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卓, 吴 琼, 于 淼, 张庆波, 郭醉元, 冯 立, 王秀红*, 吴益民
(1.沈阳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 沈阳 110034;2.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环测中心, 吉林 长春 130033)
蜱媒传染病是由蜱作为媒介的传染病总称,属于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蜱媒传染病分布于世界各地,特别是近年来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蜱媒传染病种类逐步增加,有的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蜱可传播多种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原虫等)而引起各种不同的蜱媒传染病,野生啮齿动物是多种蜱媒病原体的自然宿主,又是蜱类的自然吸血宿主,研究野生啮齿动物蜱媒病原体自然感染状况和特点可为该类传染病预防控制及疫源地确定提供科学依据。为了解中朝边境地区啮齿动物几种重要蜱媒病原体的感染状况,选择辽宁省宽甸和吉林省集安林区捕鼠,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进行蜱媒病原体感染的血清学调查。
1.1.1 血清标本 2012年5至6月选择吉林省集安和辽宁省宽甸林区为调查点, 采用笼夜法捕获针阔混交林区和林缘耕地野鼠。捕获鼠装入白布袋带回实验室进行鼠种分类鉴定,活鼠经乙醚麻醉后进行股动脉取血,分离血清,-20 ℃保存备用。
1.1.2 抗原片 试验用各种蜱传病原体的抗原片:斑点热群黑龙江立克次体、伯氏疏螺旋体、蜱传脑炎病毒抗原片及土拉弗菌抗体快速检测试剂(胶体金法)由军事医学科学院五所提供;查菲埃立克体、粒细胞无形体抗原片由国家CDC传染病防控所提供;新布尼亚病毒抗原片由河南省疾控中心传染病所提供。抗原片于-20 ℃保存备用,快速检测试剂于4 ℃保存。
1.1.3 荧光抗体 FITC标记兔抗鼠IgG荧光抗体(北京博奥森公司产品)。
1.2.1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2]应用IFA检测鼠血清不同种蜱媒病原体IgG抗体。鼠血清用0.01 moL/L pH 7.4 PBS作1∶32稀释,滴至抗原片圆孔表面,37 ℃湿盒中孵育45 min,PBS洗涤2次,每次2 min;抗原片自然干燥后,将Evan′s blue (1∶4 000)稀释的FITC标记兔抗鼠IgG荧光抗体加至圆孔表面,37 ℃湿盒中孵育45 min,洗涤同上;干燥后Olypus荧光显微镜高倍镜下观察,照相。抗体滴度≥1∶32为阳性。每次试验设阳性血清对照和阴性对照。
1.2.2 土拉弗菌抗体快速检测试剂(胶体金法) 鼠血清用0.01 moL/L pH 7.4 PBS作1∶32稀释, 取约150 μL滴于试剂圆孔中,2 min后观察结果,出现红色沉淀线为阳性。
1.2.3 统计分析 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作率的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集安和宽甸两地75份野鼠血清标本作了几种重要蜱媒病原体抗体检测, 结果见表1。斑点热立克次体、粒细胞无形体、查菲埃立克体、伯氏疏螺旋体、蜱媒脑炎病毒、新布尼亚病毒、土拉弗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3.33%、8.00%、13.33%、4.00%、1.33%、5.33%、1.33%, 统计学处理差异非常显著(χ2=19.83,P=0.003)。结果表明调查地区野鼠广泛存在蜱媒病原体感染,以斑点热立克次体和查菲埃立克体感染比较严重(13.33%), 粒细胞无形体、新布尼亚病毒和伯氏疏螺旋体感染次之(4.00%~8.00%),蜱媒脑炎病毒和土拉弗菌感染率较低(1.33%)。集安和宽甸两地野鼠7种病原体抗体阳性率无明显差异。IFA检测斑点热立克次体抗体阳性和阴性对照见图1、图2。
表1 两地野鼠蜱媒病原体抗体阳性率
注:SFGR:斑点热立克次体; Ap:粒细胞无形体; Ec:查菲埃立克体; Bb:伯氏疏螺旋体; TBEV:蜱媒脑炎病毒; SFTSV:新布尼亚病毒; Ftl:土拉弗菌。表2同
图1 SFGR IFA阳性照片Fig.1 The positive result of IFA(SFGR)
图2 SFGR IFA阴性对照Fig.2 The negative Control of IFA(SFGR)
在两个调查点捕获鼠198只,经鉴定为7种。本次研究用75只野鼠(活鼠)分为5个种, 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占捕获鼠的76.00%(57/75);其次为林姬鼠12.00%(9/75),大仓鼠和褐家鼠都为5.33% (4/75), 鼩鼱仅1.33%(1/75)。不同鼠种蜱媒病原体抗体检测结果见表2,结果表明除鼩鼱未检出阳性,其他4鼠种7种蜱媒病原体抗体阳性率各不相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从不同鼠种共检出复合感染标本6份,黑线姬鼠5份(8.77%)、林姬鼠1份(11.11%), 复合感染率为8%。感染类型以斑点热立克次体、粒细胞无形体、查菲埃立克体、伯氏疏螺旋体之间复合感染为主。
表2 不同鼠种蜱媒病原体抗体检测阳性率及复合感染率
