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 开 阳
(中央民族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北京100081)
美国明德汉语教学模式研究回顾与前瞻
娄 开 阳
(中央民族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北京100081)
美国明德汉语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可分为三大类:引介评述类、细化分析类和比较借鉴类,这三类也是明德模式研究的三个阶段。引介评述类以美国明德暑期中文学校和美国在华中文项目为研究对象,多角度介绍了明德模式及其特点。细化分析类的研究对象未变,但内容上开始进行更深入的细致探讨。比较鉴别类基本上已完全立足于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明德模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国内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借鉴。同时,建议未来明德模式研究的发展方向宜向以下三方面倾斜:加强“史”的研究;加强定量研究;加强内部理据研究。
美国汉语教学模式;明德模式;述评
美国明德汉语教学模式(下文简称“明德模式”)是美国明德大学暑期中文学校(下文简称“明德中文暑校”)及多个美国在华中文项目所采用的一种短期强化汉语教学模式。由于明德模式的教学效果极佳,蜚声海内外,因此自施仲谋(1994)以来,对其研究一直没有间断。王学松(2007)曾全面评述了之前的相关文献,认为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明德模式的理论探讨、明德模式的实施过程和明德模式的效果等三方面①王学松.“明德模式”研究述评[J].语言文字应用,2007(1):63.。现在距王学松(2007)已经过去10个年头了,在此期间又有很多研究明德模式的论文问世,不少还是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成果可谓全面开花:研究对象由美国明德暑期中文学校扩展到美国在华各个中文项目;研究深度上由简单介绍到深入剖析;研究内容上从宏观概述到微观分析;研究方法上从定性研究、定量分析到个案研究。相关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深入,因此有必要对明德模式的研究成果重新做一个全面梳理。
从内容上来说,前人的文献大致可分为引介评述类、细化分析类和比较借鉴类。这三类研究其实也是明德模式研究的三大发展阶段,只是时间界限不分明,内容上也略有交叉。
此类论文以美国明德暑期中文学校和美国在华中文项目为研究对象,从多角度介绍了明德模式及其特点。
(一)关于美国明德暑期中文学校的引介评述
此类论文较多,下面择要介绍。施仲谋(1994)从历史背景、课程特色、课型结构、教材、要求和教法、成绩评估等六方面对1993年明德中文暑校的教学做了扼要介绍*施仲谋.明德中文暑校经验的启示[J].世界汉语教学,1994(1):77.。该文是国内较早研究明德模式的文章,虽引介性色彩略浓,但在教学环境营造、教学安排和课程进度等方面的总结给人以启示。不足之处在于部分情况介绍不够全面(如三年级的教学),且无语言学、教育学及心理学等内部理据解释。
郜云雁等(1996)介绍了明德大学中文系和明德中文暑校的师资选聘、教学方法、教学重点、教学要求以及教材选择等方面的情况,在当时比较及时地向国内介绍了明德模式的情况*郜云雁,张鹰,共映杉.美国的“汉语热”与汉语教学——美国明德大学中文系主任姜贵格访谈录[N].中国教育报,1996-05-28(4).。遗憾的是该文是一篇人物专访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论文,其内容也不太成体系。
张和生(1997)从教师队伍、环境营造、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介绍了1995年明德暑期中文学校的情况*张和生.美国明德大学的中文教学[J].中国高等教育,1997(1):40.。该文简明且全面,不足之处是论文篇幅较短,未做进一步深入分析,同时未严格区分明德中文暑校与明德大学中文系汉语教学的不同。
张喜荣、田德新(2004)从办学规模、管理模式、教学安排与办学特色等方面介绍了明德学院和明德暑期中文学校的基本情况,并总结了其教学理念:学以致用、情景教学、授人以渔、真实语料、实际运用、以学生为中心和定期严格测试*张喜荣,田德新.美国明德学院的中文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04(1):109.。不足之处是上述理念似乎并非明德模式所独有,如“以学生为中心”。
丰琨(2013)介绍了明德中文暑校的最新情况,包括学校情况简介、语言誓约、教师培训、教学环节、OPI(Oral Proficiency Interview)考试、教学方法理论基础等方面*丰琨.明德暑期中文学校介绍[M]∥陈彤.明德之路.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3:41.。其中对OPI考试和教学方法理论基础的介绍尤为详细。
