宕江摄知庄章组字演变过程中的几个特点

2017-03-08 09:12安拴军
关键词:官话元音声母

安拴军

(渤海大学 国际交流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宕江摄知庄章组字演变过程中的几个特点

安拴军

(渤海大学 国际交流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宕江摄知庄章组字演变轨迹的勾勒需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庄组三等韵字与知章组三等韵字的演变路径是否一致;二是宕开三庄、江开二知庄组阳声韵字读为合口呼的原因;三是宕开三庄、江开二知庄组字的声母读同唇齿音pf组的原因;四是现代汉语方言各大方言区的舒促发展是否平衡。传统文献和现代汉语方言相互印证是探究这几个问题的重要途径。

宕江摄知庄章组字;阳声韵;入声韵;演变

宕开三庄、江开二知庄组阳声韵字在中古《切韵》(广韵)时期本为古开口,可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变为了合口呼。同摄入声韵字本与之相配齐整,保留塞音韵尾-k,可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与阴声韵果摄合流了。纵观整个现代汉语方言,三组字的表现又不仅限于此,阳声韵还有读开口甚至撮口的情况,入声也还有读喉塞尾-的情况。由于三组字的特殊性,学者们在研究近代汉语韵书或韵图的音系系统时经常会产生分歧。宕开三知章虽同为三等,却与宕开三庄的演变路线有很大差别。要想勾勒宕江摄知庄章组字的演变轨迹,有四个问题值得特别注意。

一、庄三腭介音i丢失

《切韵》系统庄组有二等韵也有三等韵,庄三与其他三等韵字一样,也带有腭介音i,可是到了等韵图(如《韵镜》《七音略》)时代,庄三组同庄二组一起被放在了韵图的二等位置。传统观点认为,庄三组在等韵图中仍然保留腭介音i,理应放在三等的位置,但这一位置被章组占据,韵图作者只好将其放在二等,这样做实属无奈之举。不过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界又有了新的解释,如薛凤生(1999)在研究支思韵的形成与演进的过程中遇到了这一问题,他解释说这种现象也许就是语音演变的结果,到了韵图时期,庄三组的i介音很可能已经脱落,变得与庄二组一样了。杨耐思在《汉语“知、章、庄、日”的八思巴字译音》(1984)一文中详细列举了八思巴字译音系统的声、韵配合关系,从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庄组三等和其他三等字有明显的不同。杨先生指出,八思巴字译音系统中的知庄章已合流为一套声母,庄三与同摄章组对立,差别应该在介音上。

王硕荃(2002)参照《蒙古字韵》等八思巴汉语资料,分析了《古今韵会举要》的语音系统。《古今韵会举要》把知庄章三组声母都归在“次商音”这一类,说明它们已经混并。知二、庄二合并在一类某字母韵里,知三、章组合并在另一类某字母韵里,形成了明显的对立。这“一方面说明相混的两组大约有着共同的历史来源,另一方面,也说明庄组声母确实有不同于其他舌齿音的特点。”*王硕荃.古今韵会举要辨证[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40.

麦耘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主张把等韵图的“某等”与《切韵》的“某等韵”两个概念严格区别开来。他在《从中古后期-近代语音和官客湘赣方言看知照组》(2010)一文中指出,《切韵》成书于公元601年,为中古前期系统,等韵图大约创于唐末,为中古后期系统。“照二组”“照三组”是中古后期的概念,其中“二”“三”指等韵图的二等、三等,而不是《切韵》的二等韵、三等韵。“庄组”“章组”则是中古前期的概念,表示两套不同的声母,而不论其韵母类型。当庄组分“庄二组”“庄三组”时就涉及韵母类型,其“二”“三”指的是《切韵》的二等韵、三等韵,而不是等韵图的二等、三等。

