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虹景
校企协同视阀下“双师型”专业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与研究*
□ 杜虹景
(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6)
高校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中不仅要提升培养有效率,还要充实“双师型”教师培养质量的相关理论依据,校企协同培养可以充分满足这个要求。从校企平台、深度培养、培养结构、培训体系、培养模式、学科体系六个方面提出“双师型”专业教师人才培养模式。
协同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
在2016年教育部提出要大力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针政策以来,全国各大高校均在积极响应号召,开始着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双师型”教师培养,应以培养创意创新创业教师方向为核心,以提升服务高校专业技术教学能力为目标,以校企协同合作体制为保障,坚持以各专业、各地的特殊性为基准,积极探索和建立校企协同下创新型高校与地方、高校与企业的高度融合发展体系,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转型做好充分准备。
协同一词来自古希腊语,意为协和、同步、和谐、协调、协作、合作,是协同学(Synergetics)的基本范畴。所谓协同,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
“双师型”教师指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对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校企协同培养作为最科学、最直观、最有效的合作方式,无疑可以给"双师型"专业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带来多维度的培养视角,从多方面、多层次、多手段来进行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1.培养不够深入。传统教育理念已经根深蒂固很多年,也培养了非常多的优秀人才,只是不能再与时俱进,也跟不上现有教育的需求定位;自教育部提出“双师型”教师概念以来,我国的教师培养机制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之中,相对应的培养观念也在转变;虽然较之前传统教育理念上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但真正深入培养和发展的高校并不多,导致“双师型”教师培养不够深入。
2.培养结构不科学。近年来,随着高校各种评级、争名校、争一流等目标的驱动,各高校制定出了多种教师培养制度。在高校单方面的高目标、高要求下,教师的自身能力和培养结构一时达不到学校的培养要求,也不能和企业需求的相关专业技能密切挂钩,就造成了教师培养路径上的脱节,教师培养的质量达不到实际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学校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
3.培养的体系不健全。自提出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口号后,国家出台了扶持和鼓励政策,但基本上都是针对高校系列的,较少有针对企业和相关行业的,而企业又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一个不可获缺的中坚力量。高校在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时候,几乎很少把企业的培养成本和发展考虑在内,这就导致了教师培养体系的缺失。一方面教师培养的制度、内容单一又不适用社会需求,另一方面企业因为制度的缺失又无法和高校有效地进行教师共同培养,很难达到共赢。
4.培养模式缺乏创新。由于高校的教师来源单一、结构稳定,导致了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固化。因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几乎全是在校内完成,所以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基本上都是围绕如何在高校范围内进行来做文章,包括教师培养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固化、教学方法的固化、继续教育模式的固化、专业技能技巧的固化等。这种固化的培养模式势必跟不上时代和教育的改变和需求,只有紧密和企业协同摸索出一种符合市场需求、贴合教育理念的教师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和改进,才能使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一)打造校企合作平台
建立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明确校企合作机制和相关机构,搭建校企交互对接平台,统筹规划并逐步推动校企合作,加快实现校企协同融合发展。推进高校中科技园、创新创业园等高校科技园区建设,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技术项目孵化、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等提供良好的平台。
(二)“联盟式”深度培养
采取“联盟式”的方式,依托企业、高校的各类优秀资源和专业实力,共同进行深度培养的模式。按照企业中产业的需求设置培养方向、目标,校企协同编制培养方案,教师自行选择培养方向,专家和企业能工巧匠共同完成培养教学任务和目标。企业内的一流行业专家可成为高校“双师型”师资建设的领头军,带领教师完成产学研高度融合、教学技能充分贴合等教学科研目标。这个方式不但可以很好地解决高校固化的实践教学内容和资源、填充高校“双师型”师资缺乏的缺陷,还可以解决教师专业技能和企业需求不够贴合的问题。优质人才资源和教学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最大程度地提升了高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质量,同时实现企业行业和高校专业的全程对接和覆盖。
(三)科学完善培养结构
利用数据分析原理和其它技术,对高校的“双师型”师资结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信息和内容进行数据分析和整理,找出教师结构的共性,如:年龄、职称、学历、“双师型”工作经验、专业技能等。再通过对企业相关行业的调查分析,通过智能匹配和研究实践后,得出符合高校自身发展、符合教师自身发展和符合企业或行业产业方向发展的培养结构。只有源于企业、源于高校,科学调查后共同分析出来的教师培养结构,才能更好地支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更好地为高校师资建设所服务。
(四)多维化创建培养体系
1、协同开发多层次的培养平台:企业和高校可以共享优质资源,协同开发多层次的培养平台。(1)以教学内容为主导的基础实训培养平台。(2)以实践项目为主导的实践教学培养平台。(3)以专业为导向的精准的产学研实验培养平台。
2、协同开发多功能的培养平台:(1)高校教学课程资源平台。(2)高校专业发展资源平台。(3)教师继续教育培养平台。(4)校企协同实践项目资源平台。
3、协同打造培养框架。(1)调整教师实践技能培养内容的比例,将其由之前的20%比例提升至70%,教师通过不断的参与实践技能培养学习,有利于迅速提升专业技术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2)设置真实的教师培养场地,因大多数教师工作任务重,无法长期分身去企业就职和锻炼,培养场地还是应选在校内,保证教师的实践时间和效果。但场地的管理架构、工作环境建设及技术研发等硬件设施应达到和企业90%匹配,这样能最大程度的实现高校和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不让培养又流于形式。
4、协同定制培养管理体系。打破以往师资培养管理人员均来自高校人事部门这一常规,采用高校、企业协同管理制度,成立相关管理部门,工资、绩效考核均受到两方管理者的考核和评估。两方管理者应定期联系、研讨,采取发散式管理模式,建立对“双师型”教师的约束、激励和相关保障机制。
(五)创新培养模式
1、培养中教学内容创新:以创新项目、创新成果和创新性课程为核心,开展多层次、多学科的教学内容创新。
2、培养中教学平台功能的创新:以新技术、创新功能、创新平台为主体的教学平台,可以更好、更精准地带动培养效果和质量。
3、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展多种形式、内容的专业技术项目创新,以实践带动理论发展。
(六)优化高校学科体系
高校的教师均是受过本科及以上层次教育的高级知识分子,“双师型”教师培养不光要把眼光放在教师进入高校后的培养阶段,更要从源头做起,在师范类、工科类、信息类院校,对所有专业要进行优化和补充,使师范类学生在进入高校前,专业技术能力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也给后期的培养减少了更多的阻碍,节约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1、整合高校、企业、行业资源,以对接产业链为切入点,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大力发展国家政策需求的新兴产业中的相关专业,以形成创新型和特色学科专业群,最后达到覆盖全产业链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2、根据企业需求,调整、重组现有的专业结构。力求设立复合型、交叉型新型专业,大幅度提升复合型人才培养比重。
3、校企共同开发专业学科课程和教材,加强主专业课、核心课程和实践技能课程的融合度,积极开设跨学校、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课程。大面积推行项目案例教学。
4、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采取多种形式的网络课程学习方式,使之可以接触到更多的行业信息和技能知识,进一步充实知识内涵和结构。
[1]张沛华.贵州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09.
[2]雷新亮.兰州地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1.
[3]张乂丹.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对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
[4]李俊英.高职院校教师激励问题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
[5]王敏.国家示范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创新[D].湖南农业大学,2013.
[6]李群.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7]王琼.山西省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
G451.2
A
1008-4614-(2017)05-0056-03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基于PLM系统一体化管理的高校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15C0921。
2017-9-25
杜虹景(1983— ),女,湖南湘潭人,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校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