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通涛 陈荣岚 方环海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厦门361005;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中国厦门361102)
基于“需求”导向的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亚太地区国际汉语教学学会第八届年会综述
郑通涛 陈荣岚 方环海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厦门361005;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中国厦门361102)
伴随着汉语教学的国际化进程,国际汉语教学的多样化趋势愈加凸显,需要我们着力开拓国际汉语教学的思路,实现不同教学目标、满足教学对象的不同“需求”。“亚太地区国际汉语教学学会第八届年会”紧密结合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需求”,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挖掘了国际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多元特征,展示了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态势。
汉语国际教育;“需求”导向;汉语教学特征;亚太地区
由亚太地区国际汉语教学学会和北京语言大学共同主办的“亚太地区国际汉语教学学会第八届年会”于2016年10月29-30日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崔希亮校长致开幕辞,他主张根据国际上各个地区与各个层次的汉语教学实际需求,着力研究教材编写、汉字教学等许多实际的汉语国际教育的问题。
亚太地区国际汉语教学学会会长胡士云教授在致辞中说,亚太地区国际汉语教学学会的成立宗旨主要在五个方面,包括探讨非汉语环境下的汉语教学的共性与个性,推动亚太地区汉语教学的发展、促进亚太地区汉语教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及有关研究成果的推广、通过期刊书籍或其他途径推介汉语教学特征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同相关汉语教学与研究机构建立和发展合作互助关系、创建网络交流平台等,每年的年会都会设立一个探讨的主题,北京师范大学马燕华教授也作为与会代表致辞,主张要针对不同语言环境、学生习得的第一语言以及学生已有的汉语的知识和能力,扬长避短,由易及难。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信息技术的推广使用已经成为国家政策和发展战略。信息化技术正在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观,冲击着汉语国际教育的每个环节。“互联网+”的汉语教学,就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汉语教学中,既可以体现汉语教学的原则,又符合在线学习的特点,从而推动汉语教学的创新和发展,创造新的汉语学习形态,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学习任何想要学习的汉语知识,从而满足个性化、差异化、终身化学习的要求。
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思维、学习带来了变化,也对汉语教学资源建设的观念、内容和形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互联网+”给汉语教学资源建设带来了三方面的影响:一是互联网改变了汉语教学资源建设的观念;二是互联网改变了汉语教学资源建设的内容;三是互联网改变了汉语教学资源建设的形式。北京语言大学沈庶英在《基于“互联网+”的汉语教学资源建设》的报告中认为,建设“互联网+”的汉语教学资源要坚持五大理念:重视模式创新;重视服务观念;重视学习者体验;重视真实社会活动;化“+”为融合。建设“互联网+”的汉语教学资源的思路:一是选择具有时代性、开放性的自主学习基础材料;二是设计具有趣味性、实践性的汉语教学资源系统;三是建设内容精短、服务精准的多元汉语知识模块。基于目前的学习困难学生的情况进行研究,如何提供个性化教学,这样就必须提供互联网+的教学资源,互联网改变了汉语教学资源观,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随之改变,互联网改变了交际内容、交流途径、交际环境、信息传播渠道,汉语教材也需要开放性、可视性,教材必须与经济社会接轨,教材要可操作、连通、互动性强,服务成为汉语教学的核心内容,教材的本质就是服务,可选择的教学内容。目前的教材状况不容乐观,如何有效操作,恐怕永远在路上。
随着Mp3、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以及移动计算技术的高速发展,具有个性化、便携化、情境化等特征的移动学习模式逐渐受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青睐。厦门大学的蔡武在《基于移动学习的汉语作为二语教学研究综述》的报告中提出,未来基于移动学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趋势有三:移动技术成为人体功能的延伸、基于大数据的学习者行为分析、移动学习的定制化课程。他认为,移动学习支持汉语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弥补了传统汉语作为二语教学课堂在互动性、协作性和创造真实情境上的不足,使之成为学习者在课堂之外的有效辅助学习手段。因此,近年来基于移动设备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模式受到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为了更好地把握其研究现状、主要研究内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蔡武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对中国知网(CNKI),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EBSCO数据库,ScienceDirect数据库和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等中外多个著名学术数据库进行检索,综述了过去十年(2006-2015)基于移动学习的汉语作为二语教学相关研究,重点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基于移动学习的汉语作为二语教学相关研究的发展现状如何?(2)这些研究主要关注哪些问题并得出哪些结论?(3)基于移动学习的汉语作为二语教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通过研究,为未来移动设备在汉语作为二语教学领域的应用作参考。
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在互联网带来的技术变革中逐步成熟起来的一种学习/教学模式,国家开放大学李孚嘉、王立《基于混合学习模式的汉语国际教育平台设计与搭建》根据中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发展改革项目库”的入库项目“MyEChinese易汉语远程教育与出版系统”,以此实践案例为基础,从基本概念、整体构架、承载内容、运行模式、存在问题等几个方面,探讨基于混合学习模式的汉语国际教育平台的设计与搭建。近年来,日本进入大学全入时代,学生的学习动机急剧下降。针对这种问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课外自习、提高教学效果,需要研究和开发包括课外自习在内的一种教学模式及其配套教材。日本东北大学赵秀敏《利用智能手机的复习教材的设计手法——基于教学设计理论的日本大学初级汉语Blended Learning的开发》着眼于传统的面授课和课后的e-learning相结合的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以下BL)的教学形态,根据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理论,提出了由面授课、课后的e-learning以及下一堂课上进行的小测验和应用学习所组成的“三阶段学习过程”的BL教学模式,通过以实际课堂为对象的实证实验验证了此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但是,在近期的实验中,也发现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一部分学习者对课后利用电脑的e-learning感到不方便,希望能够在短时间内利用智能手机随时随地地进行复习。可是,目前在日本的大学初级汉语教材中,有效利用智能手机特性的教材还较少,特别是针对其特有的学习形态而设计的教材很少,教材设计手法也不清楚。因此,文章主要以单词练习为主,报告其设计方针,以及利用单词软件Quizlet的设计手法,并以移动微型学习理论及其设计原则为基础,提出日本初级汉语BL中利用智能手机的复习教材的设计手法,以此开发教材。