庄组的特殊性不只反映在文献材料上,还体现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台湾学者龙宇纯(1981)利用《汉语方音字汇》对照穿床审四母的读音进行了考察,他发现,庄系字的主要元音比章系字低,意即庄系字读音比较洪大。张琨(2009)认为宕摄庄系字在方言中的合口现象或以u介音呈现,或将合口成分移至主要元音。陈泽平(1999)通过观察发现,福州话等南方方言的文读音在内转各韵摄表现出庄章两组字洪细对立的音韵规律,这种对立,有的表现为i介音的有无,有的表现为主要元音开口度的大小不同,有的表现为唇形的圆展不同。于是,陈先生推论《韵镜》《七音略》将三等韵的庄组字排在二等位置是有“时音”基础的。从《切韵》到《韵镜》的五百多年间庄组声母的发音部位由舌叶转到舌尖后,导致i湮灭,韵母由细转洪,庄组字的韵母已不再具有三等特征,同韵摄的庄章两组字的韵母洪细对立。

王本瑛(1996)将庄组三等韵字与其他三等韵字的相异之处归纳为三点:

1.韵母变异读法较多。

2.主要元音较低,多半和精一同,部分粤方言和客家方言比精一低,另一方面,塞擦音声母的卷舌化会拉平庄三主要元音的特殊,这主要分布在官话区。

3.韵母多为合口,或有-u-介音或主要元音为后元音。

拿宕江摄知庄章组阳声韵字来说,宕开三知章与宕开三庄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声同韵异、声异韵同、声韵皆异三种类型。其中声同韵异按照介音的有无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两组字全有或只有一组有介音,如齐齿:开口、齐齿:合口、开口:合口、开口:撮口等类型;另一类两组字均无介音,即均为开口呼,但即便如此,两组字的主要元音也往往存在差别,如信宜ɛ:、廉江:,宕江摄开口知庄组字的主要元音一般比知三章组字偏后、偏低。一般而言,如果知三章发生平舌化,读同精组一等,知二庄也往往发生平舌化;如果知三章没有发生平舌化,知二庄也有可能发生平舌化。这说明,宕江摄开口知庄组字的变化往往比知三章快一些。

由此可见,庄三的“三”有名无实,虽名为三等,但和其他的三等韵字有很大的差别,从前人的成果来看,从中古到近代汉语时期,庄组三等与其他三等韵字的演变路线不同。我们可以追溯一下庄组的历史,在上古谐声系统里,精组和照组常常分不开,如“且清”作为“阻庄、俎庄、助崇、诅庄、租精、祖精”等字的声旁,因此有了“精照互用”的门法:“反切上字为精组字、反切下字为二等字时,被切字为照组二等字;反切上字为照组二等、反切下字为一等字时,被切字为精组一等字。”*语言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语言学名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52.这又引出一个问题,即上古音系声纽中是否有精组(精、清、从、心)和庄组(庄、初、崇、生)的对立?学界大致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上古音系声纽有精、庄两组的存在,庄组三等字来源于二等韵,董同龢(2011)就持这种观点。一种认为上古音系只有精组没有庄组,庄组字古归精组。李方桂(1980)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精组二等的介音r促使精组的声母改变而产生庄组。但不管哪种观点,都能说明庄组字的特殊性。此外,这种特殊性还体现在中古时期庄三与章三出现的环境上,董同龢在讨论-系字(照二组)的上古音声母时提到:“-系字在中古各韵摄的分配,大体的倾向是:凡在有二等韵的摄里(外转),他们都集于二等韵而不见于三等韵;只在没有二等韵的摄里(内转)才出现于三等韵。所以我们可以说,这样的分配是有条件的变化的结果,凡-系字原来都只见于某一等。”*董同龢.汉语音韵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1:291-292.这也是“三等庄组源于二等韵说”的一个理由。刘泽民(2011)甚至认为庄组三等字在《广韵》时期就已经脱落了i介音。“第一点,《广韵》三等韵的庄组字不做其他声母的反切字,是因为其实三等韵的庄组字韵母-i-介音脱落,自然不能用它做其他声母的反切下字;第二点,一些三等韵的庄组字有相应二等的又音,正好反映-i-介音处于脱落过程中,有些字读不读-i-介音两可,保留-i-介音的读三等,丢失-i-介音的读二等。”*刘泽民.客赣方言庄组字的历史演变[G]∥刘泽民.南方方言研究论稿.上海:中西书局,2011:57-58.

