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刚,谢 明,刘 颖,朱绍武,张吉明,周利民
(1.昆明贵金属研究所 稀贵金属综合利用新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云南 昆明 650106;2.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Ti(C,N)/AlCoCrFeNi金属陶瓷的高温抗氧化机理
朱 刚1,谢 明1,刘 颖2,朱绍武1,张吉明1,周利民1
(1.昆明贵金属研究所 稀贵金属综合利用新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云南 昆明 650106;2.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本文从热力学角度和氧化膜完整性两方面深入研究了Ti(C,N)/AlCoCrFeNi金属陶瓷的高温抗氧化机理。结果表明,多主元AlCoCrFeNi高熵合金的引入对Ti(C,N)基金属陶瓷抗氧化性能的显著提升主要归因于氧化过程中粘结相组元Al、Cr活性较强,倾向于被优先氧化,其形成的AlTiO5和Cr4WO6复合氧化膜不仅自身组织致密度高,对基体有完整的覆盖性,且能有效减小氧化膜的生长应力,遏制氧化膜的破裂剥落,使得氧化膜与合金基体结合紧密,从而氧的传输被极大地抑制,有效减缓了氧化进程。
Ti(C,N)基金属陶瓷; 高熵合金; 高温氧化行为; 氧化机理
随着现代机加工行业的快速发展,数控机床的转速和进给量均不断提高,切削加工开始进入高速切削的新阶段[1-3],目前适用于高速切削的刀具材料种类繁多,市场上主要的高速切削刀具材料仍然以高速钢和WC基硬质合金为主[4-5],但从总体发展趋势来看,Ti(C,N)基金属陶瓷因具有低密度、高硬度、好的红硬性、极低的摩擦系数、较好的抗高温蠕变性能以及优异的切削性能,使得Ti(C,N)基金属陶瓷正逐步取代传统的WC基金属陶瓷,被用于碳钢和不锈钢的半精加工和精加工领域[6-9]。但由于其强韧性和高温抗氧化性不足,极大地限制了其相关产品的推广和应用。尤其在高温抗氧化性能提升方面,国内外的研究成果鲜有报导。前期,Qingqing Yang等[10-11]研究发现含6.4%Cr的Ti(C,N)基金属陶瓷材料具备优异的抗氧化性。赵捷,李伟等人[12-13]的研究也表明元素Cr和Si的添加极大地改善了Ti(C,N)基金属陶瓷的高温抗氧化性。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合金的组成成分极大地影响着Ti(C,N)基金属陶瓷的抗高温氧化性能,其中合金元素Cr、Al、Si被认为是提高Ti(C,N)基金属陶瓷高温抗氧化性的重要元素。鉴于此,作者前期已经尝试通过在Ti(C,N)基金属陶瓷体系中引入多主元AlCoCrFeNi高熵合金作为新型粘结相来改善Ti(C,N)基金属陶瓷的高温抗氧化性能,并且通过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粘结相组成的Ti(C,N)基金属陶瓷在1100℃静态空气中的氧化动力学行为,证实Ti(C,N)/AlCoCrFeNi金属陶瓷具有最佳的高温抗氧化性能[14]。但是,这些研究都尚未揭示多主元AlCoCrFeNi高熵合金粘结相的引入对Ti(C,N)基金属陶瓷高温抗氧化性能显著提升的深层次作用机理。基于以上的研究背景,本文试图从热力学角度和氧化膜完整性两方面重点分析讨论了Ti(C,N)/AlCoCrFeNi金属陶瓷的高温抗氧化机理,以此来论证Ti(C,N)/AlCoCrFeNi金属陶瓷作为新型高速切削刀具材料实用化的可行性。
两种含不同金属粘结相的Ti(C,N)基金属陶瓷均采用传统的粉末冶金工艺进行制备,先按以下质量分数比例配制成混合料:
