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石嘴山市第十三中学 翟娥娥
开放性试题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一般不会直接考查纯属记忆方面的知识。开放性试题的设置主要以主观题为主,但偶尔也有一些客观题,虽然开放性试题放开答题限制,试题灵活自由,取材多样,但也不是毫无规律可寻。纵观每年高考开放性试题的设置,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些规律:
1.表现在与课内知识的联系方面,开放性试题的设置看似和课堂所学文本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却可能是课内某一知识点的延伸,比如同时代文分相似或不同的作家,同一主题的作品,同一主题不同文风的作品等。
2.就开放性试题的设问角度来看,也许开放性试题没有直接问及阅读材料中的相关信息,但肯定和阅读材料有直接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3.开放性试题最大的特点是没有标准答案,所给的答案只能是一个参考,甚至只是一个评分标准,却又自有其答题的要点。
4.对开放性问题进行分析时,一般需要从整篇文章入手分析,但也有一些题目却只涉及到文本某些局部。
5.开放性问题的设置还会体现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涉及到相关学科,例如历史、地理、政治等。
鉴于开放性试题在命题中存在的这些特点,教师不仅要在试题分析中引导学生把握这些规律,而且更要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的给学生设置一些有价值的开放性试题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解答,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能力。这也是对新课程在“避免单一的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探究能力”要求的落实。
不能否认,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是检验教育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而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教学能力。而教师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应该注意评价的导向性、激励性、及时性和交流性。基于教师评价具有的导向型和激励性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回答时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这样才能使教师和学生的思维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在评价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的艺术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有效地落实评价的作用。
而对于开放性问题我们不能简单的用对或错来评价,更应把握一定的尺度。下面就结合个人在课堂教学中的体会来作简单分析。
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最能体现学生的思维品质,而开放性问题往往要求学生或从深度或从广度对某一问题展开分析,这就要求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要全面的、多角度的分析。
思维的全面性即能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既看到问题好的一面,也看到不好的一面,对于有些开放性问题需要学生辩证的一分为二的去分析,例如在学习完《鸿门宴》后,我让学生结合所了解的相关历史知识,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多数学生都能结合本节课知识分析出以下内容:
1.项羽性格的弱点:优柔寡断、刚愎自用,不善用人。
2.项羽集团内部的漏洞:曹无伤告密,范增暗助刘邦。
诚然,这两点均是其失败的原因。但学生说来说去就是围绕着项羽或项羽这个集团转,很少有人能跳出去。其实,要回答这道开放性试题学生还需要结合所知道的相关历史知识,只有综合考虑这些相互影响的因素,对于这一问题的分析才能是全面、客观的。试想,如果当时没有一个像刘邦这样的人出现,也许项羽真能称王,纵使项羽在性格上有不足。
由此可知,学生对开放性问题的回答是否全面是体现其思维是否缜密的关键点,我们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深度的同时,亦不能忽略对其思维全面性的训练和考查。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会按照一定的思路进行,要求学生的回答要有条理性,所以长期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基本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模式,导致学生对一些开放性问题的回答也形成了基本固定的模式,因此,在评价学生对开放性问题的回答时求异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求异思维要求学生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语文阅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所谓创新意识和个性化解读就是教学中学生求异思维的体现。对于一个问题,一篇文章,我们不能仅局限于文本,遵循他人的理解或注释,引导学生做出简单的对与错,是或不是的回答,更不能仅仅以此为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回答。都知道“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我们应允许学生对文本有“异样”的解读,更应该提倡和追求这种“异样的解读”,因为这才是学生思维创新性的真正体现。
开放性问题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标准答案,有的只是一个参考,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就可以没有标准随意发挥。需要注意的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的影响下,很多教师认为,既然是开放性问题,那么只要是学生说的就都是对的,加之现在学生的接触面越来越广,思维活跃,有时候会对社会上一些不合理的说辞产生错误的看法,却还坚持认为是对的。例如有学生在作文中将秦桧说成是英雄,还对其大家赞扬,用所谓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理论为自己的说辞辩解,对于学生这种歪曲历史的诡辩思维教师一定要及时、明确的给出评价。
虽然是开放性问题,但回答不能脱离现实,不能学生说什么就是什么,教师在评价时心中必须要有一个最基本的依据,即这种回答或推理是否合情合理,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是否是正确的价值观的体现。不能将学生随意的猜想,妄下的结论都视为开放性思维的体现,更不能视为一种个性的体现而大家赞扬,我们在评价时要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合理性。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开放性问题的回答能体现其思维的闪光点,这也是评价学生语文思维品质的重要依据,但需要教师注意的是,无论是思维的深度、广度还是思维的创新性都必须要合理,这里所说的合理教师不妨从“三观”的角度去考量,掌握这样的评价标准,我想教师在面对学生对开放性问题的回答时就不会再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