国家开放大学的李孚嘉做了《基于混合学习模式的汉语国际教育平台设计与搭建》的报告,她首先对平台概念作了廓清,解决教育出版内容问题,满足海外对汉语与中华文化的需求。平台承载的内容包括提供汉语与中华文化方面的本体、教学、培训、自主学习的资源服务,空间包括校园、易学、共享、研究、教学等五个方面以及资源库、教学库、培训库。存在的问题在于观念没有及时更新、行业发展的保守化倾向、版权保护问题、技术的更新换代频度过快、汉语国际教育市场的小众性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季瑾的《“互联网+”时代商务汉语数字化自主学习系统的构建》则着眼于自主研发的商务汉语学习系统平台的建立和使用,构建了信息化环境的学习模式,实现了数字化的商务汉语自主学习,学习时间碎片化,而所学知识则是系统化的。该学习系统既可用于来华留学学历生课余的汉语自学自测,也可用于非学历留学生的日常汉语学习,文章也介绍了该数字化商务汉语学习系统的架构和建设。
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方式,教师行动研究是以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为研究目标,以教师实施的课堂内外教与学的行动为研究对象,以教学行动的实施者(教师)为研究者主体,以研究行动与教学行动的互动为研究方法的研究。新疆医科大学张迎治《基于校际合作的新疆汉语教师行动研究数据库建设》探索了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校际间教师合作新模式,通过新疆汉语教师行动研究数据库的建设,集成新疆汉语教师在行动研究中的大量的、各型各异的数据,通过网络共享方式,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新疆汉语教中的问题进行深度挖掘并提出建议和对策。
数据驱动学习data-driven learning(简称DDL)是信息化教学模式中基于资源的一种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基于语料库数据的外语学习方法。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汪娟《数据驱动学习视角下的近义词词汇深度教学研究》以近义词chance和opportunity为例,过对学习者语料库CLEC中chance和opportunity的检索发现:学习者在近义词区分的方面,无是在语域的使用、搭配、语义倾向及语义韵等方面存在着问题。检索英语本族语语料库COCA,从语域、搭配、语义倾向和语义韵等方面为近义词的辨析扩大了视角。研究发现,DDL能够有效地促进词汇深度知识的习得,该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课堂数据驱动学习模式的可行性。
北京语言大学孙雨桐《在线汉语教学中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立足于功能语言学理论,讨论了国内外多模态话语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分析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从在线汉语教学的教学条件、课程特点、师生特点和教学目标等方面出发,通过在线汉语教学中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为在线汉语教师进行多模态选择和设计提供依据,为在线汉语课程的评价提供借鉴。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在线汉语教学凭借其不受地域限制、灵活开放的优势,也成为互联网时代下汉语教学的新趋势,对于在线汉语教学的研究也日益引起了汉语教学界的重视。
如何办好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以及如何支持各国自身的教育体系,汉语国际教育如何配合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比如双一流学科的建设,主要任务在于一流的学科队伍、创新人才、提升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地位、服务于各国的汉语教学、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中国拥有这样的有利条件,具备一流学科建设的软硬件,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与学校层面的特色培育至关重要。至于创建一流的学科理论体系,要与国际接轨,增强学术自信,目前还处于草创阶段,基于本体内部的“教育”研究与外部社会的“事业”研究并重,如何继承、转型与重构?
对此,中央民族大学吴应辉教授作了《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报告,他首先从如何配合国家战略的高度进行分析,提出文化软实力、外交、一带一路、文化误读的结合,认为以前的理论不适应目前的新形势。目前,主要在于基本理论体系建设、国别问题的研究更值得重视,海外汉语教学应该成为研究重心,汉语学教学的国别变体、区域变体应该引起重视,存在“国际汉语”的概念。汉语国际教育的学术评价,抛弃重本体、轻应用的偏见,同质性专业与课程设置以及名称有脱节,汉语作为二语的本体研究与汉语本体并不一样。汉语国际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做好顶层设计,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重点、规律、方式对象需要调整,建立全球学分互认,构建实体孔子学院,学术支持体系,以质量为核心。人才培养体系方面,通用多,国别、区域的少,教材失衡,必须树立需求导向。基于此,来自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的汪景民作了《多语种<中级军事汉语>教材的编写理念与实践》的报告,站在国际汉语传播的视角,介绍了该套教材的编写理念与编写原则。
北京大学刘颂浩教授的报告名为《就业困境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重点》,提出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目的驱动的学科,对外汉语教学的总目的与具体教学活动的目的差异,总目的也有变化,从技能型向能力型转变,交际语言能力包括背景能力、语用能力、策略能力、流畅能力等,具体教学活动的目的,包括翻译的功能。把字句表处置意义(把练习做完了)的占93%,表致使意义(把她乐坏了)的占2%,表意外事件(把这事忘了)的则只有1%,教材编写是依据频率还是先教典型的用法,教学内容与语言难度适合学生程度并且自然流畅的文本,这是课文编写的目的。研究生培养的目的似乎也是培养能力的问题,也就是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中的特殊能力与一般能力,目前对特殊能力培养过重,而对一般能力培养薄弱,院系层面的特有能力培养色彩都会重些,导师应该强化一般能力的培养,比如以阅读、讨论英文第二语言研究方面的论文为主,在论文写作方面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西南林业大学杨司薇《汉语国际传播中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研究》则对这两个专业的学生中国文化掌握程度及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中国文化掌握的程度较差,同时这两个专业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都比较欠缺。对此现象提出了教学建议,并希望更多的对外汉语教育者在此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关注,以提高国际汉语教师的文化传播能力。
这几年,日本汉语教学中有一些学校开始进行日中学生的合作学习方式的教学实践。日本东海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教学研究基地森山美纪子《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日中学生合作学习的课堂活动》设计并实施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活动,包括该课程的总体设计以及课堂活动的具体步骤。厦门理工学院赖铮《构建“中英互补+以教促学”的汉语国际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则提出,“汉语国际教育”属于国际师范生教育范畴,汉语和英语同等重要,必须熟练掌握世界通用的英语,能够使用英语在海外教授汉语语言文化。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通过“教”知道自己应该学习什么。“以教促学”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模式是这样安排的:大一和大二期间,安排在校内的留学生课堂做“留学生学伴”,大三大四期间,分批次安排学生走出课堂和校门,跨出国门,鼓励学生围绕编写教材来做毕业设计,尝试真实教学的艰辛和乐趣。