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瑶
(徐州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8)
泛在学习环境下英语专业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创新
——以《基础英语》课程为例
邓 瑶
(徐州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8)
微课是泛在学习的重要手段。作为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理念共生的产物,其碎片化、微型化等特点带动了教学模式的转变和教学理念的革新。对分课堂( PAD)将课堂分离为讲授、内化、讨论三个环节,其核心隔堂讨论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将微课和对分课堂结合并应用于英语专业教学,可以用微课资源补充、拓展对分课堂学习的不足,丰富对分课堂活动内容,提高学生参与度,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语言的运用实践能力。
泛在学习;对分课堂;微课;英语专业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英语专业教学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集中授课为主,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辅助教学为辅。此模式的不足在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不足。尽管教师在课堂上组织讨论交流,但学生出于知识储备差异,在有限的时间内化知识的速度与方式不同,讨论开展经常受阻且效果不佳。课后由于缺乏监管和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收效甚微。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及实践能力提升缓慢。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逐渐向纵深发展。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教学模式的兴起带动了教学模式的转变和教学理念的革新。本文以对分课堂创新为切入点,将泛在学习引入到英语专业的实践教学,利用泛在学习技术推动对英语专业分课堂教学的创新教学的新模式,评估和分析其教学效果,以期有效解决实践英语教学中教育信息化程度低,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效果差等实际问题,从而推动英语专业改革和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
1.泛在学习(Ubiquitous Learning)
泛在学习(Ubiquitous Learning 简称U-learning)被称为普适学习或无缝学习。这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时时刻获取所需任何信息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在随时随地使用手边的科技工具来进行学习活动。泛在学习倡导时时处处都可以学习的全新学习理念,融合了数字化学习和移动学习的优点。便携式数字终端(包括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日渐成熟使得各种数字终端得以普及。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各类应用软件的快速研发给了学生花样繁多的信息获取方式。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在多样的空间、以多样的方式进行学习,既可以通过移动设备也可以通过服务系统来支持学习,提高自身的创造性和解决问题能力,使学习变得无处无时不在。
2.对分课堂(PAD)
复旦大学学者张学新将传统的教师讲授课堂与西方的讨论课堂二者的优势相结合,于 2014 年提出了新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
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讲授,另一半给学生讨论,并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1]这种教学模式强调课堂讨论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分课堂将教学流程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教师讲授(Presentation),即教师在课堂上精讲教学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内化吸收 (Assimilation),即学生在课后通过教学材料的阅读及网络知识的扩展,将所学知识吸收内化为个人的认知;课堂讨论(Discussion),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与其他同学相互讨论,交流。因此对分课堂也简称为 PAD 课堂。
在考核方法上,对分课堂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平时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效果,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制定学习计划投入课程学习。对分课堂的提出有助于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有利于引导大学生自主利用各类学习资源,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通过讨论加强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微课+对分课堂实践的必要性
微课资源是泛在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微课是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2]微课以信息技术为主要载体,有效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以及教学知识的整合,带动了“微时代”文化语境下教学模式的转变和教学理念的革新。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形成直观、多元的数字化学习资料,学习者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个性化学习。
