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所收民俗词语释正七则

2017-03-06 06:48张政张文国
临沂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时记汉语大词典大词典

张政,张文国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汉语大词典》所收民俗词语释正七则

张政,张文国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汉语大词典》所收录的个别民俗词语存在释义不确的问题,本文对《汉语大词典》中的“长命缕”“彩胜”等七个误释的民俗词语进行了考辨、订正,这有助于《汉语大词典》的进一步修订。

《汉语大词典》;民俗词语;长命缕;彩胜

《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是一部集古今汉语语词之大成的巨著,它涉及面广,材料详实可靠,是必不可少的语文工具书,但其中部分词语解释尚存不确之处。本文对其所释的“长命缕”“彩胜”等七个民俗词语进行订误,以期有助于大词典的进一步修订。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1.长命缕

旧俗端午时系于臂上以祈福免灾的五彩丝。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丝,一名朱索。名拟甚多。”唐张说《端午三殿侍宴应制探得鱼字》诗:“愿赍长命缕,来续大恩余。”

《大词典》关于“长命缕”的解释问题有二:一是长命缕出现的身体位置表述不确。按《大词典》的解释,长命缕只能系于臂上,但实际上,长命缕也可以系于其他身体部位。长命缕可以系于腰上,如明黄佐《翰林记·赐观击球射柳》:“太宗朝端午赐观击球射柳,宣宗时踵行之……宣德四年端午,赐扇及五色长命缕系腰等物,荣复为诗识之。”明宣宗仿太宗故事,赐群臣观击球射柳,并赐每人宝扇及长命缕系腰,说明长命缕可以系于腰上。又如《熙朝名臣实录》:“端午节赐扇及五色长命缕系腰。”长命缕也可以戴在头上或系于背上,如《北平指南》:“巧妇秀女,以绫罗制成小虎、桑椹、葫芦之类,以彩线串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儿背,谓可避鬼,且不然瘟,曰‘长命缕’,一曰‘续命缕’,又曰‘葫芦’,正午弃之,谓之‘扔灾’。”《天津志略》:“闺人皆以绫罗巧制小虎、桑椹、葫芦之类,以彩线串之,悬于钗头,或系之儿背,谓可避鬼,且不病瘟,曰‘长命缕’。”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光绪《顺天府志》:“系彩丝于小儿背谓之长命缕。”妇女用长命缕穿缀饰物悬于钗头或系于儿背,这说明长命缕也可以戴在头上或系在背上。二是长命缕的形制表述不确。按照《大词典》,长命缕的形制是五彩丝,但这种解释失之过窄。长命缕可以指用五彩丝结成的饰物。《辽史·礼志六》:“五月重五日……又以彩丝宛转为人形,簪之,谓之‘长命缕’。”《契丹国志》:“五月五日……妇人进长命缕,宛转皆为人象,带之。”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礼异》:“北朝妇人……五月进五时图、五时花,施帐之上。是日,又进长命缕、宛转绳,皆结为人像带之”。长命缕也可指用五彩丝穿缀的饰物,再如《北平指南》:“巧妇秀女,以绫罗制成小虎、桑椹、葫芦之类,以彩线串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儿背,谓可避鬼,且不然瘟,曰‘长命缕’,一曰‘续命缕’,又曰‘葫芦’,正午弃之,谓之‘扔灾’。”《天津志略》:“闺人皆以绫罗巧制小虎、桑椹、葫芦之类,以彩线串之,悬于钗头,或系之儿背,谓可避鬼,且不病瘟,曰‘长命缕’。”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因此,“长命缕”应释为:“旧俗端午时戴在头上或系于臂上、背上、腰上等身体部位以祈福免灾的五彩丝及用五彩丝结成或穿缀的饰物。”并且“长命缕”的别名“续命缕”“五色丝”等的释义都应该改正过来。