A:Ti(C,N)-15%WC-10%Mo2C-8%TaC-15%(Ni-Co);
B:Ti(C,N)-15%WC-10%Mo2C-8%TaC-15%(AlCoCrFeNi)。
混料在行星式球磨机上进行,采用球料比10∶1,球磨介质为乙醇,加入量为混合料质量比的2%PEG作成形剂,球磨时间为72h。混合料经球磨混合、干燥、过筛,然后压制成试条,脱胶后的试条压坯烧结在实验室自制的低压烧结炉中进行,最终烧结温度为1450℃,最高温度保温时间90min。液相出现之后,充入2 ~ 4MPa氩气进行保压。将烧结后的试样在普通箱式电阻炉中开展恒温氧化试验,测试样品尺寸为2.5mm×4.0mm×3.5mm,在试验前需将试样经800#砂纸打磨并抛光,随后用无水乙醇超声波清洗、干燥,并测量试验前样品的质量和尺寸。电阻炉的升温速率为10℃/min,待炉子升至设定温度后,将试样连同盛放样品的Al2O3坩埚一起放入(Al2O3坩埚事先经过1100℃烧至恒重)。试样在设定的氧化时间结束后取出,并迅速冷却至室温后,对氧化后的试样称取其质量,称重是在精度为±0.01mg的MEITLERAE240型分析天平上进行,随后根据所采集的累积增重数据绘制氧化动力学曲线。
3.1 氧化动力学曲线
图1 金属陶瓷A和B在1100℃静态空气中的热重曲线Fig.1 Thermogravimetric curves of cermet A and B oxidized in static air at 1100℃
图1为两种不同粘结相组成的Ti(C,N)基金属陶瓷在1100℃静态空气中的热重曲线。由图1可见,合金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显示了最初快速的质量增加,接着变化趋势减缓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这种被称为“过渡和稳定状态的氧化行为”已经在之前的研究中被观察到。金属陶瓷A和B的氧化增重曲线在前期均近似于满足抛物线规律,但随着氧化时间的增加,氧化后期趋向于直线规律,当氧化时间达到120min后,含Co-Ni的金属陶瓷单位面积增重(6.1734mg/cm2)几乎是AlCoCrFeNi高熵合金作为粘结相(2.5347mg/cm2)的2.5倍,并且随着氧化时间的增加,这种差距会越来越明显。在120~200min这一氧化阶段,样品的氧化增重已进入稳定阶段,增幅非常小。但在这一保温时间后,含Co-Ni的试样发生了异常明显的增重,相较之前变化增幅为1.43mg/cm2。在初期氧化的结尾阶段之所以会发生明显的增重,主要是由于氧化层中存在大量的孔洞缺陷,使得大量的O元素向内扩散进入,从而加剧了氧化增重过程。综合以上分析可知,Ti(C,N)基金属陶瓷抗氧化性能的优劣与合金中抗氧化的金属粘结相组分有关。在制备工艺相同,组成相的体积含量相差很小的情况下,它们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粘结相的组成进行了调控优化,由于多主元AlCoCrFeNi高熵合金粘结相具备优异的抗氧化性能,从而导致了Ti(C,N)基金属陶瓷的抗氧化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3.2 氧化热力学分析
上述分析论证表明,含多主元AlCoCrFeNi高熵合金粘结相的试样展现了更为优异的抗氧化性,其物相组成、致密度以及生成的氧化物等因素都会影响材料最终的抗氧化性,所以分析氧化前后的物相组成对之后研究抗氧化机理很有必要。本小节计划利用热力学数据对Ti(C,N)/AlCoCrFeNi金属陶瓷高温氧化过程中所有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以及平衡氧分压进行计算,以确定各反应进行的难易程度和优先顺序,最终尝试分析氧化物物相组成的转变过程。对于Ti(C,N)/AlCoCrFeNi金属陶瓷体系,所含的物相有TiC、Mo2C、WC、TaC和AlCoCrFeNi,在氧化初期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反应如下:
