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文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天河学院,广东 广州 510540〕
哲学与文史
孔子贫富思想绎论
杨晓文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天河学院,广东 广州 510540〕
孔子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贫富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孔子的贫富思想非常丰富,他认为随着私有观念和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求富厌贫、好利恶害乃人之本性,但为了天下太平与社会安定,统治者应合理分配社会财富,抑制统治阶级和贵族豪强的聚敛行为,以免造成贫富悬殊,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
孔子;贫富;思想;讨论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生活的春秋季世,是社会政治经济关系和各阶层利益关系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司马谈曰:“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1]3295司马迁曰:“周道衰废……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1]3297东汉经学家包咸云:“孔子居周末世,王道陵迟,礼义废坏,强凌弱,众暴寡,天子不敢诛,方伯不敢问,闵道德之不行,故周流冀行其道,自卫反鲁,知道之不行,故定《五经》以行其道……故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2]孔子修旧起废,研究整理传统文化典籍,“述而不作”,创办私学,有教无类,以继承、传播传统思想文化为己任,使传统思想文化得到创新与弘扬,开创了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儒家思想学派。
孔子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卓越贡献、伟大成就和深远影响,钱穆先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3]1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在会上,诺贝尔奖获得者、瑞典物理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指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4]
孔子的经济思想与其政治思想和社会理想紧密联系,是其政治思想在经济领域的体现,也是其政治思想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孔子经济思想中对贫富问题的有关论述,直至今天仍堪称经典,仍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孔子幼年时,他的父亲叔梁纥就去世了。“孔子三岁而叔梁纥卒”[5]457。孔子17岁时,其母颜征在也因操劳过度而过早地离开了人世。[1]1906我们可以推测,在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和物质生活条件极其低下与落后的情况下,孔子青少年时代一定是家境贫寒,生活艰难。孔子“夫子自道”:“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6]88年少的孔子为了生存,干过许多粗鄙的活计。孟子说,孔子曾做过管理仓库、管理牲畜的小官吏,其实就是管理员、放牛郎、牧羊人。《孟子·万章下》载: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7]可见孔子做这些粗鄙的工作时,认真负责,尽心竭力。他自己评价自己,做仓库管理员,来往账目准确无误,清楚明白;放牧牛羊时,牛羊茁壮成长,膘肥体壮。《史记·孔子世家》是“记载孔子生平首尾条贯之第一篇传记”[3]1。司马迁在其中也明确地说:“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1]1909孔子年少时,家境贫寒,地位卑贱,为了糊口,年龄稍长就出去工作,“料量平”“畜蕃息”是评价孔子工作认真努力,尽职尽责,与孔子自我评价“会计当”“牛羊茁壮长”是同样的意思。所以,孔子对贫穷困苦的生活有深切体会甚或切肤之痛,对贫富现象也有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思考。
原始社会早期,没有贫富差距问题。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剩余产品,所有生产资料公有,社会成员贫富与共,平等相待。《尉缭子·治本篇》所谓:“古者……天下为一家,而无私耕私织,共寒其寒,共饥其饥。”这也是孔子称颂的“大同”社会。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8]948
有限的社会财富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私有观念尚未出现,社会成员一律平等,尽心竭力,一心为公,没有人利用自己的智谋和势力谋取私利,社会和谐安定。但到了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的提高,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催生了私有观念,社会生产资料开始私人占有,人们努力追求私有财产的增值与积累,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随之产生。孔子对社会发展的这种趋势是有正确认识的,他把这样的社会称为“小康”社会。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8]948
孔子认为,私有观念出现以后,人们都有追求物质财富的欲望,“货、力为己”“以功为己”,都是正当的行为。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6]36孔子还“夫子自道”:“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6]69意思是说,如果可以求得财富,即使执鞭这样卑贱的工作,我也愿意去做。司马迁说:“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1]3271可以与孔子的这一观点互相发明。今天的流行语“有啥也别有病,没啥也别没钱”,是对人们这种求富厌贫的共同心理的高度概括。孔子这种承认人们求富厌贫欲望的经济思想,是有历史文化渊源的,他继承、借鉴了前代思想家关于这一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子产曰:“无欲实难。”[9]即追求富贵、厌恶贫贱是人的正当欲望和本能。如人们常说的“五福临门”,就出自孔子非常熟悉的儒家经典《尚书》。《尚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10]用今天的话说,五福就是五种幸福,即人们所向往与追求的五种福分和愿望。汉代经学大师郑玄注曰:“此数本诸其尤者,福是如之所欲,以尤欲者为先……以下缘人意轻重为次耳。”[11]郑玄认为,五福的次序是根据人们欲望的强烈程度来排定的,财富充足虽然排在第二位,但它是其他四福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财富的保障,其他四福就无从谈起。熟悉传统文化经典的孔子在《尚书》“五福”观念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自己的富民主张,认为富民是治国安民的大政方略,民贫则怨,民富则安。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6]136-137
1.均无贫,安无倾
