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课堂低效教学行为研究

2017-03-08 09:10李白桦孙美乔
关键词:计算机课堂教学课堂

李白桦, 孙美乔

(辽宁师范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计算机课堂低效教学行为研究

李白桦, 孙美乔

(辽宁师范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计算机学科知识体系日益庞大、学生学业负担加重的现状,迫切需要高效的课堂教学,而高效的课堂教学有赖于教师良好的课堂教学行为。然而,部分计算机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诸多低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本文在界定了低效教学行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课堂观察、教学录像及分析、师生访谈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梳理总结计算机课堂低效教学行为的几种典型表现。针对几种典型的低效教学行为,从具体实施的层面,探讨计算机课堂低效教学行为的矫正策略。

计算机教师;低效教学行为;矫正

一、研究背景及低效教学行为界定

(一)研究背景

课程改革一直是我国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核心内容。钟启泉教授强调:“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①钟启泉. “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 教育研究, 2007(6): 31.课堂教学作为达成教育目标的主要渠道,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关系学生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是教育研究的重要方面。过去,教育者大多以宏观的视角来研究课堂教学,却忽视了学生与真实课堂情境的联系。20世纪中叶,美国结构主义课程改革运动因遭到教学实践的抵制而失败。历史警示我们,课程改革一定要重视实践环节,深入研究并帮助教师充分理解课堂教学中各个因素的内在联系,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各高校普遍开设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专业课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相关理论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学科内容不断更新、扩充,知识体系日益庞大,学生需要掌握的学科知识日益增多,学业负担加重。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优化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外,迫切需要高效的课堂教学。聚焦计算机课堂教学活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是计算机课程改革的着力点。

教育是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为表征的。在教育过程中,只有通过教师行为这一桥梁和中介,才能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达到信息沟通②唐松林. 教师行为研究[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4.。现代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课程的理念深刻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只有良好的教学行为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改进计算机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准,而影响教师教学水准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其课堂教学行为。在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实现高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影响重大。

然而,通过大量的调研和课堂观察,我们发现部分计算机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诸多低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开展基于计算机课堂的教师教学行为研究,对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能为当前的教育改革提供相关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案例,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低效教学行为界定

低效课堂是相对高效课堂而言的。高效课堂是近些年教育领域的热词,它的基本描述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戴小红. 例谈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教学行为[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6):30-31.好的教学效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效率,即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大,表现为课堂容量大、学生的学业负担少等;二是高效益,即学生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在思维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上获得较大进步。与高效课堂相悖的低效率、低效益的课堂即低效课堂。在低效课堂中,教学活动的效果差,学生所获得的发展不足。

课堂的效率和效益通过教学行为才能得以实现。因此,长期以来教学行为都是课堂教学研究的重点。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教学行为进行定义,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参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后,笔者较认同叶立军教授从狭义的角度对教学行为的定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的一切活动或表现,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外显的,是可以观察和记录的。”*叶立军. 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21.

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如果由于教师教学行为的偏差,造成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率低下、情感思维等方面发展受限,我们可以将这样的教学行为理解为低效的教学行为。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观察对象为L 省两所高校3门本科生计算机课(2门计算机专业课、1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6名教师。选取方法是从学生评教系统中,按课程分类评分排名从后至前的顺序,再结合学校督导和同行教师的评价情况来确定。这些教师具有以下特征:所教学生学业成绩不理想,教龄普遍较短,学生对其评教分数较低,督导和同行老师对其的评价不高。

(二)研究思路和过程

本研究以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量与质相结合的方法为指导,并根据各部分的实际需要分别采用课堂观察、师生访谈、课堂录像及分析的具体方法,研究过程包括如图1所示的基本步骤。