TiC(s)+2O2(g)=TiO2(s)+CO2(g)
(1)
2/5WC(s)+O2(g)=2/5WO3(s)+2/5CO2(g)
(2)
2/3Mo2(s)+O2(g)=2/3MoO3(s)
(3)
4/9TaC(s)+O2(g)=2/9Ta2O5(s)+4/9CO2(g)
(4)
2Al(s)+3/2O2(g)=Al2O3(s)
(5)
2Co(s)+O2(g)=2CoO(s)
(6)
Cr(s)+3/4O2(g)=1/2Cr2O3(s)
(7)
Ni(s)+1/2O2(g)=NiO(s)
(8)
2Fe(s)+O2(g)=2FeO(s)
(9)
以上反应均为氧化初期的主要化学反应,从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金属氧化反应能否进行以及反应生成物如何可根据吉布斯自由能判据ΔG加以判断。根据Vant Hoff等温方程式,在一定温度T下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为:
(10)
其中,ΔG0为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化;R为气体常数;T为绝对温度;PO2为平衡氧分压。
当ΔG<0,氧化反应自发进行;ΔG=0,氧化反应难以进行,而是进行还原反应;ΔG>0,氧化与还原反应处于平衡状态。一般地,纯金属的热力学分析结果同时可说明纯金属发生氧化的倾向和形成的稳定氧化物相。而合金的氧化情况,通过热力学分析只能阐明不同合金元素对氧亲和力的大小,而最终形成的氧化物类型还需考虑动力学因数。针对Ti(C,N)/AlCoCrFeNi金属陶瓷,根据热力学手册,算出反应(1)至(9)不同温度下氧化反应吉布斯自由能的变化值,并绘制出了化学反应自由能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2所示。
图2 反应(1)~(9)的吉布斯自由能与温度的关系Fig.2 Relationship between Gibbs free energy of reaction (1)~(9) and temperature
从图中可见,以上各反应方程式的自由能在计算的温度范围内都为负值,说明氧化反应(1)至(9)在热力学上均可能发生。反应(5)的吉布斯自由能在计算的温度范围内始终最低,(7)和(8)次之,这说明反应(5)优先进行,(8)次之,反应(9)最后。另外,对于反应(5)、(7)和(8),其吉布斯自由能(ΔG)随氧化温度的提高而逐渐增加,当温度超过900℃,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大,说明在高温阶段,Al2O3、FeO和Cr2O3氧化物难于稳定地生成。相反,反应(5)和(6)在高温阶段的ΔG却略微下降,表明TiO2和富含W的氧化物易于稳定存在。然后,由于Cr和Al元素的氧化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小于Ti、W、Ni元素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因此,在氧化过程中,Cr和Al倾向于被优先氧化,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可能发生还原反应生成Ti、W等元素,从而保持Ti基体成分的含量,这都将起到保护基体的作用,从而提高金属陶瓷的抗氧化能力。
由于Al2O3和Cr2O3氧化物在高温阶段的不稳定性,还有可能发生如下的化学反应:
Al2O3(s)+TiO2(s)=Al2O3·TiO2(s)
(11)
