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玢 宋海琼
高校党外青年教师统战工作创新研究
胡永玢 宋海琼
(沈阳师范大学,沈阳 110034)
高校是我国科教事业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党统战工作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培养和选拔了大量的民主党派和党外代表人士。创新高校党外青年教师统战工作,发挥这一极具活力和发展潜能的高层次知识分子的群体优势,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完善我国政党制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推进最终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统战;党外青年教师; 创新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更加重视统一战线工作,注重统一战线法宝作用的充分发挥。新颁布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指出,统一战线“是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法宝”[1]。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2]高校历来是知识分子汇聚的地方,大量非党青年教师更成为党外知识分子的重要构成,因此,做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高校就成为毋庸置疑的重要领域。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能够有效推进高校党外青年教师统战工作的全新路径,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一极具活力和发展潜能的高层次知识分子的群体优势,使他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时代大潮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党中央规划的“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提供不竭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就成为新时期高校统战工作创新的重中之重。
高校是高层次人才汇聚地,青年又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希望与未来。党外青年教师在高校中身兼数任,是青年教师中的特殊群体。这一高知群体既具有难得的知识优势和专业特长,又游离于中国共产党外,如此鲜明的特点决定了能否掌控并充分发挥其优长,成为我党统战工作的一个重要现实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既是党和国家的伟业,更是亿万人民群众自己的伟业。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外华人、华侨,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宗旨所在。高校作为培养和输送党外人才的主阵地,更应该充分发挥党外人才汇聚的独特优势,着力做好这一高知群体,尤其是其中人数众多的党外青年教师的统战工作,加强培养,提高素质,科学使用,最大限度地把党外青年教师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使其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自觉从自身的优势出发,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这不仅是统战工作的职责所在,而且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高校党外青年教师统战工作是我党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着力点。高校统战工作涉及层面广泛,是我党统战工作的重要窗口,其对象多为各阶层中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人物,各自联系并影响着大量的教工和学生,关系着学校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其作用是党员干部不可替代的。着力做好高校统战工作,使之充分发挥应有作用,能够为各领域的统战工作提供有效经验借鉴。为此,必须高度重视高校党外青年教师统战工作的实效性。近年来,高校党外青年教师的数量急剧增加,且高层次人才的比重不断加大,海外留学归国人员所占比重也逐年上升。这一教师群体特点鲜明,高学历、宽视野,思想开放,民主精神突出,对新生事物和重大事项有着较为独到的见解和意见,他们广阔的社会信息资源为高校的教学质量、人才引进、技术交流等做出了特殊贡献,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如何最大程度上“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使党外青年教师发挥出自身群体的独特优势,使他们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正能量”,就成为高校统战工作的当务之急,也是检验高校统战工作实效性的试金石。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高校党外青年教师普遍拥有较高学历和渊博的知识,思维活跃,民主意识强。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和港、澳、台胞中的高学历、高职称的青年才俊加入高校,更增强了青年教师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再加上他们与大学生年龄差距较小,其成长环境和经历相似度高,源自“同龄人”的亲近感,使得他们更受大学生们的欢迎,甚至追捧。他们与学生距离近、接触多,能够有效地利用高校课堂和网络教学平台的新兴教学模式,通过自己渊博的专业知识和有效的育人能力,以人格的魅力感化和启迪学生,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人生导师和生活中的知心好友。也就是说,青年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大学生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正鉴于此,必须加强对这一特殊教师群体的统战工作力度,加大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增强其对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认同度,才能确保我国高等教育最终目的的实现,即致力于培养千千万万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这样,我们的大学生才能够真正的成长成才。