对分课堂在实践过程中难以兼顾基础不同的学生。教师的讲授部分将知识点抽离,进行高度总结、概述。学习较好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概括中吸收、理解知识,而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讲,对分课堂的框架式讲解很难起到知识引领的作用。如果教师像传统课堂那样详述知识点,那么对分课堂的讨论部分的时间将被压缩,难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对分课堂原则上要求时间的平均分配,即一半讲授,一半讨论,但是由于学生的理解、吸收知识的速度和方式不同,讨论的速度难以控制。微课的使用可以弥补英语对分课堂在实践中的不足。首先,微课的设计首先需要对学生特征进行分析,包括语言基础、认知能力、习得能力、学习动机、学习环境以及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环境等多种因素,以帮助教师选择适当的差异教学法进行教学。因此,教师需要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建构自然的情境引入,对语言知识进行完整归纳,并评估学生的理解能力,设置不同层次的语言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能力选择性学习,将个人经验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实现个性化自主学习。同时,基于微课的对分课堂教学可以把知识的细化的扩充扩展到课堂外,学生在课外进一步理解、内化知识,课堂上则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讨论、展示、文化体验等,教师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中担当知识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知识的内化吸收。
1.《基础英语》课程概况
实践课程:《基础英语》。实践教学时长:一学期。实践对象:英语专业大二学生。实际上课时长16周,每周上两次课,每次课2小节(45分钟/节),计划每周完成《基础英语》教程中的一个单元,共16个单元的学习。
2.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每周第一次课前,教师对教学重难点进行梳理、归纳、设计,对微课所需要展示的核心内容进行知识细化,并上传微课。
在“微课 + 对分”的英语专业教学模式中,微课的设计至关重要。英语专业教学的重点在于掌握英语语言共核,即“一种语言的所有变体、方言所共有的一系列语言特征”。[3]语言共核的这一特点要求语言教学中的教学对象掌握目标语言应用技能。充足的课程资源可以为外语学习者提供良好的语言输入和语言产出的途径。“语言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接触的语言的量和内容”[4]。因此,为了有效地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能力,教师可将英语专业教学内容与网络资源进行整合、优化,编辑出易于理解的微视频,使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地道的英美文化和语言表达。微课的设计以教学目的、内容以及情境来组织,以语言知识点、文化背景或教学主题为一个微课程,各个独立的知识模块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组成一个内容完整的学习单元,从而形成灵活、开放的结构化资源应用环境。
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要注重学习者基本语言知识的输入,也要注重其文化敏感性的培养。《基础英语》微课平台的每个教学单元不仅要提供本课的英语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也要涉及到文化背景、文学评论等扩展知识,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理解异国文化的形式与内涵,从他民族角度认识思考问题。教师将微课程上传至学习平台,并可在视频下方添加巩固练习、知识点测试与扩展等,建构虚拟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充足的信息输入资源平台。学生登陆网络平台下载或者在线观看微课,对相关知识点针对性地学习,理解语篇的主题、结构,掌握词汇、语法,感知文化内涵,并可以将自己的问题和见解在网络平台交流、反馈。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围绕微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交流,并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课堂教学:
传统的英语教学是由教师课堂讲解知识点,之后练习、巩固。这种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自我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借助于微课的对分课堂教学法中,教师只用一半时间讲解课本重难点,完成教师讲授(Presentation) 环节。在课前观看视频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与引导,对相关知识点进一步深化、扩展 (Assimilation)。学生利用另一半时间,合作讨论,完成主题汇报,成为自主的学习者和参与者(Discussion)。在课堂教学环节,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自我消化,而是在课前观看视频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启发与引导,对相关知识点进一步深化、扩展,并通过合作讨论,成为自主的学习者和参与者。
具体为:每周第一次课,教师首先补充板书、文档等其他形式的学习资源,概述单元总体内容,讲解重点、难点,对课前微课教学模块中的主要知识点加以梳理,并对网上学生集中反馈的问题进行讲解。(Presentation)。
课堂外,在第一次课与第二次课间隔的时间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阅读课本并通过教学微课,灵活选取各自所需的内容进一步学习,对内容吸收、内化,(Assimilation)通过作业深化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为分组讨论做准备。
每周第二次课的第一小节教师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学生温习课本内容,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词句翻译、文化背景等难点、重点进行合作、探讨,互相解答疑难,尝试完成课后练习,并就相关主题进行展示表演、口语练习,从而提高自身思考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的内化。在第二小节,教师讲解微课中的练习,对学生的分组讨论进行指导、总结,以组为单位随机抽取学生展示、表演扮演,并布置下次微课学习任务。学生课后通过自主学习微课内容,进一步实现知识的内化(Discussion ,Assimilation)。学生在此过程中不再是传统课堂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自定步调的学习者”。[5]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得到调动,能够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学习状况。
教学拓展与评价:
课后拓展是教学步骤的必要环节之一,可以深化学生思维,让学生延伸、强化所学知识,实现自我提升。课后(深入思考,书面表达)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可通过电脑、手机等泛在学习设备学习教师所推送的微课资源,进一步复习巩固重点、难点,延伸拓展新的语言文化知识,并通过QQ、微信等方式参与讨论学习心得,加强与同学以及老师的互动,形成线上、线下不同层面的交流和讨论的语言使用环境。
网络平台同时也要设置反馈评价系统。教师根据学生在平台上对教学环节的改进建议进行教学反思,并对微课进行完善修改。教师也可以在平台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从而实现师生互动、互评体系。
