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茂林
(贵州财经大学 商务学院,贵州 惠水 550600)
希斯克里夫与盖茨比的爱情悲剧探析
——假如生命能够重来
张茂林
(贵州财经大学 商务学院,贵州 惠水 550600)
电影《呼啸山庄》与《了不起的盖茨比》继承了同名经典小说的思想主题,剧中两位男主角都是在各自初恋与他人结婚后继续追求初恋而酿成悲剧。悲剧的韵味,悲剧的审美,彻底地颠覆了观众对影片的审美期待,促成了两部影片震撼的悲剧审美视觉艺术效果。运用社会达尔文主义和悲剧人格来分析影片的悲剧性,两男主角的悲情内心世界更加明显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同时,两男主角的悲剧爱情故事也给当代人的婚恋观以警示和启示。
希斯克利夫;盖茨比;悲剧;社会达尔文主义;悲剧人格;呼啸山庄
电影《呼啸山庄》与《了不起的盖茨比》均改编自同名经典小说。而两部电影则凭着高超的摄影技术,演员精湛的表演,巧妙的象征性背景设置,烘托主题恰到好处的音乐,将原著作品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更加生动直观地再现给了观众,为观众留下历久弥新的审美韵味, 增强了原著文字作品的时光穿透性,彰显了电影作为视听艺术的独特魅力。电影《呼啸山庄》展现的是19世纪初英格兰北部乡村的一个凄美而又狂暴的爱情故事:荒凉;古朴;凝重;庄严;狂热。而《了不起的盖茨比》展现的是美国一战后“爵士时代”背景下一个浮夸虚幻的爱情故事:华丽;浮躁;狂放;神秘;冷漠。虽然两部影片反映的年代相差100多年,可是两部影片均采用了倒叙叙事、旁观者介绍的手法,尤其是两部电影在悲剧的主题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都是男主角一厢情愿妄想追回初恋而造成重大悲剧而结束。当《呼啸山庄》里孤独无奈的希斯克利夫坐在古树下,得知初恋凯瑟琳去世,表现出来的那种悲痛和仇恨的复杂情感;《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在痴心病狂地追求黛西而最终被误杀在自家游泳池的那一幕,观众不免为影片中两男主角的悲剧人生而扼腕痛惜。两部悲剧影片为什么能够对观众产生如此强烈的心理冲击?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两位男主角的爱情悲剧呢?
渊源于古希腊的悲剧作品以其撼人心魄的力量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不断地拷问着人们的判断,为后人留下深刻的记忆。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按照亚里斯多德的观点,悲剧既带来同情,也带来恐惧。两部影片都体现了这种观点[1]。
影片《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从被老恩肖收养、疼爱有加,到老恩肖去世后希斯克里夫身份转变为仆人、爱情惨遭凯瑟琳所弃,进而激起希斯克里夫的仇恨、报复心理。希斯克里夫难以接受凯瑟琳的“嫁给自己是屈尊受辱”的情感态度。随着凯瑟琳嫁给林顿,残酷的现实击碎了希斯克里夫实现美好爱情的愿望,再加上凯瑟琳哥哥亨德利对自己人格的多次侮辱,于是一场复仇大剧便拉开了序幕。所以,后来就有了希斯克里夫多次纠缠已怀身孕的凯瑟琳并导致其流产,巧取豪夺亨德利在呼啸山庄的家产,强迫凯瑟琳与林顿的女儿凯西嫁给自己的儿子进而再把原属于林顿的画眉山庄据为己有。所以在影片《呼啸山庄》倒叙结构的片首,观众看到的是希斯克利夫充满哀怨、凶狠犀利的目光,他仿佛在控诉这个世界,仿佛在对他曾经遭受侮辱的经历和凯瑟琳背叛自己的感情而怒吼。这里观众既为他遭到的际遇而同情,也为他疯狂的报复行为不寒而栗。
当一曲低音萨克斯管音乐响起,一股怀旧的遐思随之展开,另一部爱情悲剧也拉开了帷幕。影片《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因为贫穷、恋人黛西不愿意等待而嫁给富豪汤姆·布坎南,导致盖茨比不择手段“致富”,妄想把黛西夺过来以重温旧情,进而导致自己被威尔逊误杀在自家的游泳池里。盖茨比以自己的执着,天真地编织着他那追回已经嫁为人妇的初恋黛西的美梦。听着卡罗维“他们是一群混蛋,都比不上你”对盖茨比的评价,再看看盖茨比一厢情愿地努力,不免令观众感动而给予其同情。而黛西的话语“美好的东西,稍纵即逝,再也回不来了”,为影片的悲剧也留下了注脚。看着盖茨比在自家泳池漂浮的尸体,联想影片的名称,“了不起的盖茨比”到底哪儿了不起,“了不起”在这样的血腥的画面映衬下倒是个巨大的讽刺和嘲弄,影片通过这样的背景设置必然深化伤感与悲剧的主题。仿佛命运开了个巨大的玩笑,贫穷时盖茨比被初恋抛弃,而后来成为“土豪”的盖茨比因为盲目的执着又把自己的性命搭了进去。观众不禁会问,在追求美国梦的爵士时代里,物质的富有除了带来了精神的荒芜与堕落,到底带给剧中人什么?拜金主义与现实的反差带来的只是精神的虚幻,盖茨比要为自己的愚蠢和过度行为负责,只不过代价太大了。随着威尔逊的一声枪响,盖茨比那过于浪漫、充满迷惑的幻想也都烟消云散了……
