到黄石港》。危难的国情,熟悉的场景,再一次把观众的情绪推向高潮。演出过程中,观众激情难抑,许多伤兵、难民和当地市民登上舞台,控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表达坚决抗击日寇、誓死保卫国土的决心。冼星海也为观众的爱国激情感动得热泪盈眶。他登上一张条凳上,含着热泪高呼:“中国不会亡!同胞们,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①

12月1日晚上,冼星海和演剧二队的成员来到中窑湾的利华煤矿会堂,举办“煤矿救亡歌咏大会”专场演出。数千矿工早早来到会堂等待演员的到来,并在会场上方悬挂“欢迎中国新兴音乐泰斗冼星海先生光临本矿指导!”的大幅标语。演出开始时,冼星海先登台致开幕词。他说:“中国的音乐泰斗不是我,而是两年多以前去世的聂耳先生。让我们一起来唱他谱写的《义勇军进行曲》!”队员合唱一遍之后,冼星海转身面对台下,指挥台下观众与台上演员一起进行大合唱。顿时,整个会堂歌声震天,舞台上下,热血沸腾。自这次演出以后,歌咏二队在黄石的每次歌咏大会都是以全体合唱《义勇军进行曲》作为结束。而且都是台上先唱一遍,然后指挥转身面向观众,台上台下再一起合唱一遍。这一做法,其后逐渐传播至全国,成为抗战时期文艺宣传演出的一个重要形式。

12月4日,冼星海继续率演剧二队和歌咏队乘大冶厂矿大车到达铁山矿区。矿区附近的盛洪卿街村,是当时铁山的商贸中心和交通中心。冼星海一行到达之后,立即和当时担任国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厅文秘的盛洪卿人盛支阳等人商量演出工作。他们决定将演出地点设在盛洪卿村附近的一块六七千平方米的空地上。盛支阳等人迅速组织本村的青壮年和演剧人员一起搭建戏台。为了招揽观众,扩大影响,冼星海组织演出队在村庄附近小山上敲响锣鼓,奏响管弦,进行宣传。当时,正值农闲时节,汉冶萍公司的采矿生产也没有以前那样紧张,很多矿工已处在失业状态。很快,到盛洪卿观看演出的工人、农民从四面八方涌来。当天的演出,可谓盛况空前。从当地保存下来的三张当时的演出照片中,可以看出观众人山人海,台上台下情绪激昂。

12月5日演出的地点是利华煤矿。在此之前,听说冼星海等名家要来下矿演出,兴奋的矿工们自发组织起来,在一处开阔地搭起一座临时戏台。演出消息也吸引了矿区十几里外的王叶、汪仁等镇的农民,他们都闻讯赶来观看这场难得的演出。当天下午两点左右,当冼星海和副队长金山、王莹等部分成员从中窑湾乘矿工下井的架空索道滑到了利华煤矿的山背时,歌咏大会的观众已达四五千人,现场人山人海、气氛热烈。演出开始后,冼星海一字一句地教矿工演唱《救亡三部曲》、《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金山、王莹夫妇联袂表演话剧《放下你的鞭子》,台上台下群情激奋,矿工和和演员一起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日本鬼子滚出去!”“打回老家去!”。口号声彼落此起,经久不息。这场演出节目有40多个,雄壮的歌声响遍整个矿区。[4]64

据黄石史料记载,在黄石短短17天,冼星海带领演剧队和歌咏队白天奔波于街头矿区宣传演出,晚上和大家一起打地铺睡觉,依次在上窑万灵台、中窑、黄思湾、盛洪卿、陆家铺、曹家湾等地进行了七场演出,观众达数万人次之多。在这期间,黄石六十里工矿区,到处回荡着抗日救亡的歌声,充满着抗战救国的激情。冼星海和演剧二队在黄石的宣传演出,使抗日烈火迅速在黄石工矿区燃烧起来,对后来源华煤矿大罢工、中国炮兵在西塞山英勇抗战,直至大冶、阳新两地的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在思想上都起到了重要的宣传和促进作用。

二、 建设歌咏队伍

在黄期间,深入矿山演出之余,冼星海思考最多的是怎样扩大抗战歌咏活动。他意识到: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仅靠外来专业演出队伍的演出宣传,其影响也是有限的,因此,必须号召和组织当地民众参加抗日宣传活动,组建抗日歌咏队伍,把每个人的力量聚集起来。“众人拾柴火焰高”是冼星海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于是,在矿山的每一个白天,32岁的冼星海利用演出间歇,深入工厂、矿山、学校、伤兵营、壮丁队,散发歌单、传单,组织刚出洞口的矿工和附近的村民到空地上教唱救亡歌曲。每到这时,附近的村民都会三五成群结伴而来,几十平方米的空地上人头攒动,而冼星海随手捡起个小木棍当做指挥棒,教大家演唱抗战歌曲。在他的指挥和教唱下,在场的人都唱起来,“我们是抗战的队伍,我们是铁的心,维护中华民族,永作自由人。”从悲壮雄伟的《救国军歌》、《打回老家去》、《救亡进行曲》,到激昂澎湃的《义勇军进行曲》、《青年进行曲》,一首首抗战救亡歌曲被大家越来越熟悉和演唱,昔日沉闷的矿区,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抗日救亡的歌声就像燎原烈火,传遍了铁山、大冶、黄石的几十里矿区。