北京十一学校刘俊玲《初中阶段外国学生小说教学尝试——以<三打白骨精>为例》也认为,要关注文本中的文化对照点,在分析文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丰富汉语、运用汉语,并在小组合作、分享中引导学生在小说这个美丽的艺术世界里经历情感体验,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对外汉语教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和挑战,河北北方学院吕爱爱《“一带一路”战略下优秀地域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融合研究》认为,以来华留学生不仅要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化,同时也要肩负起继承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为教学目标。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吴英成报告的题目是《互联网+语言服务:真正的在线汉英双语实训课程》,根据他的陈述,该课程缘起于中国“一带一路”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互联网+教育产业的新常态、国民终生学习总蓝图的“技能创前程”,真正的在线双语实训课程基于商业的需求,理念上“玉不琢不成器”,从天然译者向专业译者的转变,课程的特色在于汉英双语在线翻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即学即用、双语并重教学、特色的商务专业领域、各种类型的真实材料、强化对比分析与应用能力、串联译伴线上协作学习,在线平台特色在于现时互动、微课学习、国际同侪讨论区,内容包括汉英对比分析、汉英翻译、英汉审校、跨文化商业交际、当代中国透视,教学模式是信息通信技术驱动的在线学习、自定学习进度、小量自主的微课推进精熟学习、嵌入式形成测试推进检索性学习、串联译伴线上协作学习、教师是推动者而不是讲授者、通过学习数据分析编写的个人化教程。课程结构的进阶模式包括一级的提高汉语意识、二级是英汉文本审校、三级的汉英文本翻译,职业生涯效益有企业内部的笔译、兼职的笔译、品牌使者。
吴英成甚至直接提出,亚太学会的发展新进程,应该推动合力研发互联网+多语服务项目,善用非汉语环境下的闲置外语,双语译者合作模式,积极培育专业的汉外双语通,成为一带一路上推动中华文明传播的使者。
随着世界各国学习汉语的人数不断增多,汉语教学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迅速发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教学环境呈现出国别化、区域化特点,并由此引发了汉语教学在各个层面的国别化或区域化特征。这些客观事实促使我们在讨论“国际汉语教学”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在海外的汉语学习者的学习环境因素,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要符合在海外的汉语学习者的需求和特征。
越南河内国家大学的阮黄英作了《越南国别化汉语教材编写的几点思考》的报告,她从越南汉语教学的分布、越南高等院校汉语培训需求(翻译、经贸、师范、旅游、中国学方面的特殊需求)、越南汉语教材编写现状(很薄弱,大多用中国大陆与台湾的教材,缺乏针对汉语学习者的基础汉语教材),她着重介绍了如何结合当地教学的《汉语教程》改写方案,该教材的不足之处在于语言知识点分散,话题与相关词汇限于中国北京,缺乏越南当地的语词,练习缺乏汉越翻译。为此,其改写上,在语音方面进行汉语与越南语的语音结构比较,汉字部分注重汉字笔画谦让规则、汉字结构与语音语义、汉字的文化因素、汉字的记忆法、汉字书法简介,语法方面应该系统化、简单化的内容,领属、指量、描写、类名三个方面的定语,分析隐现规则,各种补语比如结果、情态、程度的肯定否定疑问总结,语法结构上应该补充汉越对比的内容,比如方位词的使用、以人为主的文化形式、掉在地上与掉在地下、坐在前边与坐在上边等,语法上需要简略的地方,比如形容词谓语句。练习方面则需要补充越南语世界其他地区的内容,补充词语、句子、篇段翻译。提问环节,初级阶段汉语教学需要两种语言的相互翻译,改错练习基本不需要。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初级阶段着力于称呼语,理论与实践要相结合。越南河内国家大学黎氏玄庄《越南国家大学外语大学汉语作为第二外语教学情况之调查研究》则根据越南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语大学汉语作为副修外语的选修课之满意度调查的结果,找出本校师生教学与学习汉语过程中存在的难点,从而寻找原因,思考一些具体的解决办法。
日本樱美林大学李贞爱《在日汉语教学与汉语教学大纲的国别化》首先讨论在日汉语教学的特征与汉语教学大纲的现状,其次通过对比分析中国的《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与日本的大学汉语教学大纲-『中国語初級段階学習指導ガイドライン』,以及日本的高中汉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の中国語と韓国語学習のめやす』试行版与『外国語学習のめやす2012』,试图提出在日汉语教学应根据其国别性特点,制定一套符合其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汉语教学大纲。
中国人民大学傅由在《加拿大阿省汉语教学文化目标与汉办大纲之比较》的报告中,分析比较了加拿大阿省的中小学汉语大纲对中国文化的目标要求与汉办《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对文化能力的要求,发现两国大纲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共性表现在:都具有文化差异的意识,注重文化比较;都考虑到了文化的多元化及变化性特点;都具有全球意识。差异性体现在:内容上,汉办大纲侧重文化知识;教学手段上,阿省大纲提倡体验、参与;价值取向上,阿省大纲承担公民教育的任务;视阈上,汉办大纲立足本国本土文化,阿省大纲指向世界范围内的中华文化。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了两国大纲背后的跨文化外语教学理念,并就通用型大纲与区域型大纲在教学实践中的结合提出了相关建议。北京语言大学姜丽萍教授的大会报告题目为《“考教结合”视域下任务大纲的构建及案例》,根据对任务活动的等级设计,结合词汇大纲的六级语词,引导学习者在真实的汉语世界里,学习如何用语言做事,该大纲的设计强化了任务的真实性、级别性、区分做事任务与语言运用任务、动态过程性、多元性,买东西分为的六级为:问价格、比较大小颜色、比较产品、讨论优劣喜好、消费观念、产品介绍与合同签订等。
基于汉语和泰语语音部分的同异分析,泰国瓦拉亚隆宫皇家大学王天松《关于泰国学生汉语语音教学研究》根据泰国学生的实际情况,探讨泰语语音对泰国学生汉语学习产生的负迁移。通过对比汉、泰两种语言的语音声调系统,分析了泰国学生在汉语语音学习时经常出现的偏误及原因,并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减少泰国学生语音学习的偏误。另外,云南师范大学金绍瑜、禹志云《汉语新词对泰汉语教学探究》以泰国学生自身特点为基础,就汉语新词语的产生对对泰国学生汉语词汇教学产生的影响,对我们在对泰国的词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归纳总结出教学的建议及原则。另外,云南师范大学禹志云、金绍瑜《中泰汉语教师对泰汉语教学法的异同及教学效果浅析——以综合课为例》通过对中泰汉语教师教学法的异同对比及教学效果分析,来探索更适合泰国学生的汉语教学方法。
随着汉语汉字教学的发展,汉字教学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已成为学界共识,但海外汉字教学与所在国实际存在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因此应根据国别化的原则,突破汉字等级和难度的藩篱,让汉字教学更具实践意义。在考察泰国汉字实际教学的基础上,北京语言大学梁彦民的《对泰国汉语教学国别化补充字表研究》立足于对《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和《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两大大纲字表的考察,参照“泰国汉语教材数据库”,整理归纳了100个高频特色用字,暂作为国别化补充字表,实现对大纲字表的补充和完善。北京体育大学乔东鑫《汉字教学的新构想》则立足汉字特点和汉字认知规律思考汉字教学的问题,在前人提出“笔画——部件—整字”汉字教学顺序的基础上,尝试加入“淡化笔画笔顺,凸显结构”的设想;在学生记字”环节,指出形声字“义符”学习的重要性,丰富了汉字教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基于汉字教学在汉语教学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北京化工大学郝晓梅《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分析与教学策略》从分析留学生书写汉字的偏误类型出发,探讨造成书写偏误的主要原因,包括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笔画教学不规范,忽视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和讲解,教学过程中缺少对形似字间的比较,以及忽视同音异形字教学等,因此导致学生对汉字形、音、义的特点和规律的认识模糊不清,出现汉字书写和应用的种种错误。