可以看出,影片《呼啸山庄》和《了不起的盖茨比》感叹的是两位男主角命运的曲折与坎坷。当爱和恨都变得十分盲目,美好的爱情又怎能实现。随着影片的展开,爱情丧失了理智,主人公的愿望成为观众无尽的牵挂,增添了观众对影片的审美期待。可是影片最后悲剧的结局又使观众陷入了审美反思。在两部影片中,悲剧人物希斯克里夫和盖茨比面对的是异己的社会力量,他们就是与这些无形的力量顽强抗争着。那支撑抗争的信念,只不过是违背社会道德的一种不切实际的愿望。影片中这种悲剧的必然与实现美好爱情的愿望的矛盾冲突,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深层次矛盾冲突的一种体现,其形成的张力也构成了电影情节扣人心弦的基础。
然而,两部悲剧作品的原著作者和影片的导演都没有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像我国古典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里那样,最后让双蝶起飞,让在世难以实现的爱情在天国走向完美的结合,而是塑造了主人公的爱情缺憾,颠覆了观众的审美期待,以悲剧的结局留给观众无尽的思考,深化了主人公的悲剧意识和影片的悲剧性,彰显了悲剧的力量。两位男主角在失去初恋后,都试图冲破世俗和法律的底线,一厢情愿地妄想追回初恋,他们在编织着愧对他人也在毁灭着自己的情节,让观众为悲惨的结局而倍感遗憾、痛心疾首!难怪尤奈斯库认为“对于无可解决的事物,人们是解决不了的,而且只有无可解决的事物,才具有深刻的悲剧性”。[2]
鲁迅先生对悲剧有一句精辟的概括: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影片《呼啸山庄》和《了不起的盖茨比》充分印证了这一点。两个主人公的盲目追求与现实之间出现的巨大落差,必然导致愿望实现的艰难与人格尊严的剥落。残酷的现实与人性的弱点,导致生命的悲剧。这是人肉体上流浪,精神上孤独的根本[3]。 两部影片表现的悲剧性体现了希斯克里夫和盖茨比对爱情被拒、外界压力的抗争本性,透视着主人公强烈地维护独立人格的欲望。对初恋的追求显示出他们强烈的不可遏制的超越动机,这种动机促使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动,表现出了撼人心魄的悲剧精神。观众透过一幅幅悲剧画面,男主角酿成悲剧的原因也逐渐清晰了。
(一)隐身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如果从外因方面分析,希斯克里夫与盖茨比在凯瑟琳和黛西的婚姻选择中,之所以被淘汰,不得不提社会达尔文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是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运用在社会领域。赫伯特·斯宾塞和威廉·G·萨姆纳是其突出代表,该思想曾经盛行于19世纪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4]。这里我们不去辩论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的伦理合理性,只谈论其无声地、隐身地、潜意识地存在。凯瑟琳把乡绅林顿与佣人希斯克里夫做比较,黛西把贵族汤姆与穷小子盖茨比做比较,经过优胜劣汰的对比,那失望的明显是希斯克里夫和盖茨比了。这种婚姻选择反映了女性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倾向。
当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误入”乡绅林顿家,希斯克利夫听到的是“你这吉普赛少年,配住在上等人家里?”的侮辱,并且在林顿家被暴打一顿,被驱除出大门,这就给希斯克利夫留下了心灵的伤疤,播下复仇的种子。这起事件加深了凯瑟琳对希斯克利夫佣人身份的认识。所以后来凯瑟琳说林顿有钱,嫁给希斯克利夫会降低她的身份,这无疑显示了等级的偏见,客观上反映了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凯瑟琳说对林顿的爱是树叶,对希斯克利夫的爱是永恒不变的岩石。我就是希斯克利夫,我的灵魂我的心告诉我错了。可是这一切发自内心的“庄严”的爱情表白在物质利益面前显得多么苍白无力。
虽然黛西与盖茨比曾经花前月下共享甜蜜的初恋,但盖茨比要征调欧洲再加上穷小子的身份,导致黛西等不下去了。在与汤姆·布坎南结婚的前夜,黛西收到盖茨比的来信,以致她思想意识迷惑而喝得烂醉一度想放弃与汤姆·布坎南的婚姻,可是想想汤姆·布坎南的巨富身家(包下宾馆的一层做婚礼典礼,结婚前夜赠送给她价值35万美元的珠宝),在次日还是毅然嫁给了汤姆·布坎南。这种决定又何尝不是反映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思想倾向呢?他们婚后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蜜月,次年4月又有了女儿。所以,后来当盖茨比天真地向汤姆·布坎南辩解时说“她怎么不懂我的心,当我吻这个姑娘的时候,我永远爱她。你太太从不爱你,我穷,她等不及了”,那么天真的盖茨比面对既成事实,为什么不反思呢?一厢情愿又怎能唤回已逝的时光、已逝的心呢?