图1 研究过程

第一,深入课堂,观察作为研究对象的6位计算机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表现,发现其存在的直观问题。在课堂观察的同时,对其教学过程进行全程实时录像,以备课后访谈时回放和对教学视频进行详细分析;第二,针对课堂观察中的问题对师生进行访谈,了解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的认识和解释,以及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看法;第三,对课堂教学录像进行视频分析,统计整理出教学行为的量化数据,为课堂教学行为诊断提供更加精确的数据信息;第四,在前述量与质混合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分析结果,梳理出计算机课堂低效教学行为的典型表现;第五,在对计算机课堂教学作整体思考的前提下,进行教学行为的优化研究,从具体实施的层面,探讨计算机课堂低效教学行为的矫正策略。研究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教育教学研究中搜集可靠资料的重要手段,已成为研究课堂教学最主要的方法之一。课堂观察分为现场听课和观看教学录像两种方式。本研究采用现场听课的观察方法,直接获取6位观察对象的实时教学信息,并形成文字观察记录。

2.教学录像及分析

录制课堂教学视频,可以清晰完整地再现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同时易存储、分析和组合,是一种强大的情境记录方法。本研究在课堂观察的同时,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实时录像,采用双机位(教师机位和学生机位)拍摄,用以获取整个教学情境的视频资料。在后续的教学视频分析阶段,我们反复观看视频内容,对视频进行了两次整理:第一次整理,将教学录像转化为文本形式,即将整个教学过程用文本的形式记录下来,除记录师生双方的语言外,还辅以教学环节和课堂环境的描述;第二次整理,将文本记录转换成表格的形式,统计出教师讲授的时长、提问次数及类型、切屏次数等数据。

3.师生访谈

为了多视角了解课堂教学情况,我们在课后对授课教师和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并形成文字记录。教师访谈采取边回放教学视频边访谈的方式,主要针对课堂观察中的问题了解和听取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认识和解释。学生访谈对象为随机选择,就他们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看法和对自己学习效果的评价进行了访谈。

三、计算机课堂低效教学行为的典型表现

(一)控制过度

学生在计算机课堂上学习新知识并进行应用实践,需要安静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这决定了计算机课堂模式有别于其他学科。但许多教师总是不放心、不放手,担心学生不明白,过度掌控课堂的话语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讲授时间过长

为方便学生操作实践,计算机教学基本都在机房进行,每次课时长90分钟。本次观察研究的6位教师平均讲授时长为51分钟,整堂课下来近半数的学生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其中R老师只给学生留下23分钟的操作时间,下课铃响时,同学们抱怨时间太短,不能完成操作任务。

2. 切换屏幕次数过多

由于不放心,教师总是有话要讲,加之有的教师在切屏时缺少必要的提示,课堂被“切”得支离破碎。R老师在第五次切屏后引起了大部分学生的反感,甚至嘘声一片。因为切屏会打断学生的思路,故教师应该慎重。表1为6位教师的讲授时长和切屏次数。

表1 教师的讲授时长和切屏次数

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的6位教师平均讲授时长占课堂总时长的56.7%,留给学生进行操作实践的时间过少,造成学生缺少足够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进一步的创意和创新自然无从谈起。被测的6位教师平均切屏3.8次,频繁的切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思路。

(二)任务驱动力不足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目前计算机课堂最为常用的教学方法。它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把教学内容内隐在有代表性的任务中,把完成学习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重心。它的应用使计算机教学方法得到丰富和发展,深得计算机学科教师的青睐。任务的设置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的关键,因此教师对任务的设计和呈现显得尤为重要。

这里的“驱动”实质上应是一种“主动”,是对学习者内在的“驱动”,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驱使”。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本质是通过“任务”来“诱发”、“强化”和“维持”学生的成就动机;反过来,成就动机构成了学生学习和完成任务的动力系统*李艺,李冬梅.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8-119.。其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创设任务及其他手段激发、维持和强化学生的成就动机,使之形成积极的、具有自我指向的学习。但目前这种教学方法在计算机教学中有被滥用的现象,绝大部分教师对任务的理解有偏差,自认为是在“任务驱动”,实则是将新知识“装进”任务,并没有发挥出“驱动”的作用,造成学生内驱动力不足。

具体体现在对以下四个“度”把握不合理上:

1.密度

有些课堂的任务过少,密度太小造成学习效果“浮”;有些课堂任务过多,密度过大使学生疲于应付,学习热情被“沉”下去。

2.难度

任务的难度设置过大或过小,脱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3.梯度

多个任务之间缺少有效的相互衔接,不能够有序递进。

4.开放度

任务的主题内容是限定的、单一化的,开放性不够充分,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表现。

(三)不“善问”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浓缩了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理解,展现了课堂教学的艺术。善教者必善问,只有“善问”,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但遗憾的是本次观察研究的6位计算机学科教师均不“善问”,课堂提问都存在低效的问题。表2是对教学录像进行编码和分析后得出的统计数据。

表2 教师提问情况统计表 单位:次数

依据Bloom认知领域分类的6个层次,结合教师提问的作用和目的,我们将提问按照识记、理解、分析和评价4种类型进行统计。对表2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这6位教师的教学提问行为存在如下问题:

1. 提问随意性大

每位教师都出现了无意识提问,“是不是”“好不好”这类无意识提问的次数大约占总提问次数的26%,提问缺乏目的性,这样的课堂提问对学生来说是无效的。

2. 问题类型层次低

封闭式的识记性提问和理解性提问比例较高,而开放式的分析性提问和评价性提问很少,问题类型大多处于低层次水平,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思维。在课后访谈中甚至有学生说“老师的提问很好对付”。

3. 提问数量失衡

W教师提问16次,而C教师只做了2次无意识的提问。课后访谈中,C教师表示“要讲的内容太多,担心提问会耽误时间”。W教师边看回放的教学录像边反思说: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特意多设计了一些提问,但是没有认真考虑问题的层次。”这种重数量轻质量的提问在被观察的6位教师中普遍存在,有些教师甚至意识不到自身教学行为的失当。

4. 理答方式不当

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需要进行理答。但在理答方式上,教师经常表现出打断学生的回答、重复学生的答案、代答、消极批评、不予理睬等行为,说明教师只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引导。

(四)错失动态生成

计算机学科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教学过程中的变数要比其他学科大,常常“节外生枝”。著名教育家叶澜认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苏永平. 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实践[J]. 课程·教材·教法,2016(4):30-37.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互动过程中会有丰富的动态资源生成,教师如何处理和利用这些资源是课堂评价的一个重点。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灵活地进行教学策略的改进。但是研究观察中的6位教师显然缺乏这种能力,错失了许多可能生成的课程资源。具体表现为:

1. 忽视学生的一举一动

在课堂观察中,我们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学生举手好久,教师却没有发现;教师埋头于教师机后面,无视学生的表现,自顾自地往下讲;等等。

2. 缺失对学生思维的后续引导

虽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预留了提升学生思维的空间,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促进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引导却很不到位。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馈大多是基于正误的评价,忽略了以进一步的追问来加强师生互动;当学生热烈讨论并提出问题时,教师却以“这个我们用不到”“课堂时间有限,我们课下再继续研究”“这个以后会学到,到时再说”等说辞来搪塞,使学生感到扫兴。

四、计算机课堂低效教学行为矫正策略探讨

对于课堂教学行为的矫正,在策略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环境支持策略、发展性支持策略、具体实施策略。环境支持策略包括社会背景改造和课堂内部环境的建设,发展性支持策略包括专家引领、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及学科教学知识(PCK)的提升等*张建琼. 课堂教学行为优化研究[D].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5.。以上两种策略只有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中才能得以实现并发挥其综合效应。本文的矫正策略探讨定位在具体的实施策略上。

(一)重组课堂结构,还时间给学生

只有为学生提供安静宽松的环境,他们才有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只有在实践中高质量完成任务,能力才有可能得到提高*李冬梅. 基于教学实践的信息技术课程研究[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5:26-27.。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科特点重组计算机课堂,给学生充足的实践时间。教师要尽量把新授内容在最短的时间内和学生共同探讨清楚,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实践,中途尽可能不去打断学生,更不要反复切屏。

