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美珠
〔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商务系,福建 泉州 36200〕
高等教育与教学
校企合作助推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
蔡美珠
〔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商务系,福建 泉州 36200〕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靠教育,更要靠实践。校企合作对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与实践具有较大的推动意义,它可以激活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增强师资力量,拓宽实训载体及锻炼平台;同时,校企合作机制助推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育。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在双创基本素养培育、文化氛围及实践平台建设和保障机制的建设等三方面,构建一个基于校企合作平台的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体系。
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体制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2015年5月国务院颁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总体目标。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双创素质教育融入高职专业教育,鼓励并引导高职院校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帮助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成为高职院校响应国家号召开展人才培养和学生教育的重要工作。
1.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靠教育
当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熏陶其创业意识,创造条件让其体验创业过程,从而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明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从而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与此同时,对有创新创业潜质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让具有潜力的创业者更好地把握未来的创业机会,投身创业实践。然而,创新创业教育不以创办企业为目的,不是学生价值的“鉴别仪”,而是强调受教育者应学会学习、生存和发展,是创新创业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提高社会适应性的教育。
2.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更要靠实践
创新创业就其本身属性来说,是实践性教育,任何脱离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是“纸上谈兵”。因此,创新创业教育需与实践紧密结合,将创新创业实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提高社会适应性的教育。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更应发挥实践优势,将生产实训、模拟运营、项目培育等实践活动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去,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具有一定开创个性和动手能力强的人才智力支撑。
近年来,各省市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力度不断加强,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尚未达到应有发展程度,尤其创新创业实践更是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1.创新创业师资力量严重匮乏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教育与实践活动,它不仅包括创新创业思维和方法等理论知识的传授,也包括经营管理和创业指导等实务技巧的指导,对教师的理论素质和实务操作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高职院校承担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仍以校内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为主,他们大多从学校到学校,无创业经历,无丰富实践经验,没有参与自主创新活动,而直接成为人师开展双创教育,这样的从书本到书本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指导质量低,甚至带学生“误入歧途”,教师也无法形成对所从事职业的自我认同感,实际双创教育效果的师生满意度低。而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则通常由具有创新创业经验的创业家、实业家或风险投资家作为讲师的身份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讲授工作,他们往往精通企业的管理,能够切实有效开展创新创业的教学尤其实践指导。可见,实践履历欠缺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已成为制约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发展的瓶颈。
2.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单一化
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打擦边球。当下国内高职院校所开设的创新创业理论教育基本上都只是将原有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进行简单的改头换面,重新包装成创新创业指导等课程,不但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创业课程体系,也缺乏与专业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系,无法授予学生系统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另外,僵化的“满堂灌”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微乎其微。当下高职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大多仍延续以传统课堂教学为核心的教育方式,填鸭式灌输理论知识,缺乏师生、生生之间思维的对话和灵魂的碰撞,沉闷的课堂压抑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信心。
3.创新创业大赛成果转化路径缺失
当前各省市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大赛进行得如火如荼,但专业教师所掌控的创新创业理论大多都是“纸上谈兵”, 缺乏实际管理的经验,一旦涉及公司的实操运营,往往未能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和管理方式,师生组建的创新创业竞赛团队往往显得势单力薄。其次,当下的创新创业大赛更侧重于形式,而非实质,忽略了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这一现实意义,即使专业教师会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创新创业竞赛,但往往仅关注比赛的结果,而对于后续项目的实施落地却缺乏持续的跟进措施,或者由于创业大赛缺乏企业的参与,导致创业大赛的内容和市场脱节,大赛的成果很少能够落地转化成真正的创业成果,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创业激情和创业信心。
4.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平台短缺