Cr2O3(s)+WO3(s)=Cr2O3·WO3(s)
(12)
NiO(s)+TiO2(s)=NiO·TiO2(s)
(13)
Al2O3(s)+NiO(s)=NiO·Al2O3(s)
(14)
对这些相进行氧化反应的热力学分析,采用1mol氧作为标准,计算其自由能的变化。化学反应标准自由能变化(ΔG0)为参与反应物质生成标准自由能与反应产物标准生成自由能的代数和:
(15)
根据热力学数据,算出反应(11)、(12)、(13)与(14)的标准自由能变化列于表1。从表1可以看出,反应(11)的自由能负值变化最高,其次是(12)和(14),最低是(13)。其中ΔG愈负,表面该金属对氧的亲和力愈强,其生成的氧化物也愈稳定。结果表明在800~1100℃温度范围内,上述氧化物稳定性顺序为:AlTiO5>Cr4WO6>NiAl2O4>NiTiO3。即从热力学角度讲,Al2O3在TiO2中溶解扩散形成AlTiO5固溶体的可能性最大,并且生成的氧化物最为稳定。另外,Al2O3的固溶会降低Ti向外扩散的速率,从而提高材料的抗氧化能力。
表1 反应(11)、(12)、(13)与(14)的标准自由能变化
图3 Ti(C,N)/AlCoCrFeNi金属陶瓷在不同氧化温度条件下暴露4h后的氧化层的XRD图谱(○:Ti(C,N);▲:FCC;■:FeO;Δ:CoO;☆:TiO2; ◆:TiMoO5;◎:NiWO4; ◇:Cr4WO6;⨁: AlTiO5; &:WO3; #:Fe3Ta2O8.1)Fig.3 XRD spectra of the oxide scales on Ti(C,N)/AlCoCrFeNi cermet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 for 4h
图3为Ti(C,N)/AlCoCrFeNi金属陶瓷在不同氧化温度条件下暴露4h后表面的X射线衍射图谱。经过查阅和对比卡片可以看出,在氧化之前,材料由硬质相Ti(C,N)和金属粘结相FCC组成,并未出现其他新相。在800℃氧化4h后,出现了FeO,CoO,TiO2,NiWO4的衍射峰。另外,XRD图谱中还存在少量的WO3和AlTiO5相。随着温度的升高,尽管在900℃氧化4h后的XRD图谱线没有根本性的差异,证实与之前的氧化物的组成相大致相同,但是FeO相衍射峰强度随温度的提升而下降,表明FeO外氧化层逐渐剥落变薄。同时,Ti(C,N)基体的衍射峰在此温度依然存在,这说明900℃形成的氧化膜还比较薄或者氧化膜不完整。在800~900℃氧化温度范围内还存在Cr4WO6衍射峰,主要是由于Cr首先被氧化生成Cr2O3,随后Cr2O3固溶到WO3所形成的(Cr2O3+WO3)固溶体。随着氧化时间的进一步增加,基体Ti(C,N)的衍射峰消失。在1000℃氧化4h后,氧化膜相组成包括 NiWO4,TiO2,TiMoO5,还存在少量WO3和AlTaO4相。值得注意的是,之前存在的FeO和CoO相,在此温度下突然消失,这可能是由于外氧化层在冷却过程中的崩落导致。在1100℃,表面XRD分析证实除了NiWO4,TiO2,TiMoO5,WO3的衍射峰外,还生成了Fe3Ta2O8.1新相。在800~1100℃氧化温度范围内一直存在NiWO4衍射峰,其形成与Cr4WO6类似,都是由于WO3和NiO发生固溶反应,NiWO4相一般存在于中间氧化层区域。其次,金属陶瓷粘结相的组成、热稳定性和界面间扩散都是影响材料高温氧化性能的关键因素。多主元AlCoCrFeNi粘结相的引入使得粘结相和环形相中富含Al和Cr元素,且在氧化过程中形成Cr4WO6和AlTiO5相,早期的研究表明以上固溶相的形成会降低O的向内扩散速率,从而提高抗氧化性能。鉴于以上两方面的考虑,AlCoCrFeNi粘结相的引入使得Ti(C,N)基金属陶瓷具有更加优异的抗氧化性能,这与理论分析的结果相吻合。
由式(15)可知,对于氧化层/合金界面,能发生氧化反应还必须氧压大于氧化反应的平衡分压,因此有必要计算粘结相组分的平衡氧分压,这对研究新型粘结相的抗氧化机理很有意义。