总之,庄组字的“三等”与知章组字的“三等”来源不同,因此在语音演变过程中总是表现出差异,庄三的“三”或来自精组,或来自二等韵,因此没有像知章组那样经得住历史考验,而是很早就开始“消失”直至“殆尽”,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我们很难再看到庄组拥有腭介音的现象,而知章组却比比皆是。李新魁(1984)认为腭介音的消失跟声母有关,他认为组的卷舌作用使得后面i的发音部位逐渐向其靠拢直至演变为,然后声介合一,变为了开口呼。演变模式如下:*iɑ>ɑ>ɑ>ɑ。这种解释很有道理,我们还可以做进一步的思考,组声母后面有个隐性的,也就是说在发卷舌音时很容易带出个卷舌元音,后面的高元音i自然竞争不过这个原生态的音,于是逐渐被吞噬掉了。宋朝初期的《韵镜》《七音略》记录的是语音演变的真实情况,无需再用“假二等”来解释。

二、宕开三庄、江开二知庄组阳声韵声字u介音的产生

宕开三庄与江开二知庄组阳声韵字在《切韵》时期泾渭分明,宕开三庄组字的三等韵字有腭介音,江开二知庄没有介音,江开二知庄的主要元音比宕开三庄的主要元音的舌位要高一些。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宕开三庄、江开二知庄多已合流,但有开有合。河南南部、湖北北部是过渡地带,合口与开口并存。以此为界,北部方言诸如西南官话、江淮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胶辽官话、冀鲁官话、北京官话、晋语多以合口呼为主。南部方言诸如徽语、吴语、湘语、客家方言、赣语、闽语、粤语、平话多以开口呼为主。

关于宕开三庄、江开二知庄组阳声韵字u介音的产生原因,学界多有研究。陆志韦(1985)从声母角度解释了这一现象,认为舌叶音组具有撮口性质,他“把中古的照二等作为嘬口的等,间接的又轻轻易易解决了几个疑难的问题,是从前人所无从对付的。例如阳韵系的照穿二等字,按反切跟等韵明明是开口的。为什么现代方言有的把它们念成合口的呢?”*陆志韦.陆志韦语言学著作集: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5:15.郑张尚芳(2002)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李荣先生《切韵音系》把庄组拟音从高本汉的改为可以解释阳韵开口三等庄组字在官话方言中读合口呼的问题,“因为组容易带上撮唇势,这从今衢州话可以看得很清楚。这个方言庄知章三组都可读组,并且带上一个弱介音。”*郑张尚芳.方言介音异常的成因及e>ia,u>ua音变[G]∥语言学论丛 :第26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05.郑张尚芳先生同时指出,《蒙古字韵》中的“庄创状床霜”等宕开三庄组字的h介音其实是个表示近于x的/介音符号,表示当时的确有一个介音,但还不是真正的u,只是一种模糊的中间状态。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舌尖后音组同样具有撮口性质,麦耘(1995)认为“从语音史上说,凡是用嘬口的舌叶音能解释的,用翘舌音(不论嘬口与否)也同样能解释。”*麦耘.音韵与方言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122.潘悟云(2000)也有类似的观点:“卷舌音与舌叶音一样也可有撮口势,可以解释阳韵庄组读合口的现象。”*潘悟云.汉语历史音韵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57.

李新魁(1984)从介音角度分析了近代汉语介音u的产生,他认为《蒙古字韵》中hɑ中的h是一个流音,“这个流音原是在[]组声母与[iɑ]韵相拼时产生的,起初大概相当于[],即庄等字念为[iɑ],后来韵母中的[i-]介音为流音[]所同化念成[ɑ],这个[]受到后元音[ɑ]的影响进一步变为一个后元音[](或[]或[o]),hɑ中的h就是这个[]。《蒙古字韵》时可能正处于这样的过渡阶段。”*李新魁.近代汉语介音的发展[M]∥中国音韵学研究会.音韵学研究:第1辑.北京:中华书局,1984:475.