2.彩胜。

彩胜即幡胜。唐宋风俗,每逢立春日,剪纸或绸作幡戴在头上或系在花下,以庆祝春日来临。唐张继《人间代客子是日立春》诗:“遥知双彩胜,并在一金钗。”宋苏轼《叶公秉王仲至见和次韵答之》:“强镊霜须簪彩胜,苍颜得酒尚能韶。”

《大词典》关于彩胜的解释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这种风俗的出现朝代表述不确。按照《大词典》,彩胜这种风俗只存在于唐宋两朝,其实远在汉代就已产生,如《后汉书·礼仪志上》:“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亦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帻,立青幡。”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岁时风俗·春幡》载:“《后汉书》曰立春皆青幡帻,今世或剪彩错缉为幡胜,虽朝廷之制,亦镂金银或缯绢为之,戴于首”。汉代时立春有立青幡和戴青帻的风俗,高承认为青幡帻即今世之幡胜,这说明幡胜源于汉代。根据《大词典》“彩胜即幡胜”的解释,我们可以得出彩胜源于汉代的结论。唐宋之前这种风俗一直存在,如高承《事物纪原·岁时风俗·彩胜》:“《岁时记》曰:‘人日剪彩为胜,起于晋代贾充夫人所作,取黄母戴胜之义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戴之,贴宜春二字。”《全隋文》:“杂彩胜幡,庄严殿宇。”唐宋之后这种风俗也一直延续下去,如元方回《上元立春》诗:“华灯彩胜两逢迎,美景良辰未易并。”明文征明《立春》诗:“梅花消息严寒后,彩胜情怀薄酒边。”清《日下旧闻考》:“彩胜迎人双燕颉,银笺照几七言摛。”时至今日,彩胜这种风俗依然存在。由此可见,彩胜在汉代已经出现,之后一直被沿袭至今。

二是内容表述不确,即此风俗的具体时间、出现位置、制作材料、样态等表述不确。《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注云:“刘臻妻陈氏《进见仪》曰:‘七日上人胜于人。’董勋曰:‘人胜者,或剪彩,或镂金箔为之,贴于屏风上,或戴之,像人入新年,形容改从新也。’”根据该例可看出,彩胜的具体时间表述不确,彩胜不只是在立春,也可在人日。又唐代诗人李商隐《人日即事》诗:“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宋代词人宋祁《人日》诗:“彩胜香羹乐上春,我怀前事怅佳辰。”另外也可以看出,彩胜的出现位置表述不确,彩胜并不只是“戴在头上或系在花下”,也可以贴在屏风上。又如明代文学家李攀龙《人日同元美子与公实集子相宅得寒字》诗:“贴屏皆彩胜,佐酒尚辛盘。”清《国朝宫史·典礼四宫规·悬挂春屏彩胜》:“每岁立春日,宫殿监传知各宫殿首领太监等悬挂春屏彩胜。次年二月初三日撤下收贮本处。”从以上的例子还可以看出,彩胜的制作材料表述不确,彩胜的制作材料应当是金银箔罗彩。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立春》:“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宋周密《武林旧事》:“是日赐百宫春幡胜,宰执亲王以金,余以金裹银及罗帛为之。系文思院造进,各垂于幞头之左人谢。”由此可见,幡胜的制作材料是金银箔罗彩,又《大词典》解释“彩胜即幡胜”,因此彩胜的制作材料是金银箔罗彩。此外,《大词典》对彩胜的样态表述不准确。明刘若愚《酌中志》:“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曰‘咬春’。……自岁暮正旦,咸头戴闹蛾,乃乌金纸裁成,画颜色装就者,亦有用草虫蝴蝶者,或簪于首,以应节景。”明沈榜《宛署杂记》:“戴‘闹嚷嚷’,以乌金纸为飞娥、蝴蝶、蚂蚱之形,大如掌,小如钱,呼曰:‘闹嚷嚷’。大小男女,各戴一枝于首中,贵人有戴满头者。”《群书通要》引《梦笔录》:“立春……又剪春蝶春燕谓之彩胜。”这说明彩胜不只是被剪成幡,还可以被剪成各种形状的饰物。

