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广州体育学院广东广州510500)
赣南于都客家“茶蓝灯”民俗体育活动的研究
□刘燕(广州体育学院广东广州510500)
于都“茶蓝灯”民俗体育活动是赣南客家民间重要的民俗体育活动之一,内容丰富,表演形式独特,且富有于都山区特点的民间灯采歌舞。本研究采用实地访谈法、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法,对于都“茶蓝灯”民俗体育活动的产生背景、主要活动内容、特征及其价值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保护措施。
茶蓝灯民俗体育
民俗体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也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引入,人们对民俗体育的研究逐渐得到重视,。赣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客家民俗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以其历史悠久和内容丰厚而为世人所瞩目。“茶蓝灯”是客家重要的民俗体育活动之一,有着厚重文化底蕴。因此,对该民俗体育项目进行考察具有深远的意义。
(1)研究对象:以研究赣南于都“茶蓝灯”民俗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田野调查法。
3.1、于都客家“茶蓝灯”民俗体育环境
(1)“茶蓝灯”民俗体育的自然地理环境。
于都县地貌复杂,整个地势由一系列平行山岭与许多大小不等,成因多样的盆山组成。大致由西南向北东伸展连绵的山脉,形成一个封闭式的以低山丘陵盆地为主的丘陵地貌。而气候和土壤主要是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条件,茶树喜温暖、潮湿、荫蔽的生长环境,于都这适当的温度、水分、光照和土壤条件,创造了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2)“茶蓝灯”民俗体育的文化环境。
赣南客家人主要来自中国历史上的六次大迁移。由于赣南客家人来自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环境,使得具有赣南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成涵盖了早期的本土文化。赣南是客家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蕴含种类丰富的客家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在节日期间产生的赣南客家民俗体育反映了当地风俗习惯,还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客家民俗体育文化,于都“茶蓝灯”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3.2、于都“茶蓝灯”民俗体育活动起源
关于于都“茶篮灯”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唐、宋时期。在唐朝末年,动荡的社会和饥荒导致了大批中原人南下,部分中原人到达于都县黄麟乡等地落户后,居住在深山老林,与山为伍,伴水为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爬山种茶,辛勤耕作。为消除种茶的辛苦和传递情感,茶农唱起了山歌、茶歌。春天,是他们最开心的日子,于是他们将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种茶、采茶、倒茶、炒茶、卖茶、送茶与灯笼舞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赣南特色且富有于都山区特点的民间灯采歌舞。随着采茶歌的歌唱与发展,借以当时盛行茶区的龙灯、马灯和舞狮形式,发展成了今天的“茶篮灯”民俗体育。
3.3、于都“茶蓝灯”民俗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
(1)“茶蓝灯”的制作过程。
茶篮灯,先用竹片扎成六角形的架子,然后在外面糊上剪刻成各种各样吉祥图案的红、绿、黄三色彩纸,中间装上灯。茶篓,形同茶篮灯,它只是尺寸稍大些,上端系于扁担绳上。手绢,一尺见方绸布制成。现今还有五角星,是先用竹片扎成五角星的形状的架子,然后再外面糊上红色的布。
(2)“茶蓝灯”民俗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茶蓝灯”民俗体育活动到现在为止,大致有两种组织方式,一是村民自发的和群体参与的,尽管社会的变迁促使客家民俗体育的组织有所变化,但组织茶蓝灯活动都是一些有威信的人负责的。“茶蓝灯”民俗体育活动自唐朝起都是由自家宗祠的德高望重的老一辈人带头组织,会邀请有“茶蓝灯”的屋场一起到村委上、镇上去表演。二是由政府组织的,“茶蓝灯”演出一般在农历12月下旬至元宵,村里面有做新房搬迁,老人祝寿,庙会等喜庆日子都会有表演。现在于都出演者共有13个,一个茶郎,一个茶姐,六个茶妹,伴奏的有五个人,每当演出的时候,茶蓝灯对敲锣打鼓来到围屋或祠堂外边的大路时,乐队就会奏出欢快的“闹台锣鼓”,唱起祝赞歌,然后主人请喝茶或者赠送红包,凡“茶蓝灯”演出的队伍所到之地热闹异常。
