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庆威
摘 要:一直以来,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作文始终是他们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拦路虎、拖油瓶。鉴于此,对提升高中学生作文能力的研究此消彼长、硕果累累。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浅显论述一些生本理念下高中作文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生本理念;高中作文;教学策略
众所周知,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政策的落地实施,语文成绩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甚至有人说,在高考中,得语文者得天下。鉴于此,提升语文学习成绩也就成为莘莘学子的共同心声。在莘莘学子提升语文学习成绩的路上,作文成了他们的拦路虎、拖油瓶。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直接决定着他们语文成绩的提升。因此,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提升他们语文成绩的必由之路。生本理念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的核心思想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和全面依靠学生。窃以为,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必须要在坚持生本理念的前提下,富有成效地开展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下面笔者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浅显论述一些生本理念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策略。
一、以生为本,大面积开展阅读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阅读与写作是两个重要的方面。阅读与写作貌似各自独立,实则彼此联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大面积富有成效的阅读。基于此,在生本理念下进行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在立足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着眼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引领每一位学生乐此不疲地大面积阅读各种经典书籍、美文佳作。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小狗包弟》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在笔者的指引下,透过课文的字里行间了解到伟大的作家巴金严于解剖自己勇于忏悔的高尚人格。当学生被巴金这种高尚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时,笔者又推荐学生阅读了巴金的其他一些经典作品,如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以及《寒夜》《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等。
在教师的准确指引下,学生兴致勃勃地步入了美妙的阅读世界。书中自有黄金屋。在阅读世界中,学生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知识,还增长了各种各样的见识。
二、以生为本,多维度创设情景
事实上,写作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打开学生记忆的窗口,将学生记忆深处的人或事以及各种思想自然而然地导出来。那么,作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打开他们记忆的窗口呢?窃以为,教师应该在生本理念的指导下,紧紧围绕教材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多维度地创设各种各样形象逼真的教学情景。当教师引领学生走进这样形象逼真的教学情景之时,学生记忆的窗口自然也就打开了。
例如,在指導学生写一些写人记事的文章的时候,笔者总会在围绕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以谈话的形式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景,据此打开学生记忆的窗口。比如在写父亲时,笔者会让学生畅所欲言,谈一些自己对父亲的看法或与父亲一起经历过的一些难忘的事等。除此之外,笔者还会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创设各种形象逼真的教学情景。
透过记忆的窗口,学生就会用手中的笔清晰地勾勒出记忆深处的真人真事,学生思想深处的真情实感也会经学生的笔尖缓缓流出。
三、以生为本,广范围拓展思维
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写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在写作的时候,写作者不仅要透过记忆的窗口立意选材、运用深厚的语言功底遣词造句,还要利用良好的思维能力谋篇布局。鉴于此,在生本理念下进行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在紧紧围绕课堂三维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千方百计地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借此广范围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有时候,在写作之前,笔者会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谋篇布局的一些想法。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必须要清晰完整地说出自己这种谋篇布局方法的优势所在。同时,学生在学习他人谋篇布局优点的基础上,还可以为别人谋篇布局的方法提出一些优化意见。
在教师的步步引领下,学生不仅顺利达成了课堂教学目标,还切实拓展了自身的思维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拓展会对他们作文能力的提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生本理念下进行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在立足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引领学生大面积地阅读,着力拓宽他们的阅读视野,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教师要在紧紧围绕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巧妙结合学生的具体生活实际多维度创设教学情景,为打开学生记忆的窗口畅通渠道;教师要在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形形色色的课堂教学活动大范围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注入活力。总而言之,为了提升高中学生的作文能力,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大面积享阅读、多措并举,为学生多维度创设情景以及想方设法引领学生拓展思维。
参考文献:
[1]姚丽娜.生本理念指导下的高中作文教学策略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5(10)∶37.
[2]范井轩.生本理念指导下的高中作文教学策略[J].语文天地(高中版),2017(3)∶59-60.
编辑 温雪莲
新课程·教师201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