陈彤(2013)从学生特点、课程安排、教学方法、测试、多媒体辅助、集体备课会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明德中文暑校一年级的情况,并做了举例说明*陈彤.明德大学中文暑校一年级教学特点及教学安排简介[M]∥陈彤.明德之路.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3:4.。该文的介绍最新且较为全面,遗憾的是对教学理念和教材选择未能涉及。
张锦(2013)从教师背景差异与教学、学生背景差异与教学的角度介绍了明德中文暑校二年级的情况,并从课程安排、集体备课会以及语言点教学等方面总结了二年级教学的特点,并阐述了二年级教学特别关注的几个方面*张锦.明德大学中文暑校二年级教学情况简介[M]∥陈彤.明德之路.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3:11.。该文内容细致,只是观点呈现似不够系统。
姚瑜雯(2013)从教学目标、教学材料、教学方法及年级会议等方面介绍了明德中文暑校三年级的情况*姚瑜雯.齐心协力共创明德中文暑校三年级的课程[M]∥陈彤.明德之路.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3:19.。该文言简意赅且自成体系,不足之处是“年级会议篇”与另外三部分似乎不在一个层面上,削弱了论文的系统性。
吴凤涛(2013)从教学对象、教材、教学方针、教学方法和作业批改等方面简要介绍了四年级的情况。该文提出的八字教学方针(温故、巩固、充实、提高)给人以很大启发,此外小班课的举例说明也显得非常实用*吴凤涛.关于四年级的教学[M]∥陈彤.明德之路.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3:23.。不足之处是偏重个人教学感想,学术色彩略淡。
上述几篇论文所介绍的明德中文暑校情况并不相同,我们把周质平教授长校时明德中文暑校的教学模式称为传统明德模式;把此后明德中文暑校的教学模式称为非传统明德模式*美国在华中文项目中,除普北班之外的明德项目的教学模式,可称之为改进明德模式。,本文侧重研究传统明德模式。
(二)关于美国在华中文项目的引介评述
有多篇论文介绍了美国在华中文项目,如普林斯顿大学暑期中文项目“普北班”(PIB)、哥伦比亚大学暑期中文项目(CIB)、哈佛大学北京书院(HBA)以及其他项目如ACC、CET、IUP、CIEE等。
李恺、刘芳(2010)全面介绍了美国在华中文项目,包括普北班、哥大班、哈佛班、西北大学班、达慕斯大学班、杜克大学班、南加州大学班、美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CIEE)、美国文理学院联合中文项目(ACC)、美国各大学联合中文项目(IUP)*国内所谓的“美国各大学联合中文项目”通常指ACC而非IUP。、美国在华中文教育学术项目(CET)等*李恺,刘芳.略论美国在华中文教学项目[J].国际汉语教学,2010(3):4.。该文介绍了美国在华中文项目的发展历史并阐明了其项目特点,指出上述美国在华中文项目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基本上移植于美国明德大学暑期中文学校,在华中文项目负责人几乎悉出“明”门,其教学和管理模式均移植自明德模式。
朱志平(1996)介绍了普北班的基本特点(学生人数多、母语背景一致、办学目的明确单一、具有集中性),并从学制上比较了普北班与美国国内中文教学的学时长短。最后总结了普北班的成功经验:一是语言环境是使语言教学成果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重要条件;二是在充分利用语境条件下加强教学的力度则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朱志平.目的语环境中的强化教学一例——北京师范大学“普北班”评介[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 (3):47.。该文是较早介绍普北班的文章,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不过全文论述系统性不够强,对普北班成功经验的总结似乎也值得商榷。
高晨(2009)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材、学生、教师、教学组织结构、住宿管理与课外活动、教学评价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哥大班的教学模式*高晨.美国短期汉语教学项目一例——“哥伦比亚在北京”暑期汉语项目研究[J].国际汉语教育,2009(2):50.。该文介绍全面且理解较为深入,其基本观点受到了哥大班负责人刘乐宁教授的肯定*笔者亲闻:刘乐宁教授曾在教师的岗前培训会上说,他对CIB的介绍借鉴了高晨的研究成果。。此外,对教学组织结构方面的阐述比较详细,是美国在华中文项目研究中比较优秀的一篇。