针对学生在学习汉字过程中的偏误,教师首先应在理念上加强汉字在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汉字观和教学观,遵照汉字的自身特点开展汉字教学,同时结合学生自身特点,认真分析学生学习汉字的优势和劣势,帮助学生尽早突破认汉字、写汉字和用汉字的难关。具体操作即是在教学初期,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方法,了解汉字结构特点,进而有效把握汉字的视觉特征;教师要具有汉字理据性的意识,将汉字理据性特点的优势在教学中加以有效运用;重视形声字这一鲜明体现汉字理据性的主体,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建立书写和记忆汉字的有效模版;在汉字选择上要科学安排识字循序,贯彻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注意向学生指出在读音和字义上容易混淆的字之间的区别;必要时可以“戏说汉字”,以学生喜闻乐的形式,帮助学生识记汉字。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意两点,一不能过分强调汉字的理据性,使学生产生汉字可“见字知义”、“见字识音”的错误认识,产生盲目乐观的心理;二不要过分强调汉字理据度低而忽视对汉字规律性的认识,对学生学习汉字产生消极影响。
随着任务教学的发展,如何控制任务的复杂度,成为研究者、教师和大纲设计者关注的重点话题。北京语言大学张春花《任务结构对韩国语母语者口语产出复杂度、准确度和流利度的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1)学习者产出的语法复杂度不受任务结构的影响,但是词汇复杂度、准确度和流利度明显受到任务结构影响,结构化条件下词汇复杂度更高,而非结构任务条件下准确度和流利度更高;(2)任务结构会影响学习者的注意力资源在复杂度、准确度和流利度的分配,进而影响复杂度、准确度和流利度之间的关系。北京语言大学张亚茹《综合填空与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通过综合填空的完成情况考察高级阶段汉语学习者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就如何培养并提高学习者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近年来,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国语大学实行学分制,这一全新的教育管理制度已为全校本科生营造先进的学习背景,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不少挑战和障碍。越南河内国家大学丁氏红秋《越南大学生汉语学习自主能力调查分析》采用问卷调查结合访谈调查和观察调查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考察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例如每天学习的计划安排、课外时间安排、学习功课的方法、自我调压的方法等;学生对自主学习的认识;课堂教师教学的方法对学生自主学习有何影响等。调查结果说明,学生在汉语自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大学生的自学意识不够强;二是因缺乏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学习过程中懒于运用各种学习方法;三是学习条件不够充分。我们认为,课堂上在教授汉语知识的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提高自学意识,帮助他们弄清运用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和有效性等都是本校汉语教师必要做的事。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一般都采取分级教学的形式,按照学习者汉语水平的高低,将他们分配到不同等级的班级进行教学,而对学习者进行分配和安置的依据,就是分级测试体系。北京语言大学郭修敏《基于学习者特征的汉语国际教育分级测验决策研究》针对产生过换班现象的学习者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此为依据对分级测验的最终决策提供解释和预测信息,使分班决策不再单一参照分班测验的考试结果,而是成为全面观照学生个体情况和学习需求的立体式评价体系,实现分班结果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友好性。教师教育课程是促进国际汉语职前教师学习与教师发展的主要途径,是职前教师教育的核心问题;反思性实践、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北京大学刘路《培养反思型教师的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课程研究》则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重点深入考察一门语言教学类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反思性教学环节,并借鉴反思性教学理论,从反思内容、反思层次、反思过程的视角,从教师教育者(课程教师)与汉语职前教师(上课学生)不同角度,探究本课程对反思型教师的培养。
综合课教学法是实施对外汉语教学重要的理论支撑。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陈昕作了《芳草汉语课程实践研究报告》,该校在实践研究中,实施以汉语程度组成班级的制度,丰富了成班形式;创建学生语言课“走班”制度,促成了学生基础与能力相匹配的好局面;实施打破班级、年级限制,学生菜单式自选课程的制度,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设了分层评价、免考跳级等鼓励评价的评价机制,填补了评价空白;编写了三套适合不同程度学生学习的教材,丰富了对外汉语教材;组建了以大学教授为领衔的专家指导团队,丰富了管理机制。另外,北京语言大学刘士勤《选准突破口,拓展革新路——简析三次开拓性课程的教学特点与启示》通过评述三次汉语课程教学特点与效果,阐明互联网技术与数字化技术对提高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质量、拓宽培养外国汉语本土教师的作用,强调发挥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对外汉语教育和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发展。
教学实践能力是汉国教硕士培养的主要目标,如何培养和提高硕士生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实践能力是大家正在积极探索的一个新领域,西安外国语大学庞晨光《汉国教硕士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案例及反思——以西安外国语大学为例》以研究案例的形式,主要从学生情况、教学方案、学生反馈、教师反思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进行螺旋式的教学创新和探索。撰写工作案例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值得教学管理者、实施者重视。广西师范大学韩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海外教学实践模式的建构与实践》则认为,海外教学实践模式的建构应解决三个问题:第一,积极建设一批稳定的海外教学实践基地;第二,建立健全海外实践管理规章制度,规范完善管理手段;第三,海内外全程教学实习指导的动态追踪与实习反馈机制的建立。高级阶段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已经有比较明显的区别语体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学中就要通过有效的教学过程培养他们的语体转换,驾驭不同语体的表达能力。北京语言大学于天昱《任务驱动下高级汉语学习者语体意识的培养》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论及这一教学过程如何在教学中实施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陈晨《汉语言本科留学生研究型高级口语教学新模式中口语报告的行动研究》通过课堂观察、口语测试和访谈明确了高级汉语口语课中学习者在口语报告的参与度和参与质量方面出现的突出问题,接着在分析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并实施了针对性的行动计划,最后通过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方式相结合的口语报告结果评估、调查问卷和访谈验证了行动计划的效果。