因此,“彩胜”应释为“即幡胜。自汉代至今,人日或立春日剪彩或镂刻金银箔制成小幡及各种形状的饰物,可以戴在头上、系在花下或贴在屏风上,以庆祝春日来临。”

3.咬春。

旧时北方京津等地立春日有吃春饼和生萝卜的习俗,称为“咬春”。明刘若愚《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曰咬春。”清吴伟业《琵琶行》诗:“穿宫近侍拜长秋,咬春燕九陪游燕。”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打春》:“是日(立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马南邨《燕山夜话·今年的春天》:“有的人家还要咬一口生萝卜,叫做‘咬春’,以预防疾病。”

《大词典》关于“咬春”的解释存在地域范围过窄的问题。不仅北方地区,南方地区也有“咬春”习俗。正德《江宁县志》:“岁时所尚迎春日啖春饼,谚云咬春。”福建《永安县志》:“家各立春树,取接春之意,或取甘蔗、胡萝卜啖之,名曰咬春。”江宁和永安都属于南方,这说明南方地区也有“咬春”习俗。因此,“咬春”应释为:“旧时全国各地立春日有吃春饼和生萝卜的习俗,称为‘咬春’。”

4.咬秋。

旧时北方京津等地于立秋日有食瓜的习俗,称为“咬秋”。清张焘《津门杂记·岁时风俗》:“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大词典》关于“咬秋”的解释存在地域范围过窄和时间范围过窄的问题。因为不仅北方地区,南方地区也有“咬秋”习俗,而且不仅立秋这一天有“咬秋”习俗。民国《首都志》:“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金陵岁时记·岁华忆语》:“预藏西瓜,于立秋日食之,曰啃秋。”南京属于南方,这说明南方地区立秋日或立秋前一日也有“咬秋”习俗,而且南方地区的“咬秋”习俗也被称为“啃秋”。因此,“咬秋”应释为:“旧时全国各地于立秋日或立秋前一日有食瓜的习俗,称为‘咬秋’。”

5.撒谷豆。

旧时婚俗。新妇下车,有阴阳人持斗,内盛谷、豆、钱、果、草节等物,口念咒语,望门而撒,以破煞神,谓之“撒谷豆”或“撒豆谷”。此俗相传始于汉翼奉。参阅宋高承《事物纪原·吉凶典制·撒豆谷》,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

《大词典》关于“撒谷豆”的解释存在内容概括不全的问题。因为“撒谷豆”在有的地方是分两次举行,在新娘上轿时撒一次,花轿抵男家大门,下轿之际再撒一次。如民国《嘉禾县图志》:“花轿离女家时,洒水散米。”因此,“撒谷豆”应释为“旧时婚俗。新妇下车,有阴阳人持斗,内盛谷、豆、钱、果、草节等物,口念咒语,望门而撒,以破煞神,谓之:‘撒谷豆’或‘撒豆谷’。有些地方在新娘上车时也要举行一次。此俗相传始于汉翼奉。”

6.冲喜。

旧时迷信风俗。在人病重時,用办理喜事来驱除所谓的邪祟,想借此化凶为吉。明汤显祖《牡丹亭·诊祟》:“老夫人替小姐冲喜。”《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刘妈妈揭起帐子,叫道:‘我的儿,今日娶你媳妇来家冲喜,你须挣扎精神则個。’”《红楼梦》第九六回:“若是如今和他说要娶宝姑娘竟把林姑娘撂开,除非是他人事不知还可,若稍明白些,只怕不但不能冲喜,竟是催命了。”马识途《夜谭十记》第六:“吴廷臣极力鼓动一个吴家大湾的有重病在身的少爷,讨王馥桂来冲喜。”