高校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一直担负着统一战线智囊团和人才库的功能。党外知识分子的人数在高校知识分子中的占比已超过40%,成为统一战线中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的重要来源。高校对党外干部的岗位安排,呈现出连年递增的态势,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学校现有青年教师843人,党外青年教师共有290人,占全校青年教师的34.4%。在全国70多万名民主党派成员中,高校占1/7,各省、区、市党委统战部门掌握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重点人物库中,有1/3来自高校。高校在培养、选拔和任用党外优秀人士的工作上,任重而道远。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改革深化的深刻调整,社会思潮的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高校党外青年教师的思想状况呈现出愈加鲜明的变化。
改革开放使得高校跻身于市场经济大潮中,增强了高校党外青年教师和社会的密切联系。高校党外青年教师亲身经历了国家的快速崛起,见证了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事实胜于雄辩,他们都拥护党的领导、认可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成就。但是,由于长期处于和平建设的大背景中,又缺乏系统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学习和教育,对党在艰苦卓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不够了解,受市场经济竞争观念和利益原则的影响,加上西方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入侵,给高校党外青年教师的思想观念带来极大的冲击和挑战,因此,在政治立场的坚定性上还有待加强。
改革开放后,思想的多元化反映到人们的价值取向上,出现了价值目标多元且逐利性凸显,出现了更加关注个人利益实现的现象,这一变化折射到高校党外青年教师群体上,就表现为高度关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他们开始对实用和功利高度关注,追求物质利益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党外青年教师成长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阶段,受党的教育熏陶,具有较强的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其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十分强烈。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国际局势凸显的热点问题等宏观的、务虚的“公共事件”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凭借互联网+时代赋予的多维时空,这一群体通过灵活多样的途径和渠道表达个人的观点和利益诉求。而对于微观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涉及切身的事情,却往往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政治冷漠,甚至有少部分党外青年教师标榜“政治与我无关,我不关心政治”的思想。
相较于老一代党外人士,新时期的党外青年教师愈加注重个人利益实现,竞争意识和自我意识更加强烈,自我主体性体现得更加明显,在价值取向上更趋于实用化和功利化。一方面,个别党外青年教师会“自觉”将自己作为当今社会的“客人”,选择“明哲保身”作为处世准则,“不愿”多事,替人民“发声”。另一方面,部分党外青年教师对政治身份不再重视,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自身业务和本职工作上。
经济全球化为我们带来技术引进、劳动力输出、人才交流的同时,也造成了收入不平衡、贫富差距悬殊。高校作为人才密集地,其科学、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合理流动。党外青年教师在经济收入差距面前,更倾向于高工资、优待遇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重点院校,人才流失问题随之产生。加之部分高校现行的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形势和市场经济体制,也未能制定完善严谨的用人培养目标和计划,青年教师的自身价值在高校中不能得到完好的实现,造成了大量高校党外青年教师人才资源外流。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着根本性转变,更加注重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与实现。由于高校职称评定聘任机制正处于改革期,“重科研,轻教学”的运作机制尚未得到有效改善,高校青年教师受“关系职称”的影响,未能处于公平的人才竞争环境,难以发挥自身教研优势、实现自身价值。同时高校在工作奖励、住房和人才任用等方面缺乏灵活性和自主性,极大地挫伤了党外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人才流失现象日益严重。
高校青年教师统战工作在各级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受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目前高校党外青年教师统战工作尚未完全适应我国社会形势的发展,仍存在着一定问题。
1.西方对中国的价值观、多元文化和新式宗教的持续渗透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着在国际地位中强势的话语权,千方百计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诋毁、攻击和破坏,动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利用大量歪曲事实的报道将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甚至政治理念转向西方,其目的就是要诋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承载国家和民族未来希望的青年丧失文化归属,使中华民族失去凝聚力和向心力。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的普及,西方敌对势力更是加紧了对我国思想文化新阵地的侵袭,通过以价值观渗透为本质、以文化输入为表象的意识形态侵蚀,大肆鼓吹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进而利用经济优势推行政治霸权,通过文化渗透达到“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建立、扶持亲美政权之目的。