东北地区地域辽阔,是我国重要的自然疫源地之一, 历史记载该地区自然疫源性疾病有17种之多,其中蜱媒传染病占有极重要位置[3]。近年证实东北地区存在新型蜱传斑点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新发蜱媒传染病[4-6],新近又发现无形体新种——山羊无形体(Anaplasmacapra)及其人感染[7]。东北地区广泛存在多种蜱媒传染病的人群感染和蜱感染[5-6,8], 但啮齿动物报导尚少。本次调查选择东北地区东部长白山南麓、鸭绿江畔的集安与宽甸,代表一种特定的地理区域,地理地貌复杂,生态环境多样,气温潮湿,蜱媒传染病系统调查研究相关报导较少。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调查地野鼠普遍存在7种蜱媒病原体抗体,但各种病原体抗体阳性率存在明显差异(P<0.01),以斑点热立克次体和查菲埃立克体(13.33%)感染较严重,提示集安和宽甸地区感染斑点热立克次体和查菲埃立克体风险高于其他病原体。本课题组应用PCR检测证实,两地野鼠存在斑点热立克次体、无形体和埃立克体感染[9], 黄海楠等[10]从吉林省家畜中检测到斑点热立克次体与莱姆病螺旋体抗体,Li等从吉林省啮齿动物检测到粒细胞无形体、伯氏疏螺旋体、斑点热立克次体和土拉弗菌DNA[11],长白山地区蜱类可携带多种蜱媒病原体[12]。综合结果分析, 中朝边境地区林区野鼠存在多种蜱媒病原体感染, 提示可能存在多种蜱媒传染病的混合疫源地。此次调查发现野鼠存在新布尼亚病毒抗体(4%)、蜱媒脑炎病毒抗体(1.33%)和土拉弗菌抗体(1.33%), 宽甸县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地区[13],而辽宁省未见蜱媒脑炎病毒和土拉弗菌感染的相关报导。本次调查结果为该类疾病的研究提供了线索,结论尚需进一步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本次调查野鼠75只,5个鼠种,以黑线姬鼠为主(76.0%), 其他4个鼠种占24.0%, 研究表明不同鼠种的不同蜱媒病原体抗体阳性率无明显差异, 说明野鼠对蜱媒病原体感染具有多样性。
蜱媒病原体的复合感染已有报导,发现森脑患者同时存在莱姆病疏螺旋体抗体和森林脑炎病毒抗体,从蜱咬发热患者可同时检测到无形体和查菲埃立克体DNA, 这种复合感染可导致临床症状复杂化[14-15]。东北部分地区啮齿动物、家畜和蜱存在复合感染[9-11],本次调查表明中朝边境地区林区野鼠血清抗体存在2种病原体的混合感染, 提示该地区人群应重视蜱媒传染病的诊断与鉴别。
本次调查从血清学角度证实,集安和宽甸野鼠几种重要蜱媒病原体感染普遍,以斑点热立克次体和查菲埃立克体感染较严重。由于调查未捕获到足够量的活鼠,样本量较小,数据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 进一步扩大样本量, 深入开展蜱媒传染病的调查研究非常必要。
[1] Philippe Parola,Christopher D.Paddock,Didier Raoult.Tick-Borne Rickettsioses around the World:Emerging Diseases Challenging Old Concepts[J].Clin Microbiol Rev,2005,18(4):719-756.
[2] Zhang XC, Zhang LX, Li WH, et al. Ehrlichiosis and Zoonotic Anaplasmosis in Suburban Areas of Beijing, China[J]. Vector Borne Zoonotic Dis, 2012,12(11):932-937.
[3] 张启恩,鲁志新,韩光红. 我国重要自然疫源地与自然疫源性疾病[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2003:53-80.
[4] 吴益民,张志强,王洪军,等. 东北地区远东蜱传斑点热的流行病学调查[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8, 29(12):1173-1175.
[5] Na Jia,Jiang JF, Huo QB, et al. Rickettsia sibirica subspecies sibirica BJ-90 as a cause of human disease[J]. N Engl J Med, 2013,19:1176-1178.
[6] Na Jia, Zheng YC, Jiang JF, et al. Human infection with Candidatus rickettsia tarasevichiae[J]. N Engl J Med, 2013, 19:1178-1180.
[7] Hao Li, Zheng YC, Ma L, et al. Human infection with a novel tick-Borne Anaplasma species in China:a surveillance study[J]. Lancet Infect Dis,2015,15:663-670.
[8] 秦哲,冯立,秦德柱,等.长白山地区几种蜱媒传染病的血清学调查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3,14(12):882-884.
[9] 王卓,王茸,周德壮, 等.东北林区啮齿动物中蜱媒立克次体检测及复合感染研究[J].中国媒介生物学和控制杂志,2015,26(3):461-464.
[10]黄海楠,丁壮,褚宸一, 等.吉林省林区家畜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与莱姆病螺旋体复合感染的血清学[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7,23(2):146-148.
[11]Lin Zhan,Wu Cc,Chen Yc,et al.Tick-borne Agents in Rodents,China,2004-2006[J]. Emerg Infec Dis,2009,15(12):1509-1514.
[12]吴琼,冯立,王洪军,等. 东北部分地区蜱携带几种病原立克次体的分子检测[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2, 13 (12):892-894.
[13]张永刚,崔荣敏,于丹梅,等. 丹东市人感染新布尼亚病毒病例流行病学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2013,29(10):1498-1498.
[14]Krause PJ, McKay K, Thompson CA, et al. Disease-specific diagnosis of coinfecting tick-borne zoonses: babesiosis, human granulocytic ehrlichiosis, and Lyme disease[J].Clin Infect Dis, 2002, 34(9):1184-1191.
[15]王爽,寇增强,王梅,等.一起人粒细胞无形体和查菲埃立克体符合感染病例的确认和调查[J].疾病监测,2012,27(8):642-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