程伟民,杜玲玲(2004)介绍了哥大班的“家住”计划。该文通过问卷的方式对三期家住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家住计划的效果以及“家住”双方的交往情况*程伟民,杜玲玲.清华——哥伦比亚大学暑期汉语项目“家住”计划(HOMESTAY)的调查及分析[J].国外汉语教学动态,2004(3):28.。该文是为数不多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进行定量研究的论文。遗憾的是,样本容量较小,问卷回收率较低,问卷设计上也有可改进之处,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统计结果和最终结论。
黄自然(2007)结合教案详细介绍了哈佛大学北京书院(HBA)的教学模式及其理论基础,操作程序、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等。通过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对比了HBA与国内主流汉语教学模式的异同,分别评析了各自的优劣*黄自然.HBA的教学模式探析[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7.。该文比较可贵的一点是注意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对比的同时注意总结国外优秀教学模式的可借鉴之处。
娄开阳,杨太康(2011)侧重介绍了美国部分在华短期中文项目对传统明德模式的改进措施:增加朗读课和讨论课、分化单班课、增设住家项目、细化语言实践周、增加三校汉语演讲比赛等。并从理据上说明这些措施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宏观教学设计上的改革,其内部理据是随教学参数的变化而变化的*娄开阳,杨太康.论美国在华短期汉语项目对明德汉语教学模式的改进[G]∥吴应辉.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1:54.。该文不足之处是虽有理论分析意识,但分析深度不够。
通过上述文献的介绍,国内国际汉语教学界开始对明德模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不过此后国际汉语教学界开始不满足于简单介绍,逐步进入细化分析阶段。
此类研究的对象依然是美国明德中文暑校或美国在华中文项目,但在内容上开始进行个案研究或就教学中某个具体环节与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包括针对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师培训等方面。
(一)关于总体模式的分析
张美青(2004)以明德中文暑校一年级为例详细分析了中文强化教学的运作模式。该文总结了短期中文强化教学的原则:确立单纯而明确的教学目标;确定统一而清晰的教学内容;突出功能训练的循环往复的课堂组织;强力促进“中介语”向目的语的过渡;强制营造迅速扩大语言习得成分的中文学习环境*张美青.短期中文强化教学的运作模式及它与日常循序教学的衔接[J].国际汉语教学,2004(2):22.。该文简明扼要,抓住了明德模式的运作规律及教学原则,对我们的国内移植教改启发很大。
汲传波(2006)从教学模式的角度开始分析明德模式的特点及模式构建问题。该文认为明德大学的汉语教学经验已经形成了一套汉语教学模式,具备整体性、理论性、简明性、可操作性、创新性和明晰的目的性等特点*汲传波.论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构建——由美国明德大学汉语教学谈起[J].汉语学习,2006(4):66.。该文给人以很大启发,不足之处是整体性、理论性及明晰的目的性等是所有教学模式都具有的特点,似乎并非明德模式所独有。
娄开阳(2016)指出美国明德汉语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六个特点:教学对象是精英学生;教学理念是全面沉浸式的外语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是短期速成;教材选择上只使用一本综合性教材;教学方法采用密集强化操练法;教学程序上采用“大班课-小班课-单班课”的课程设置*娄开阳.论美国明德汉语教学模式的特点[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9(5):118-121.。
(二)关于教学理念的分析
施仲谋(1994)谈到了明德模式的教学理念:“一是没有真正的语言能力,就不能对该文化有深切的了解;二是语言教学必须具备该文化的内涵。”*施仲谋.明德中文暑校经验的启示[J].世界汉语教学,1994(1):77.上述两个理念的陈述似乎略显概括,同时这两点是否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理念也值得商榷,反倒是该文提到的“全面浸入式”教学法可视为一种教学理念。
汝淑媛(2006)通过对明德中文暑校在教学方面的经验考察,总结出其教学理念方面的四个特点:实践性、阶段目标的明确性、反复性和渐进性*汝淑媛.美国明德中文暑校的教学理念特点与教学策略评介[J].国际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2006 (2):78.。该文很大的一个优点是在谈观点之前先介绍相关理论基础,不过上述四点教学理念很难说是明德模式所独有的,如其他教学模式也很强调循序渐进。