(3)“茶蓝灯”民俗体育活动的表现形式。
茶蓝灯演出一般是茶蓝灯演唱队伍沿着村落敲着锣鼓,若有人放鞭炮迎接则停下来。进屋场,到祠堂里或禾坪上演出。一天一般要演五、六场。因此,茶蓝灯的演出范围都不太大,总是以自己屋场为中心,朝外辐射。也有走家串户型的茶篮灯表演,这种形式的表演多是由一些老艺人自发带头组织,在一些节假日上街到一些商户、人家进行表演,其目的是为了祝福和传播茶篮灯文化,并在表演的同时讨红利,以作为演出的经费。茶蓝灯表现得都是茶家与商家的生活。特定的环境也是与茶相关的茶山与卖茶路上,舞蹈动作都与之相适应,男的动作都是半蹲,这表现了茶商爬山越岭买茶的情景,女的则是于齐胸部的舞动,这与摘茶的动作相近。
3.4、于都“茶蓝灯”民俗体育活动特征
(1)农耕村落文化特征。
茶篮灯民俗体育具有典型的农耕村落文化特征,对客家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春节期间迎来茶篮灯,活跃了一村一屋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老俵还认为,迎来了茶篮灯,家里更吉利,田里更丰收,出门更顺畅,生意更红火,家人更平安。
(2)演出的多样性特征。
茶篮灯的演出多样性。一是基本保持原始风格,音乐、剧本都照老本,表演亦循老法,;二是在原始基础上,音乐、内容都有改进,剧本精减,演出时间变短,同时加入新内容,给内容赋予了新的时代气息,即使是在人少的情况下也能进行表演,即使只有两个演员,一演茶女,一演茶郎,内容也较多言情之事。
(3)音乐优美动听,活泼欢快。
茶篮灯表演音乐完整,优美动听,活泼欢快。共有摘茶歌两首;倒茶歌两首;送茶歌两首;卖茶歌、贩茶歌、拜年歌、送茶神呼赞歌各一首,从摘茶到送茶,一套计十首,首首曲子优美动听、欢快活泼。
(4)道具精美,运用巧妙。
道具运用巧妙,茶篮灯多数是茶女双手端一茶灯(里面点上灯),茶郎挑一担茶灯进行表演,茶灯可用来进行表演,又可用来装东家送的红包。有的地方演出,茶女一手茶灯,一手手绢,有些地方则是一手灯,一手舞动缠于腰间的红绸带,牙人打一小钹上场表演。
3.5、于都“茶蓝灯”民俗体育活动价值
(1)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由于茶篮灯轻松活泼、贴近群众生活,过去一直是于都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每年的春节开始,至元宵节之前,茶篮灯的艺人们便身着彩服,挨家挨户进行演出,所到之处都甚受欢迎,为群众送去了欢乐和笑声,营造了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
(2)促进社会和谐。
“茶蓝灯”的表演艺人们平时都是在家务农,需要演出时,他们便聚到一起,这时,他们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的劳动、生活等方面的情况,无形间就加深了乡亲之间的感情。另外,艺人们在原有的茶篮灯剧本基础上进行创新,编排一些与时俱进,反映现实的剧本,对有关政策、法规等进行宣传。他们用生动的说唱、惟妙惟肖的表演来引人入胜,寓理于情,潜移默化人们的思想,达到和睦相处、互帮互爱等目的。
(3)强身健体、愉悦身心。
茶篮灯表演是一项愉悦身心的智慧创作和表演活动,对表演者来说,是一种健康休闲的方式。人们在参与活动中实现自我娱乐和心理满足,同时也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因此许多表演茶篮灯的老艺人,与同年龄段的人相比,他们的灵活度、力量、反应等身体素质都较好。
3.6、于都“茶蓝灯”民俗体育传承保护现状
于都“茶篮灯”沿袭了最原始的舞蹈技能的传承人年事已高。据于都县文化馆馆长何小兰提供的传承谱系,9人当中最长者已经70多岁了,最年轻的已40多岁。由于电影、广播、网络、电视等新兴文化的普及,“茶篮灯”和许多传统民间艺术一样,逐渐失去原有的市场。随着“茶篮灯”艺人年事渐高,唱词逐步的遗忘,“茶篮灯”的表演以及相关道具的制作工艺面临濒临失传的困境。因此,对“茶篮灯”进行挖掘、保护,无疑对研究赣南客家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对这种认识,于都县从2005年开始对“茶篮灯”进行完整、规范的发掘和抢救,先后收集、整理、拍摄了一部分唱本、图片以及影像资料,并且也积极的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加强于都“茶篮灯”的研究和保护。目前,该县成立了“茶篮灯”文化研究保护中心,建立了茶篮灯特色示范村,并制定了于都“茶篮灯”保护的计划,开展了于都“茶篮灯”进校园等活动,2007年于都“茶篮灯”入选赣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7、于都“茶蓝灯”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困境