此项行动研究(为期两学期)的结果表明,对口语报告课前调研任务的安排、课堂口语报告的话语形式和质量的监控以及对口语报告的评估模式等重要因素的合理配置是提高学习者对口语报告的参与度和参与质量的有效手段。文章采用质性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实证研究的方法,具体介绍了该项行动研究的设计、实施和取得的成效,并对如何通过行动研究的结果来改进、优化汉语言本科留学生研究型高级口语教学新模式进行了反思,该研究对国际汉语口语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教师提问是对外汉语课堂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北京语言大学王圆圆《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师提问研究——以北京语言大学优秀对外汉语教学观摩课为例》以北京语言大学的初级汉语综合课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了提问的分类、分配、等待时间、策略以及反馈这些要素对提问效果的影响,最后总结出了9条指导新手教师有效开展课堂提问的建议。北京教育学院段颖玲《海外本土汉语教师培训的思考——以韩国、蒙古国等为例》则提出,做好海外本土汉语教师培训,应当了解这个国家汉语教学的历史与现状,熟悉其与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链接,能够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海外本土汉语教师,“因材施教”,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并以“用”贯穿始终,进而做到、做好汉语与中国文化的递补、展示、延伸和推广。
马来西亚是唯一拥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大专完整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而小学华语教育是这个体系中的关键环节。中央民族大学江傲霜《马来西亚砂拉越州华小汉语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以砂拉越州的华小汉语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的方式,对该州华小汉语教学情况及目前的师资培养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另外,新西兰公明教育的杨川《试论华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目的和原则——基于一名海外华语教师的培训和教学等经历的个案研究》在参加海内外华语教师培训和相关会议的基础上,结合十年来的海外教学实践和社会活动,探讨了华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目的和原则。
美国明德汉语教学模式是由赵元任先生在二战期间开创、最终在美国明德大学暑期中文学校完善定型的一种汉语短期速成教学模式。明德模式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在国内外影响较大,有多篇论文总结了明德模式的特点,如施仲谋(1994)、张喜荣、田德新(2004)、汝淑媛(2006)和汲传波(2006)等。中央民族大学娄开阳《论美国明德汉语教学模式的特点》从教学模式构成要素的角度,分别从教学的对象、理念、目标、教材、教法和程序等六方面来阐述一下明德模式的特点,为合理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借鉴。
专门用途汉语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意义和地位日益凸显,在海外非汉语目的语的环境下,基础汉语的教学及教材建设居于汉语教学的主体地位,发展较为迅速,教材开发数量也较多。相比较而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专门用途汉语的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无论观念还是实践都还十分滞后。目前蓬勃发展的专门用途汉语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材内容的选取和内容的编排,文化点的选取,文化对比的意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结合等问题相对比较忽视,对此,浙江工商大学刘杰《国际汉语教学专门用途汉语教材开发中的跨文化意识》结合国内专门汉语教学教材开发的一些实践和理论探索,以跨文化意识地视角来探讨海外专门用途汉语教学过程中的教材开发问题。
本体研究是汉语教学研究的根基,无疑的,也得到了学者的普遍关注。
中山大学周小兵教授的报告题目为《汉语教学语法的系统考察》,他提出第二语言教学语法,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三方面,目标、价值取向、评价标准都不相同,教学语法需要系统研究。二语教学语法特点在于对象差异,目标在于掌握规则进行汉语交际、语法分类的细致与实用、应用范围的差异性,他以助动词为例分析了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的差别,“能”与“会”,在其他语言中多是一个词的表达,“能”可以表示效率、恢复能力,“会”则不行。如何研究,周小兵认为,一是在汉语内部进行多角度的规则概括,比字句中的否定结构趋向于“没有”的语义,先教没有句,再教不比句;二是进行多语对比,强化目标语与母语的对比,具备跨语言的基础,只研究其中一个,都不利于规则的概括(所有的规则都是有例外的,不必过多关注例外,虽然例外也是有规律的)。比如泰语中的“不和没”就是一个词;三是中介语与习得机制的考察,注重分析中介语与目标语和母语的差异。比如“你是什么来的?”“他什么经常迟到?”语法点存在习得的顺序,对教材进行编写,促进汉语学习;四是教学语法与教材、教学问题,教学语法必须应用于具体教材的编写,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得到效果,比如指示代词“先”是指物指人,“后”才是指地方、程度、方式以及虚指。不比句并不是对疑问句的回答,但是教材里说法多样,比较句的否定形式究竟是什么?建议增加输入量,教学语法要满足二语教学要求,跨理论的研究,各个部分元互相自然流转,形成比较健康的生态环境。另外,北京语言大学刘红原《口语交际中“呗”的情态意义与话语动能考察》从篇章分布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呗”的句类选择、句中位置、话轮序列分布、句式特征、出现的语篇环境、音韵特征、社会分布等,描写和解释不同位置、不同上下文语境中“呗”的情态表现与话语功能,最终总结出“呗”的八大情态意义和三大话语功能,并试图在此研究的基础上为词典注解和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些建议。
日本大阪大学古川裕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从在日汉语教学角度看汉语的对举形式》,他介绍了现代汉语的对举格式,从习得的角度提出教学建议。汉语的对举格式既是一种句法形式,也是语义形式和韵律形式,结构上不可拆解,成为一个固化形式,所以方环海(2013)认为这种形式算是一种“认知词”,当然理解为“构式”似乎也没有问题。该结构还可以继续延展,可以拘于生成性,“这孩子长得鼻子是鼻子,眼睛是眼睛”,似乎延展为“这孩子长得鼻子是鼻子,眼睛是眼睛,腿是腿,脚是脚”。古川裕认为,该对举格式的语义特点为,不是1+1的语义叠加,语序不可逆转,能产高,理解为构式,不能用理性分析,而是需要感性来体会。“左A右B式”,A、B语义同类,甚至相同,同义AA,近义词Aa,或者反义AZ,语义上容易联想,比如天与地,汉语中有谢天谢地、天经地义、天翻地覆等。对举形式的文化属性,老虎和狼、龙都成为容易联想的文化形式,如狼似虎、狼吞虎咽、龙腾虎跃。至于修辞特点,教学上注意教学同一字的类义形式,山直连水,比如山盟海誓、山清水秀等。语法功能,状态形容词相当,也与重叠式状态词相当,比如:七上八下。身体部位对举,形容词反义对举,空间范畴的反义对举,前后对举、上下对举、东西对举、南北对举,动词性语素对举,近义对举,言、语,拉、扯,有、无,等等。教学方面,结构上作为一个整体格式来教,油腔水(滑)调【油嘴滑舌】。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对举形式的多重性,比如数字方面的对举,如一心一意、一心二用、三三两两、三心二意、不三不四、四平八稳、人五人六、七上八下,等等。
在语料调研的基础上,北京语言大学张建华《“重复”现象的汉日对比研究》从句法关系、语义结构和语法功能特征等多个角度对汉、日语“重复”现象的异同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同时,文章对“重复”与“误用”的关系问题也做了具体的探讨。另外,由于日语语言的特征,使得对日本汉语学习者的汉语教学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殊性,日本流通科学大学蔺梅《探讨对日本汉语学习者的双音节词汇的教学策略》则探讨了双音节词汇从语音教学、词形比较、语用比较这三个层面的教学策略,并结合日本的鉴定试题以及日本的现行课本进行论证。另外,汉语和日语都存在表示“给予义”的动词,而这些给予动词经过语法化过程,虚化成相应的介词和辅助动词,日本神户市外国语大学王琦《给予动词和受益表现——汉日对比研究》以汉日两种语言最具代表性的给予动词“给”和「あげる」、「もらう」、「くれる」为例,并进行对照比较,探索两种语言在受益表现上的差异。
