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2017-03-08 04:43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76期
关键词:尿激酶溶栓资料

陈 希

(吉林省通化市中心医院,吉林 通化 134001)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1]。该病的一般临床症状表现为偏瘫,失语,口角歪斜,头晕,恶心,呕吐等。严重的会使患者昏迷不醒,甚至死亡[2]。本次研究专门针对脑梗死患者通过早期应用尿激酶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本院已经征得了两组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现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016年我院收治的发病6小时以内的脑梗死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在45-82岁之间,其平均年龄为(65±4.2)岁;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大致在45~85岁之间,其平均年龄为(66±4.5)岁。两组患者无论在性别上还是在年龄上均无较大的差别,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具备可比性。

1.2 方法

80例脑梗死患者都接受CT检查后排除脑出血,且无早期脑梗死改变,血常规及凝血系列符合溶栓指征,之后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治疗法,如抗血小板药物,营养神经药物,清除自由基等药物及其他基础治疗,观察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给患者加用尿激酶静点,其具体用法用量为尿激酶100~150万单位,加入0.9%氯化钠100~150 mL静点,在30 min内注射完毕。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总有效率的对比资料。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采用SPSS 19.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使用x2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对比

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患者中显效27例(67.5),有效9例(22.5),无效4例(10),其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患者中显效11例(27.5),有效18例(45),无效11例(27.5),其总有效率为72.5%。可见,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更高,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患者中出现颅内出血1例(该患者为大面积脑梗死出现少量渗血),皮下淤血2例,齿龈出血3例,口腔出血1例,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对照组患中出现皮下淤血的1例,齿龈出血1例,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可见,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情况多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情况,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脑梗死的一般临床症状表现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语言障碍、饮水呛咳、面瘫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严重者可致残致死[3]。实验证明,脑动脉血流中断持续5分钟以上,神经细胞就会发生不可逆的损害,因此,治疗脑梗死患者的首要任务便是尽快恢复梗死区域的血液供应。尿激酶是一种从健康人的尿液中分离出来的有利于纤溶酶活性恢复的酶蛋白。给脑梗死患者静脉滴注尿激酶,能够使患者体内的纤溶酶活性快速上升,15分钟的时间就能达到高峰,6个小时后酶活性仍然呈上升状态,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血栓溶解,改善梗死区域血液循环,缓解血管栓塞症状,抑制脑血栓形成[4]。但当管腔内的血栓溶解后,部分患者的血液会从破损的血管壁漏出,引起继发性出血或渗血。本次研究资料显示,经过药物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更高,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说明尿激酶溶栓在脑梗死的临床治疗中有重要意义,但需要谨慎使用。

综上所述,早期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死,其治疗效果显著,但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需谨慎使用。

[1]樊治中.早期应用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死68例分析[J].医药前沿,2016,6(29):101-102.

[2]杜玉梅.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3):41-43.

[3]滕旭升,张允岭.超早期急诊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32):157-160.

[4]周国仁.早期应用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J].医疗装备,2016,29(16):135-135.

猜你喜欢
尿激酶溶栓资料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胸腔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机械溶栓结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尿激酶溶液冲洗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