创新创业教育就其本身属性来说,是一种实践性教育,其应用性和开放性很强,需借助实践平台才能行之有效地开展,实践实训条件是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的必要土壤,脱离现实的操作与实践的创新创业,不论是策划设计,抑或是实际运营,都将会仅是“闭门造车”。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经费投入有限,实践基地建设不足,实践实训硬件短缺,导致创新创业实践实训活动难以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仅仅只停留在照本宣科、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观念与行为相脱节的状态。同时,大学生在资金、渠道和信息等方面的资源有限,学校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的建设不足,导致高职学生往往只能选择少资金投入、低风险、易操作的项目进行初次创业,如零售商业、住宿与饮食业,这类创业项目相对层次和技术含量较低,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相距甚远,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可见,由高职院校独自开展的“关门办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终究仅是“纸上谈兵”,在师资力量、课程开发、成果转化和实践实训等方面的配套建设都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走出去”,提高企业的参与度,发挥企业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改良剂”的作用。
校企合作是指“高等职业院校与产业部门之间基于实现各自的利益的共同合作目的,在双方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达成合作的意愿,通过一定的方式实现相互利用、各取所需的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应从实践出发构建一个校企合作机制,整合校企双方资源,利用各自优势和特色,共同培育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从而弥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之处。
1.以“互求”为基础的“互助”使校企合作成为可能
合作的基础是需求。高职院校和企业有着同一价值追求,行业企业高度竞争力的核心是不断引进具有开创意识的人才,而高职院校的责任就在于培养优秀的行业人才,校企合作的开展将二者的“互求”连接成一个共同体。
就高职院校而言,当前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体系仍处于初建阶段,创新创业的教育过于理论化,让学生实践锻炼的平台与环境严重匮乏;同时,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经常遇到要素缺乏、信息不对称、运营能力不足及风险转移难等问题,而非科班出身的校内专业教师的指导能力很有限,其乃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企业的参与,能有效弥补单纯理论教育的不足,有效激活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的生态,改善学训载体和锻炼平台,增强师资力量,为创新创业项目注入资金、产品和渠道,嫁接经营模式,提高项目运营水平,提供更多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与策略,甚至与学生共同承担创业风险,增强学生创业信心。
就企业而言,借助校企合作的平台,让学生参与到与企业互动的实践实训活动或比赛中去,有利于企业推广自己的企业形象,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企业的文化、信誉及品牌实力,为企业引进认可企业本身的优秀学生人才做好准备;其次,有利于学生在了解企业产品及营销管理等业务的基础上,可以将自己的创业想法转变为与企业产品研发或营销业务相关联的实际的创业活动,推动企业的发展。显然,以需求为基础的互助优化了双方资源的配置,使资源更加地互补,合作具备了可能性。
2.“互利”的结果使校企合作更具持久性
互利使校企双方合作的可持续性更具保障。企业和学校是校企合作机制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的最终受益者,从该模式中获益是双方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原动力,也是推动双方合作长期进行的保证。
从企业角度来看,对利益的追逐是企业的内在属性。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己来说,不仅是一种公益教育行为,还能围绕企业在产品创新、项目运作、人力支持和优秀人才输送等方面的需求与企业开展合作,使企业在合作中获得经济利益,有利于企业实现经营目标;从学校角度来看,校企合作能够强化提升学校创新创业师资尤其是在实践实训指导方面的力量,在项目实施、实训操作和创新创业成果落地转化为生产力方面给予学生较有针对性的指导;校企合作通过企业实践、与企业家对话交流、校企项目研发等运作形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生产和经营管理能力、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还使学生提前接触社会,了解行业企业,从而帮助学生及早明确自己的不足之处,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增强就业能力适应社会。因此,校企合作整合资源共同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不仅有利于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达成,还能助力企业效益实现,使双方共赢,使校企合作更具持久性。
显然,校企合作机制对企业现实利益的实现,对协助完善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助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从而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型高职人才均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高职院校运用校企合作机制探索优化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生态,对于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双创基本素养培育
(1) 建立理实并重的渐进式课程教育体系。课程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高职院校可与企业联合共同开发针对性强的创新创业课程,利用各自优势和领域特点分工合作,由学校负责创新创业理论内容的制定,企业负责实践实训内容的制定,从而确保创新创业授课内容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按学年渐进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首先,针对大一新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应是大而全的普及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感性认知教育,可开设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知识相关的普识性课程,点拨启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与意识;其次,针对大二学生,校企联合开设并讲授创新创业提高课程,如商业模式开发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等,并与创新训练、创业计划等竞赛活动及强化实践训练同步进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际运用能力;再次,针对大三学生,开设培养大学生实际创业能力的模拟训练和创业实战课程,让学生模拟参与其中,体验实战的乐趣及挑战,正视自己是否适合创业。另外,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企业兼职、自主创业以及自愿报名的学生人群中遴选出具有一定创新创业水平和专业技能的人才,推送至校企合作平台实战孵化,与企业共同打造磨练创新创业精英,对大学生创新能力进行拓展,助力大学生创业,构建一个真实有效、层层递进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2) 校企联合共建强大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可通过校企合作机制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第一,强化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建立一支颇具实力的理论基础扎实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安排校内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实际运作,让教师从实践中了解和体验创业,调研创新创业应具备的能力及素质,增强自身创新创业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从行业企业聘请一批有成就的及经验丰富的创业者、企业家、校友或创业投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讲授课程、开设讲座乃至担任创新创业导师参与其活动,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提供更具有说服力和专业的实践指导,课堂上开阔学生视野,丰富教学内容,让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具生命力与吸引力。