其中,平衡氧分压与自由能的关系通过热力学方程给出,对于反应(5),氧化反应平衡常数K1为:
(16)
式中,aAl2O3,aAl分别为Al2O3和Al的活度,PO2为平衡分压(atm),相应的自由能ΔG的变化为:
(17)
其中R为Boltzman常数,T为绝对温度,对于纯金属和氧化物,aAl2O3=aAl=1;根据式(16)和(17)可以得出:
ΔG1=-RTlnK1
(18)
(19)
表2 Al、Co、Cr、Fe、Ni和O反应的平衡氧分压
对于Ti(C,N)/AlCoCrFeNi金属陶瓷体系,从热力学角度分析,在高平衡氧分压条件下,体系中合金元素均自发进行氧化反应生成Al2O3、Cr2O3、FeO、CoO、TiO2、WO3氧化物于基体表层。由于Ti与W属于基体金属,含量较高,在氧化过程中相邻的同种氧化物晶粒倾向于会发生聚集长大,因此TiO2与WO3氧化物晶粒容易变得粗大。然而,Al、Cr、Fe与Co元素含量相对较少,氧化中生成细小的Al2O3、Cr2O3、FeO与CoO氧化物颗粒,散布于氧化物TiO2、WO3之中,此时氧化膜晶粒粗大,空位较多,致使氧化增重速率加快。随着温度的升高,界面的氧分压随之下降,Al2O3和Cr2O3变得异常不稳定,会固溶扩散到TiO2与WO3中,优先形成AlTiO5和Cr4WO6固溶体混合物。这两种氧化物的生成吉布斯自由能变化非常低,属于一种稳态物质,分布于FeO与TiO2接触界面处,即前面提到的中间氧化层。Al2O3向本体氧化物的扩散,降低了Ti、W元素向外扩散与O反应的几率,起到了保护的作用。又由于Al、Cr活性较强,存在竞争氧化机制,形成了较稳定、致密的氧化层,从而氧的传输被极大地抑制,提高了金属陶瓷的抗氧化性。
3.3 氧化膜完整性分析
通过上述热力学分析仅确定氧化反应能否自发进行和优先氧化次序,而金属氧化膜长大需要反应物质经由氧化膜扩散传质来实现。其中表面生成氧化膜的完整性对元素的扩散有着显著的影响。Pilling与Bedworth[15]最先考虑到氧化膜的完整性和致密性,并提出氧化物分子与其金属原子的体积比,即PBR,作为氧化膜致密性的判据。根据定义,PBR 可以表达为:
(20)
其中,A为金属原子量;dM为金属的密度;M为氧化物分子量;n为氧化物分子中金属原子数目;do x为氧化物密度。
PBR 是氧化膜内产生应力的主因之一。当 PBR 的值大于1时,金属表面可以形成致密的、覆盖性的氧化膜,但当 PBR 值大于3 时,氧化膜内存在很大的压应力,极易发生剥落;因此,完整的、保护性氧化膜的PBR值一般介于1~2之间。本次试验金属陶瓷是以Ti为基体生成不同的氧化物薄膜,因此其PBR值属于氧化物分子与不同类的金属原子之间的体积比。以WO3氧化膜为例:
(21)
VW表示1mol W原子的体积,于是
(22)
其中,a为原子量,ρ为金属密度(g·cm-3),VW=183.85/19.3=9.52cm3;1mol Ti原子的体积为:
(23)
因此,
(24)
同理可计算试验体系中其余氧化物与Ti基体的PBR值,其结果列于表3中。从表中可见,NiO、CoO与Ti基体的PBR值分别为 1.053和 1.082,都比较接近1这一临界值,说明Ni与Co生成氧化物的体积相对较小,不足以覆盖整个金属表面,或者说氧化膜内存在张应力易发生破裂,这种氧化膜的保护性较差。这与之前Co-Ni作为粘结相的Ti(C,N)基金属陶瓷在高温条件下氧化膜呈现疏松、多孔、局部剥离脱落的情况相吻合。
Mo生成Mo2O3的PBR值为2.889,Ta生成Ta2O5的PBR值为2.529,WO3与Ti基体的体积比高达3.229,PBR值远大于1,理论上WO3的生长会
表3 Ti(C,N)/AlCoCrFeNi金属陶瓷氧化物与Ti基体体积比(PBR)
