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玫
摘 要: 池州学院是一所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该院英语专业师范方向旨在培养服务于地方中小学英语教育的人才。《基础英语》是英语专业学生低年级必修的基础课程,其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和师范技能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在针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及任课教师的访谈基础上,试对该院该课程课内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基础英语》 课内实践 有效性
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是英语专业学生运用并提高语言技能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各高校都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的设置及实施。池州学院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师范方向主要培养将来从事中小学英语教育的毕业生。因此,实践教学的目的应包括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英语教学能力。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学生要熟练掌握语言应用技能及教学技能,这样才符合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要求,即培养和造就适应地方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基础英语》是贯穿英语专业一﹑二年级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也是英语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更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一门课程,在整个基础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在我院最新修订的《英语(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该课程总学时366,其中实践教学达到136个课时,几乎占据总学时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在英语专业师范生语言技能及教学技能的培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怎样对其进行合理的设置与安排,充分利用好这136个课时,以达到实践教学预期的目的,最大限度地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服务,需要教师们深思,迫切需要得到解决。
目前我院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分为课外实践和课内实践两部分。其中课内实践主要通过问答﹑小组讨论﹑复述等形式,侧重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然而,通过这些课内实践活动,学生在语言技能和教学技能上有没有得到预期的提高?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利用好实践教学? 这些问题的答案尚不明确。
一般来说,课内实践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考虑到实施的条件,能在《基础英语》课程中采用的有限。为了切实了解本校《基础英语》课内实践的成效,笔者对2013级英语(师范)专业的九十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学生反馈
问卷相关数据显示,该课程的任课教师们所采用的课内实践的活动形式主要有News Broadcasting(课前新闻播报),Oral Book Report(读书报告),Text/story Retelling(文章/故事复述),Debate(辩论),Role Playing(角色扮演),Teaching(上台讲课),Lesson Presentation(上台说课),Information Collecting and Reporting(信息搜集和汇报), Mini-lecture(就某个主题展开的presentation),Discussion(主题讨论),In-class Q&A(随堂问答),In-class Translation Exercise(随堂翻译练习),In-class Paraphrase Exercise(随堂英文释义练习)。
以上课内实践活动的课堂采用率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Oral Book Report是《基础英语》课堂中教师采用最多的课内实践活动,而每节课开始的五分钟让学生做daily report 也是我院该课程的一个惯例,初衷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尽早在讲台上找到从容感。紧随其后的是In-class Q&A,这是大部分英语专业课程中最普遍的一种课内实践,跟另外两种采用率较高的In-class Translation Exercise和In-class Paraphrase Exercise一样,这种实践形式可以贯穿整个课堂,不需要教师专门划出整块时间,操作起来简单易行。而专门针对学生师范技能设置的Teaching和Lesson Presentation在课堂中采用频率一般,尤其是后者。在所有课内实践活动中,Debate采用率最低。
然而,这些课内实践活动形式大多是任课教师根据授课经验及同行交流汇总之后的结果,真正在课堂中实施的效果如何,有没有真正让学生从中得到语言技能、思辨能力及师范技能上的提高,还是个未知数。
从问卷中得到的学生反馈看,课内实践所取得的成效跟教师们的预期还是有不小的差异。
在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提高方面,数据显示如下:
可以看出,学生认为Debate最能提高他们的语言技能,但这一实践活动在《基础英语》课堂上采用得并不多。而In-class Q&A 和Mini-lecture等这些教师们认为对学生的语言技能帮助很大的实践活动在学生看来却并非如此。
对于这些课内实践活动在提高思辨能力上的效果,学生们的反馈如图3所示,基本与教师的期许一致。
在师范技能(包括教态、教师口语、板书、多媒体的运用等)方面,学生大多认为Oral Book Report 和Teaching对自身帮助最大,而性质类似的News Broadcasting和 Lesson Presentation得分却低很多,这说明了一些问题。
不管是哪种课内实践形式,首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并长期坚持参与,这样学生才能在实践中全力以赴,让这些实践活动的效果得到充分的发挥。但从收集到的数据(图5)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这些课内实践活动的兴趣不是很大,最高的只有50%,而通过对部分学生的访谈发现,学生对于读书报告的兴趣与坚持的动机并非如表面看上去那么单纯,后文会详述。
二、教师反馈
教与学是两个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过程,前文通过学生问卷调查的反馈,我们了解到学生在该课程课内实践中的学习体会和需求,相对应地,我们对我院该课程的任课教师们进行了访谈,请他们从“教”这一角度谈谈自己在课内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体会。总结起来有以下两点:
(一)实践活动形式实则有限。上文有问卷数据表明任课教师在课堂上采用过的课内实践活动虽多达十几种,但有一些在课堂中可操作性相对较低,比如问卷中学生一致认为能提高语言技能和思辨能力的Debate。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1.课时有限。虽然近年来我院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在培养方案中加重了课内实践所占的课时比例,但真正操作起来时间仍然不够。拿第一学期来说,总课时为78,其中课内实践只有12个课时,平均到每一个教学周就只有不足一个课时的时间。《基础英语》所有的教学都是围绕对文章的分析和讲解展开,很多课内实践活动其实是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的。例如在讨论文章主题思想的环节中,通常会开展Discussion和In-class Q&A,而在讲解文章中的长难句时,也一定会组织学生进行In-class Translation Exercise及In-class Paraphrase Exercise。这些零散的课内实践就已经占用几乎全部的实践课时,甚至超出规定的课时,那么怎样匀出课时来进行一些如辩论、上台讲课、说课等形式更集中、更需要耗费整块时间的实践活动呢?