之后每周第一次课,教师讲授课本内容,对微课中的知识点梳理,第二次课,学生自主讨论,教师评价,布置课下微课学习任务。课后学生学习微课内容,参与线上平台的小组讨论,完成相应作业。接下来一周第一次课上进行教师讲解、答疑、总结。每周的模式类似。
在考核方法上,“对分课堂强调过程性评价,并关注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能够根据其个人的学习目标确定对课程的投入”。[1]因此,基础英语的课程评价可分为过程性60%+终结性40%。过程评价包括在线观看微课时间及按要求完成视频中的作业,占总分的20%,课程展示占20&,课堂讨论占20%;终结性评价为期末考试,占总分的40%。
1.泛在学习为英语专业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基于微课的英语专业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网络上充足的微课资源拓展了传统教学中的课堂学习,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平台,有针对性地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听、说、读、写、译的训练,在提高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在全真的社交环境中体验异质文化的社会习俗、价值道德,接受并形成能包容多元文化的完善人格。
2.基于微课的英语专业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讲解时间大大缩短。教师通过发展自身技术能力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所需技术进行可行性分析,并将其整合到语言教学实践中,设计课程的整体方案,并做出有效的反馈评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能力选择性学习,将个人经验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实现个性化自主学习。同时,通过隔堂讨论及线上、线下的各种拓展学习,在教师的积极反馈和引导中,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交流,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3. 通过《基础英语课程》的实践,学生通过教师教授、隔堂讨论、课后拓展的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主动将学习成果转化为高质量的作业、汇报,过程性考核也督促学生在平时进行有效性学习,提高学生课堂、课后的学习能动性。
4. 基于微课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教师是新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问题、讨论较少,因此教师只需课前充分备课即可,而在对分课堂中,学生的讨论、展示占了一半时间,讨论、问答的随机性增大,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以自如应对学生的各类问题并激励学生的创新性与自主性。
对分课堂是针对我国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而提出,在讲授和内化吸收之外,强调课堂讨论,改善了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互动中提高学生的创新力、思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使教与学实现了双向互动。泛在学习是学习技术与理论发展的新趋势,扩展了当今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对分课堂结合泛在学习,进行理论反思与教学实践,并利用互联网平台工具,将课程学习和小组讨论深度融合,完成互联网时代教学理念的革新和教学模式的转变。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2]张一春.微课是什么?我给出的定义[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8dfa9ca20101ouw0.html.
[3]戴维·克里斯特尔.现代语言学词典[K].沈家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56.
[4]康淑敏.教育生态视域下的外语教学设计[J].外语界,2012,(5):59-67.
[5]卢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4,(7):33-36.
The Innovative Study of PAD Class of English Majors’ Teaching Mode From the U-learning View— A Case Study of Elementary English
DENG Ya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008, China)
Micro-lecture is one of an important means of ubiquitous learning. As a product of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modern educational concept, its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fragmentation and miniaturization lead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ing mode and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philosophy. PAD class allocates the class time into three parts: presentation, assimilation and discussion. The core of PAD classroom discuss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critical thinking. The combination of micro-lectures and PAD class in English teaching can supplement the disadvantages of PAD class, enrich the activities of PAD class activities, and improv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so as to effectively enhance students’ ability of language use.
ubiquitous learning; PAD class; micro-lectures; English major
2017-07-20
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17年度课题(2017—R—54754)
邓 瑶(1983-),女,江苏徐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G642.3
A
1674-344X(2017)11-0108-04
陈君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