(三)关于课程设置的分析
朱永平(2010)介绍了明德模式的课程设置。该文认为大班课的教学法大多采用归纳法;而小班的教学法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宜采用演绎法。个别谈话作为一种补充则应在自然轻松的环境下和学生进行一种综合性的、功能性的、实际的会话练习,并有机地融进学生学过的语言知识*朱永平.逻辑推理方式与对外汉语教学法和课程设计——对外汉语教学之“普林斯顿模式”探讨之一[J].国际汉语教育,2010(2):120.。该文对课型设置及教学方法的分析较为深入,令人耳目一新,见表1。
表1 课型、教法与逻辑推理方法的关系
(四)关于课堂教学的分析
课堂教学涉及的内容很多,下面分别从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提问技巧及课堂话语模式来阐述。
汝淑媛(2006)涉及了教学策略,包括:教学准备阶段、教学实施阶段和教学评测阶段的教学策略以及其他教学策略。该文系统性较强,但内容略显庞杂,有些并非典型意义上的教学策略(如OPI口语考试实际上属于教学测试的范畴)且诸教学策略不在一个层面上。
亓华、李雯(2009)基于社会学中的“互动理论二年级和四年级”,对普北班两位优秀教师的教学录音做了详细分析,认为普北班最成功之处就在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样化、高密度的话语互动*亓华,李雯.中美联办普北班中、高年级课堂话语互动模式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16.。该文是为数不多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对研究对象进行量化研究的论文,结论较为可靠,但样本量略显不足。
娄开阳、吕妍醒(2011)认为明德模式的核心教学方法密集强化操练法可分为单纯机械型操练和引导编码型操练。单纯机械型操练又包括核心词操练和目标句操练两个小类,其内在心理学理据是“刺激-反应”理论,目的是要建立“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引导编码型操练又分为全控制式、半控制式(半开放式)和全开放式操练三个小类,其内在理据是心理语言学中的言语生成理论*娄开阳,吕妍醒.论美国明德汉语教学模式课堂操练方法的类型及其理据[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5):74.。
(五)关于教师培训与评估的分析
张曼荪(2006)介绍了明德中文暑校2006年的师资培训情况。明德中文暑校采取岗前培训与在岗监督相结合的师资培训模式:其一,岗前培训指新任老师在上岗之前会接受密集的培训,采取行政措施介绍与教学技巧训练并进的模式。其二,在岗督导:分两条线进行,一条线是各年级主任老师会不定时地观察自己年级中新任老师的教学情况;另一条线是总培训师在开学后的第一周内观察每一位新任教师的教学并在课后与老师单独讨论30分钟到40分钟*张曼荪.明德中文暑校2006年师资培训纪实与评述[J].国际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2006(4):14.。该文阐述详细,介绍全面,还有对此前培训经历的反思,读后给人以很大启示。
王学松(2008)介绍了普北班的七条教师评价标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Knowledge of material);引导学生参与的能力(Ability to elicit participation);对学生错误的改正(Correction of errors);热情(Enthusiasm);个别谈话(Individual sessions);总评(Overall);评论(Comments)。该文研究的是美国在华中文项目中汉语教师的评价标准,目前学界有关国别化教师评估的论文尚不多见,相关内容对国内教师的教学评估实践与研究有很大借鉴意义。
(六)小结与讨论
上述研究给国内对外汉语教学以很大启发,不过仍有两点不足:一是从研究对象上看体系不够完整,所研究的均为作者自己感兴趣的方面;二是从研究内容上看理论性参差不齐,比较注意理论提升的论文较少,仍有个别论文以介绍为主,带有教学感想的色彩。
毋庸讳言的是,上述研究尽管对国内对外汉语教学也有借鉴意义,但终究是以明德中文暑校或美国在华中文项目为研究对象的,并非面向国内留学生汉语教学的,属于“我注六经”式的研究。因此,有学者开始立足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现状,面向来华留学生的长期班教学,采用“拿来主义”,展开“六经注我”式的比较借鉴研究。
此类研究的立足点开始由明德模式转移到国内汉语教学,研究目的也是为国内对外汉语教学服务的,大致可分为比较类与借鉴类两类:前者是将明德模式与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相比较,国内外的研究对象并重,只是希望通过比较给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以启示;后者基本上已经完全立足于国内对外汉语教学,明德模式已经非其研究对象,只是在研究内容上借鉴了明德模式中好的做法而已。
