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郎 菁
商品流通企业进货费用的会计处理*
□ 郎 菁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长沙 410116)
针对会计准则中商品流通企业进货费用的会计规定,给出了三种会计处理办法,并分析其各方法的适用情况。
进货费用;进价金额核算;售价金额核算
会计中对于外购存货初始成本的确定,无论是《企业会计准则》还是《小企业会计准则》,其规定都是一致的。即外购存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在外购存货过程发生的其他直接费用,但不含按照税法规定可以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外购存货的成本由买价和进货费用两部分构成。对于商品流通企业外购存货进货费用的会计处理,笔者认为可以用以下三种方法:
方法一:与非商业企业相同,进货费用计入存货的采购成本。
我们知道,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的计价有按进价金额核算和按售价金额核算两种方法。进价金额核算类似于制造企业原材料按实际价格核算,对于“库存商品”账户,借方按照每次入库商品的数量乘以每次进货的进价计算其入库商品的成本,贷方发出商品的计价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认定法,将发出商品的价格乘以每次发出商品的数量即为发出商品的成本。其账务处理如图1所示:
其相关账务处理如下(假设不考虑相关税费)
①货到款付(或款未付):
借:库存商品(进价+进货费用)
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
②款付货未到:
借:在途物资(进价+进货费用)
贷:银行存款
待其入库时:
借:库存商品(进价+进货费用)
图1 商品流通企业库存商品按进价金额核算流程图
贷:在途物资
③发出存货时,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认定法确定的发货价格: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如果企业不需要核算商品进销差价,则可以采用方法一,即将买价和进货费用都计入“库存商品”这一个账户。
方法二:将进货费用先进行归集,期末根据所购商品的存销情况分别进行分摊,对于已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留存部分的进货费用计入存货成本。
按照此方法,我们可将进货费用先归集到“待摊费用”账户的借方,然后按照商品的存销情况,将发出商品应分摊的进货费用从“待摊费用”账户的贷方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的借方。
我们知道,商业企业存货的核算还可以按售价金额核算,售价金额核算类似于制造企业原材料按计划价格核算,对于“库存商品”账户,不管是借方还是贷方先都按同一个价格(即售价)计算,然后通过“商品进销差价”账户将入库商品按售价计算的入库成本调整为按进价计算的成本。期末计算商品进销差价率和本期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将“库存商品”账户贷方按售价口径计算的发出商品成本调整为按进价口径计算的成本。其账务处理如图2所示:
图2 商品流通企业库存商品按售价金额核算流程图
其相关账务处理如下(假设不考虑相关税费)
①采购商品的会计分录
借:库存商品(售价)
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
商品进销差价
②销售商品
借:银行存款等
贷:主营业务收入(售价)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借:主营业务成本(售价)
贷:库存商品(售价)
③月末结转商品进销差价
借:商品进销差价★
贷:主营业务成本
(或相反的会计分录)
★商品进销差价的计算如下:
商品进销差价率=(期初库存商品进销差价+本期购入商品进销差价)/(期初库存商品售价+本期购入商品售价)100%
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本期商品销售收入商品进销差价率
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本期商品销售收入-本期已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
期末结存商品的成本=期初库存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购进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
根据上述原理,如果企业采用售价金额核算,为了使其商品进销差价只包含纯粹的价格部分,则宜将进货费用不计入“库存商品”账户,而另外单独通过一个账户即“待摊费用”分摊后再转入“主营业务成本”。所以采用售价金额核算的企业,其外购商品的进货费用宜采用方法二进行核算。
方法三:对于金额较小的进货费用,为了简化会计核算,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即对于金额较小的进货费用,企业可以不再计入“库存商品”再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而在其发生时直接计入“销售费用”账户。照道理来讲,只有销售环节推销商品发生的费用才能计入“销售费用”,对于购进环节的进货费用应该计入存货的成本。方法三只是针对进货费用很小的企业而采用的一种简化的会计处理方法。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20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S].20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小企业会计准则[S].2013.
F231.4
A
1008-4614-(2017)05-0030-02
2017-9-21
郎菁(1970— ),女,湖南长沙人,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