矿区中许多怀着烈火般抗敌爱国情怀的年轻人,在冼星海的辅导下走上了抗日救亡之路。而由冼星海亲自辅导、悉心培训的一个个歌咏队伍也纷纷建立了起来。每天晚饭后,只要有一点点时间,中窑湾的振德小学的教室就热闹非凡,冼星海在那里教唱抗战歌曲。在那里,他向大家教唱《五月的鲜花》,并向大家介绍歌词作者光未然,讲述歌曲的创作经过。他还组织起救亡歌咏干部班,传授他们歌曲创作和演唱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他告诉大家二拍子、三拍子和四拍子等几种常见动作图示,并让队员轮流到队前指挥大家演唱一首歌曲,其后,他再对其进行辅导和纠正。

在冼星海的积极发动组织和有计划的培训下,黄石地区冶雄体育会救亡歌咏队、振德中学救亡歌咏队迅速组建起来并开展活动。他们深入到铁山厂区、源华煤矿矿井、黄石港卸矿码头等矿区的各个角落,将抗战歌曲带到矿工身边。在距离市区较远的大冶县、阳新县,也有歌咏队员宣传活动的身影。

振德中学救亡歌咏队就是冼星海手把手教导出来的歌咏队。在连续多日的高强度培训与组织筹备之后,该队于12月8日下午2时在冶雄体育会广场(今冶钢电影院一带)举行了“港窑湖各界民众救亡歌咏大会”。 歌咏队成员共有二百多人,大会演唱了聂耳的《大路歌》、《打长工》、《铁蹄下的歌女》和冼星海的《青年进行曲》等数十首歌曲,节目无一例外地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随后,冼星海亲自指挥冶雄体育会救亡歌咏队演唱《救国军歌》、《拉犁歌》、《搬夫歌》、《松花江上》、《运动会歌》、《打倒日本》等男女声合唱歌曲,首首歌曲都唱得激昂雄亮,扣人心弦。看他指挥唱歌的工友们说,歌声好像是从他的一双大手中撒出来的,感情力量好像是从他的胸中迸发出来的。这场演出结束时,会场爆发出巨大的怒吼“消灭日寇!”“收回国土!”“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誓死不当亡国奴!”①

1937年年底,当冼星海一行人来到大冶铁矿的时候,十多岁的方寿纯还正在这里跟着父亲学习中医。当他看过冼星海和演剧二队在铁山的演出之后。“抗日、抗日……”就成为了她的一句口头禅,之后歌咏队到哪里,她就跟随到哪里,最后加入冼星海辅导的歌咏队,学习歌唱与表演,还为矿工表演著名的抗日救亡剧《放下你的鞭子》。后来,方寿纯走出了铁山中药店,参加了黄石抗日后援会,最终走上抗日前线,成为中国远征军第38军唯一一名女战士。

三、创作抗战歌咏作品

在黄石期间,冼星海等人除了进行抗战歌咏演出宣传和组建当地歌咏队伍之外,还利用演出间隙,积极进行抗战歌咏作品的创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歌曲《起重匠》和话剧《逃难到黄石港》的创作。

据歌咏队小组成员王莹回忆,在黄石矿区生活的那段时间当中,冼星海经常会催促同伴们写歌词,然后他当夜作曲,第二天过去教唱。歌曲《起重匠》就是在这种情境下创作出来的。这首歌曲是当时冼星海在参观铁山露天采场和利华煤矿后创作的。在1940年给友人的信中,冼星海回忆了这首歌曲的创作过程,他写道:“最不能忘的是1937年冬天,我们到湖北汉冶萍煤铁矿场。我下到煤矿井的底层,观察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我和他们谈话。他们全身脱得精光,天一亮就下去,晚上才出来,整天看不见太阳。井底空气恶劣,灯光不亮。我在那矿场里参观好几天,教工人大合唱,工人们愿意和我接近。我在矿场里作了《起重匠》歌。”[4]176