《大词典》中“冲喜”的解释存在形式表述不确的问题。实际上,“冲喜”除了“办理喜事”外,还可在人病重的时候,提前置买棺木、寿衣,以图消灾去病。这种冲喜的形式,在《醒世姻缘传》第三十九回“劣秀才天夺其魄忤逆子孽报于亲”中就有记载。魏氏道:“你看谁这里指望着他死哩?只怕与他冲冲喜倒好了也不可知的。如今且先买几匹细布与他做寿衣要紧,再先买下木头,其外便临期也还不迟。不知大约得多少银子?”因此,“冲喜”应释为“旧时迷信风俗。人病重时,用办理喜事或提前置买棺木、寿衣来驱除所谓的邪祟,借此化凶为吉。”

7.添盆。

旧俗在婴儿出生后第三天沐浴时,亲友向浴盆中投置铜钱等物,以表示祝福,称“添盆”。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大展洗儿会,亲宾盛集,煎香汤於盆中,下菓子彩钱葱蒜等,用数丈彩绕之,名曰围盆。以钗子搅水,谓之搅盆。观者各撒钱於水中,谓之添盆。”《醒世姻缘传》第二一回:“看孩子‘洗三’的亲眷们,也有银子的,也有铜钱的,厚薄不等,都着在盆里,叫是‘添盆’。临了都是老娘婆收得去的。”

《大词典》关于“添盆”的解释存在时间范围过窄的问题。《大词典》虽然引用了《东京梦华录》,但是却没有引用完整。《东京梦华录》的原文是:“至满月则生色及绷绣线,贵富家金银犀玉为之,并果子,大展洗儿会。亲宾盛集,煎香汤于盆中,下果子彩钱葱蒜等,用数丈彩绕之,名曰‘围盆’。以钗子搅水,谓之‘搅盆’。观者各撒钱于水中,谓之‘添盆’。”可见“添盆”的时间既可在“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也可在婴儿出生满月之时。因此,“添盆”应释为:“旧俗在婴儿出生后第三天或满月沐浴时,亲友向浴盆中投置铜钱等物,以表示祝福,称‘添盆’。”

[1]罗竹风.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

[2]黄佐.丛书集成初编·翰林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潘宗鼎,夏仁虎.金陵岁时记·岁华忆语[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4]潘荣陛,富察敦崇.帝京岁时纪胜·燕京岁时记[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

[5]西周生.醒世姻缘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6]刘若愚.酌中志[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

[7]宗懔.丛书集成初编·荆楚岁时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1.

[8]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

[9]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6.

The Lexical Semantic Evolution of Chinese from Noun to Adjective from the PerspOn Seven Folklore Phrases?in HanYu Da CiDian

ZHANG Zheng,ZHANG Wen-guo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Shandong 250014,China)

For the incorrect interpretations of folklore phrases in Hanyudacidian,?this thesis selects seven misinterpreted folklore phrases including Changminglv(a bracelet made by colorized strings)and Caisheng(an ornament made by tinsel or silk)to make investigations and revisions.This thesis will be beneficial to the further revisions of HanYu Da CiDian?.

HanYu Da CiDian;folklore phrases;Changminglv;Caisheng

H034

A

1009-6051(2017)02-0113-05

10.13950/j.cnki.jlu.2017.03.013

责任编辑:徐元绍

2017-04-11

张政(1994—),男,山东高唐人,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语法学、词汇学。张文国(1967—),男,山东沂水人,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汉语语法学、词汇学的研究。

猜你喜欢
时记汉语大词典大词典
一只玩具熊的心灵独白——评高源的《一只熊的时记》
《一只熊的时记》创作谈
一只熊的时记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从现存最早话本新词新义看《汉语大词典》晚收的词条及义项
评《〈汉语大词典〉研究》
敦煌碑刻文书词汇与《汉语大词典》释义缺失例举
《新论》词语释义:兼论《汉语大词典》之义项疏漏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