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深化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教学心理的培养

2017-03-06 04:24张秋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普通高校高校教师背景

张秋



试论深化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教学心理的培养

张秋

(大连艺术学院,大连 116600)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笔者选取了这一改革背景下教师教学心理的培养这一独特视角进行研究,解读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提炼改革背景下教师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创新创业教育与教师教学心理的关系,从三个阶段探寻了改革背景下教师教学心理的培养思路。

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改革背景;教学心理

在推进高等教育的综合改革,让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加深化,实现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的不断升级中,高校教师担负着教育教学的重要使命,对其顺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教学心理的培养至关重要。

一、进一步明确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中明确指出,深化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贡献度,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二、深化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提到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绝大多数教师都会认为这是从事该门课程教学的授课教师的任务,与其他专业教师并无关系。事实并非如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这是每一位高校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应自觉提高自身投入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一方面,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让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进入到教学课堂,紧盯国际前沿学术发展趋向,把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学重点,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灵感。另一方面,对不同学生学习的需求和规律了如指掌。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作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和有效的资源。第三,增强考试内容和方式的改革力度。强调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模式的运行,减轻因考试带给学生的负压。最后,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教师教学心理的关系

从哲学角度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实现创新人格的优化教育,形成创新的良好个性品质;从心理学视角看,马斯洛通过需要层次理论具体阐释了创新源自于个体的需要。创新能力是潜在的,只要个体需要,就会在合适的环境和恰当的时机中得以培养和释放。对教师而言,任何教学行为决策背后除了学科基础知识、学科教学实践性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外,更有其身临其境的社会文化心理场域,以及个人对其感知的影响。因此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可以通过高校教师对教学心理的调控,在教学这个主渠道中得以培养实现。

四、加强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教学心理的培养

教师教学心理是指教师喜爱教学、擅于教学、乐于教学和奉献教学的内在的自我需求、自我欣赏和自我享受的情感体验。在深化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背景下,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思路内化于教学心理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必须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教学心理的培养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心理准备阶段——转变角色观念

第一,树立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观。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可谓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引路人,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准把握高校教育改革方向,抓住思想精髓,转变普通意义的高校教师角色观,不断培养自身修为,深层挖掘自我的创新人格因素,努力奋斗,敢于担当,积极进取,意志坚强,为学生做出榜样,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学生。

第二,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实现角色观念转变。深度解析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精神后不难发现,教师的职能定位较之前已发生了显著变化, 之前的高校教育主要强调教师的职责是如何“教”,而如今则强调的是如何引导“学”,教师教学的重心更突出地表现在激励、启发与引导学生上。

(二)心理储备阶段——内化素质水平

第一,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养成学习与思考的习惯。教学心理不是一个只关涉教学和教育的问题,它还是一个关涉文化、社会、政治、经济、历史观、价值观等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充足、丰厚、“杂多”的“有所准备”,唯有如此,教师教学中的“原理陈述+案例”或“案例+原理解释”才有可能真正转变为“案例分析”。

第二,夯实教学理论的基础。努力做到:宽正面、大纵深、能出新。对所从事的专业领域的知识尽量多的涉猎,并娴熟运用;对与教学相关领域的知识深入了解和研究,不仅知其然、还要懂得所以然;具有创新意识,努力为教育理论的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第三,将心理学知识熟练运用于教育教学中,不断优化身为师者的个性品质。掌握情绪的调适方法,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从容应对压力和挫折,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 以人格魅力在精神上滋养学生,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不断健全和完善。

(三)实战操作阶段——提升教学能力

第一,掌握合理的课堂调控技巧。首先是敏锐的观察力。能够迅速准确、细致深入、全面客观地观察整个课堂情景,实时掌控;其次是良好的注意分配能力。既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也要根据学生反应及时调整讲授的节奏、特色以及自身情绪状态等;再次,合理运用启发、讨论、参与式教学法,实现深度互动教学,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秉承人本主义思想,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往往思维活跃、敢想敢做,教师要尊重、包容学生的想法,理解、接受学生的行为,因人而异,因情施教。

第三,学会“移情”。为达到学生真正需要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和影响, 教师不仅要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深度剖析, 最重要的是要切身体会学生的所想所需,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调整,结合教学大纲确立教学实施方案和具体的方法策略。

综上,深化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心理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师教学心理的培养更需要全体教师群策群力,最终实现教师教学心理和学生学习心理、正确教育理念、社会人才需求观和谐统一的理想状态。

[1]徐文彬.“教学心理的研究”三十年:回顾、反思与展望[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3(6) .

[2]赵艳梅.教师教学心理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10(1) .

[3]林崇德等编.心理学大辞典[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

[4][美]马斯洛著,林方等译.人的潜能和价值[ M]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

(责任编辑: 郭玉伟)

G642

A

1007-421X(2017)04-0094-02

猜你喜欢
普通高校高校教师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黑洞背景知识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