《起重匠》用两段歌词描写煤矿工人的辛勤劳动和艰苦生活。歌词写道:煤矿黑,没有矿主的心肠黑;黄连苦,没有矿工的生活苦。少年进炭棚,老来背竹筒;病了赶你走,死了不如狗。歌中既是对劳动和劳动者顽强奋斗、团结一致的歌颂,又是对旧社会旧制度的控诉。在音乐上,《起重匠》具有不同于其他劳动歌曲的新特征:作者根据源华煤矿工人在挖矿劳动时候呼喊的号子音调和煤矿的劳动节奏,提炼出两个小节的短小动机,并以此为主题,通过卡农式的声部模仿加以展开,以此塑造劳动者的形象,表达矿工的思想感情。这是冼星海从实际斗争生活的观察和体悟中提炼出来的曲调。

《起重匠》创作完成之后,曾在武汉、延安等各处公演,受到群众极大的欢迎。冼星海在《创作札记》中写道:“《起重匠》演出后,工人们都喜形于色,有许多工人跑来我跟前,要我多写这样的歌曲给他们唱。”[4]220可见这首歌曲感人之深,对工人的影响之大。同时,《起重匠》也是冼星海的创作“渐渐走向更大众化、更民族化和更艺术化”的标志,是其个人创作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这首歌曲和冼星海从他母亲那里学得的另一首粤语劳动号子《顶埂上》,以及在武汉曾记录谱写的打夯号子《打椿歌》一起,显现出冼星海热爱劳动人民的本色和他创作情趣的斑斓,用实际行动有力地回击了那些藐视群众歌咏的所谓“音专派”。

在黄石期间,冼星海根据三幕剧《保卫卢沟桥》和二幕剧《放下你的鞭子》改编出新剧目《逃难到黄石港》。当时,抗日战争已经全面爆发,华北和上海、南京等地已相继沦陷,黄石港作为长江中下游的重要港口,全国各地的难民千里迢迢,如潮水般涌来。冼星海在黄石做歌咏宣传时,看到黄石港街上不断有拖儿带女的难民,他们奔逃在背井离乡路途上,如狂风暴雨中的小草,四处飘零,无依无靠。他们辗转迁移,历经艰辛,其悲惨的生存状态让令人动容,于是写下了当下心中的感受。他通过剧目告诉所有人,大敌当前,当顺民和逃跑都不是办法,只有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才有生路。“中华民族的解放胜利,就是要每一个国民贡献他纯洁的爱国之心。”[5]在《逃难到黄石港》中,冼星海试图解析当时的阶级关系,力求真实地反映抗战时期各种各样的社会存在,这其实是当时很多剧目创作共用的手法。但该剧的另一层面,突出深化了抗战主题,它与以往抗日题材的剧本不同,不是简单化的确立主题,而是用三场铺展剧情的进展,无论是“创作方法,反映的生活和思想内容都向前推进了一步。”[6]

冼星海和演剧二队虽然在黄石地区停留的时间不长,但这段斗争生活是冼星海一生中“最不能忘的”,同样也给黄石人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慷慨激昂意气驰,戎歌振臂见英姿。音从高亢同敌忾,律转雄浑铸义师。贼寇鲸吞将缚茧,炎黄狮吼共伐鸱。膏旗化作降幡际,落日军国溃灭时”。①这是黄石人民对于音乐家的记忆。冼星海与演剧二队在黄石矿区的救亡歌咏活动是20世纪30年代左翼戏剧运动的必然成果和继续发展,在中国抗战文艺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救亡演剧队在组织上、思想上、剧目上以及工作方式上,都为后来的抗敌演剧队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抗敌演剧队发展史上起到了揭幕的作用。

注释:

①黄石市党史办公室.黄石抗战故事100讲 第十二讲:冼星海宣传抗日[M].黄石市内部印行.

[1]葛一虹.中国话剧通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201-202.

[2]田汉.田汉文集(第15卷)[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74.

[3]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资料丛刊·冼星海专辑(二)[C].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内部印行,1962:230.

[4]周巍峙.冼星海全集,冼星海日记[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5]中国艺术研究所音乐研究所.中国近代音乐史资料丛刊.冼星海专辑(四)[C].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336.

[6]颜一烟.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M].第三辑:在救亡演剧二队的日子,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181.

责任编辑 张吉兵

K264.6

A

1003-8078(2017)02-0094-04

2016-09-10

10.3969/j.issn.1003-8078.2017.02.23

冯文双(1968-),女,湖北黄石人,湖北理工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

黄石市2012年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2SSK15;湖北省重点学科艺术学理论项目,项目编号:2013XKJS。

猜你喜欢
演剧歌咏冼星海
高理红
“富社”天津演剧活动考论
宋金时期演剧形态考述
清宫演剧研究之回溯
秋的歌咏
坐标式的“艺术高峰”——冼星海《我学习音乐的经过》读后
硬币事件成就冼星海
冼星海等人应该是“国立音专”的优秀学生
明清时期立春节日演剧习俗考
「滇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