2.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当今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逐渐产生了思想困惑迷乱、行为偏差等失范现象,信念意识、原则意识、实干意识再某种程度上受到干扰,价值信仰由一元转向多元,集体和个人、道义和功利、公平和效益等越来越多的矛盾日益凸显。尤其现在处于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良莠并存,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混杂其间,极易感染青年教师,严重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这无疑将加大高校党外青年教师统战工作创新的难度。
3.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冲击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以互联网为主要传播手段的新兴媒体呈现出多样性、互动性等鲜明特征。新兴媒体的广泛应用,既为新时期统战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和广阔的传播平台,同时新兴媒体的开放性带来越来越多的不良网络事件也冲击着青年群体。相比较于传统媒体,新兴媒体更具有信息来源不确定性和信息传播不可控性的特点[3],不断散布的虚假信息和非法言论时刻危害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海量信息,青年更易受到网络媒体中不符合主流的内容影响,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极易发生偏颇,尤其是近年来不断出现的“民主人权论”,大肆鼓吹西方民主制度,不断抨击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严重影响着我党统战工作的顺利开展。
4.高校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局限
目前个别高校针对教师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弱化现象,面对教学、科研的双重压力,个别高校存在思政工作流于形式,使其呈现出手段单一化、内容传统化、方式机械化、过程表演化的特点。思政工作需要多角度多手段地系统进行,但在实际操作中,个别高校往往只是单纯依靠上级部门理论和模范相结合的会议说教,形式传统,内容老套,党外青年教师的思想积极性难以得到有效调动。而受传统统战工作经验的束缚,个别高校在创新工作方式的过程中难以避免去重复、照搬原有的工作模式,致使其工作陷入瓶颈,逐渐僵化,难以显现实效。这些传统模式的遗毒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工作发展的要求,阻碍着高校教育改革和党外青年教师统战工作的创新。
1.高校党外青年教师各方面的压力所致
高校是高级知识分子聚集之地,资历尚浅、职称偏低的青年教师常被埋没于高职称、高资历的专家、精英、权威的光环之下。由于教龄、职称、职务较低,青年教师的工资待遇也是普遍偏低的,随之带来的住房和子女教育等问题,都让党外青年教师应接不暇。加之随着高校入职门槛的不断升高和“末位淘汰制度”的考核标准,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往往对工作有着较高期望值,有着自我价值实现的强烈愿望,他们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除承担必要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还进行着学历提升等自身建设。作为高校教师群体的中坚力量,相对于高校中老年教师,青年教师普遍承受着较大的工作压力,因其所处的特殊位置和担负的重要使命,青年教师在高校的职业生存状态往往不容乐观。
2.在同等条件下高校党外青年教师得不到单位和领导应有的重视
“党外”这个特殊身份在青年教师的未来发展中是一个“减分项”,这是现今高校改革发展过程中我们有目共睹的。无论是在进修深造、科研申报,还是职称晋升、福利待遇等方面,党外青年教师都缺乏一定的竞争力和用人单位的平等重视。迫于职称晋升带来的科研成就、课程教学的巨大压力,相对于党内青年教师,党外青年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数量有限的职称评定使得党外青年教师的晋升机会更加渺茫,由此产生了消极怠慢的心理态度和拖沓懈怠的工作效率。随着高校入党份额的逐年递减,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吸收党员的标准又相对较高,只有极少部分的优秀教师能够进入到党组织,大部分人只能游离党外,造成人员分散、管理难度加大,成为目前高校统战工作的一大难题。
充分发挥新时期高校党外青年教师独特的群体优势,能够为助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乃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做出巨大贡献。高校党外青年教师统战工作创新,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要提高统战工作意识。党外青年教师是青年中的高知群体,年富力强,是学校教学科研的主力军、教育的栋梁,只有争取他们、团结他们、依靠他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才有依托和希望。高校各级党组织和所属统战部门要站在战略发展高度充分意识到党外青年教师对高校建设、对党和国家发展、对民族教育事业的重要性,自觉把党外青年教师放在高校统战工作的首要位置,紧紧依靠这支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强大力量,完善高校教育结构改革,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实施进程。
