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师范生模拟教学提问策略探究

2017-03-09 14:48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师范生课文课堂

马 英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文学院, 武汉 430205)

语文师范生模拟教学提问策略探究

马 英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文学院, 武汉 430205)

模拟教学是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有效手段,师范生在模拟授课中就提问方面所表现出的问题主要有:问题大而无当、多而无序、虚而不实、淡而无味等,师范生应该在以下方面进行训练:训练提问题之精、设难点之妙、善铺垫之功、巧应对之力,从而切实提高提问能力。

师范生;模拟教学;提问策略

模拟教学是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有效手段,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比较全面地训练师范生多方面的素质,更因其方便迅捷等特点,在师范院校广泛运用。在各级各类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比赛环节。课堂提问则是模拟授课训练中需要重点观测的一个方面,提问能够有效地考察学生对所讲授内容的理解程度、对教材内容的取舍是否科学、对教学点的把握是否准确等多方面的素质,是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的焦点性问题。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关涉到不同的等级。有的问题只要求学生重复或辨认教学时呈现的信息,这类问题被称为知识、事实或字面问题,它涉及的认知过程是简单地识记,属于低水平问题。有的问题则要求学生在头脑中重组获得的信息来创造答案,或用逻辑推理出证据来支持答案,这类问题被称为高水平问题,它涉及了解释、综合、推理等复杂的认知过程。笔者观看的141份10分钟模拟教学视频中,提问是师范生模拟教学中最大的问题之一,其中低水平问题占到86%,高水平问题只占到14%。

一、师范生提问误区

纵观师范生模拟授课中提问出现的问题,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大而无当

统计模拟教学案例可以发现,有时候师范生喜欢提“大而无当”的问题,这类问题往往很空泛,指向性不明确,师范生提的问题不知所云,学生的回答也是不知所云。比如有师范生讲授《匆匆》一课:

【案例1】

提问:看了这篇课文的第一感受是什么?

生1:匆匆。

生2:这是一篇散文。

这个问题的指向性很不明确,所以学生的回答也是让人莫名其妙。“第一感受”到底要从哪个方面来说呢?师范生没有给予明确的指示,所以学生的回答有的是从内容上面来说的,有的是从文体而言的,这篇散文的题目就是《匆匆》,当然就写的是关于匆匆的话题。这是一篇散文,对于文体的辨认是否属于感受的范畴呢?这两名学生的回答都是属于没有什么思维深度的无效答案。问题的关键是学生回答后,师范生又疏于梳理与应对,紧接着又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找出表达作者心声或者你觉得写得很妙的句子。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没有学生回答。学生确实也很难回答。《匆匆》这篇精美的散文哪句不是在表达作者心声呢?如果不是表达心声写出来干什么,岂不是废话?而且这个问题的后半部分师范生又要求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很妙的句子——学生一下子就陷入混乱。到底是完成师范生发出指令的前半部分还是后半部分?这句话到底提出的是一个问题还是两个问题?由于师范生提问语言不够精准,很长时间学生都没有反应过来,师范生只好自己出示几个句子分别进行讲解,非常乏味。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首先,提出该问题之前并没有作一个比较好的铺垫,学生对课文还相当生疏的时候就提出这些问题,对于学生来说确实有些突兀,因而不知所云。其次,问题大而无当,指向性不明确,导致学生无所适从。

(二)多而无序

还有一部分师范生在进行模拟授课时因过于紧张和焦虑,总是担心内容太少,于是设计过多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狂轰滥炸。一堂课下来问题遍地开花,学生应接不暇,也是语文师范生在进行模拟教学时最容易犯的错误。

有师范生在执教《少年闰土》的10分钟模拟中是这样安排教学的:

【案例2】

1.介绍鲁迅。

2.初读课文。说说课文是写的一件什么事。

3.找出文章中不懂的句子。(学生找了两处:(1)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2)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4.提问闰土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5.闰土和作者初次见面的情境是怎样的?