北京语言大学姜文超《“是这”作为话语标记的特征——以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为例》综合Schourup(1999)、刘丽艳(2005)等学者相关专著中的观点,把话语标记的特征归纳为以下六点:功能上具有连接性;语义上具有非真值条件性;句法上具有非强制性;分布上具有相对独立性;语音上具有可识别性;形式上具有不稳定性。通过对收集到的语料进行观察,发现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中频繁出现的“是这”作为动宾短语述谓性明显减弱,表达非真值语义,删除以后并不影响语篇的合法性以及合理性,同时后面句子的命题意义也不会受到影响;在使用的时候相对独立性较强,句法上不跟前面或后面的任何语言单位结合构成更大的语言单位;在语流中,判断动词“是”会发生调值上的变化,“这”则要轻读,比较容易识别;“是这”的分布位置比较灵活,可以出现在话轮句首、句中等位置,此外从表达功能上看,“是这”一般置于后续性语段的起始位置,在引出事情原委或开启新话题等方面起到话语衔接作用。通过对“是这”特点的分析,发现具有方言色彩的“是这”基本上符合了上述话语标记的几个基本特点,因此对其作为话语标记的几个基本特征进行了认定和描述,同时对“是这”的基本形式特征以及功能进行了综合分析。
汉语的补语丰富多样,动词后边经常带有补语成分,这是现代汉语非常重要的一个句法特征,其中趋向补语的用法比较复杂。日本神户学院大学岩田弥生的报告题为《<北京官话全编>中趋向动词的使用情况》,她将对现代汉语中的趋向补语和《北京官话全编》中的趋向补语进行比较,观察这两个年代在趋向补语使用当中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另外,“V+过来/过去”在二语习得时是一个难点,天津外国语大学朱京津《复合趋向补语“过来”“过去”的二语习得释义策略探讨》分析了其中偏误的原因。
具有文化意义的词是第二语言词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就如何判定词的文化意义而言,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缺少标准。厦门大学赵明《适用于二语教学的词的文化意义的判定与分析》一文从二语教学实际出发,对词的文化意义的判定与分析方法进行理论探讨。判定一个词在共时层面是否具有文化意义的落脚点应为独特的民族文化对共时词义是否造成影响,而并非从词义探求民族文化。因此,根据独特的民族文化对共时词义是否造成显性/隐性影响,参照是否因社会文化因素造成语际间词义出现零对应关系,词的文化意义具体可以划分为词的概念独特义/特有国俗义两种基本类型。词的文化意义可以从文化义项与文化义素两个不同层面的词义单位进行分析。最后,分析了确立词的文化意义的重要理论价值。
作为语言中最活跃、最敏感的要素,词汇必然与文化密切相连,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特别是对外汉语口语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北京语言大学肖永慧的报告《汉语词汇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主要从对外汉语中级口语课程的教学实践出发,从传统文化因素的介入、方言和地域文化因素的扩展以及异质文化因素的对比方面探讨对外汉语口语词汇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因素的教学。另外,韩国外国语大学徐睿振《影响韩中交流的文化因素的调查与分析——以初中教科书<思想品德>为例》则以中国初中义务教育课程教科书《思想品德》七年级到九年级共五册进行定量考察,首先在教材中考察总结出影响韩中交流的文化因素,再将其分类,并进行对比分析,再加以解释,以帮助韩国学习者消除学习障碍,以便充分认识和了解这些“词汇欠缺”及“语义冲突”减少误会,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
敬与谦在中国文化处于核心地位的范畴,中越两国都有自谦而敬人的传统礼仪,但在具体情况中不免还存在着差异。越南河内国家大学阮河秋《中越自谦敬人原则与跨文化交际》对比分析了中越自谦敬人礼仪的特点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有助于我们了解中越民族的文化心理,避免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因文化差异而引起误解和冲突。同时,北京语言大学袁金春《现代汉语中的敬称名词溯源》则通过研究,发现古汉语中敬称名词的使用从社会上层到社会下层有一个系统:周天子称“王”,诸侯称“君”,大夫称“主”或“大夫”,其他称“子”,而现代汉语中由于种种原因失去了这种类似的体系性,不过和古汉语敬称名词的体系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中的联系则需要做进一步研究。
“学汉语”是现有教材中一个常见话题,但多集中在初级阶段的综合教材和口语教材中,针对该主题的文本分析显示出相当多的课文隐含有“汉语难学”观念。对此,华东师范大学刘弘《批判话语理论视角下的教材文本内容研究——以“学汉语”话题为例》借助批判话语理论,对现有教材中“学汉语”话题中的文本内容主题和话部结构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研究发现,此类文本共有四种结构模式,并常与某些语言结构共现。作者认为,课文中蕴含的“汉语难学”观念实际反映了以西方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它不利于国际汉语传播,而文本内容和结构模式的趋同一方面是编者实践经验的体现,同时也反映出教材文本的雷同以及缺少创新性。因此,建议编者应去除文本中“汉语难学”的隐性观念,代之以“汉语有趣、有用”,减少隐性的意识形态对于汉语国际教育的影响。
否定是人类语言最重要的语法范畴之一,具有多种否定含义和否定功能对象,因此一种语言往往存在着丰富的手段表达不同类型的否定功能,北京语言大学阮瑞梅欣《现代汉语疑问代词“什么”和越南语疑问代问“gì”的否定功能对比》从语法结构、语义特征、使用条件对汉语疑问代词“什么”和越南语“gì”作了详细的对比分析,文章对汉语疑问代词“什么”和越南语疑问代词“gì”否定功能的共性和差异进行系统地对比,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索相关言语对比的理据。
当前大量的语法研究事实证明,汉语语法词或语法标记(marker)的形成都表现出从“初始的字(script;writing)→实词(contentword)→语法词/虚词(function word)”的演变过程。从文字构形上看,这是一个构件组合的过程(因形赋意);从文字形态上看,又是一个文字分化(differentiation)的过程(因意造字);从形态上看,由单音词而复音词(因意加字),从意义上看,由实而虚(因用而虚)的复杂过程。这是由汉字这种独特的语言文字符号的特性所决定的。基于此,北京语言大学王鸿滨《从古文字构形看汉语的语法信息》立足于古文字形体(script figure),以成熟的汉字构形学理论为依据,挖掘古文字形体及其构形部件在多层次组合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汉语特有的语法信息,可以说,文字学(graphology)领域中的词法、句法研究将是一个值得深入开发的新课题。
跨语言核心词是斯瓦迪士(1952,1972)在田野调查中发现的各个语言的共有词。北京语言大学赵果、罗婉丽《基于核心词的汉泰双项组合对比分析》把100核心词,分别翻译成泰语的单纯词和汉语的单音节词(或语素),在清华大学的《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分词词表》词表中找出由汉语单音节词(或语素)组成的双项组合,并考查对应的泰语组合是否存在、语序是否和汉语相同、意义是否相同。报告对所有词语进行了《现代汉语词典》收录和《现代汉语》未收录的区分,对泰汉语教学时,对上述词语可以区别对待,对同素同构同序意义完全相同的词语,泰语学生可以正迁移,而其他类型词语需要不同程度的注意。
在本届会议上,来自越南的专家学者发表了比较多的基于本体研究的成果。其中,越南国家大学陈灵香江的《现代汉语“通名+们”与越南语相对应的表达方式对比》针对“通名+们”与越南语的表达形式进行对比,首先对现代汉语“通名+们”进行考察,提出表群体义、连类义、交互义等三种表达复数的语义功能。在此基础上,拿出大量实例进行现代汉语的“通名+们”的语义功能与越南语相对应表达形式的对比研究。最后得出结论:①汉语中的“们”和通名搭配的群体义与越南语的相对应的表达方式不要翻译;②汉语中的“们”和通名搭配的连类义与越南语的相对应的表达方式为“các”+通名的同类聚合;③汉语中的“们”和通名搭配的交互义没有与越南语的相对应的表达方式。
越南河内师范大学希氏红绒《汉语和越南语数量名结构中内嵌形容词的语义制约因素》旨在理清此结构中数词、量词、形容词和名词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规律和联系。其中,量词起最大的制约作用,可以进入该结构的物量词有三种:个体量词、集合量词和容器量词。容器量词最容易和形容词形成选择关系,其次是集合量词,个体量词在汉语里只有一小部分可以和形容词形成选择关系,越南语个体量词不能与形容词形成选择关系。同一个数量结构,修饰某些名词的时候中间可以出现内嵌形容词,但修饰另一些名词的时候中间不能出现内嵌形容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名词与形容词或量词的语义搭配问题,也可能是由于名词的客观量度特征。