成为悲剧的潜在原因,在于两位男主角开始初恋时没有经济基础作为后盾,身份地位卑微。不能怪现实残酷,不学会接受它的规则就得出局,这就是隐身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这个世界只在乎他们的实力,又有谁关注他们的尊严?一切不建立在某种成就上的性情,仿佛都是失败者的备注,这又何止是婚姻。
两者后来不管通过什么渠道变得富有,想赢回昔日的恋情,这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只是想弥补先前恋爱时经济上的不足,然而时过境迁,两位女主人翁已经找到值得“托付”终身的如意郎君。
(二)难以承受失去美好爱情的心痛——悲剧人格的深化
对希斯克里夫与盖茨比来说,爱情是一种说不出的痛。凯瑟琳用语言明确地说明嫁给希斯克利夫降低身份而导致希斯克里夫在暴雨夜出走;盖茨比成为暴发户尝试着追回已婚的黛西,预示着两位男主角逐渐趋向悲剧人格,而且在难以承受失去美好爱情的心痛中,深化了各自的悲剧人格。
《呼啸山庄》中当希斯克里夫与凯瑟琳骑马奔驰在荒原,那是一对情窦初开的恋人!荒原的一颗古树下,他们缠绵私语,在两情相悦中憧憬着美好的未来,那是多么眼煞旁人的初恋呀! 可是老恩肖一死,希斯克利夫的仆人身份便被凯瑟琳的哥哥亨德利明确了。希斯克利夫一脸愁容,心中因被人侮辱而起的怒火在悄无声息地郁积。当凯瑟琳透露出嫁给希斯克利夫有失身份,准备以身相许画眉山庄的乡绅林顿时,希斯克利夫的尊严便被人践踏得一点不剩了,于是,就在那个电闪雷鸣的雨夜,希斯克利夫出走了!社会的巨大压力让他内心变得扭曲,社会的不公平让他感受不到丝毫的温暖。[5]这种忍无可忍预示着报复亨德利的虐待和凯瑟琳的背叛开始了。
希斯克利夫虽然以被老恩肖收养的身份生活在恩肖家里,但自小与凯瑟琳一起长大,与凯瑟琳朝夕相处,形成了难以割舍的友情与恋情。但是,对比希斯克里夫的佣人身份,当凯瑟琳看到华丽的画眉山庄,温文尔雅的林顿之后,这些所谓的友情与恋情对凯瑟琳来说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凯瑟琳追求门当户对,向往安逸舒适的心理使她最终放下希斯克里夫。可是希斯克里夫放不下凯瑟琳,问题就在这。希斯克里夫认为凯瑟琳嫁给林顿就是对自己的背叛,而且这种背叛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使他心如刀割,无法承受!所以几年之后希斯克利夫回来依然去找已嫁给林顿的凯瑟琳,进行歇斯底里的爱情表白。这样希斯克里夫必然让凯瑟琳遭受着精神与道德的折磨之苦,使凯瑟琳的丈夫林顿无地自容,于是便上演了厨房闹剧,进而造成凯瑟琳昏迷,产下凯西之后两小时去世。希斯克里夫在毫无意义的复仇与对凯瑟琳的思念中了却残生!作为观众,我们理解和同情希斯克利夫曾经受伤的心,可是不要忘了凯瑟琳与林顿已经是一对夫妇!在凯瑟琳明确拒绝他以后,希斯克利夫还以所谓被背叛的身份去纠缠凯瑟琳,这又该怎么解释?这是在爱一个人还是在折磨一个人?还是在向别人祈求怜悯?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驻扎在毗邻黛西之家的美国南部军营中的年轻军官盖茨比,同样与黛西有着美好的初恋,可是随着盖茨比被美国军方调往欧洲,恋人天各一方、前途未卜。再加上盖茨比穷小子一个,黛西便嫁给了富豪汤姆·布坎南。而盖茨比同样不能承受黛西离自己而去嫁给他人。他服役归来,通过不择手段成为暴发户,每周在自家豪宅举行免费聚会,目的就是能把黛西吸引过来,重温旧梦。当然,虽然盖茨比只是想追回黛西,没想着要复仇,但是面对的同样是有夫之妇,迟早要与黛西的丈夫摊牌。然而,尴尬的现实容不下痴情的梦,结果,盖茨比心中所谓的女神也只不过是凡尘俗子。盖茨比不顾黛西因为情感纠葛而引起的一场车祸,甚至愿意顶替黛西成为交通事故肇事者,期望着黛西能随自己远走高飞。可是临近剧末,汤姆栽赃盖茨比,使盖茨比被威尔逊误杀。而黛西与汤姆却心安理得地远去度假。在拜金主义与灵魂冷漠的爵士时代,盖茨比的钟情与财富恰似昙花一现,正如他自己所说,生命如天上流星,璀璨只是一瞬,幻灭才是永恒。