麦耘(1995)从声介两方面解释了这个现象,认为阳韵庄组字今读合口呼,除了声母的影响外,还与主要元音为圆唇有关,其他韵的庄组字就没有类似的变化。丁锋(2013)考察了江阳韵开口知庄组字合口化现象,认为除了舌叶音声母的撮唇性质的影响外,韵母的后低元音性质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从文献上看,早在宋末的《切韵指掌图》、《四声等子》,江开二知庄就先于宕开三庄组变为了合口,宕开三庄在元朝时期迎头赶上。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声母的撮唇性和韵母的后圆唇性,从音理和江淮官话的材料看,合口的最初形式可能是,湖北孝感话中的宕开三庄、江开二知庄组字的韵母没有与宕合一、宕合三合流,宕开三庄、江开二知庄读为a,宕合一、宕合三读音为ua,如“广旷黄晃汪宕合一亡网望狂宕合三”*安拴军.宕开三庄、江开二知庄组阳声韵字读合口呼现象探源[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77.。

三、宕开三庄、江开二知庄组字读唇齿音现象

关于知系合口呼字(含宕江摄开口知庄组字)读唇齿音现象的分布情况、形成原因等问题,白涤洲(1954)、张世方(2004)、王彦(2006)等学者均做过探讨。白涤洲(1954)认为唇齿音声母的来源有两个,一是由帮滂母p类演变而来的,一是由知照系的类演变而来的。白先生指出:“知系字读pf时以舌尖抵齿龈,若不嫌累赘应写作pft;周至知照系读pft、pfth时上齿紧抵下唇,舌尖位于上齿龈,发破裂音,盖、h变 pft、pfth之过渡音也”*白滌洲,喻世长.关中方音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院出版社,1954:6.。石汝杰(1998)指出,汉语很多方言音系里存在高元音的强摩擦倾向,即i、u、y等高元音变为摩擦性较强的舌尖元音、或其他部位的浊擦音。张世方(2004)受此启发,提出知系合口呼字声母唇齿音化的原因就是由于合口呼介音u的强摩擦化引起的。他说:“[u]虽然是后高元音,但它的发音同时和双唇有关,而摩擦化可能使元音辅音化,并且摩擦化所造成的发音负担可能由双唇或唇齿分担,这样介音由于摩擦化所形成的新的发音特点最终会影响声母,声母为了适应介音的这种特点,发音部位会逐渐前移,变成带有摩擦的、发音部位靠前的新声母。”*张世方.中原官话知系字读唇齿音声母的形成与分布[J].语言科学,2004(4):11.“[pf]类声母是受[u]的影响产生的,是一种声介合一的产物,人们在拼读[pf pfhf]声母的音节时自觉不自觉地收拢唇型就是[u]介音的残存形式。”*王彦.山东知系合口字读唇齿音现象初探[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54.庄三的合口成分转入了唇音声母。张世方将这一过程表示如下:

这一现象可以从介音对前面声母的影响来解释。“三等韵是汉语的语音结构中最为复杂的一个范畴,介音对声母引起的作用比较大。一个声母在发音部位上发生变化,其他声母也受到它的影响,同样发生变化。最后导致声母系统的多元化。”*朴炯春.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在今山东方言中的读音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1.u介音对声母的影响表现在,u介音容易使声母前化为唇齿音或后化为舌根音,“因为u本身的发音就是舌根上抬,唇齿有轻微的接触”*徐通锵.语言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50.,使发音部位“前化”或“后化”。塞擦音、擦音从、h、ʂ到pf、pfh、f的演变过程中的速度并不平衡,擦音ʂ更容易受到高摩擦化的影响,率先变为f,继之塞擦音、h跟上,这种过渡状态无论在中原官话还是兰银官话中都有大量残存。很多方言中的宕江摄全清生母字如“霜爽孀双”声母读f,韵母为开口。庄初崇母字如“庄疮床窗”声母为、h或ts、tsh,韵母为合口。如中原官话郑曹片:菏泽鲁、邳州(原邳县)(戴圩)苏、梁山鲁;南疆片:吐鲁番新;秦陇片:湟中青、湟源青;陇中片:大通青、平安青、互助青、化隆青、民和青、门源青、贵德青、乐都青、西宁青;汾河片:洪洞晋、平陆晋;关中片:临潼陕、潼关陕。兰银官话塔密片:吉木萨尔新、乌鲁木齐新、奇台新。甘肃临夏县(韩集)方言中的“双”字读fu,说明擦音ʂ在向f演变初期也有合口介音u,只是由于发音部位过于接近,被f逐渐吞噬了。

