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反应蛋白与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2017-03-09 09:17:54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脑梗死

梁 星

(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内科,广西 南宁 530003)

C反应蛋白与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梁 星

(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内科,广西 南宁 530003)

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较高病死率和致残率,对其进行早期预测、判定其病情严重性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CRP在1930年由Tillet和Francis发现,当时将这种能与肺炎链球菌荚膜C-多糖发生反应的蛋白质称为C-反应蛋白,它是机体受到微生物入侵或组织损伤等因素影响下出现炎症反应时由各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诱导肝脏细胞产生。其为相对分子质量为115-140KD的血清β球蛋白,由5个相同的亚基非共键结合成环状共聚体。近十年来的大量研究揭示了CRP直接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是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强有力的预示因子与危险因子。

C反应蛋白;脑梗死

1 CRP水平测定对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的预测意义,

动脉粥样硬化和体内脂质代谢紊乱,导致大量的脂质在动脉内膜下堆积形成斑块是引起血管堵塞的主要原因[1]。CRP作为炎症反应的标志物因此长期被测定和观察,这些研究结果提示CRP可能不仅仅是炎症反应的“副产品”,其本身就具有直接促进炎症反应导致内膜增厚并诱发斑块破裂导致血栓形成[2]。CRP可能通过激活凝血纤溶系统、炎症系统和补体系统等发挥作用。国内郭恩会[9]研究了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关系。他选择了6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时期内63例行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2组均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血液检查,观察并比较2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hs-CRP水平及颈动脉内膜平均厚度,研究组患者斑块不同分布的hs-CRP水平检测情况。结果研究组斑块检出率及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颈动脉内膜平均厚度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另外研究组患者中斑块不稳定组hs-CRP水平检测值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和斑块稳定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关系密切。因此检测高敏CRP能够对预测急性脑梗死疾病进展或复发有重要的意义。虽然CRP的灵敏度较高,但在临床中患者体内感染病灶及组织创伤对超敏C反应蛋(Hs-CRP)有明显影响,所以其特异性不高,仅为52%。所以,利用CRP预测急性脑梗死时,即使患者原有Hs-CRP水平升高,仍需要排除体内不同部位可能存在的感染病灶。

2 血清CRP水平对脑梗死的预后意义

CRP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炎症反应的水平,和炎症水平的变化呈正相关。目前大量研究普遍采用超敏感检测技术检测低浓度CRP(即hs-CRP),提高了试验的灵敏度和准确度。王淑琴等[4]通过分析5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7例健康者(对照组)的血清hs-CRP含量进行测定,并分析其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轻重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脑梗死不同的临床分型组间血清hs-CRP水平比较,重型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轻型、中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hs-CRP升高水平与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r=0.252,P<0.05)。重型组患者神经功能学评分(NDS)的改善率低于轻型组,重型组患者治疗后死亡例数和无变化者明显多于轻型组(P<0.01)。结论认为血清hs-CRP水平增高与急性脑梗死发生关系密切,其水平是评价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指标。研究表明[5],在急性脑梗死发生后7h左右即可检测出hs-CRP的变化,1~2天内达到最大值,通常在0.5~1个月逐渐降至脑梗死发生前的水平。所以测定脑梗死患者CRP的时间建议在发病1-2天以内。

3 降低CRP的水平对脑梗死意义

脑梗死治疗的途径一是及时再通动脉,治疗的关键在于抓住治疗的时间窗通过溶栓再通动脉尽快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抢救那些功能已受损但尚存活的脑组织缺血半暗带,恢复脑组织的正常代谢,改善缺血脑组织的功能。二是抑制细胞因子的促炎症作用,因为脑组织缺氧后,部分脑组织细胞缺氧膨胀、崩解、坏死,释放了大量的炎症因子,这些炎症因子诱导肝细胞产生了CRP,而CRP可能进一步参与了炎症反应过程,扩大的炎症反应参与了损害正常脑组织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过程,导致脑功能损害和脑组织缺氧进一步加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所以部分神经科学者认为抑制细胞因子的促炎症作用可以起保护脑细胞的作用。CRP是促炎症因子的一种,虽然目前没有针对性的降低或抑制CRP的方法,但某些治疗方法在治疗脑梗死相关疾病的时候如果发现CRP水平因此降低,则被认为可能可以据此降低炎症反应的程度,最后起到保护脑细胞的作用。目前归纳总结常用的有以下四大药物可以降低CRP,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形成和预后可能有重要意义。

3.1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是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使用最广泛的基本药物,邢美等[6]研究认为血清CRP水平与脑梗死的发生及发展具有密切关系,应用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可有效降低血清CRP水平,保护神经功能,且其疗效存在剂量依赖性,她研究了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20位患者,分别使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结果提示300 mg/d大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效果较50 mg/d及100 mg/d的疗效更为显著。

3.2 他汀类药物

目前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除具有调脂作用之外,还有抗炎作用。许多研究都证明他汀类药物能降低血CRP水平,从而对预防脑梗死起重要作用。

3.3 依达拉奉

近年来有研究提示其能降低CRP水平。马小芹[7]通过研究依达拉奉对重症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发现,其能降低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降低炎症水平,能够改善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神经缺损程度。原理可能是依达拉奉作为一种自由基清除剂,能通过清除体内脑梗死发生后因缺血缺氧而产生的氧自由基,从而达到抑制脂质过氧化及其他氧自由基对局部组织的杀伤效应,从而减轻组织损伤,降低CRP。

综上所述,CRP可作为动脉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高危个体早期有价值的预测因子,降低高危患者的CRP水平能对脑梗死起预防作用,同时其能预示脑梗死病情的严重程度。同时,降低脑梗死患者急性期CRP浓度对其预后产生有利的影响。

[1] 许先进,董 旭.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8,16(8):665-668.

[2] 童 海,涂玉林.高敏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0,18(9):746-750.

[3] 郭恩会,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RP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19(02):77-78.

[4] 王淑琴,左俊丽.血清超敏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期刊论文]-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1):42-43.

[5] 翟福霞,南志勇.厄贝沙坦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和血清超敏C 反应蛋白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2,29(7):1257-1259.

[6] 邢 美.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清C 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2):1-3.

[7] 马小芹.依达拉奉对重症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03):107-108.

本文编辑:王雨辰

R743.32

A

ISSN.2095-8242.2017.08.1579.02

猜你喜欢
颈动脉斑块脑梗死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自我保健(2021年2期)2021-11-30 10:12:31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妇女之友(2021年9期)2021-09-26 14:29:36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百姓生活(2019年2期)2019-03-20 06:06:16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国药业(2014年20期)2014-05-17 03:13:57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