越南《人民报》(Bao Nhan Dan)是越南历史悠久、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越南河内国家大学杜氏清玄《越南<人民报>新闻标题语言特点及其翻译》采用抽样统计法,对越南《人民报》2015年1月至3月期间的30期报纸的第一版和第八版的新闻标题,分别对其国内与国际新闻标题进行考察研究。文中着重对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修辞等进行描写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其语言使用的特点及规律,同时提出相应的翻译对策。越南国家大学范氏秋红《汉越触觉形容词通感隐喻对比研究》主要对汉语和越南语中触觉形容词的通感隐喻进行了对比分析。
越南语中的借词最大的来源语言是汉语,且为越南语的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越南河静大学阮文清《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越南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报刊、教材和各种词典等收集和整理越南语中的汉语借词,构建汉语借词数据库;基于该数据库对汉语借词的所属领域、词性和借用方法等分别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将汉语借词与来源于其他语言的借词进行对比分析,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和越南的汉语词汇教学提供参考。近几年来,汉语的一些称谓语出现泛化现象,越南河内国家大学郑青霞《汉越称谓语的泛化现象对比——以“美女”和“Nguoi dep”为例》经过分析,发现这些称谓语的泛化背后的社会原因。越南河内首都大学武清香《汉语形容词性成语的语义研究——与越南语形容词性成语的语义对比》则试图从成语词类的角度去考察研究汉语形容词性成语,并从语义平面入手,对汉语形容词性成语的语义展开分析,作出一个综合性的描写与探索。同时,把汉越语形容词性成语的语义进行对比分析并指出两者异同之处,为汉越语学习者加强了对形容词性成语的具体把握,从而可以正确地使用它,免得交际中犯错误。
国际汉语教学融合了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传播学等学科,注定是一个跨学科的学术领域,跨学科的研究也是国际汉语教学的重要视角。
韩国外国语大学的孟柱亿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基于认知心理分析的汉语语音教学》,他认为,二语学习者的汉语语音心理过程,要考虑二语教学的共性以及来自汉语特点的个性,对汉语语音的描写要简化与细化。他特别提出,要清楚认识汉语学习的特点,拼音文字只是学习一套符号系统,而认读汉字与学习汉语拼音,则是两套汉语学习的媒介物,如何进行有效复合,母语者学习汉语不依靠汉字,而二语学习者必须依靠汉字,这是特别值得提出的。另外,二语学习者学习汉语主要集中于音段音上,产出汉语语音的过程是文字记录的有声语言化,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输入的是汉字、拼音方案、语音,输出的只有语音,感知、记忆、反应和控制系统组成了汉语语音编码的过程。语音描写要体现二语教学的特点,语音描写为二语者服务,要严格区分发音与读音的差别,发音与读音范畴不同,音段音与超音段音有异。声调教学的角度看,可以高中低,区分调类,而不是区分调值。轻声要分规则与不规则两类,轻声只是一种变调形式,其决定性因素主要读音的长短。至于儿化,不是非做不可。语音教学原则,主要是感知到习得,应用的层面看,混合式学习为主线,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在自由讨论的提问环节,崔希亮教授提出语调教学的问题,具体的语调教学方案尚无,听广播看电影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途径。另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洪磊《从跨通道启动实验的角度调查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对于汉语宾语省略的加工》也开展了相关研究。
Flege(1987,1995)提出的语言学习模型(Speech learningmodel,简称SLM)和Best(1995)提出知觉同化模型(Perceptual Assimilation Model简称PAM)都认为L2与L1的相似度会影响二语者对L2的习得。泰语中的唇齿擦音和齿龈擦音与汉语相同,而泰语中的喉擦音却是汉语没有的。越南语中的唇齿擦音、舌尖齿背擦音以及舌根擦音与汉语相同,舌尖后齿龈擦音与汉语的舌尖齿背擦音相似,同时越语和泰语一样,具有汉语没有的喉擦音。日语中只有舌尖齿背擦音和汉语相同。以往研究二语者习得汉语擦音的研究大多是从定性的描写角度来分析,这种基于母语者听辨的方法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北京语言大学曹冲《日、泰、越南留学生习得汉语擦音的实验研究》从实验语音学的角度出发,以SLM和PAM理论为指导,对日本、泰国、越南学习者的汉语清擦音习得情况进行定量分析。文章收集了15名日本,14名泰国,14名越南留学生以及6名汉语母语者产出的擦音声母的12组双音节。提取双音节中擦音声母的频谱重心和分散程度。统计检验结果表明:三个国家的二语者都能比较正确地习得汉语擦音f、h。日本学习者容易混淆的擦音对是s-sh。日语中没有擦音sh,有擦音s,按照PAM理论,日本学习者在习得汉语擦音s-sh时,把这两个语音范畴同化为母语的一个范畴,因此很难区分。越南学习者和日本学习者一样,容易在s-sh上混淆。泰国学习者在s-x,sh-x擦音对上容易混淆,说明泰国学习者在习得汉语擦音s、x时,将这两个语音范畴同化为一个母语范畴,而在习得汉语擦音sh、x时,由于母语中没有这样的语音范畴,二语者无法对汉语的这两个语音范畴进行比较,也很难区分。文章主要运用实验语音学方法,研究二语者的语言经验对汉语清擦音习得的影响,结果可以指导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擦音教学,丰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教学。
北京师范大学马燕华《泰国本土汉语学习成功人士汉语学习规律案例分析》以教育心理学同化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案例研究为研究方法,依据对一位泰国本土汉语学习成功人士面对面的6小时的访谈调查,从汉语语言要素(语音、词汇、语法及汉字)学习和汉语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掌握两方面,分析其汉语学习特征,归纳其学习规律,为对泰汉语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提供颇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涉及到视觉信息的知觉与编码、字词识别、语义提取以及句法分析等一系列过程,是一个从辨识字、词开始,直到理解句子、篇章为止,自下而上构建意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词汇识别是其中关键一环。韩语中的这种词界标使韩国人在阅读时可以很容易辨别出词语,进而对词进行视觉编码,激活心理词典的语义表征,最终达到语义通达。阅读汉语时则不然,汉语是当前世界上唯一的非拼音文字,汉语文本中没有明显的词界标。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阅读者而言,由于长期处于汉语环境中,积累了丰富的阅读经验,因此在阅读中即使缺乏词边界信息,也很少遇到词切分的困难,词切分似乎更多地是一个自动的无意识的过程。但对于韩国留学生而言,他们在阅读汉语文本时,可能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在缺乏明确的词边界的情况下,很难从一串连续的汉字中识别出一个独立的词。基于此,韩国建国大学于鹏的《韩国学生阅读有无词界标汉语文本的眼动研究》对在校的60名韩国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92.3%)韩国学生阅读汉语时会因缺乏词边界信息而出现阅读障碍。本实验选取了30名韩国学生进行试验研究,男女各半,平均年龄24岁。根据国家汉语水平考试(HSK)成绩分成语言能力高水平(HSK6级)和低水平(HSK3-4级)两组,每组15人。实验采用2(语言能力:高、低)×4(呈现方式:不划分词边界、划分词边界、划分字边界、干扰性划分词边界)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实验数据表明:对于中级汉语水平的韩国学生,在汉语文本中插入词界标能大大提高韩国学生的汉语阅读效率;正常无标记和插入字界标的汉语文本对韩国学生阅读未产生促进或阻碍作用,但人为错误地划分词界标对留学生的汉语阅读起阻碍作用。这说明,词界标的插入能清晰地将句子划分成一个个独立的词语单元,使阅读者在汉语文本中很容易辨别出词,进而对词进行视觉编码,激活心理词典的语义表征,最终达到语义通达;在韩国学生内部,汉语高水平者与低水平者在眼动指标上存在着显著差异,高水平者阅读时间更短、注视点更少。在此基础上构建“熟练者”与“非熟练者”眼动模型,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教学,提高汉语低水平留学生的阅读效率;比较韩国学生阅读插入字界标和词界标汉语文本的眼动情况,发现插入字界标记后不会对他们阅读汉语文本产生促进作用。由此推测韩国学生阅读汉语时信息加工的基本单位是词。汉语文本的知觉广度是2.6个汉字,约相当于一个双音节词,由于双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占绝对优势,进一步推测:韩国学生阅读汉语时信息加工的最小单位是双音节词。