(一)明德模式与国内汉语教学的比较
此类研究在中美双方汉语教学的比较上各有侧重,有的文献偏重明德模式,有的偏重国内对外汉语教学,但研究目的均是为国内对外汉语教学服务的,希望通过比较能够给国内长期班教学带来启示。下面按文献发表的时间顺序择要介绍。
王学松(2001)以普北班等美国短期中文项目为例与国内长期班做了比较,从教学目标、教学形式、师生关系、教学保障四个方面展开了讨论,强调:一是制定教学目标时强调教学效率:国内长期班常常重视内容目标而忽视效率目标。二是尝试新的教学形式:短期班教学形式灵活丰富,学期相对较短;长期班可借鉴短期班经验。三是密切师生关系:短期班师生交往较多,联谊、带团等形式往往使教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长期班应充分注意在教学中建立起密切的师生关系。四是到位的教学保障:短期班特别重视办学主体的权威性,教材的权威性和教师的权威性。这些都值得国内长期班学习借鉴*王学松.短期班教学为长期班教学提供的启示[G]∥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北京分会.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北京分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16.。
曹贤文(2007)首先介绍了明德模式和国内基础汉语教学常规模式的概况,然后从教学模式的选择、实施步骤和操作程序以及评价系统等三方面比较了明德模式和国内常规模式之间的异同,最后讨论了基础汉语教学精英模式与大众模式之间的互补*曹贤文.明德模式与中国大陆高校基础汉语教学常规模式之比较——兼谈汉语教学的精英模式与大众模式的差异和互补[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7(4):19.。该文认为汉语教学的大众模式和精英模式是可以互补的,应当鼓励少数条件较好的学校采用精英模式,而大多数学校应当立足现实继续使用并逐步完善大众模式。
娄开阳(2009)通过国内外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之后认为:美国明德汉语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上有许多独到之处,其成功经验可带给国内长期班教学很多启示*娄开阳.美国明德汉语教学模式给国内长期班教学带来的启示[G]∥蔡昌卓.多维视野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19.:课程设计标准独特、自成体系、动态管理;教材只用一本便于师生集中精力,攻克难点;教法训练目的明确、训练强度大,有助于学生言语技能的内化;教学技术的应用符合心理语言学规律,有助于学生建立汉语形、音、义之间的联系*曹贤文.明德模式与中国大陆高校基础汉语教学常规模式之比较——兼谈汉语教学的精英模式与大众模式的差异和互补[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7(4):19.。
卫斓(2008)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的方式采访了十位曾经教授过美国在华中文项目的教师*笔者本人也是卫斓的十位访谈对象之一,当时是通过电话访谈的。,调查了美国中文强化项目的教学效果并讨论了明德模式给我们的启示,提出了五点值得借鉴之处:第一,处处以学生为中心;第二,操练方法值得学习;第三,围绕一本书通过大班和小班操练词汇和语法;第四,教师的配合和集体备课;第五,语言实践的内容紧贴课文*卫斓.明德中文暑校为代表的美国中文项目教学模式的思考[G]∥《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编辑委员会.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31-336.。该文通过调查得出的结论令人信服,不足之处是对明德模式特点的归纳不太成体系,未能从教育学的角度给出内部理据。
(二)对明德模式的借鉴
此类论文严格来说已经不能归入明德模式研究了,但这些论文表面上看研究的是国内对外汉语教学,而实际内容却有对明德模式的借鉴之处,故亦收录在此。
崔永华(1999)探讨了对国内现行的基础汉语教学模式“分技能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问题。该文首先分析了对现行基础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指出现行的分技能教学模式的三点不足,然后指出可借鉴明德模式等国内外先进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认为明德模式作为一种强化教学模式较适用于短期速成教学*崔永华.基础汉语教学模式的改革[J].世界汉语教学,1999 (1):6.。
