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武夷山市兴田南源岭小学 卓桂香
这几年来我一直在探索小数除法的教学。小数除法是计算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小数除法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看似漂亮的教学,带来的却是计算中学生极高的错误率。学生在学习小数除法时通常遇到什么困难?常见错误有哪些?原因是什么?我尝试从分析学生计算的常见错例和原因改进教学,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本人在教学小数除法计算时,发现有些学生对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是特别困难,教师要用大量课外时间辅导,学生才能掌握;有些学生计算小数除法错误百出,计算正确率不是很高。对于小学生加强计算教学,有效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错误百出呢?本人对我现阶段的教学作一下反思。
学生计算错误,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在“小数除法”的教学中,移动被除数,除数小数点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有些学生由于疏忽,通常会出错,有的“商不变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不会运用。二是抄错题:抄题时,把数字“5”抄成“3”或“6”抄成“0”等。三是列竖式时,商的数位写错。四是计算时,商中间要商“0”的不会商“0”。五是计算过程中结果不准确。
针对上述情况我进行了以下办法。
算理是算法的前提。不管何种计算,都应讲清算理,明确算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清晰的思路、简练的讲解和灵活的探究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理清并熟练计算方法以及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不断提高学生计算技能和计算正确率。
现在的教材往往从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入,在学生理解了算理之后,马上就去解决大量实际问题,在这里看似应用意识得到了培养,但另一方面学生的计算错误率却很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很差。我们在一节课中不可能既重视问题的解决又落实了计算的技能,两者总会有所偏重。我认为,在强调“算用结合”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理解算理,掌握方法,形成技能为主。要促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技能,除进一步提高课堂有效教学外,还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计算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和素质。
为了让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我在每次做题后,要学生找出错误所在,并分析错误原因。通过及对出错原因的分析,对于小数除法经常会点错小数点,要分析是不理解算理还是因为对方法掌握得不够熟练。如果是不理解算理,则应进行相应知识的补习。如果是方法掌握得还不够熟练,就进行专项练习(如给竖式添上小数点)。如是由于不认真审题,字迹潦草,不检验等一些不良习惯所造成的,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计算时细心、耐心,计算后回头检验。
在练习过程中节奏不能太快,练习量要少而精,使学生能有时间去思考,去检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能体验到其优越性,增强学习信心。
在作业量上,布置时要少而精,但要求书写整洁,计算正确。批改时先看该生作业是否全部正确,如全部正确,则立即作出评定。如发现有错,则暂不批改,并发还给学生自己检查,找出错误所在,订正后再交教师批改。如订正后全部正确,则依然作出全部正确的评定。这不仅能促使学生通过自己检查找出错误所在,并引以为戒,而且能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精神。
学生在学习小数除法中,计算的错误率很高,平时学生做完作业后大多没有检查的习惯,就连考试中的检查也缺乏有效的方法,常常不能检查出错误。这都说明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水平较低,不犯错是不可能的。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的错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荒废了实在可惜。于是,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探寻开发错例的策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机械重复地干同样的工作会使人厌烦,因此,教学中不能单靠强化验算教学来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因为学生往往算完一遍就再也不愿算第二遍,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的规律,采用不同的措施进行教学。对于那些形近而易错的试题,通过组织对比练习,克服学生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使学生养成认真细致的习惯,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抓住学生的好胜心理,考试时,如果计算题得满分,则总分另加奖20分。实行奖励措施学生计算会十分小心,认真仔细,更多的学生计算一丝不苟,算了再算,查了再查。久而久之,学生计算认真、细致的习惯自然形成,从而达到养成教育之目的。
总而言之,只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通过优化教学过程,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提高小数除法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相信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小数除法计算错误,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提高数学学业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