虽然男主角与女主角曾经是恋人,但将来不一定发展为夫妻关系,可是男主角太过执着,无法承受失去美好爱情的心痛。为了满足自己当年的缺憾,而不惜去破坏昔日恋人已有的家庭,这是不是自私的表现?两部影片的两个男主角都是在昔日恋人已经与他人结婚的前提下,重提旧情。试问:希斯克利夫为什么不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恩肖一家呢?难道去复仇已逝的爱情,不是典型的懦弱与无能的表现吗?这从某种意义上又玷污了曾经纯洁的爱情,违背了自己的初心。还有盖茨比痴情的幻想,想用财富追回昔日的恋人和抚平被拒绝的心理伤痛。两男争一女,希斯克利夫与林顿争凯瑟琳,盖茨比与布坎南争黛西,可想而知对凯瑟琳与黛西的精神打击与创伤有多么严重,难免导致一个早产、一个引发车祸。事实证明,回头即是悲剧,毁了自己,害了别人。如果男主角是真爱初恋,如果懂得放手……从二者的爱情观上,两位男主角似乎在表达真爱,可是他们逾越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他们天真地认为,有了钱,就可以唤回曾经的爱情,实质上他们仍然沉浸在往日的情结。执着彰显幼稚,偏执带来自我烦恼,失去理智的狂热只会使自己逐渐陷入阴暗的内心世界,逐渐深化自己的悲剧人格,酿成悲惨的人生结局。
往事如烟,似水流年,岁月沉淀了情感,难忘相恋时的冲动。可是,当时过境迁、面对命运带来的不确定性,脆弱的人们该如何应对呢?观众在欣赏完两部影片后,除了对两部电影中两位男主角的爱情悲剧留下扼腕痛惜的感叹之外,难免产生无尽的审美反思:假若生命能够重来,希斯克利夫与盖茨比又该如何面对昔日的初恋呢?这两部爱情悲剧毫无疑问也给当代年轻人的婚恋观带来深刻的警示与启示。
[1]M.H.Abrams.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0:371.
[2]袁可嘉.现代主义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616.
[3]崔禹,戴馨洋.波兰斯基电影的悲剧意识[J].电影文学,2016,(7):80.
[4]詹姆斯·柯比·马丁等著.范道丰,译.美国史(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697.
[5]刘佳,蔡殿梅.《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人物悲剧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96.
责任编辑:陈君丹
Probe into the Love Tragedies of Heathcliff and Gatsby— Suppose They Had a Second Life
ZHANG Mao-lin
(Business College,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uishui Guizhou 556000, China)
The moviesTheWutheringHeightsandTheGreatGatsbyboth inherit theme of the classic novels with the same titles, in which both protagonists chase their first love who was then married. Both ended in tragedies. The tragic flavor and aesthetic thoroughly reverse the audience’s aesthetic expectation for the movies, which form the sensational tragic aesthetic visual art effect. This paper employs social Darwinism and tragic personality to analyze the tragedies so that the tragic inner world of the two protagonists is more clearly displayed to the audience. Meanwhile the tragic love stories provide warning and enlightenment for the contemporary people.
Heathcliff; Gatsby; tragedy; social Darwinism; tragic personality;TheWutheringHeights
2017-07-12
张茂林(1972-),男,广西北海人, 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J904
A
1674-344X(2017)10-0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