石锋、施向东(2007)介绍了南开大学对外汉语教学的新模式,可以看出明德模式是其新模式的来源之一和重要基础。该文从组织管理、教学安排、教材整合和测试评估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南开大学的汉语教学新模式,这些教学措施也基本上是明德模式所采用的*石锋,施向东.南开汉语教学新模式的探索[J].南开语言学刊,2007(2):126.。该文表明南开大学是目前国内系统进行明德模式移植的高校,而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小结与讨论
总之,比较借鉴类研究最大的变化是研究视角的转变和研究内容的深入。首先研究视角开始由面向美国明德中文暑校或美国在华中文项目转向面向国内长期班汉语教学。其次研究内容也比较深入,开始针对国内对外汉语基础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顶层设计。这些都充分说明明德模式研究逐渐深入了。
综上所述,国际汉语教学界对明德模式的研究还是比较深入且全面的,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研究内容上:研究“论”的较多,研究“史”的较少。尽管周质平(2008,2015)、朱永平(2012)均谈及赵元任先生与明德中文暑校以及明德模式的渊源,美国人Stephen A. Freeman(1975)也在其《The Middlebury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Schools》一书中列专章介绍明德暑期中文学校的历史,但要想说清“明德模式”是如何逐步形成、完善和发展的,仍需下大力气研究。
研究方法上:定性研究较多,而定量研究较少。目前的文献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问卷调查、个案分析、数据库统计、弗兰德斯数据分析(FIAS)等,但总体上定性研究还是偏多,定量研究相对偏少。
研究深度上:对教学情况的描述较多,而揭示其内部理据的较少。由于研究者本人多半出身于中文系或对外汉语系,在教育学或心理学方面的学养有限,因此很难在描述明德模式的一些具体措施之后能谈出其内在的教学设计理据,而这些内容也是国际汉语教学界同仁们最想知道的。
因此,建议未来明德模式研究的发展方向宜向以下三方面倾斜:一是加强“史”的研究;二是加强定量研究;三是加强内部理据研究。
附注:
文中对明德模式的理解是作者根据相关参考文献、本人2004年暑期在PIB二年级大班的教学实践,以及PIB、HBA、CIB、CET、ACC等项目负责人及明德中文暑校校长周质平教授、白建华教授的有关讲座内容概括而成的,如有不确之处,概由作者本人负责。教师培训及学术讲座来源为:
1.2004年暑期,普林斯顿大学北京暑期项目(PIB,普北班)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教师岗前培训;
2.2007年7月,哈佛大学北京书院项目(HBA)负责人冯胜利教授在中央民族大学的讲座;
3.2007年8月,普林斯顿大学北京暑期项目(PIB)负责人周质平教授在中央民族大学的讲座;
4.2008年和2009年暑期,哥伦比亚大学北京暑期汉语项目(CIB)在中央民族大学的教师岗前培训;
5.2010年暑期,CET负责人朱俐教授在北京语言大学、ACC负责人靳洪刚教授在首都经贸大学的讲座;
6.2010年12月,美国明德中文暑校校长白建华教授在中央民族大学的两次讲座。
[1] 曹贤文.明德模式与中国大陆高校基础汉语教学常规模式之比较——兼谈汉语教学的精英模式与大众模式的差异和互补[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7(4):17-21.
[2] 陈彤.明德大学中文暑校一年级教学特点及教学安排简介[M]∥陈彤.明德之路.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3:3-9.
[3] 崔永华.基础汉语教学模式的改革[J].世界汉语教学, 1999 (1):3-8.
[4] 丰琨.明德暑期中文学校介绍[G]∥陈彤.明德之路.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3: 40-50.
[5] 高晨.美国短期汉语教学项目一例——“哥伦比亚在北京”暑期汉语项目研究[J].国际汉语教育,2009(2):49-57.
[6] 郜云雁,张鹰,共映杉.美国的“汉语热”与汉语教学——美国明德大学中文系主任姜贵格访谈录[N].中国教育报,1996-05-28(4).
[7] 汲传波.论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构建——由美国明德大学汉语教学谈起[J].汉语学习, 2006(4):64-69.
[8] 李恺,刘芳.略论美国在华中文教学项目[J].国际汉语教学, 2010(3):3-8.
[9] 娄开阳.美国明德汉语教学模式给国内长期班教学带来的启示[G]∥蔡昌卓.多维视野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17-420.
[10] 娄开阳.论美国明德汉语教学模式的特点[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9(5):116-121.