→ → →

ʂ/su- fu- f- f-

海原 临夏县(韩集) 大通 西安

相对于唇齿塞擦音pf、pfh来说,擦音f比较稳定,不易在普通话或其他强势方言的影响下回归舌尖声母,因为f声母在汉语方言中普遍存在,而pf、pfh发音比较奇特,此外,f母的出现不会使原来读f母的非组字发生链接变化,因为此类字与原来读f母的大多数韵母不相冲突*张世方.中原官话读唇齿音声母的形成与分布[J].语言科学,2004(4):13-14.。正因为如此,在很多方言尤其是中原官话中,f母能与组声母共存而不趋于消失,使我们很清晰地看到这组字的演变过程。

知系合口字读唇齿音的现象是比较晚近的事,张世方(2002)认为中原官话知系字读唇齿音声母不是因为移民造成的。王彦(2006)在指出了鲁南、鲁西南中原官话区的郑曹片和蔡鲁片与晋陕南部关中片、汾河片两个并不相邻的方言区的差异后,也认为不是移民造成的语言转移的结果,而是u介音的圆唇性质及其摩擦化倾向使这两个地区发生了同样的音变。

四、舒促殊途

汉语方言地理类型显示,舒促平行发展从南至北呈现规律性发展。位居最南端的粤语、平话、客家方言、闽语完整记录了-尾与-k尾的整齐对应形式,其中平话、客家方言、闽语部分点还保留着《切韵》宕开三知章有腭介音i的形式,是最古老的的语言层面。粤语宕开三知章多与江开二知庄合流,没能留住腭介音i,但-尾与-k尾的对应最为整齐,而平话(桂北片)、闽语、客家方言部分方言点则出现了->-的演变,这种演变在北邻吴语、赣语中大量存在,吴语、赣语的韵尾大部分演变为了喉塞音-,吴语的主要元音也悄然发生了变化,逐渐走上了与同摄舒声不同的演变道路。在往北的江淮官话最为规矩,入声的介音和主要元音始终保持与舒声一致的演变步伐,舒促对应整齐。

就整体而言,官话方言只有江淮官话保留入声,其他方言则逐渐与阴声韵合流。这一变化与江淮官话的地理位置有关,江淮官话紧邻吴语、赣语,自然有一致的地方。可以说,江淮官话是舒促发展平衡与否的过渡区。

江淮官话以北的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胶辽官话、冀鲁官话、北京官话入声韵尾消失,多与果摄合流,冀鲁官话、北京官话部分字与效摄合流。

表1 舒促发展平衡情况

表2 舒促发展不平衡情况

五、小 结

要想搞清楚宕江摄知庄章组字的演变轨迹,有四个问题亟待解决。通过对相关文献和现代汉语方言材料的考察,我们发现:第一,庄组三等韵字与知章组三等韵字的上古来源不同,声母的发音部位及发音方法也不同,所以在演变中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第二,宕开三庄、江开二知庄组阳声韵字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多已合流,南部方言诸如徽语、吴语、湘语、客家方言、赣语、闽语、粤语、平话多以开口呼为主,北部诸如中原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胶辽官话、兰银官话、冀鲁官话、北京官话、晋语多以合口呼为主。合口化的原因除了声母的撮唇性质以外,还有韵母的后圆唇性质的影响。第三,宕开三庄、江开二知庄组字的声母读同pf组是由知照系的t类演变而来的,从现代汉语的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还能看到痕迹。第四,各大方言区的舒促发展不平衡。

[1] 陈泽平.从现代方言释《韵镜》假二等和内外转[J].语文研究,1999(2):160-168.