在氧化膜内部产生非常大的内应力,加速氧化膜的破裂与剥落。所以Ti(C,N)基金属陶瓷组分中的Mo2C、TaC和WO3在氧化时产生了较大的生长应力,以致于氧化膜容易开裂。氧化膜逐渐开裂剥落后,发生进一步氧化,由于内层合金与氧重新接触,致使内层的合金进一步氧化增重。然而,Al生成Al2O3的PBR值为1.202,Cr生成Cr2O3的PBR值为1.366,都小于Mo和Ta的PBR值。且PBR值的范围均大于1,小于2,说明此类氧化物不仅自身组织致密度高,对基体有完整的覆盖性,还能有效减小氧化膜的生长应力,以致于氧化膜与合金基体结合紧密,阻止了空气与内部基体的接触,减缓了氧化进程。此外,氧化过程中Al生成Al2O3的过程均有液相参与,有利于提高氧化膜的致密性及与基体的粘附性。因此,含AlCoCrFeNi粘结相成分的Ti(C,N)基金属陶瓷在高温条件下,其形成的复合氧化膜非常致密且表现出了较强的抗氧化性和抗剥落性。
在高温氧化过程中,氧化膜处于交变温度条件下,当氧化膜的热膨胀系数与基体金属的热膨胀系数不匹配时,氧化膜内便产生热应力。热应力的存在很容易导致氧化膜的开裂和脱落,导致材料抗氧化性能的降低。因此氧化膜内的热应力是决定氧化膜黏附性的关键因素。依据手册[16-17]计算试验金属陶瓷相关氧化物与TiCN基体的热膨胀系数之比,结果见于表4。
表4 Ti(C,N)/AlCoCrFeNi金属陶瓷氧化物与Ti基体热膨胀系数比
(25)
其中,σo x为氧化膜中的热应力(N·m-2);E为弹性模量(N·m-2);ΔT为温差(K);a为膨胀系数(K-1);a为氧化物泊松比。Ox代表氧化物,m为基体金属,由于to x=tm,因此上述公式可简化为:
(26)
由于大多数氧化物的线膨胀系数小于合金的线膨胀系数,即am-ao x>0,在冷却过程中ΔT=T-T0<0,因而氧化膜内存在压应力,金属基体内存在平衡的张应力。从热力学角度分析,由于Al2O3及Cr2O3与TiCN基体的热膨胀系数差较小,因此Mo2O3、Ta2O5和WO3氧化膜中增添Al2O3与Cr2O3成分后,能降低氧化膜热应力的倾向,遏制氧化膜的破裂剥落,抗氧化性能得到大大提高。
1.从热力学角度分析,在氧化过程中,粘结相组元Cr和Al倾向于被优先氧化,且随着温度的升高,界面的氧分压随之下降,Al2O3和Cr2O3变得异常不稳定,会固溶扩散到TiO2与WO3中,优先形成AlTiO5和Cr4WO6固溶体混合物。这两种氧化物的生成吉布斯自由能变化非常低,属于一种稳态物质,分布于FeO与TiO2接触界面处,形成了较稳定、致密的氧化层,从而氧的传输被极大地抑制,提高了Ti(C,N)/AlCoCrFeNi金属陶瓷的抗氧化性。
2.通过PBR值分析可知,由于Al2O3、Cr2O3与Ti(C,N)基体的热膨胀系数差较小,因此Mo2O3、Ta2O5和WO3氧化膜中增添Al2O3与Cr2O3成分后,能降低氧化膜热应力的倾向,遏制氧化膜的破裂剥落。另外,此类氧化物不仅自身组织致密度高,对基体有完整的覆盖性,还能有效减小氧化膜的生长应力,以致于氧化膜与合金基体结合紧密,阻止了空气与内部基体的进一步接触,从而减缓了氧化进程。
[1] 戚正风, 任瑞铭. 国内外刀具材料发展现状[J]. 金属热处理, 2008, 33(1): 15~20.
[2] 张伯霖. 高速切削技术及应用[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3] CLARK E B, ROEBUCK B. Extending the Application Areas for Titanium Carbonitrid Cermets[J]. Int J Refract Met Hard Mater, 1992, 11:23~33.
[4] 于启勋, 朱正芳. 刀具材料的历史、进展与展望[J]. 机械工程学报, 2003, 39(12): 64~66.
[5] 赵海峰, 朱丽慧, 马学鸣. 纳米WC硬质合金制备新工艺[J].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2003, 21(1): 130~133.