[11] 娄开阳,杨太康.美国明德汉语教学模式移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J].国际汉语教育,2010(2):52-57.
[12] 娄开阳,杨太康.论美国在华短期汉语项目对明德汉语教学模式的改进[G]∥吴应辉.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1:202-209.
[13] 娄开阳,吕妍醒.论美国明德汉语教学模式课堂操练方法的类型及其理据[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1(5):72-78.
[14] 亓华,李雯.中美联办普北班中、高年级课堂话语互动模式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6):111-118.
[15] 汝淑媛.美国明德中文暑校的教学理念特点与教学策略评介[J].国际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 2006(2):76-83.
[16] 施仲谋.明德中文暑校经验的启示[J].世界汉语教学,1994(1):76-78.
[17] 石锋,施向东.南开汉语教学新模式的探索[J].南开语言学刊,2007(2):124-128.
[18] 王学松.短期班教学为长期班教学提供的启示[G]∥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北京分会.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北京分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186-194.
[19] 王学松.“明德模式”研究述评[J].语言文字应用, 2007(S1):60-64.
[20] 王学松.来华美国留学生对汉语教师的评价标准——以PIB“教学评价”为例[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58-161.
[21] 卫斓.明德中文暑校为代表的美国中文项目教学模式的思考[G]∥《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编辑委员会.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31-336.
[22] 吴凤涛.关于四年级的教学[M]∥陈彤.明德之路.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3: 22-30.
[23] 姚瑜雯.齐心协力共创明德中文暑校三年级的课程[M]∥陈彤.明德之路.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3:18-21.
[24] 张和生.美国明德大学的中文教学[J].中国高等教育,1997(1):40.
[25] 张锦.明德大学中文暑校二年级教学情况简介[M]∥陈彤.明德之路.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3:10-17.
[26] 张曼荪.明德中文暑校2006年师资培训纪实与评述[J].国际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2006(4):12-19.
[27] 张美青.短期中文强化教学的运作模式及它与日常循序教学的衔接[J].国际汉语教学,2004(2):18-26.
[28] 喜荣,田德新.美国明德学院的中文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 2004(1):108-110.
[29] 周质平.美国中文教学史上的赵元任:上[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5(1):90-96.
[30] 朱永平.逻辑推理方式与对外汉语教学法和课程设计——对外汉语教学之“普林斯顿模式”探讨之一[J].国际汉语教育,2010(2):37-44.
[31] 朱永平.继承与发展:赵元任汉语教学理念与普林斯顿模式——对外汉语教学之普林斯顿模式探讨之三[J].国际汉语教育, 2012(1):117-125.
[32] 朱志平.目的语环境中的强化教学一例——北京师范大学“普北班”评介[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 (3):46-50.
[33] Stephen A. Freeman.The Middlebury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Schools[M].Middlebury College Press:1975.01.
〔责任编辑:李宝贵;实习编辑:李辉〕
The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studies on American Middlebury Chinese Teaching Mode
Lou Kaiyang
(CollegeofInternationalEducation,Minzu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081,China)
The study of American Middlebury College’s Chinese Teaching Patter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introduction review, detailed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identification. These three types also represent three stages of the Middlebury College’s Chinese Teaching Pattern study. Targeting at Middlebury Summer College’s Chinese school and Chinese language project in Chin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introduction review gives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to Middlebury Teaching Pattern and its characters from distinct perspectives. With the same research object, detailed analysis begin to conduct a more in-depth and detailed discussion in the content. The comparative identification basically has based on the domestic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t all. And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Middlebury Teaching Pattern study i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domestic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t the same tim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study direction of future Middlebury Teaching Pattern pay more efforts to these three aspects: strengthening the research of “history”,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and mathematical research.
American Chinese Teaching Pattern;Middlebury Teaching Pattern;review
10.16216/j.cnki.lsxbwk.201702119
2016-03-2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通用型汉语中介语语料库标注规范研究”(11BYY054);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和研究”(12JZD018);中央民族大学自主科研项目青年基金项目“面向跨境民族留学生的美国明德汉语教学模式移植研究”(2015MDQN21)
娄开阳(1972-),男,河南新乡人,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现代汉语篇章语法和国际汉语教学研究。
H195
A
1000-1751(2017)02-01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