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横荷街横荷中学 杨顺兰
语文课堂提问既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语言的有效武器,又是教师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问什么,必须依据语文自身的规律和语文教学的规律,讲究科学;怎样问,自然应该服从于此,但更多的则必须讲究艺术。实践证明,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遗憾的是,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还远远没有引起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无效提问现象。如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看来,学生兴致勃发,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非常简单,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甚至不假思索便可说出答案,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无甚益处的,至少是“高消耗低收效”。
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
下面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
学生学习一篇课文不是一开始就有兴趣的,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使其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只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这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现。假如只是单纯翻译理解语句,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把握,二则学生无法体会其意境。教学中教师采用增删法来指导学生理解:(1)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行吗?(2)在原句后加上“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以为合适吗?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问(1)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做积水,把竹柏影比做藻、荇;从问(2)体会到此句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时,我们还要注意运用多种提问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在很多的教学过程中,教者最简便的提问方式大多为直问式,也就是直接提问来引发思考。例如,《白杨礼赞》这篇文章问“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这类问题,虽也能让学生进行思考,但缺少了趣味性,学生的积极性没能调动起来。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例如,《孔乙己》一文,要让学生理解其主题,我们可以这样提问:“小说中孔乙己的举动是迂腐可笑的,然而,我们读完全文后还能笑得起来吗?为什么?”这要比直接问学生“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要生动得多,同时也便于学生回答。同样是这一课如要体会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中这个“排”字的用词的准确精练的话,我们可以用一种比较提问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如“我们把这里的‘排’字换成‘摸’或者‘拿’等词好不好?”这比直接问学生“这个‘排’字用得好在哪里?”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一首词,我们可以抓住“我欲乘风归去,有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几句词,设计“这几句表达出词人什么样的愿望?他同时又有什么担心之处?”这样提问在我们化难为易,化大为小之后就便于学生思考和回答,一个较深刻的问题在我们的步步深入之下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所以我们提问要有一定的梯度性。当然在问题的深度上,我们要注意的就是万不能问学生“是不是”或“对不对”等一些毫无建设性的简单问题。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这些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千呼万唤始出来”,使学生始终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