汉语的动结式是一个重要的语法现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冯丽娟《高级水平英语母语者习得汉语短语型动结式的实证研究》认为语言习得过程可分为三个层面:事件结构、论元结构和句法结构。其中事件结构指的是语言的深层语义,直接跟客观世界接口;论元结构既可以反映深层语义的整合过程,又制约着句法结构,是连接事件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纽带;句法结构是深层语义在一定的规则制约下映射到表层的语言现象。文章以事件结构理论为基础,把汉语动结式分为11种,并在此基础上研究高级水平英语母语者对这11种动结式的习得情况。设计了启动条件下的反应时实验,根据被试判断目标句语义合理性的反应时,探讨学习者对参与者角色的加工和对致使关系的理解情况,得出的主要结论有:一是高级汉语水平的英语母语者尚不能完全理解这种类型的动结式,理解致使关系比理解参与者角色及其关系的难度更大;二是从事件结构到句法结构映射过程中是否有位置变换会影响学习者对汉语动结式的理解和产出:在理解有位置变换动结式时,学习者没有对参与者角色中的动作对象进行加工,但可以理解致使关系;在理解无位置变换动结式时,结论正好相反,学习者受到了动作对象的影响,但却不能理解致使关系。另外,北京语言大学田明明《二语学习者汉语动结式的语义识解及其影响因素》展开实证研究,以实验词语为纲,设计调查问卷,题目以词语释义为主,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写出词语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总结出二语者识解动结式的特点,从汉语本身的特征(韵律等)、二语者的学习方法等方面分析其影响因素。
需求分析的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传入到了中国,中国的外语学界由此展开了关于第二语言教学主要是英语教学的研究,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需求研究则是近十年才发展起来的。基于此,北方工业大学李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需求的研究述评》梳理了十年间汉语学习需求的成果,研究发现此领域的研究成果数量匮乏,研究基础较为薄弱,与汉语在世界范围内如火如荼的学习需求现状极不相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汉语学习需求研究的广阔发展空间。通过文献梳理,文章提出汉语学习需求的研究应在理论框架、研究视角、数据来源及数据采集方法等四个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完善。
“翻转课堂(flipped learning)”教学法起源于美国,“翻转课堂”,重在翻转,学习者通过视频学习,自由地调整学习进度和节奏,教育者可针对个别学习者的困惑因材施教,使学习者实现有意义的学习。韩国外国语大学高银美《“翻转课堂(flipped learning)”在汉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模式》着眼于“翻转课堂”的效果以及作为备选教学的其作用,以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教程为材料,研究并设计基于“翻转课堂”的汉语阅读教学模式。
最近十年,汉语在国际上的传播有了长足的发展,伴随着汉语教学的国际化进程,国际汉语教学的多样化趋势更加凸显,实现不同教学目标、服从教学对象“需求”的差别化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如何紧密结合世界各地对中国了解与认识的“需求”,准确抓住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历史性战略机遇,切实把握国际汉语教育的主流发展趋势,探讨世界各地包括孔子学院与孔子课堂的汉语教学的理念与方法、挖掘国际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多元特征,为推动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是摆在每个从事国际汉语教学事业的学者面前的一项长久课题。
北京语言大学的李宇明在闭幕式上提出,这就需要我们着力开拓国际汉语教学的思路,如何认真研究亚太地区的国际汉语教学的特点,如何解决亚太地区的特点,汉语教学如何与国家的特点结合起来,比如新加坡学者的互联网+汉语教学思考、亚太地区的语言传播经验总结、汉字教学的问题、韩国日本的产品走向世界的经验,伴随着语言的传播,中国的产品也要走上世界,汉语也要能够起到这样的服务作用,国际汉语教学也要走上汉语国际教育的道路。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Based on demand orientation
ZHENG Tongtao&CHEN Ronglan&FANG Huanhai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Peaceful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 China;Overseas Education College,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102 China)
W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the diversity becomes increasingly obvious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It is necessary to open new mind in order to achieve different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satisfy the different demands of teaching object.
The 8thannual conference of Asia-Pacific Consortium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publishesmany valuable opinionswhich combined with the demands of Chinese language learners around the world.Itexplores themulti-characteristics and shows the developmentand innovation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demand orientation;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Asia-Pacific region
H195
A
2221-9056(2017)03-0390-15
10.14095/j.cnki.oce.2017.03.013
2016-11-22
郑通涛,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语言学博士、计算机科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计算语言学等。Email:tongtao@xmu.edu.cn
陈荣岚,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等。Email:rlchen@xmu.edu.cn
方环海,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新汉学计划”博士生联系导师,研究方向为西方汉学、认知语言学、汉语国际教育、汉语国际传播等。Email:fhuanhai@163.com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世纪稀见英文期刊与汉语域外传播研究”(15BYY05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7-19世纪欧洲汉学视野中的汉语类型特征研究”(13YJAZH021)、厦门大学社科繁荣计划科研启动项目“欧洲的汉语传播与华文跨境教育研究”(2013HGF04)、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专项课题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