孔子从儒家仁政思想出发,认为天下太平、社会和谐是治国理政的最高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主张按照礼义制度对有限的社会财富进行分配,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没有饥寒之忧,以实现社会和谐与安定。孔子说:“丘也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6]172孔子以这种“均贫富”思想,抨击“富于周公”[6]115的鲁国当权者季氏欲壑难填,奢僭违礼,为了占有更多的土地和人口,悍然发动对鲁国附庸费邑的掠夺战争,严重破坏了国家安定与社会和谐。当然,孔子这里的“均贫富”不是绝对平均主义,而是按照贵贱、长幼、贫富、尊卑等方面的等级和差别,来分配社会财富,正像《荀子·礼论篇》所明确的那样:“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12]253在当时的社会情势下,孔子的“均贫富”主张只能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设想,因为仅凭一种思想主张或道德说教,是无法阻止统治阶级和贵族豪强利用权势大肆盘剥百姓、掠夺并占有财富的。
2.周急不继富
孔子认为社会财富分配不均是造成社会不安、政权不稳的根本原因,统治阶级和贵族豪右的横征暴敛、强取豪夺会无限地加剧贫富悬殊,造成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进而动摇统治者的政治根基。所以,孔子主张“周急不继富”。《论语·雍也》: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6]55孔子的学生子华(公西赤)作为鲁国使节出使到了齐国,冉求(字子有)向孔子请求给子华的母亲送些小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求嫌少,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那就再增加二斗四升。”结果冉求却自作主张送去了八百斗。孔子知道后,认为冉求给的太多了,理由是子华家里不会缺粮食。子华到齐国去,坐着由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轻又暖的皮袍。杨伯峻先生将“君子周急不继富”形象地翻译为“君子只是雪中送炭,不去锦上添花”[6]56。“周”今天写作“赒”,救济、接济的意思。所谓“周急”,即救济贫穷和急难。而“不继富”的“继”也是接济、增补之义。“不继富”就是不用财物接济富人、不增加富人的财富。孔子这一均衡分配社会财富的思想,与《老子》“损有余以补不足”颇有异曲同工之处。《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13]“周急”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继富”就是“损不足以奉有余”。下引《论语》两章也可印证孔子“周急不继富”的经济思想。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6]56
孔子做官以后,聘请自己的学生原宪(字子思)为家宰(管家),俸禄是九百斗小米。原宪觉得太多了,不肯接受。孔子说:“不要推辞。如果你用不完,可以送给你左邻右舍的贫穷人家吗!”明确建议原宪,用富余的粮食去资助那些贫穷的邻里乡党,这就是“周急”。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6]115
季氏作为一个诸侯国的大夫竟然比周王朝的执政大臣还富有,而冉求继续为他搜刮、聚敛,这是典型的“继富”。孔子对此大为光火:“冉求不再是我的学生,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抨击、讨伐他。”
孔子还把贪婪残暴的统治者比作凶猛的老虎。《孔子家语·正论解》载:孔子适齐,过泰山之侧,有妇人哭于野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曰:“此哀一似重有忧者。”使子贡问之。而曰:“昔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子贡曰:“何不去乎?”妇人曰:“无苛政。”子贡以告孔子。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暴虎。”[5]489统治者赋税繁重,法令严苛,百姓走投无路,只好在猛虎的威胁下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生命随时都会失去。这与儒家“仁者爱人”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所以,孔子抨击道:“严苛的政令比老虎还凶猛。”
综合上述可知,孔子认为,求富厌贫是人的本性,而在社会财富有限的条件下,必须做到均平分配,贫富差距过大会导致统治者失去民心,严重动摇统治者的政权根基,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孔子将“周急不继富”作为均平分配社会财富的具体措施,只有救济贫穷和急难,抑制权势豪右的横征暴敛,才能保障国家安定稳固,百姓安居乐业。孔子关于贫富的观点和主张,在儒家后学那里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荀子说:“取民者安,聚敛者亡”,“王者富民……亡国富筐箧,实府库。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荀子就此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足以令统治者振聋发聩的论断:“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12]111《大学》则认为,聚敛之臣比贪腐犯罪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危害更大,也更可怕,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第十章:“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14]
[1] 司马迁.史记(第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 刘宝楠.论语正义[M].诸子集成(1)[M].长沙:岳麓书社,1996:44.
[3] 钱穆.孔子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5.
[4] 汤恩佳.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A].汤恩佳,朱仁夫.孔子读本[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7.
[5] 杨朝明,宋立林.孔子家语通解[M].济南:齐鲁书社,2009.
[6]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 杨伯峻.孟子译注(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0:243.
[8] 姚淦铭.礼记注译[M].许嘉璐,梅季.文白对照十三经(上)[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9]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1180.
[10] 周秉钧.尚书注译[M].许嘉璐,梅季.文白对照十三经(上)[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157.
[11]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24.
[12] 王先谦.荀子集解[M].诸子集成(3)[M].长沙:岳麓书社,1996.
[13] 王弼.老子道德经注[M].诸子集成(3)[M].长沙:岳麓书社,1996:33-34.
[14]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M].北京:中华书局,1983:12.
(责任编辑:张明海)
2017-06-22
杨晓文(1965-),女,河南平顶山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教授。
10.3969/j.issn.2096-2452.2017.04.007
F092.2
A
2096-2452(2017)04-003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