[2] 丁锋.江阳韵知庄合口韵语音演变考[M]∥中国语学研究·开篇(单刊15).东京:好文出版社,2013:90-112.

[3] 董同龢.汉语音韵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1:227-240.

[4]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6-26.

[5] 李新魁.近代汉语介音的发展[M]∥中国音韵学研究会.音韵学研究:第1辑.北京:中华书局,1984:471-484.

[6] 刘镇发.东南、西北边陲方言无庄组说[M]∥中国音韵学研究会.音韵论丛.济南:齐鲁书社,2004:499-515.

[7] 龙宇纯.论照穿床审四母两类上字的读音[G]∥中央研究院国际汉学会议编委会.中央研究院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1981:263.

[8] 麦耘.从中古后期-近代语音和官客赣湘方言看知照组[J].南开语言学刊,2010(1):15-30.

[9] 麦耘.音韵与方言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122.

[10] 桑宇红.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在近代汉语的演变[D].南京:南京大学,2004.

[11] 石汝杰.汉语方言中高元音的强摩擦化倾向[J].语言研究,1998(1):100-109.

[12] 王本瑛.庄初崇生三等字在方言中的反映[G]∥中华民国声韵学学会,国立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系所.声韵论丛:第5辑.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6:409-432.

[13] 王彦.山东知系合口字读唇齿音现象初探[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51-155.

[14] 熊正辉.官话区方言分、t的类型[J].方言,1990(l):1-10.

[15] 薛凤生.汉语音韵史十讲[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73-97.

[16] 杨耐思.汉语“知、章、庄、日”的八思巴字译音[M]∥中国音韵学研究会.音韵学研究:第1辑.北京:中华书局,1984:394-401.

[17] 张琨.汉语方言中声母韵母之间的关系[G]∥中华书局编辑部.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论文类编·方言卷(二).北京:中华书局,2009:1345-1366.

[18] 张世方.中原官话知系字读唇齿音声母的形成与分布[J].语言科学,2004(4):9-18.

〔责任编辑:李宝贵;实习编辑:李辉〕

Some traits of Zhi Zhuang Zhang groups of dang-jiang she characteristics in evolution

An Shuanjun

(CollegeofInternationalExchange,BohaiUniversity,Jinzhou121013,China)

Some questions need to be solved to draw the outline of the track of Zhi Zhuang Zhang groups of dang-jiang she characters: firstly, whether the evolution path of third grade of Zhuang group and Zhi-zhang groups characters is consistent; secondly, the reason of Yangsheng rhyme of Zhuang group of Dangkaisan and Zhi-zhuang groups of Jiangkaier become Hekouhu. Thirdly, the reason of initials of Zhuang group of Dangkaisan and Zhi-zhuang groups of Jiangkaier read Consonne labio-dentale pf. Fourthly, whether the development of lax tone and abrupt tone have same ways in modern Chinese dialectal regions.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literature and modern Chinese dialect match is an important way to explore these questions.

Zhi Zhuang Zhang groups of Dang-jiang She characters; Yangsheng Rhyme; Rusheng Rhyme; evolution

10.16216/j.cnki.lsxbwk.201702112

2016-07-18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现代汉语方言宕江摄知庄章组字的南北差异及其历史嬗变研究”(16YJC740001);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官话方言日母与知庄章组声母的不平衡发展关系研究”(L16CYY003);辽宁省教育厅项目“宕江摄知庄章组字的南北差异及其历史嬗变研究”(W2015011);渤海大学博士启动项目(05156S004)阶段性成果

安拴军(1982-),男,河北无极人,渤海大学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汉语音韵与方言学研究。

H17

A

1000-1751(2017)02-0112-07

猜你喜欢
官话元音声母
声母韵母
元音字母和元音字母组合的拼读规则
元音字母和元音字母组合的拼读规则
上古汉语*kl-、*kr-类声母的舌齿音演变
声母顺口溜
声母歌
Playing with “ar”
征集官话易祛除官话难
俗话说,官话说
官僚不除,官话难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