6.在作者和闰土所经历的事情中,你认为哪一件最有趣呢?这一节课我们先不解决,下节课再说。

7.我们先来总结一下,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8.把描写动作语言外貌的句子找出来,逐一分析。写作时要注意借鉴。

9.总结。

整个教学流程走下来,思维非常紊乱。首先介绍了鲁迅的生平等资料,然后要学生说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到第三个问题“找出文章中不懂的句子”时,课堂就显得比较混乱了。这个问题显得有些突兀,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前提是学生朗读全文并对课文有了一定理解。而这个案例中,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入的基础上就开始讨论这个问题,显得有些不知所云。所以学生提出了各种层次的问题,当然也有比较有价值的问题,比如“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到底怎么理解呢?不过,关键的问题是在此时的教学语境之下师范生在上课伊始是没有办法把这个问题给学生讲清楚的。问题只能悬置。然后进入到后面的学习:接着提问闰土名字的由来——和闰土初次见面的情境——两人经历的趣事——闰土是怎样的少年。很容易就能发现第四个问题“闰土的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又过于简单。第六点提出了一个问题,但是师范生马上又指出这节课不解决,很快又滑到第七个问题,总结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都已经进入了“总结”的层面,然而之后又开始寻找描写闰土动作语言外貌的句子,进行逐一分析,在问题的安排上是有些混乱的。在认知层面上很混乱,在逻辑层面上也很混乱。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虚而无用

语文课的学习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咂摸,但是在模拟授课中,很多师范生难以沉静下来,总是在语言文字的外围打转转,不进入语言文字的学习。这样的模拟授课有点类似演讲,是师范生的专场秀,看起来似乎非常“有文化”,但是学生往往处于比较被动的境地,语文课的特色也并不鲜明。

比如《最后的常春藤叶》模拟教学,师范生把最后一段作为教学内容,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案例3】

1.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够挽救琼珊的生命?(给她带来了希望。)

2.为什么这片叶子给她带来了希望?(因为琼珊生病一直跟病魔打交道。这片叶子一直在窗外顽强地生长,是希望的象征。)

3.这片叶子为什么一直没有凋落?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片叶子是贝尔曼先生画的,所以一直没有凋落。)

4.为什么贝尔曼会画这片藤叶?为什么文中没有实写?(文中提到了灯笼,梯子,画笔,颜料。正是因为贝尔曼先生画出了这片藤叶,假藤叶给琼珊带来了希望。)

5.欧亨利小说的结尾是不是出乎大家的意料?(很多人都没有想到,欧亨利会这样安排故事的结尾,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6.为什么说这是贝尔曼先生的杰作?(闪烁着人物的光辉。最后的常春藤叶对于琼珊来说,是幸运,对于贝尔曼先生来说,是杰作。体现了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的精神。)

在问题的顺序上,这个案例还是有一点问题的,比如第五个问题如果放在最后解决可能会更好一些。这几个问题表面上看,问题与问题之间是有关联的,层层递进,去探索问题的真相,感受贝尔曼先生伟大灵魂的魅力。然而,在模拟教学过程中,这几个方面授课教师与学生互动甚少,基本上是在自说自话,而最大的问题是,这些问题都没有落到实处,并没有紧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来展开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不到对字词句的欣赏、品味,只有凭空抒情、激情演讲,虽然教师情绪饱满,但是给人的感觉很虚,变成了教师个人的专场表演秀,学生成为被虚化的背景。这也是语文师范生在模拟教学过程中最容易犯的错误。

(四)淡而无味

师范生进行模拟授课过程中,就提问而言,还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就教学内容平均用力,且所设计的问题平淡乏味,缺乏创造性和吸引力。比如讲授《兰亭集序》的教学:

【案例4】

1.介绍了何为“序”。(用时2分钟左右)

2.介绍作者王羲之。(用时2分钟左右)

3.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思考这两个自然段是按照什么线索写了哪些事情。尔后,教师围绕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环境、天气、感觉等方面展开教学。(这些内容花费了5分钟左右的时间。)

4.总结收束。(用时1分钟左右)

10分钟模拟授课,第一点和第二点均用了2分钟时间,第三点用了5分钟时间。相较而言,最重要的教学点是第三点,而第三个教学点又可以拆分出7个小的教学点(按照什么线索写了哪些事,这个问题是相当冗杂的。学生要考虑线索,同时也要考虑事件,还要考虑线索与事件之间的关系,所以师范生提出问题之后,学生一时语塞)。因为第三个教学点的七个小问题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零碎的,并不能很好地形成一个主问题,这节模拟授课给人的感觉是一共解决了10多个问题。而这些问题从问题的层级来看,大多属于认知类的低水平问题。问题过于零碎且缺乏提炼,容易给人以重点不突出之感,淡而无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师范生没有把握选文的重难点,另一方面则是在因为在问题的设计上,较多的是封闭型问题,较少开放性问题,可供拓展、开掘的地方不够多。

二、师范生提问策略举隅

一堂课从形式上来看,就是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组成。上述案例中许多问题都是无效问题。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是有效问题呢?有研究者指出:“有效的课堂提问所应具备的技巧是:提出更少的问题、提出更好的问题、提问要有深度、提问要有广度、使用等候时间、选择学生、给予有用的教师反馈。”[1]针对以上师范生模拟授课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进行以下尝试:

(一)提问题之精

针对模拟授课过程中出现的提问数量过多的情况,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师范生进行主问题设计。也就是说,在教学设计阶段,就要精心设计主问题(或者说核心问题)。关于主问题,余映潮先生曾经有过非常精彩的论述,认为主问题要具有“四性”:“1.在课文理解方面具有吸引学生进行深入品读的牵引力;2.在过程方面具有形成一个持续较长时间教学板块的支撑力;3.在课堂活动方面具有让师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4.在教学节奏方面具有让学生安静下来思考问题、形成动静有致的课堂教学氛围的调节力。”[2]师范生模拟授课一般在15分钟以内, 一般来说有导入,有收束,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学片断,非常适合设计主问题展开教学,围绕着主问题进行发掘、拓展、延伸,有层次有梯度,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一般来说解决1-2个主问题应该是比较明智的选择。授课过程围绕主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这样提问指向也比较集中,数量也能够得到很好地控制。

比如在首届全国大学生语文微课教学竞赛中,有师范生对古诗《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进行模拟授课,师范生提问:全诗围绕着“爱惜”进行书写,请同学找找,你都看到了谁对谁的爱惜?学生阅读古诗,很快找出来:泉眼对细流的爱惜,树荫对晴天的爱惜,蜻蜓对小荷的爱惜。这个主问题设计非常巧妙,围绕主问题还能够展开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学生说出了蜻蜓对小荷的爱惜,师范生顺势而上,问学生:蜻蜓这么爱惜小荷,它会对小荷说些什么呢?这样的问题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课堂效果很好。再比如讲授古诗《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有师范生抓住古诗中的“悲”字展开教学。顺次提问:诗人都已经是将死之人,他还悲什么?他为什么悲?如何化解这种悲?通过这个主问题的学习,让学生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之心。问题数量得当,思路非常清晰,重难点也显而易见。这两个课例当时都获得了特等奖,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

(二)设难点之妙

模拟授课中师范生提出的有些问题可谓不痛不痒,提问方式陈旧,提问内容索然无味,缺乏涵咏的空间,缺少思维的深度,很多问题一问一答就结束,无法产生真正的师生对话。出现此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师范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没有准确地把握选文的重难点,在对教材进行取舍时出现了问题。一篇课文不可能从头讲到尾,也不主张面面俱到,必须有所取舍。要取的,就是文章的关键点。而模拟授课中提问过于寡淡就是因为没有抓住课文的关键点展开教学,提高问题的质量。这些关键点,一般也是课文的重点、难点。比如人教版课标本第八册课文《触摸春天》中“奇迹”是这篇课文的一个关键词,在进行模拟授课时,师范生提问:在《触摸春天》中,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学生很快就能够找出来:

(1) 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2) 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3) 她慢慢的伸出双手,在花香的指引下,极其准确的伸向一朵粘着露珠的月季花。我几乎要喊出声来了,因为那朵月季花上,正停着一只花蝴蝶。

找到这三处句子之后,师范生进行追问:这些句子的哪些词语告诉你这就是个“奇迹”?对于师范生来说,这个问题提得还是很不错的,通过“奇迹”这个词深入到语言文字的学习,凸显了语文学习的“语文味”。然后引导学生抓住“穿梭”“竟然”“极其准确”等通过圈划重点词语,找近义词,积累词语,联系实际,指导朗读来感受“奇迹”。这个模拟授课过程围绕“奇迹”展开教学,内容充实,重点突出,同时又紧扣语言文字,语文学习落到实处,学生所获甚多。10分钟的模拟授课内容也非常充实。

(三)善铺垫之功

除以上几点外,师范生模拟授课提问所表现出的所有问题中的一个典型就是:提问时机不对,没有抓好时机,从而提问给人对牛弹琴之感。有时候问题本身还不错,但是由于时机不对,课堂出现长时间停顿,教学氛围尴尬。因此,提问应该注意抓住最佳提问时机。有研究者认为提问时机的把握应是:提问于学生的疑惑处;提问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提问于教学环节的关键处;提问于学生思维的转折处。[3]以上关于提问时机的列举有的是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的,有的是从学生思维的角度来说的。本文所指称的提问时机更多从学生的课堂表现考虑,因此更强调学生的思维特质,强调提问应该是在学生思维转折处或者说在灵光乍现的前一刻,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前,做好充分的铺垫,学生到了一种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状态后,提问的效果会非常好。比如以上提到的案例2中的问题:3.找出文章中不懂的句子。(学生找了两处:(1)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2)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个问题的提出如果放在对课文已经熟读,在师范生的引导下学生已经对案例1中的其他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的情况之下再提出来,时机应该更好,师范生也更能就学生不懂的地方组织展开讨论学习。