[6] ZHANG S. Titanium carbonitride-based cermets: processing and properties[J]. Mater Sci Eng A, 1993, 163(1):141~148.
[7] 何林, 黄传真, 黄勤. Mo2C含量对Ti(C,N)基金属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J].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2003, 21(2): 238~241.
[8] BOLOGNINI S, FEUSIER G, et al. High temperatur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Ti(C,N)-Mo-Co cermets[J]. Int J Refract Met Hard Mater, 1998, 16: 257~268.
[9] 吴岩, 于宝海, 任英磊, 张海峰. 活化烧结制备TiC-Ni金属陶瓷复合材料及其性能[J].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2005, 25(3): 393~396.
[10] YANG Qing-qing, XIONG Wei-hao, LI Shi-qi, et al. Early high temperature oxidation behaviour of Ti(C,N)-based cermets in air[J]. Corros sci, 2010, 52: 3205~3211.
[11] YANG Qing-qing, XIONG Wei-hao, LI Shi-qi, DAI Hong-xia, LI Jun. Characterization of oxide scales to evaluate high temperature oxidation behavior of Ti(C,N)-based cermets in static air[J].J Alloys Compd, 2010, 506(1): 461~467.
[12] 赵捷, 孙家枢, 王志奇. TiC基金属陶瓷的高温氧化行为[J]. 硅酸盐通报, 2003, 22(6): 75~78.
[13] 李伟, 蒋明学, 安兆盈. Ti(C,N)-NiCr金属陶瓷的高温氧化行为[J].热加工工艺, 2009, 38(12): 86~88.
[14] ZHU Gang, LIU Ying, YE Jin-wen. Early high-temperature oxidation behavior of Ti(C,N)-based cermets with multi-component AlCoCrFeNi high-entropy alloy binder[J]. Int J Refract Met Hard Mater, 2014, 44:35~41.
[15] PILLING N B, BEDWORTH R E.The oxidation of metals at high temperatures[J]. Journal of institute of metal, 1923, 29(3): 529~591.
[16] 李美栓. 金属的高温腐蚀[M].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1.
[17] 李铁藩. 金属高温氧化和热腐蚀[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High Temperature Anti-oxidation Mechanism of Ti (C, N)/AlCoCrFeNi Cermets
ZHU Gang1, XIE Ming1, LIU Ying2, ZHU Shaowu1, ZHANG Jiming1, ZHOU Limin1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dvanced Technologies for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Platinum Metals, Kunming Institute of precious Metals, Kunming 650106, China; 2.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5, China)
In this paper, high temperature anti-oxidation mechanism of Ti(C,N)/AlCoCrFeNi cermets was studied by the thermodynamic analysis and oxide scales integrity examination. The result shown that the addition of multi-component AlCoCrFeNi high entropy alloy to Ti(C, N)-based cermets showed an optimum high temperature oxidation resistance behavior. The outstanding oxidation resistance was mainly ascribed to the high activity of elemental aluminum and chromium concentrations in the binder phase. These active components tend to preferentially oxidized and urge the formation of composite oxide film consisting of AlTiO5and Cr4WO6compound. The formed oxide film is not only dense and continuously covered on the surface of matrix, but also reduce the growth stress and curb its spalling failure process. Therefore, it makes the oxide film closely deposited on the alloy substrate, which impedes the inward oxygen transport from the environment to the oxide-alloy interface, and the oxidation process is slowed down effectively.
Ti(C,N)-based cermets; high-entropy alloy; high temperature oxidation behavior; oxidation mechanism
1673-2812(2017)01-0041-07
2015-11-17;
2016-01-18
稀贵金属综合利用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项目(SKL-SPM-201546);稀贵金属先进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基金资助项目(2014XT01)
朱 刚(1986-),男,博士,副研究员;从事高性能金属陶瓷、稀贵金属新材料等方面研究。E-mail:zg@ipm.com.cn。
谢 明,男,研究员。E-mail:powder@ipm.com.cn。
TG148
A
10.14136/j.cnki.issn 1673-2812.2017.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