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义山
体校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的成因与对策
郭义山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问题进行思考和探析。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训矛盾”突出;体校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落后;青少年运动员缺乏学习兴趣。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有:体校生源不佳;体校学习环境差;体校管理方式不合理。建议建立以考促学机制;推进体教结合步伐;优化体校管理模式提升青少年文化教育水平和质量,促进全面发展。
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体教结合
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23号文”),提出要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文化教育,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1];23号文发布后,从国家体育总局到地方政府部门均制定和出台相关配套措施,落实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2016年,教育部发布《公办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专项督导报告》(以下简称“督导报告”)指出虽然体校文化教育初见成效,但仍存在文化教育缺失;质量低等问题,阻碍了后备人才的培养[2]。文化教育缺失是困扰中国青少年运动员发展的难题,导致了青少年运动员的片面发展,退役后重返社会困难。笔者在此对中国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1.1 “学训矛盾”突出
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的矛盾(简称“学训矛盾”)是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体校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痼疾。督导报告指出,一些体校仍然存在“重运动训练,轻文化教育”的情况,“学训矛盾”突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的身体和心智发展的黄金阶段,两者都不可忽视;但是青少年运动员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前提下,既要进行运动训练,又要上文化课,时间上顾此失彼,训练导致身心疲惫无法专心学习,使训练和文化学习两者形成矛盾,无法协调发展[3]。再者,因为训练和比赛,经常会打乱青少年运动员的学习计划和进度,导致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丧失系统性,有些甚至完全将时间和精力放在训练上,忽视文化学习。“学训矛盾”是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拦路虎,需要各种力量共同化解它。
1.2 体校教育教学方式落后
督导报告指出一些体校没有结合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不能根据青少年运动员的认知规律和特点进行教学,教育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佳[4]。根据多元智能理论,青少年运动员在文化学习认知上具有特殊性,比如青少年运动员喜爱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5],体校文化课教师在进行教学都必须依据青少年运动员的认知特点出发,因材施教。但是,在现实中体校文化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忽视了青少年运动员的主体性,教学内容和方法都不能契合青少年运动员的需求,造成教学效率低,质量不高。再者,体校在课程设置和教材使用方面,都无法很好地提升青少年运动员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
1.3 青少年运动员学习兴趣不高
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主动性不强是体校文化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运动员在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方面落后于同龄职业中学学生和普通中学学生[6]。相对于普通中小学,体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青少年运动员学习兴趣不高是体校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也是困扰文化课教师、体校管理人员的难题。有些青少年运动员在思想上不重视文化教育,认为只要练好运动技能,取得良好的比赛成绩是主要目标,文化学习可有可无,缺乏学习主观能动性。青少年运动员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运动员自身的原因,也有教练员、文化课教师、家庭、体校管理以及社会等因素。缺乏学习兴趣,容易导致青少年运动员产生厌学、弃学等消极行为,甚至在文化学习上自暴自弃,在思想层面松懈,造成文化素质偏低。
2.1 体校生源不佳
体校生源质量较低是造成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中国,体校的辉煌时期已过,弊端逐渐凸显,家长越来越不愿意将小孩送进体校,导致体校生源不断萎缩,选材越来越困难;面对生源萎缩的困境,体校为了生存下去,招到一定的学生,必然在招生上放松把关,入学考试流于形式,而且教练员在选材时只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根本不考虑文化素质,因此无法在源头上保证生源的质量。大量学习困难型和行为偏差型的学生进入体校,相比于普通中小学生,这些学生在文化学习方面本来就存在较大的劣势。中国有句古话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文化基础差,文化课教师对此也无能为力。体校学生本身文化基础较差,加之要应付学习和训练的双重任务,半天学习,半天训练,更增加了体校学生的学习难度。
2.2 体校学习环境差
环境是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会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体校学习环境差是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的一个重要外部原因。由于体校管理者、教练员等相关人员“重训练,轻文化”思想的影响,文化课教师缺乏话语权,很难对上课调皮捣蛋,影响课堂纪律的学生进行约束和管教,在这种思想以及因此而表现出的行为的影响下很难形成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再者,由于训练和比赛的影响,体校学生的流动性很大,难以形成稳定的教学秩序和风气[7]。青少年运动员都处于叛逆阶段,追求个性,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很容易受周边环境的影响;在缺乏文化学习氛围的环境下,本身缺乏学习兴趣的青少年运动员,越加无心学习,有学习积极性的青少年运动员都会受同伴及他人的影响而在思想上松懈,不重视文化学习,随着年龄的成长,文化素质并没有随之提高。学习环境差如同一个“大染缸”,处于这种环境下的青少年运动员很难做到独善其身,甚至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现象,进一步打击青少年运动员的学习积极性。
2.3 体校管理方式不合理
青少年运动员文化基础较差,又处在一个缺乏文化学习氛围的环境中,加之体校管理方式不合理,由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体校管理方式不合理主要体现下缺乏明确具体的规章制度对青少年运动员的生活作息以及学习和训练进行高效的管理;再者,文化学习以年龄来划分组成教学班级,而宿舍又是以队为单位来组成,一个教学班经常会出现多个小团体,缺乏班级的集体荣誉感。不同年龄的队员住在一个宿舍,年龄小的青少年运动员唯年龄大的队员是从,成为滋生不良习惯的沃土。再者,体校对教练员和文化课教师的考核标准都非常单一,对教练员的业绩考核主要是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和输送人数,而文化课教师的考核指标仅仅是课时量,严重打击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上,教练员和文化课教师本是相互合作的关系,但是由于管理上的问题,将合作的位置转化为对立,教练员只负责训练,文化课教师只负责完成教学任务,将训练和学习割裂,造成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缺失[8]。
3.1 建立以考促学机制