(二)设计开放式任务,留空间给学生

课堂的问题引导是核心,任务驱动是关键。在设计问题和任务时需要仔细推敲,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进行开放式设计,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

1.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线,提出开放式问题

整体规划课程,突破课堂和教材的空间,把教学内容融入一个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将需要用到的知识与技能在新的教学情境中不断回溯,巩固加深。这种面向实际应用的教学设计有时需要调整课程内容的顺序,甚至对课程内容进行增删处理。这就需要教师深刻理解并准确把握计算机专业知识,需要智慧和不断创造,更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历练和探索。

2.以自主创作为核心,设计开放式任务

课堂的核心任务应该是设立在封闭式任务基础上的开放式任务,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教学,强调的是应用和发现,挑战的是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长期在这样的课堂中得到训练,专业意识和计算思维自然会得到强化。

(三)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引领学生思维

叶澜教授主张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 教育研究,1997(9):3-8.。课堂的组织引导不仅要按课前的预设进行,更重要的是关注课堂生成,不断判断、促成、引导、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出来的各种动态资源,积极促成课堂教学的高效。

1.精彩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统一的,为了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各种意外,更加需要精心的教学设计,预估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想好应对策略。当然,迎接这样的挑战,需要教师厚积薄发。

2.激发新知学习过程中的动态生成,灵活调整策略

教师在把握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当学生生成一些偏颇、有缺陷的问题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和点拨;当学生生成富有创意但陈述不清的问题时,教师要用简单概括、重点强调的方式使全班同学明了……*李冬梅. 基于教学实践的信息技术课程研究[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5:66.此时的动态生成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

3.恰当处理实践活动中的动态生成,鼓励探究

对于计算机学科来说,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发现问题,这时应该是教师最忙的时候,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帮助不知问题出在哪儿的那些学生……这时的动态生成是此起彼伏的。

五、结 语

虽然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但从整体上看,教师的教学理念并没有根本性的突破,一些教师追求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评价方式的形式化,加之学科教学知识的薄弱、教学机智的缺乏,导致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抹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聚焦计算机课堂教学行为研究,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矫正低效的教学行为势在必行。

从本质上来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由教师教学行为能力决定的。教学行为能力是指在不断更新、无法精确预计的课堂教学情境中,目标明确、独立自主地,并在符合体制框架条件下,组织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能力*希尔伯特·迈克. 课堂教学方法(理论篇)[M]. 龙岚岚,余莤,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7.。这是一种源自实践的缄默性知识,一般来说,会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而逐步提高。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能力的提升并非是自动发生的,它需要教师学会从教学经验中反思并做出主动选择。计算机学科教师应当立足于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发展的需求,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深入思考,努力提升教学行为能力,从而改进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

课堂教学行为研究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学论研究的永恒话题,很多学者对之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也会发生变化,存在的问题会更加复杂,因此,关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

〔责任编辑:张秀红〕

Study on low-efficient teaching behaviors in computer classes

Li Baihua, Sun Meiqiao

(SchoolofComputerandInformationTechnology,LiaoningNormalUniversity,Dalian116081,China)

Effective class education is in urgent need considering expanding computer science and knowledge system as well as increased studying burden. Effective education depends on good class education. However, some computer science teacher has low-efficient teaching behavior in class, which directly affects studying quality. Empirical study is carried out based on comprehensive use of class observation, education video and analysis, teacher-student interview as well as definition of low-efficient teaching behavior to summarize several classical performances of low-efficient teaching behavior. Correction strategies for low-efficient teaching behavior in computer science class are discussed regarding several classical low-efficient teaching behavi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tailed implementation.

computer science teachers;low-efficient teaching behavior;correction

10.16216/j.cnki.lsxbwk.201702065

2016-09-20 基金项目:东北三省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重点研究课题“高中信息技术优秀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XTZX20130004-5);辽宁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课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LSJSJY2014009)

李白桦(1970-),女,辽宁辽阳人,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和教师教育研究。

G642

A

1000-1751(2017)02-0065-06

猜你喜欢
计算机课堂教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计算机操作系统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