其次,要打造“大统战”格局。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协调,各部门和基层院系各负其责、紧密配合的工作格局,使得各部门综合协调,各负其职,最大限度地发挥统战工作的整体优势。同时坚持统战工作重心下移,设立院系统战委员会,定期召开统战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各时期统战新工作。发挥好留学人员这一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的关键作用,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统战队伍,交流研讨新时期高校统战工作的方式方法,夯实高校统战工作的组织基础,不断拓宽统战工作领域。
首先,要对党外青年教师进行积极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多种途径来加强党外青年教师的政治引导,帮助他们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创新高校统战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在全面了解掌握党外青年教师思想动态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以政治引导为核心的教育活动,引导党外青年教师工作上的主动性和思想上的自发性,使其积极成长为一名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的统战人士,有助于增强党外青年教师对主流价值观的接受和认同,以及对统战政策方针的精通和娴熟运用,从而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高校统战工作的理想境界。
其次,要给予党外青年教师细致入微的关怀,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加大对党外青年教师的培养和任用力度,定期举办党外青年教师骨干培训班等,增强其业务能力和思想认同。高校可以通过授课大赛、宣讲学习、职业技能比拼等多种形式,积极搭建、创新基层统战工作平台并灵活开展活动,让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不同群体的高校党外青年教师都能有展示自我才华的机会,使我党的统战工作覆盖面更广、更接“地气”,激发广大高校党外青年教师参与统战工作的热情,有利于迅速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增强他们对我党的认同。总之,对待不同特点、不同类型的党外青年教师既要有不同的方式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要坚持思想上关心、生活上关照、工作上鼓励,引导他们自觉加强思想修养,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
在网络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统战工作载体已经无法满足信息承载量需求,创新高校党外青年教师统战工作载体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统战载体包括机制载体、组织载体、活动载体等多项内容,做好高校党外青年教师统战工作必须借助新兴媒体的力量,创新各种工作载体。形式丰富的工作载体能够有效调动高校党外青年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接受我党的教育。高校统战部门应及时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实现信息网络技术与统战工作方式方法的紧密结合,借力网络新媒体,多时段、全方位地掌控党外青年教师的思想动态。同时,创新教师工作奖惩动力机制,树典型、争先进,以先锋模范的榜样作用激励党外青年教师奋发向上的斗志。此外,建立健全政治理论学习长效机制,定期组织党外青年教师较为系统地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概要性地学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增强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高度认同感。密切关注时事,结合国内外形势变化,不定期地开展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和红色教育等主题活动。
一是要建立健全高校各级统战机构,形成系统科学的统战工作网络体系。协调推进高校统战部门与各院系建立工作网络和人物信息网络,形成行之有效的统战工作运行机制,这是做好高校党外青年教师统战工作创新的一个基本前提和重要途径。统筹兼顾,逐步形成层次分化、结构合理的党外青年教师统战梯队[3]和系统科学的工作网络,能够极大限度地提高高校统战工作效率,使高校统战工作管理具备更严谨的体系保障。
二是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予以相应保障,对党外青年教师的统战工作要有专人负责管理,提供专项资金保障和物质技术条件。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达到“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是高校统战部门及其相关部门开展工作的关键着力点。因此,高校党外青年教师的统战工作必须要有特定人力、物力、财力的后备保障,在活动开展之前,必须做到责任到人、经费到位,对整个活动进行有效预案、实时掌控,方能保证活动的质量和预期效果。
三是要加强高校知识分子调研建设,组建一支精干的调研队伍。调查研究是我党统战工作的优良经验传统,及时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统战工作最基本的方式方法。对高校党外青年教师开展常态调研工作,根据了解到的工作、生活状况及思想动态,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可以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统战工作提供基本依据,使得统战工作不致于流于形式,更有效地进行高校党外青年教师统战工作创新。
[1]秦江明,肖红,张可.对新时期运用新兴媒体开展统战工作的研究和探索[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1(1).
[2]熊曦.高校党外青年知识分子统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8(10).
[3]许东.高校党外青年知识分子思想状况及工作对策—以新疆医科大学为例[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4).
(责任编辑: 郭玉伟)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高校统战理论研究专项重点课题“加强党外青年教师统战工作创新研究”(JG16ZXTZA009)。
D262
A
1007-421X(2017)04-01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