2.课程地位尴尬。《基础英语》的课程定位是英语专业低年级必修的基础课程,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会全面学习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并开始接受英美文化的熏陶,训练思辨能力。该课程与同期诸如《英语泛读》、《英语口语》、《英语语法》等其他课程融会贯通,为学生在高年级学习拔高课程奠定基础。也就是说,那些该课程所涉猎的语言技能和文化知识,学生在同期及后期课程中都会更细致地学到,而这些课程的课内实践活动必然会发生“撞车”现象。就拿Debate(辩论)来说,学生在口语课上就进行过多次大大小小的话题辩论,还有Daily Report,每次《基础英语》课雷打不动会有,而其他课程的任课教师也会要求学生进行类似的Presentation活动。在学生访谈中发现,同一种实践活动在不同课程中的多次重复,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学生的倦怠和抵触情绪,不利于课内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综上两个原因,一些对学生语言技能和思辨能力帮助很大的实践活动很难在基础英语课中开展。
(二)实践活动监管难度大。从前文引用的数据可以看出,在不同实践活动对语言技能和师范技能的提高程度方面,教师的期许与学生的实际反馈有一定的差异。一些在教师看来对提高学生语言及师范技能颇有裨益的实践活动如In-class Q&A,Mini-lecture,News Broadcasting等,对于学生来说却并非如此。其中当然有实践活动本身设置上的一些问题,例如随堂问答在学生看来对语言技能的提高不十分显著,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反思:是不是将问题设置得过于单一化了。然而,结合教师访谈来看,这种差异更多地反映出课内实践在操作时的监管问题。
前文提到学生对于Oral Book Report和News Broadcasting这两种同属Daily Report的课内实践活动的态度截然不同,明显更偏向于前者。他们认为前者更能提高他们的语言技能,对前者也更能做到长期坚持参与。实际上从语言技能的角度来看,读书报告更注重课前“读”的过程,课上的报告只是对课前读书的一个总结汇报,因此在做读书报告时学生的“读”和“写”技能能够得到更多的实践,而在新闻播报中这两种技能相对来说运用得要少一些。当然,这都是笔者的分析,从后来对学生的访谈得知,他们对读书报告之所以情有独钟,并不仅仅源于此。部分受访学生表示,他们在读书报告中所谓的“读过那本书”,很多都是很久以前读过,只有零星的印象,更有甚者根本没有读过书,只是为了应付老师,匆匆看一下作品简介;制作读书报告的课件时,也不需要自己动手,互联网上有很多现成的读书报告,他们只需要对内容作少许改动就可以直接拿来用,新闻播报反而有时候需要自己将新闻翻译成英文,更加费时费力。受访教师中有多位表示,曾在课上发现有学生的读书报告有抄袭的嫌疑,事后也在网上找到了原版。之后对读书报告这一实践活动进行了改良,加入了提问环节,让学生回答一些报告中没有涉及或者没有深入探讨的问题,但这种形式太占用时间,很难长期操作,无法杜绝学生敷衍了事的现象。
另外,对于Information Collecting and Reporting和 Mini-lecture这两种学生认为帮助不大、好感度不高的实践活动,教师反映其中存在监管的难题。有时这两种活动会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课下做好分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然而,教师课下了解到,并非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按分工参与任务,还存在“挂名”现象——任务没有做,只是挂了名字,照样拿到实践分数。教师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作用不大,还是会有学生钻空子。
总体来说,该课程的任课教师普遍感受到课内实践在实际操作中有一些难以掌控或解决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反馈来看,目前我院该课程的课内实践离预期的效果还有一些差距。
三、反思
任何改革都是在摸索中前行,实践教学改革也不例外。我们要结合院实际情况,多借鉴同类院校的改革经验,不断提高课内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为此,笔者做了以下思考:
(一)适当增加课内实践所占的课时比例。从前文论述中可以看出,培养方案规定的136个实践教学学时实则不够,从而导致很多实践活动不能真正发挥作用。而同类院校中的安庆师范学院则大大地增加了实践教学课时,课堂上实践活动的时间多达50%,让师生在课堂中能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操作。
(二)灵活运用各种实践活动形式。我院该课程任课教师制定了课内实践教学大纲,对每个单元的实践教学活动都有了初步的、系统的安排,然而实际操作中总会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因此,教师们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教学大纲,不拘泥于某一种或几种实践活动形式,将不同的活动串联或并联运用,教学效果必定会有所不同。
(三)加强监管,不让课内实践流于形式。课内实践监管的难题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严重影响到了课内实践教学的效果。教师们可以不断摸索,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试着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学院层面必须首先强化过程管理,为教师提供强有力的监管保障。在这一点上,安庆师范学院全面实行了实践教学的责任制、导师制和督导制,形成质量管理、 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我院也可以适当借鉴此种做法。
4.随时吸收学生反馈。教与学不分家,教学不是教师们闭门造车、纸上谈兵,实践教学更非如此。教师们要注重学生的教学反馈,结合学生的课堂学习感受和成效随时调整自己的实践教学方法与形式,这样才能让实践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才能真正受益。
课内实践教学改革是我院近年来教改的重头戏,《基础英语》实践教学更是在英语专业低年级的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让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用,真正服务于我院培养适应地方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本文只是漫长探索道路上踏出的一小步,后续必定会有更多的思考与探究,教师们会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守仁,朱 刚,王文宇.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5(11).
[2]王先荣,曹长德.高师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安庆师范学院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
本文为池州学院教研项目结题论文,项目编号:2014jyxm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