(四)巧应对之力

“有效提问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选择适当的问题类型和水平;简明清晰的问题表达;提供适时恰当的反馈。”[4]师范生模拟授课显得很生涩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提问之后,在反馈这个环节出现问题,师范生对学生的回答往往无所适从,使课堂变得有些阻滞。曾有学者对专家型教师和新手教师提问进行过比较,认为“专家型教师在课堂提问的频次,问题的层级、类型和教师行为介入等方面均比新手教师科学合理。专家型教师和新手教师在课堂提问的交互模式、提问的公平性和提问的惩罚性功能等方面均存在需要完善的空间。”[5]在候答方面,专家型教师也显得更为耐心、更善于引导。还未真正走上讲台的师范生在模拟授课中所表现出来的候答策略,则更需要加强引导与学习。

纵览笔者所观看的模拟教学视频,师范生对提问之后的学生答案的回应,主要有如下几种表现:一种是比较好的状况,这部分师范生能够进行有效梳理,能够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分析引导。不过这部分师范生数量非常少,可谓凤毛麟角。更多的师范生是以下两种状况:一是置之不理、自说自话。这部分师范生的课堂掌控能力还不是很强,处于极度的“教学紧张期”。在提出问题、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关注学生回答的内容,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这部分师范生的心理活动往往是抓住这个时机考虑下一个教学内容,所以待学生讲完后,基本上不去理会学生的回答情况,而是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往前走,生怕出现差错。二是简单呼应。这一部分师范生能够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给与一定的关注,所以学生回答后能够做一个简单的呼应,比如“说得很好”“不错”“还可以进一步思考”等几乎没有太多实际功能的简单评判,除了精神上的鼓励并不能给学生有效的回应。特别当学生的回答与自己的预设相去甚远的时候,师范生往往不知道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教学往往陷入僵局。对于前一种师范生来说,必须加强实战演练,多多进行模拟授课,培养自己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对于后一种师范生来说,则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对学生答案的梳理和分析,并能够及时有效进行引导的能力。比如说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后,抓住其思维的不妥之处,有效进行点拨,及时采用追问、诱导、助答、转换等方式,引导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

三、巧练多练,全面提升提问水平

要提升提问水平,平时必须巧练多练。在训练的形式上可以丰富多彩,比如可以由师范生组成学习小组轮流进行模拟授课提问训练,训练过程中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也可以认真钻研名师课例,从名师课例中汲取提问的经验,特别是名师提问点的处理、提问后的应答,都可以重点关注。除这种线下学习之外,还可以进行线上学习,将自己的模拟授课片段上传到相关教学平台,供自己反复揣摩、同学互评、老师指导,并进行相关记录。在训练时间上也可以灵活处理,随机应变。除了利用一整块时间来进行提问训练外,也可以巧妙抓住各种时机进行“默问”训练。比如,在见习、实习的观摩课中,授课教师进行提问之前,师范生可以在心中默问自己,如果是自己会提什么样的问题,然后将自己与授课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定会更有收获。如果师范生平时能有意识地多进行以上训练,教学水平定会得到有效提升。(本文中所列案例均出自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1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及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模拟授课练习,在此表示感谢。)

[1] 王方林.何为有效的课堂提问.教育理论与实践[J].2002,(7):45.

[2] 余映潮.主问题的教学魅力.语文教学通讯[J].2011,(2):25-26.

[3] 王德勋.课堂提问时机及方式研究.中国教育学刊[J].2008,(8):50-53.

[4] 黄伟.提问与对话——有效教学的入口与路径[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179.

[5] 郑友富.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课堂提问比较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9,(11):57-60.

责任编辑:陈君丹

Questioning Strategies for Chinese Language Normal Students’ Simulation Teaching

MA Ying

(School of Chinese amp; Literature,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Wuhan 430205,China)

Simulation teaching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normal students’ teaching skills. However, some problems exist in normal students’ asking questions in simulation teaching practice. For example,some questions are too broad,impractical,disordered or insubstantial. Therefore,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should be trained in the following areas.They should be trained to ask questions precisely, to design the difficulties, to lead in, and to respond skillfully.Thus their ability of raising questions will be improved.

normal students; simulation teaching; questioning strategy

2017-09-07

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5年度课题(2015GB134),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试点学院项目(SD1713)

马 英(1977-),女,湖南岳阳人,副教授,湖北方言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

G652

A

1674-344X(2017)10-0101-05

猜你喜欢
师范生课文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美在课堂花开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背课文的小偷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