弥补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缺失的问题,首先要从体制机制上着手,建立以考促学的机制,倒逼体校管理者、教练员、文化课教师以及青少年运动员重视文化教育。体校要严格落实和执行入学考试,对生源进行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双重把关,改善体校生源质量不佳的局面;在社会上树立体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意识,体校是培养社会精英的场所,不是培养“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地方;再者,推行赛前文化测试,提高运动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2012年,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要求“全国各级体育竞赛要测试运动员文化课,不合格者不得参加比赛,全国在今后3年内逐步推行在锦标赛中加试文化课”。同时,要实施末位淘汰制,对于在训的青少年运动员每年都要进行文化测试,成绩不达标者要实行训练退出机制,根据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和学习的实际情况,及时分流;以考促学,以考促改,全面提高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
3.2 推进体教结合步伐
借助各方力量,协同推进体教结合步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既是教育公平性的要求,更是提升青少年文化水平的有效策略。由于体校一直属于体育系统主管,有些自办文化教育的体校的文化课教师的待遇和管理均属于体育系统;体育主管部门管教育,既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也无法给予文化课教师业务上的指导。因此,要积极推进体教结合,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共同协作,创新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系统要将体校文化课教师选派、培训、考核等纳入管理,加强师资配置,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为运动员文化教育提供有力保障[9]。各体校也应加强和普通中小学的合作与交流,打造教育资源的共享模式,不断提升体校的教学质量。体教结合,需要从上至下的行政力量的推动,也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积极参与,打造多元化文化教育体系,弥补青少年运动员优质教育资源的缺失。
3.3 优化体校管理模式
体校是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基石,而且经历了50多年办学积累,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输送和培养机制,并且取得了为世人公认的显著成绩。新的发展形势下面临文化教育滞后的突出问题,解决它必须要遵循青少年运动员这个学习主体特点,按照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优化体校管理方式和模式。体校各方面的规章制度的制定要从青少年运动员这一主体出发,提高管理的效率,纠正体校不良的学习风气,在管理这一环节打破体校恶性循环的怪圈;同时,要推行教职工考核评价指标的多元化,提高体校一线工作人员,尤其是文化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成就感。针对青少年运动员的特殊性,构建适合青少年运动员文化学习与训练的管理方式,走自己特色的之路,自主创新发展,才是的正确方向。
文化教育缺失阻碍青少年运动员的全面发展,退役后缺乏社会竞争力,重返社会困难;进而对中国社会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产生诸多不良影响。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这一问题是一项基础性和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各方力量的参与,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教育教学等多维度的创新,更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和决心。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Z].[2010-3-3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办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专项督导报告[Z].[2016-3-14].
[3]黄玉珍,胡科.“体教结合”的逻辑与模式选择[J].体育学刊,2008,15(3):5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办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专项督导报告[Z].[2016-3-14].
[5]高萍.青少年运动员的赛前文化测试对英语教学的促进[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6):109.
[6]刘芳.竞技体校学生厌学文化课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一一以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附属竞技体校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3:6.
[7]夹缝中亟待脱困的中国体校[EB/OL].http://learning.sohu.com/ 20150205/n408708355.shtml.
[8]王桂荣,曾诚.我国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转型发展的制度创新[J].青少年体育,2016(42):11-13.
[9]虞重干.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调查报告[J].体育科学,2008,28(7):26-36.
Th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Lack of Cultural Education of Chinese Youth Athletes
GUO Yishan
Through reflec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problem of the lack of cultural education Chinese young athletes of literature,logical analysis,draw a conclusion that the main problem facing the cultural education of young athletes is: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learning and training outstanding;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sports backward;young athletes lack interest in learning.Reasons for the lack of cultural education of young athletes are:sports school students poor sports school;learning environment;school management mode is not reasonable.To this end,we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countermeasures:to establish a mechanism to test and promote science;promot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pace of education;optimizing sports management mode to promote youth culture and education level and quality,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young athletes;cultural education;lack;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G80-05
A
1003-983X(2017)03-0262-03
2016-12-30
郭义山(1982-),男,广东广州人,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中泰两国后备人才培养.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5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