第二,师资力量内外联动推动教学方式的转变。校内外创新创业教师可采取集中培训和集体备课的方式,通过团体的沟通交流和个体案例的共享,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此外,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打破单方面灌输知识的教学现状,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探索非标准答案的考试,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避免过于理论化的授课方式,探索非课堂教学,如参观考察、创新大赛、创业模拟、实践实训等,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激发其创新创业兴趣和培养其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2.文化氛围及实践平台建设
(1) 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具有独特的引领功能,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基于校企合作平台开展宣讲活动,让企业现身说法,宣传创新创业知识,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有助于营造浓郁的校园双创文化氛围,激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梦的大学生加入到双创教育与实践中来。高职院校可邀请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创业经历的企业代表,如,优秀企业家、优秀校友和资深员工等作为创业导师来校开设主题讲座或交流座谈会,传授事业成功经验及工作心得体会,让大学生从榜样教育中了解成功创新创业人士应具备的素质、潜力和机遇,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与信心。还可通过校园网络、广播、报刊、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方式,宣传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成功开展创新创业运营模式的典型案例,通过正面积极地宣传,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认知水平。
(2)构建创新创业实践载体及平台。高职院校在校内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之余,可借助企业资源的整合利用,联合企业共建校内外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优化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操作环境。具体来说,鼓励企业在校内建立以企业或品牌名称冠名的创新工作室或企业研发基地等,基于企业真实的创新或研发项目需求和学生的偏好,师生共同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并投入实际运作,通过企业全程参与指导,让学生在实训运营中获得成长,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也助力企业实现效益目标。鼓励以企业赞助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大赛活动,并对大赛的成果的实施持续跟进,将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业热情。鼓励学生组建创新创业专业社团活动,提升个人能力,体验团队协同工作,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创新创业项目。
3.落实保障机制的建设
(1) 校企联合设立指导服务机构。学校联合企业成立校企合作创新创业管理中心,负责统筹、规划和指导工作,使创新创业教育步入日常化轨道,为课程设计、活动项目规划、实践载体建设和师资培训进修等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定期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到企业、兄弟院校进行经验交流,提升业务指导能力水平,帮助学生树立创业信心,解决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实际行动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团,授予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证书,为学生开设课程、座谈会或讲座担任大赛导师,为学生保驾护航,并建立定期考核、淘汰制度等确保指导质量。
(2) 建立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在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大潮涌动背景下,校企合作机制的运作主体即教师、学生及企业都需要付出额外的精力和时间,为确保他们具有足够的动力参与,建议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对于教师来说,将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的活动,不管是理论上的讲授,还是实践的指导,都折算成一定的课时工作量,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对于学生来说,创新创业活动的持续时间会影响到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为确保学生能够按时毕业,建议实施弹性学制,灵活调整学生的学业进程,放宽学生修业年限,乃至保留学籍休学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改革学生成绩考核制度,不以学校开设的课程为获得学分的唯一途径,允许学生将发表的优质论文、专利商标或自主创业成果等折算为选修课学分或代替毕业论文成果;建立个人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设立创新创业奖助学金。对于企业来说,将企业的需求点与创新创业活动结合在一起,使项目落地转化为助推企业发展的生产力,使企业有足够的动力保障加入到校企合作工作中。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应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为学生的创新创业之路保驾护航。
[1] 田智慧.湖北省4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2] 陈洁瑾.校企合作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高校科技,2015(3):37-39.
[3] 张志艳.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6(4):68-70.
[4] 张玉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5):100-102.
[5] 尹姿云.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动力机制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6] 张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辨析与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23):45-46.
(责任编辑:李瑞兰)
2017-05-20
蔡美珠(1982-),女,福建晋江人,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
泉州社科联规划项目(编号:2016D39)。
10.3969/j.issn.2096-2452.2017.04.011
G717
A
2096-2452(2017)04-005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