相对于之前来说,“茶蓝灯”民俗体育活动正面临着生存的外界环境不断恶化,活动资金缺少,传承人员的流失,政府相关部门保护力度弱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些也都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所致。
面对时代变迁和文化的冲击,于都“茶蓝灯”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活动正面临着消逝的危机,近15年来,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加上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茶蓝灯”文化不再处于主导地位,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危机;“茶蓝灯”文化的组织需要一定的经费,原来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公共财产的收入,改革开放之后,农民自己当家作主,就再也没有公共财产了,需要筹备活动资金,人们的热情和积极性降低,资费来源少,“茶蓝灯”活动越来越少;于都“茶蓝灯”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主要靠家庭传承,一些熟悉“茶蓝灯”民间工艺,会舞灯的师傅相继离世,尚健在的艺人年事已高,年轻一代都以出去打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直接导致了人们不再愿意生活在落后的乡下;政府相关部门保护力度弱,不利于于都“茶蓝灯”民俗体育活动开展。
4.1、结论
(1)于都“茶蓝灯”民俗体育活动是独具赣南特色,且富有于都山区特点的民间灯采歌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其内容丰富,表演形式独特;
(2)于都“茶蓝灯”民俗体育活动具有典型的农耕村落文化、演出的多样性、音乐优美动听、道具精美等特征。同时具备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强身健体、愉悦身心价值;
(3)于都“茶蓝灯”民俗体育活动面临着时代发展及生活方式改变的冲击,表演队伍良莠不齐,活动资金缺少,传承人员的流失,政府相关部门保护力度不够等多方面的问题。
4.2、建议
(1)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
民俗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大部分的民俗体育文化活动和设备的建设,都需要政府的经费支持,相关政府部门应重视对文化活动经费的投入,制定相关的措施,以确保民生体育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
(2)加强对“文化生态”的保护。
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活动的传承与发展与当地的生活习惯,民风民俗,原始信仰,风土人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民俗的开展须从实际出发,从整体文化的生态出发,联系群众,宣传民俗体育文化,对其的文化生态进行保护。
(3)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度。
茶蓝灯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许多的民俗体育活动缺乏影像和文字资料记载,因此没能很好地保护传承,如今现代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我们可以利用媒体的力量进行宣传,鼓励利用广播,网络,电视等不同形式的媒介,大力宣传民俗体育文化。
[1]吴玉华.赣南客家节庆民俗体育及其文化特征赣[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06).
[2]桑全喜.我国民俗体育的生存与发展对策[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4(3).
[3]谭东辉,刘志民.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及其价值的研究——上犹县营前镇“九狮拜象”田野调查[J].南京体育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4]王俊奇.江西客家民俗体育历史源流及其文化特征[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01).
[5]常鑫,陈光玖.论民俗体育的文化价值[J].新西部(下半月), 2007,(04).
G812
:A
:1006-8902-(2017)-06-L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